游走在悲剧边缘的莫里哀喜剧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ib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歇尔·蒂迪姆
  毕业于斯特拉斯堡国立高等戏剧学院。1989年获法兰西学院驻罗马艺术机构La Villa Médicis最佳艺术家奖。1990年成立了自己的回旋镖剧团,开始专注于执导法国现当代剧作家作品,以对戏剧文本的精准把握,对文本戏剧性的深刻洞察与开掘,敏锐的社会介入视角,不拘一格的导演风格,和多元舞台语汇的流畅运用,成为欧美各大戏剧节和国立剧院的座上宾。四次受邀阿维尼翁国际戏剧节IN单元,两次将导演作品搬上IN的舞台,还有一次是IN单元开幕大戏的领衔主演,在教皇宫的光荣庭院塑造了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爱德华二世》。2010年蒂迪姆接过法国南锡国立戏剧中心掌门人之位。
  1673年2月10日《无病呻吟》首演于王宫剧院,第四场演出中,莫里哀在最后一幕咳血被抬下了舞台,当晚与世长辞。几年前,米歇尔·蒂迪姆因病入院,在病榻中研读莫里哀的《无病呻吟》,深受打动和启发。于是,他决定将这部17世纪的经典重新搬上舞台,让剧中主人公阿尔冈这个似病非病的“医生”来“医治”这似病非病的众生和世界。在《无病呻吟》来沪演出之际,导演米歇尔·蒂迪姆与我们分享了他对莫里哀、对排演《无病呻吟》的思考。
  古典的布景 现代的情境
  当我第一次看这个剧本,我的感觉是,这部剧真的好现代啊!虽然写于17世纪,但探讨的主题现在仍然是适用的,关于生命、我们的身体、金钱。从读这个剧本的一开始我就被吸引住了,我一直把这个剧本作为一个非常具有现代性的经典。我相信一件事情,越是经典的越“特别”,越是有它的永恒性在里面。莫里哀也强调“特别”,“特别”就会引起别人的关注,然后去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所以“特别”后面反射出的内容和现象,可能是全世界的、是普遍的、是人性的共通点。
  对我来说,《无病呻吟》是现代的,但它的现代性并不一定通过现代的元素来实现。莫里哀的现代性首先体现在反叛的女性角色,比如说女性有违父命,有游离于天主教观念之外的观点,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观众都能理解17世纪父权的重要性或者传统对女性做出决定时的影响。
  我相信莫里哀剧本中的永恒性,因为这个永恒性,也让剧本带有现代性,所以我没有对剧本的舞美或其他设计做很多改动,我们的女演员不会穿着牛仔裤在舞台上,她们还是穿着非常典雅的长裙。我们的布景整体营造的气氛还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客厅以及病人的卧室。当然布景上还是简洁明朗的,放了一个很大的扶手椅在舞台中心。对于这部剧来说,扶手椅就是布景的核心。舞美处理上介于古典和当代之间,强调的是永恒性,你很难说,它具体发生在什么年代,更为重要的是每个演员对角色的传递。莫里哀的剧本主题非常具有现代性,这才是我们所要强调的现代的情境。
  还原莫里哀的芭蕾舞喜剧
  事实上,在考量莫里哀的《无病呻吟》时,我没有对剧本的文本做任何的改动,做的是剧本的完全复位,连一个逗号都没有改过。我保留了原著中的台词,只是改变了演绎这些台词的方式。我们不用很夸张的方式去念台词,所以人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的处境。经过一百多回演出,事实告诉我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做法。使用法语来演出,观众既能欣赏演员的表演,也能欣赏法语原汁原味的文本。
  我不想把这戏做得很古典、放太多古典的风格在里面。当我在训练演员的时候,我要求演员把这个文本当做一个当代的故事去表演,而非古典文本。饰演主角阿尔冈的是法国一位非常出众的演员,我等了他两年。我的想法是要找到一个能够把阿尔冈演得惟妙惟肖的人,而不是刻意地模仿,可以让这个角色进入他身体。因为如果大家看过17世纪其他剧团排演的阿尔冈,他的形象有一种讽刺性的丑化,是个病入膏肓的人,病怏怏地,流着鼻涕,在台上慢吞吞地走来走去,我不希望有这样一个角色出现在我的舞台上。我不想强调莫里哀的这个喜剧,它在表现形式上是喜剧,但是这出喜剧实际上是游走在悲剧边缘。这部戏剧中含着悲剧的影子,而且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生命、疾病、死亡、哲学,所有这些问题都在剧本中探讨。这些主题都是非常严肃的,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所以演员既要有表达戏剧内涵的功力,但是在表现形式上又要有喜剧的风格。
  《无病呻吟》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芭蕾舞喜剧。所谓芭蕾舞喜剧,是在每一幕之间有一段舞蹈表演。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排演经典剧目。我决定要改变一些特别古老的做法,决心要把打动我的地方传递给观众,而不是照搬或照抄经典上的一些华丽做法。因此在舞美、音乐的设计上,我都重新做了改编。对我来说,幕间曲是芭蕾舞喜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莫里哀曾奋起反抗,为了能让幕间曲在芭蕾舞喜剧中保留下来,为了这部剧能够以芭蕾舞喜剧的形式完美呈现在他所喜欢的观众面前。所以我对这部戏排演的改编,就包括幕间曲的使用,把它重新做了排演。
  莫里哀就是法语的精华
  在法国语言的概念当中,莫里哀就是法语的精华。他作为经典喜剧的开创者,不仅是他写的喜剧故事非常经典,而且他使用的语言也是非常经典的。语言措辞非常优雅,还有韵律在其中。对于莫里哀而言,他语言上的精华都在他的文本当中体现。从政治、从哲学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很有趣的作品,光从用语上来说也是非常风趣的。莫里哀告诉我们怎么样去表达,特别是他会含蓄地表达一些隐射性的想法,会有一些修辞学在里面。在我的经验当中,听过莫里哀的人,他们自己的语言水平也会提高,也更知道怎么和人接触。特别在当今社会,二者之间如何接触、如何洽谈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所以对我来说莫里哀是个宝藏。特别是他的一些经典的表达,并没有被现代环境所淘汰,反而你现在拿出来还是可以运用到的。特别是一些迂回、双关的表达,现在使用起来也是非常有趣。
  这部喜剧中有非常经典并富有哲理的桥段。关于人们怎样才能医治好自己,剧中主人公的兄弟贝纳尔德谈到了一种哲学思想,实际上是从蒙田的哲学思想引申过来的,我们可以称它为斯多葛主义。在蒙田的一些作品中,对当时流行的一些偏见进行了反驳,尤其是对流行的医疗治法进行了一些反驳,不仅如此,他还对法国的社会、社会习俗、社会态度进行了反驳。莫里哀把蒙田的思想用一种喜剧方式在17世纪的戏剧中进一步升华,剧中可以看到很多哲学的反思。
其他文献
近日,一个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又一次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上演。不过,这一次的故事,却和以往不太一样。作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上戏有戏”莎剧演出季中唯一的原创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几个世纪之后的舞台上,讲述着与莎翁有关,却截然不同的故事。  女孩出生在保守的“没落贵族”家庭,靠未婚夫的资助来维持生计,父亲和未婚夫把他们住的房间租给拍摄电影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组,女孩瞒着父亲去剧
期刊
哈罗德·品特曾经在不同的回忆文字里,多次讲述自己作品的观众反应。一次,品特前去剧院看自己的作品《生日晚会》,迟到了的他决定直接去二楼观众席,却被票务员拦下。原来因为观众太少,二楼的观众席是关闭的。在得知这位观众就是编剧本人后,票务员露出了怜悯的表情放了品特进去,品特发现不仅二楼观众席只有自己,楼下也只有六名观众,这场演出的票房收入是两英镑六先令。还有一次,品特带领剧团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首演《看门人》
期刊
记得《上海戏剧》在2013年开辟了一个专栏“名为青话”,用了十二期连续刊出。我们作为青话的演员感受到久违的关怀。这也让我们似乎有一种从梦中醒来的感觉,静心地追忆梦里发生的影像,并且理性地解解梦。  青话值得怀念和惋惜的是她多年创造形成的演出艺术风格,这是她经过建团38年来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  当我们想到这个题目时,有人提出质疑:是的,青话让人留恋,更让人惋惜,可是她已经离去二十多年了,再追忆她的
期刊
将莎士比亚作品改编为戏曲并不鲜见,《驯悍记》的戏曲改编也不算少,它早在民国初便由吴我尊与汉调戏班合作带上舞台,40年代初又有马师曾改编的《刁蛮公主憨驸马》,进入本世纪,陆续有2002年台北京剧版,2013年武汉汉剧版和2014年香港的粤剧版。  此次上戏创作的京剧版《驯悍记》,关注点在坚持京剧本身艺术特性基础上激活传统,着意于京剧艺术本身的自我突破。戏曲改编外国作品,策略之一为中国化,即将其移植到
期刊
早先有媒体报道,在此次波兰导演陆帕将史铁生的中篇小说《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以下简称《戏剧之设想》或原著)搬上舞台前,林兆华导演就曾有将其搬上舞台的打算。但正如史铁生在《戏剧之设想》的第十四章“后记”中所言:“我相信,这东西不大可能实际排演和拍摄,所以它最好甘于寂寞在小说里。难于排演、拍摄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资金以及一些技术性问题。”而林兆华也曾说:“小说里有戏,有电影,非常丰富,
期刊
时隔多年,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再度来到上海。这个诞生于1980年的新编戏一经创排就引起剧坛注目,先后出现了豫剧、潮剧、秦腔、越剧多个移植版本,改编的电影同样取得巨大成功。三十多年来,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久演不衰,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次湖北省京剧院的《徐九经升官记》巡演,北京、上海观众还看到了新一代“徐九经”谈元与原版“徐九经”朱世慧同台共演。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取材于民间故事,剧中人物都是
期刊
文化广场每年春天举行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今年首次邀请了台湾音乐剧加入,分别是广艺基金会的《天天想你》以及人力飞行剧团的《向左走 向右走》,特别是《向左走 向右走》市场火爆,热烈的反应让剧院加场加座。然而我周遭亲朋好友褒贬不一。面对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该如何理解各自有理的批评跟赞赏的观点呢?  对此剧无法忍受的友人过去在音乐剧发达的伦敦求学。伦敦西区跟纽约百老汇其实是双城一体,虽处大西洋两岸,
期刊
对于法国人而言,古典主义不仅是艺术史上的一座灯塔,更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哲学。这种考究端正的美同它的艺术戒律一样,矜贵而严苛——路易十三的风格有些沉重而臃肿,路易十五的时代又太过漂亮做作,只有太阳王路易十四才处在古典主义坐标的正中,自然,也只有这一时期的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才是古典主义戏剧的最高典范。这种法国式的骄矜一直守护着古典主义的传统,将之顽强地延续到法国的现代演剧中。譬如这次由法国
期刊
5月18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达里奥· 福和他的妻子法兰卡·雷姆一起创作的《开放夫妻》(The Open Couple)在上海演出。不同于国内一般的“参考”“借鉴”“致敬”等一系列惯常做法,这是该剧国内首次正式得到授权引进的演出,这样的态度值得肯定,尊重原著的创作是提高水平的最基本步伐。中国话剧诞生刚超过100年,我们还是得从基本做起,这是可悲还是可喜?无论如何,能踏出第一步总是好的。  《开放夫妻
期刊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重点剧目,北方昆曲剧院的《李清照》,从去年在北京和江苏的二十多场演出,到今年参加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名家名剧展演月”演出,获得了社会的关注和好评。尤其是扮演李清照的主角顾卫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誉,作为她的老师,我感到无比高兴。  从2004年开始,卫英到上海跟我学习《长生殿》中的《定情》《絮阁》《小宴》《惊变》《埋玉》等昆曲传统折子戏。2010年,我又教她《玉簪记》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