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623.2
课改后,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量非语文元素不断涌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从吹拉弹唱到琴棋书画;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似乎语文课无所不能。这样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禁让人担忧!那么,如何净化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呢?接下来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定位学科性质,把握教学方向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省教科院吴福雷老师在解说“徽派语文”时,也曾强调:语言是载体,语用是策略,人文则是与之相伴相随的灵魂。所以,真正的语文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比如《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全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四次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赞美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感受大树与鸟儿之间的深情,我还要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中,我紧扣文本,努力构建有生命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1. 初读课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的最初
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说出来。
2. 演读课文,倾心对话。深入角色内心,有感情地朗读四组对话,感悟作者渗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3. 引导想象,补充对话。研读最后部分,想象小鸟的心理活动,
补充对话,把读、说、想、写有机融合,升华情感。
4. 拓展延伸,多向对话。最后跳出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
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与鸟儿、与伐木人、与作者进行多向对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定准教学目标,落实语文教学内容
1.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如果问我们老师语文课堂教什么,您可能会回答:语文课当然教语文。关于“教什么”的问題,我们仿佛不用思考,也从未思考过,可问题恰在于此。我们一向追求教学方法的精巧,教育技术的创新,却不知道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奢谈“怎么教”?
2. 根据不同文体和语体,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
要教出语文味,教师还必须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和语体意识,因为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教学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去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小学语文名师新秀大辩课》,专門讲述小学语文各类文章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当真受益匪浅。
下面,我以《颐和园》第一课时为例,说说自己借鉴的一些做法。《颐和园》这篇课文生动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层次清楚,语言优美。我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利用这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在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的同时,重点渗透游记写法特点。
(1)课前谈话,巧妙渗透游记概念。
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对于出去玩,大家都会很开心,但据我所知总有很多小朋友,回来以后会很烦恼,因为老师和家长总喜欢在这时候给我们布置一项作业:让我们把自己在旅游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记下来,也就是写游记。如何写游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游记,相信你有所收获。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3)把握课文脉络,感知游记特点。
大屏幕出示每自然段的首句,学生齐读,教师相机归纳:就这样带着读者,边走边看,一路景物都在变换。脚下一移动步子,眼前就换了风景。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按游览顺序写。
(4)细致学习“长廊”部分。
3. 简化教学环节,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关于简化教学环节,有效进行语言训练,我个人尤其推崇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法:清晰、精致,简约而不简单!
我最欣赏薛老师的词语教学。课堂伊始,或直接板书,或直接听写,内容可能是词语,也可能是句子,但一定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或帮助概括、理解课文,或有助于体会文本情感。这些词语基本会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他的课堂上,词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也用心设计了以下几组词语。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身材魁梧 昂首挺胸 神态自若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目光炯炯
初读课文后,我利用第一组词语解说课文主要内容及首尾呼应的写法。我利用第二组词语,找出过渡段,把握课文脉络。细读课文时,我以第三、四组词语为点,辐射兵马俑的其他类型和神态,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并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俑坑内可能还有什么神态的兵马俑,顺势进行写话训练!
4. 以读为本,重视指导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文字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所以,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课,必定书声琅琅!
教师要以读为本,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如:哪个地方该停顿?哪个地方该重读?哪个地方应高昂?哪个地方要低沉等等。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语感自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
课堂焕发语文味,教师自身应该先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言贫瘠干瘪的老师很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反之,教师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一定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语文味浓厚的学习氛围。
当然,想要出口成章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提前做好准备。仍以《去年的树》为例,导语设计:十年前,有一个故事,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它深深感动了,因为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伤感的美丽、友情的可贵;其实,这个故事打动的远远不止一个我,多年前,它一经产生就感动了无数灵魂;今天,我想它同样会感动在座的同学。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拥有浓浓的“语文味”!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底蕴,做一个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独特的芳香!
课改后,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大量非语文元素不断涌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从吹拉弹唱到琴棋书画;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似乎语文课无所不能。这样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禁让人担忧!那么,如何净化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呢?接下来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定位学科性质,把握教学方向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省教科院吴福雷老师在解说“徽派语文”时,也曾强调:语言是载体,语用是策略,人文则是与之相伴相随的灵魂。所以,真正的语文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比如《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全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四次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赞美了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引导学生感受大树与鸟儿之间的深情,我还要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中,我紧扣文本,努力构建有生命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1. 初读课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的最初
的,没有受到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说出来。
2. 演读课文,倾心对话。深入角色内心,有感情地朗读四组对话,感悟作者渗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3. 引导想象,补充对话。研读最后部分,想象小鸟的心理活动,
补充对话,把读、说、想、写有机融合,升华情感。
4. 拓展延伸,多向对话。最后跳出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
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与鸟儿、与伐木人、与作者进行多向对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定准教学目标,落实语文教学内容
1.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如果问我们老师语文课堂教什么,您可能会回答:语文课当然教语文。关于“教什么”的问題,我们仿佛不用思考,也从未思考过,可问题恰在于此。我们一向追求教学方法的精巧,教育技术的创新,却不知道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教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如何奢谈“怎么教”?
2. 根据不同文体和语体,确立不同的教学重点
要教出语文味,教师还必须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和语体意识,因为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教学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去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小学语文名师新秀大辩课》,专門讲述小学语文各类文章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当真受益匪浅。
下面,我以《颐和园》第一课时为例,说说自己借鉴的一些做法。《颐和园》这篇课文生动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层次清楚,语言优美。我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利用这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在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的同时,重点渗透游记写法特点。
(1)课前谈话,巧妙渗透游记概念。
导入: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对于出去玩,大家都会很开心,但据我所知总有很多小朋友,回来以后会很烦恼,因为老师和家长总喜欢在这时候给我们布置一项作业:让我们把自己在旅游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记下来,也就是写游记。如何写游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游记,相信你有所收获。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3)把握课文脉络,感知游记特点。
大屏幕出示每自然段的首句,学生齐读,教师相机归纳:就这样带着读者,边走边看,一路景物都在变换。脚下一移动步子,眼前就换了风景。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按游览顺序写。
(4)细致学习“长廊”部分。
3. 简化教学环节,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关于简化教学环节,有效进行语言训练,我个人尤其推崇薛法根老师的组块教学法:清晰、精致,简约而不简单!
我最欣赏薛老师的词语教学。课堂伊始,或直接板书,或直接听写,内容可能是词语,也可能是句子,但一定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或帮助概括、理解课文,或有助于体会文本情感。这些词语基本会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他的课堂上,词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也用心设计了以下几组词语。
举世无双 享誉世界 绝无仅有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身材魁梧 昂首挺胸 神态自若
跃跃欲试 若有所思 目光炯炯
初读课文后,我利用第一组词语解说课文主要内容及首尾呼应的写法。我利用第二组词语,找出过渡段,把握课文脉络。细读课文时,我以第三、四组词语为点,辐射兵马俑的其他类型和神态,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并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俑坑内可能还有什么神态的兵马俑,顺势进行写话训练!
4. 以读为本,重视指导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文字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所以,一节充满语文味的课,必定书声琅琅!
教师要以读为本,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如:哪个地方该停顿?哪个地方该重读?哪个地方应高昂?哪个地方要低沉等等。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语感自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三、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
课堂焕发语文味,教师自身应该先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语言贫瘠干瘪的老师很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反之,教师妙语连珠,旁征博引,一定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语文味浓厚的学习氛围。
当然,想要出口成章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提前做好准备。仍以《去年的树》为例,导语设计:十年前,有一个故事,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它深深感动了,因为这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伤感的美丽、友情的可贵;其实,这个故事打动的远远不止一个我,多年前,它一经产生就感动了无数灵魂;今天,我想它同样会感动在座的同学。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拥有浓浓的“语文味”!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增强文化底蕴,做一个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独特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