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对思政教育改革出路的思考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澍军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论略》(2015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以学科前沿问题为探讨对象的专著,它将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划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思政教育的教育观变化,二是思政教育与学生“三观”培养之间的关系,三是思政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思政教育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五是思政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关系。新形势下,思政教育改革伴随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变化,其中新媒体的发展和传播普及,不仅让思政教育的模式日益创新和开阔,同时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那么,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思政教育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第一,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
  新媒体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信息平台,它正在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教育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加快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新媒体时代实现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和实时互动,因此,思政教育如何与新媒体技术联合起来是当前思政教育改革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一般而言,大学生对网络和新媒体的接受十分迅速,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在网络平台中起到较好的思政教育和宣传引导作用。一方面,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可以作为思政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展示平台和学习平台,以开放性、分享性和系统化的网络信息整合方式,更加方便快捷地被教师和学生获取和分享,打破传统的教学界限,让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思政教育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能够通过网上的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来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思政教育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导致网络信息大爆炸,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和分散,因此,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助于树立网络话语中心,不让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缺位,保证思政教育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第二,思政教育教学互动模式的创新。
  新媒体发展强调了传者和受者的平等性,甚至受者的地位更加突出,反映到思政教育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再三强调,“教”与“学”的多边互动在逐渐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材内容与网络内容的互动等,都在构成一种新的思政教育理論。一方面,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中,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和评估活动是有着明显的先后顺序的,但是在新媒体的互动模式下,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现实的情况下教学、实践和评估是实时同步进行的,通过学生的及时反馈和互动,教师需要根据实践结果来进行教学的评估和调整,从而实现更好的思政教育教学成果。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互动模式强调了形式的多样性、表达的多元化和内容的趣味化,这就要求思政教育改革能够朝着更加通俗化、生动化、实用化和趣味化的趋势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借助新媒体的各项媒介技术和媒介创作原则,将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创新性的编辑和整合,以提高大学生互动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
  第三,思政教育在意识形态的监督和引导上责任重大。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各种庞大的信息和言论泥沙俱下,尤其是一些消极的信息和言论更是给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思想信念带来了不好的消极影响,在这一点上,思政教育改革要加强对意识形态的监督和引导的责任心,让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仍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思政教育仍要加强政治素养的教育,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关注国计民生,关注政治时事,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另外是大学生“三观”的培养和形成问题,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影响,思政教育要加强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新媒体风险意识,督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来迎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笔者认为,面对时代的巨变和挑战,思政教育改革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征来综合应对。具体来说,在新媒体发展语境中,思政教育改革的出路还是要加快思政教育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引进互动性强、生动活泼的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和新媒体传播的高效途径,掌握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的主动权,从意识形态和理念引导上给予大学生更多现实性的帮助,着力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徐宁/本科,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被誉为“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摄影家”“当今中国最有分量的摄影家之一”的吕楠,其作品将人文关怀诠释到了极致。与世无争的性格特点和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使吕楠成为中国纪实摄影师中的独行者和苦行僧。吕楠曾耗时15年拍摄了三部巅峰之作——《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缅北监狱》,这3部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吕楠在作品中对于人性本质的精神解读超越了时间与
期刊
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中,视觉文化的转向给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的创作理念和作品开始广泛融入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旧媒介渠道和平台中,有效增强了信息传播的视觉冲击力和凝聚力,显著提升了内容传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周静编著的《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2006年9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是现代艺术设计学科与传播学学科相互交叉融合的研究成果。  从整体上来说,编者条分缕析地阐明
期刊
【摘要】中华古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随着新时代脚步的加快,弘扬和传承古诗词文化的任务越发艰巨。作为面向大众的重要传播途径的诗词类电视节目,如何创新才能推动中华古诗词文化的传承,是新时代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华古诗词文化;电视节目;创新;传播渠道;融合  2018年新春,由中央电视台原创的一档大型诗词类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成功热播,开播次日以9.4的
期刊
当我们讨论新时期以来舆论监督成败得失的时候,一些名记者及他们的名篇自然而然跃入我们的眼帘。笔者偶然读到河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郝斌生的新闻作品集《雪地日记》《郝斌生文集》等,被其中大量带有舆论监督性质的批评性报道所吸引。后来又亲闻作者讲述舆论监督背后的一些奇闻逸事,激发了笔者对郝斌生舆论监督报道的研究兴趣。研究郝斌生的新闻生涯,分析他的舆论监督作品,管中窥豹,可见中国新闻人的担当意识、职业精神乃至
期刊
文化的传播是无处不在的,它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娱乐休闲等不同场景之中,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语文既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文学批评、语言交际交流的传统教学内容,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教育渠道和平台。由曹明海编著的《语文教育智慧论》(2001年12月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解读了语文教育与文化精神、人本观念、个性心理、教学策略、审美策略和传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关系,通过语文教育智
期刊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选择学习和报考声乐专业的学生规模不断增加,文化艺术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由颜五湘所著的《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2009年7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是声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经典教材之一,它以较为通俗的论述方法系统化地阐释了声乐艺术中的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著者根据现代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指导的相关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了当前声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条
期刊
美国的后现代小说主要是通过事实与虚构的交叉融合来构建一个新的语境,作者力求在虚构的小说创作语境中打破文学艺术的边界,更多地去思考和探讨现实的现象与问题,由此涌现出一批具有后现代现实批判意义的经典之作,其中唐·德里罗所著的《白噪音》(2013年7月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便是其中杰出的一本。《白噪音》是德里罗创作于1985年的长篇小说,整个小说置身于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中,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
期刊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张民平编著的《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新探》(2014年2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聚焦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总结了国内外德育教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动态,探索了大学生道德教育
期刊
【摘要】精神自我作为个体最高层次的需求,一直成为人类研究的热点。精神自我与所处的时代密切相联,凸显出很强的文化烙印。互联网时代是一场无剧本演出,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对建构精神自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综艺节目《歌手》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把传播视为仪式,该节目通过竞赛机制、建立文化符号空间来渲染仪式感,从而达到认同、唤醒及建构过程。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精神自我;歌手  2012年起各类
期刊
大学生群体的角色重要性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优化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四个自信”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深处是重要的社会命题,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的教育效果。实际上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在信息化时代视阈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相应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该主题研究成果。这些既有成果从各自不同的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