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德国、美国,谁比谁阔

来源 :江南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mail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的"阔"
  
  阔气的中国"观光客"
  柏林原先有750多家中餐馆,前几年经济萧条关了近百家,中餐馆的生意凋零了不少。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中餐馆的中午生意火了起来,食客多是中国观光团。市中心的"中国城大酒楼",一到中午时分常常七八桌同时开张,东西南北腔不绝于耳,置身其中就像是到了北京东直门簋街。
  成群结队的食客通常分两类。一类是旅行社组织的观光客,男女老幼都有,多是便鞋休闲装,每人脖子上挎着一架相机。这类客人伙食包干,每人的标准八九个欧元,四菜一汤,一壶清茶,大家吃得很痛快,不到片刻就把杯盘碗盏打扫得一干二净,然后匆匆离去。还有一类大概是公费食客,清一色西装革履,里外名牌。这类客人似乎不太在乎食品价位,抱着菜单随意点,啤酒红酒敞开喝,有的还自带茅台五粮液,一轮又一轮地敬酒。酒足饭饱、剔牙打嗝时,桌上大多杯盘狼藉,剩下的菜从来不打包,哪怕是只动了几筷子的大鱼大肉。德国人对此的反应通常大同小异:瞪圆了眼睛,轻轻地摇摇头,无奈地耸耸肩膀。
  
  阔气的中国留学生
  小W是来自四川的中学生,今年19年,2000年来到德国柏林。他的"阔气"是有名气的,在中国留学生圈内"有口皆碑",据说,小W到柏林后不久,不习惯与别人合住集体宿舍,决定自立门户。按照合同规定,如果中途退房,出国前已交的一年住宿费不会退还,算了打了水漂。小W眼睛都不眨一下,毅然再花双倍价钱租了一个单间。人住之前,他先雇人装修房间,又添购了家具和电话、电视、电脑、音响、冰箱、微波炉、游戏机等一应电器。乔迁之日,小W把头发染成金色,敝开大门供人吃喝,闹腾了一天,把其它学生羡慕得直吐舌头。
  没过多久,小W又把一个来自西北的女学生招来同居,他免费供她吃住,她则生天洗衣做饭,陪他睡觉,说不清是小两口儿还是主仆关系。这消息传了小W的家乡,小W的父亲是当地一个不大不小的国家干部,母亲觉得孩子铺张得太厉害,闹腾得太过分,有辱W家门风,于是打来越洋电话兴师问罪。没想到孩子挺着脖颈
  蛮有理:"你们从小对我娇生惯养,我又不会洗衣做饭,一个人怎么生存?我现在等于是花钱请保姆,有啥子不可以的么?再说,她自来偏远地区,家庭条件比较差,我免费让她住房、吃饭,她帮我洗衣做饭换工,这不是各得安逸吗?"
  
  "阔气"的中国家长
  小X是来自北京的中学生,20岁出头。1999年年底出国时,父母在他帐户上存了10000马克(1马克相当于5元人民币)。转年7月,家里又托人捎了5000马克。时隔3个月,家里又带来了5000马克。儿子嫌钱少了,连个电话都不给家里打。母亲给儿子打了电话后心里很不是滋味。2001年3月,母亲再次托人带来8000马克,这次儿子总算比较满意,主动打了一个电话。
  X家并不是大款,父亲是工人,母亲已经下岗。为了给孩子凑生活费,平日节衣缩食,还把小小的两居室出租一间,每个月收房租250元。后来他们干脆把整套房间全部出租,自己搬到孩子的爷爷家去挤住。
  可小X的钱是怎么花的呢?他同两个男孩子合租一套两居室,每月固定的花销大概是300多马克。其余便是吃和穿了。吃的方面很讲究,他从来不吃剩菜,吃不完倒掉了事。收到家里的钱后,他连饭也懒得做,每天都买现成的半成品食品,放在烤箱里一烤就吃,他的一顿饭够别人吃两天。枕头边上巧克力、饼干等零食不断。据说,他常把一欧元一根的黄瓜送给领导女孩儿抹脸美容,因为"黄瓜过夜了有点蔫儿"。这孩子浑身上下都是名牌,从来不屑于跳蚤市场上的旧货。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每个留德中学的家长,年均花费大约10万人民币,而这些学生在一年德语学习之后,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德国正式大学或者高中的,不到10%。学习一年半以后仍然不能入学,因而无法续签签证,被迫打道回国者,已经接近30%。
  
  德国人的"抠"
  
  "抠门"的女房东
  来自广东的留学生小李给我讲了个故事。他刚到波恩时寄住在德国人家中,房东是个医生的遗孀,独自住一座古色古香的小楼,家境殷实。一次,小李的一个同乡学成回国,由于行李超重而精简行装,临走前送给他一包杂物供他选用。其中有一套"彪马"运动衣,他穿着嫌太小,就随手塞进了院子里的垃圾桶。第二天女房东对他说:"你昨天扔的名牌运动衣丢了太可惜,我已经把它洗干净,明天包好了送到孤儿院或者慈善救援站去。以后要是丢这种东西,先跟我打个招呼好吗?"小李脸红了,内心肃然起敬。
  
  "抠门"的大老板
  经常来德国公干的林总,也有类似的经历。
  西门子公司某部门的总经理F先生很有钱,离婚以后在施泰因贝格湖边买了一个上千平米的农家院落,又置了两匹马,买了一条船,过起了近乎退隐的日子。听说林总到访,F力邀林总钓鱼。从机场接客之后,顺便先到超市买了一个黑面包和一根肉肠,嘴里念叨着"晚上吃鲜鱼",把林总接到了他的农庄。F把林总请上小船,让他尽兴钓鱼,然后自己躺在湖边的草地上晒太阳。林总不谙钓术,3个多小时只钓上来三四条长不过一掌的小梭鱼,心里在暗暗叫苦。F笑着说:"没关系,晚上喝鱼汤"。当晚,两位老总就着鱼汤啃面包,什么菜都没添,酒倒是没少喝。
  德国著名的跳市大王R总裁,70年初从巴黎把跳蚤市场引进德国,是公认的"德国跳市之王"。如今,R总裁经营的跳市已经遍布黑森州的许多乡镇,据说他每个"跳日"个人纯收入达到60000马克。林总与他相识多年,每次路过黑森州都要会会老朋友。去年5月的一天清晨,R总裁开着奔驰300豪华轿车去火车站接林总。这一天是当地废弃家具免费搜集日,马路上到处可以看见前一天晚间各家扔出来的废弃物品。在回公司的途中,R总裁一边与林总聊天,一边用余光扫视街面。突然,他一个急煞车停在一个废弃家具堆前,下车打量片刻,操起一把旧木椅就装进汽车后备厢,嘴里说:"这把椅子还能用。"
  
  "抠门"的政府官员
  来自北大的陈主任说的几个真实故事,简直就令人难以置信了。
  德意志研究联合会的装备局局长M博士汉学家,兼任中德科学中心德方主任,每年有好几个月在北京工作。他的月收入达到10000欧元,合人民币将近80000元,但他在请客吃饭方面有个原则:"三块钱吃饱,五块钱吃好"。起初大家以为他是开玩笑,还隔三差五地起哄想"宰"他一顿。有一天加班结束后,M主任为了表示谢意,果真邀请两位中方同事外出吃饭。没想到走出大门不远,他指着一个大排挡摊位说:"就请你们吃拉皮!"三碗拉皮加上一碟子凉拌豆腐丝,连啤酒都没喝一口,总共才花了不到20元钱。同事们这才明白,M主任的"三块钱吃饱,五块钱吃好"原来是真的。
  复旦大学中德学院院长H教授家住慕尼黑,陈主任曾经在几年前应邀到他家做客。为了表示好客,H院长把他请到了自家的郊外别墅,那是一座三层小楼,依山傍湖,还有好大一个花园,种了很多鲜花果蔬。中午,H院长说:"午饭我们对付着吃一点,晚上搞正餐。"于是,面包片上抹黄油、果酱,粗粗拉拉地下肚了。下午,在陈主任划船的光景,H院长亲自采买了一只大鹅,钻进了厨房。晚餐时间到了,陈主任被请到上座,拉开架式准备享用H准备的正餐。第一道菜是家产色拉,所有内容都是自己花园里种的绿色蔬菜;第二道是烤鹅配家产苹果;第三道是H夫人烤的蛋糕,上面点缀的是家产香梨。然后,没了。
  
  美国人的"穷"
  
  时露穷相的有钱人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父亲是一个顶尖名校的校长,年薪50多万美元,和其他几位挣得最多的大学校长的年薪一起写在报纸上。她姐妹二人,受的都是常青藤式的教育,自己刚刚拿到博士学位,夫君(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之子)也开始在一所常青藤名校教书了。可是她的"穷相",却常常令我吃惊。
  有一次,我正需要一台计算机,向她咨询应该买什么样的好。她马上告诉我她丈夫正好有一台旧的想出手,只要700美元。她丈夫经常开国际会议,急需一个"笔记本",但这台旧的不卖掉,就舍不得买新的。我觉得她是开玩笑,根本没有当真,但他们出的价格,确实便宜,况且是熟人,可靠性强,所以就把那台旧计算机买了下来。后来发现,在我付钱的第二天,她丈夫就满心欢喜地把梦寐以求的笔记本买到了手。
  另有一次,为送我妻子去日本研修,她和她丈夫开车带我们出去吃晚饭。回来的路上,她突然问我们是否介意绕一下,去给她即将出生的孩子买几件衣服。她此时怀的是第一个孩子,什么衣服还都没有。我们当然满口答应。但令人吃惊的是,她竟开到一家旧货店,买了几件人家剩下的婴儿衣服,路上还一个劲儿地说,小孩的衣服太贵了,实在买不起等等。我妻子听了心里直摇头,觉得她太亏待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了,于是到日本后,赶紧买了一套上好的婴儿新装,航空寄给她。
  我们的这位朋友其实不是个小气人,相反,她接入待物中规中矩,是我们在美国多年最好的朋友之一。在我们所在的耶鲁大学,像她这样节俭也不是个极端的例子。耶鲁之富,在美国是出名的,乃至能把一个学生餐厅修得像个宫殿。一位艺术史系的前辈一次对笔者开玩笑说,把耶鲁艺术画廊的名画卖几张,就够在中国建个大学了。无怪耶鲁能成为美国传统的贵族学校。
  不过,在耶鲁周围的街头,你还是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旧床垫已经被扔到垃圾箱那里,但两个学生模式样的人对之审视一番后,高高兴兴地抬回家去。学生买旧东西的习惯,更不用说了。
  
  白手起家最受尊重
  在美国社会最受人尊重的、最出风头的,还是所谓白手起家的富人,既英文中的所谓self-mademan.。即使是富贵家庭,也非常注意让孩子吃苦、自立。甚至有些富人会有这样的意识: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尊处优,等于剥夺了他们成为自己这种self-mademan的机会,这对孩子不公平。
  因此,孩子从小为挣零花钱而打工,是正常不过的事。年轻人哭起穷来,也从不像许多中国人那样遮掩。我那位朋友作为大学校长的女儿,生了孩子,全家靠丈夫一个助理教授的工资,挤在顶层的一居室里,过得紧紧巴巴。双方父母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每周都兴高采烈地来看自己的孙子,但看完后总是一拍屁股就走,谁也不伸手接济一把。惟一的经济支持,是她父母把自己用旧了的一辆车,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她。我看了看那辆车,就是不优惠,满打满算也就几千块钱。大学校长还开这种破车,多少叫我有些吃惊。
  但是,这一不可思议的"穷相",正是美国精神的体现,也是美国长期繁荣的根基。美国照样有许多富贵的败家子,但主流社会的价值却是:不管你是谁,要想拿到钱,你必须证明自己的能力!美国家子弟时有"穷想"但他们的富贵却能常盛不衰。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的"摆阔穷文化"
  不久前世界杯足球赛上中国队和美国队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两国都是刚刚开始职业化的足球"发展中"国家。美国那些在国内踢球的运动员,收入大多几万美元,最高的一位不过20万这基本上与美国一般中产阶级的收入相差无几。世界杯后,两支欧洲俱乐部访美,包括齐达内、菲戈在内的世界级球星都上场献艺。《纽约时报》就指出,齐达内一个人的收入,基本就够给美国所有的职业足球选手开工钱了。要知道,美国的体育明星收入一直是世界之最,齐达内是世界上最贵的足球明星,但收入比起乔丹来还是差远了。但美国的足球运动员却安贫乐道。他们认为职业刚起步,还没开始赚钱,大家应该勤俭起家、少拿多干。甚至美国足协强制性地给运动员的最高收入封顶,谁也不能挣过27万。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在世界杯上得到了报偿,美国队打入世界杯8强。
  再看看中国队,水平之差有目共睹,但个个几乎都是百万富翁。中国的人均收入仅是美国的1/40。中国运动员的水平又不知是人家的几分之几,但中国球员收入的绝对额,却超过了美国同行。笔者当时写了一篇《中国农民足球俱乐部》的文章,称中国队员挣得太多,已经被金钱给腐蚀,中国足球应该向农村发展,给中国足坛带来点朴素主义精神。不想一下子惹怒球迷,大家对笔者口诛笔伐。笔者让国内的编辑把代表性的反对意见传过来,才知道目前中国球迷醉心的欧洲的足球贵族,对贝利那样的苦孩子成为世界最伟大球星的故事已经没有兴趣了。
  
  
其他文献
社会学一直是个冷门。经济学接触财富而社会学只研究社会底层的真实情况。改革开放二十年, 中国几乎所有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在关注温州的变化。温州的确是现代中国的缩影。我们生活在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感同身受,获益匪浅。  温州人项飙在北京“浙江村”进行了六年的社会学调查,写山了一部《跨越边界的社区》专著。所谓“浙江村”是指一个天然的地域性聚居区,地处北京丰台大红门地区,覆及二:十六个自然村。本地人只有
期刊
从龙湾博物馆出来,沿着海滨街道宁村路一直往东走,过了桥,快到十字街口时,有立壁般巨大的“福”字在路南,而路北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这就是汤和庙,永强人称之“城隍庙”。在庙门一侧立的龙湾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文上,我们知道民族英雄汤和。汤和,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与比他小三岁的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因战功,洪武十一年由中山侯封为信国公。十七年奉命巡视海防,部署筑城抗倭;十九年决心建立卫所要
期刊
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从长远和宏观的视野分析、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让农民变市民,“乡下人”变“城里人”,即实现农民市民化,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意义  实现农民市民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2004年1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式,突出强调了增加农民
期刊
每次,我把《站着写人生》送人时,都嘱咐说:发现错别字就告诉我,到现在为止,反馈过来的和自己发现的共十个错字,305U·字的书,只有这几处错字,够意思了,但我仍不满意。  最使我难受的是两处错字,一处是把“南”郭先生印成“东”郭先生, “滥竿充数”的音乐家换成了救负心狼的书呆子,使这一句话变得莫名其妙,不过,这是笔误或手笔之误, “东”“南”两位先生的差别,我是清楚的。另一处错误,却使我很惭愧。
期刊
人生第一次呱呱坠地之后,一生要经历的第一次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在朝代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我从长江边上一个江南小镇每一次来到了一个让人瞩目的地方温州。这里的一切令人长期生活在内陆闭塞小镇的我耳目一新,然而,对于一个身无长物的人来说,这里的一切又是那样使人无所适从。初来乍到的我,为了生计,想找一份工作,整天徘徊在职介所、劳务市场等处,总因年龄、文凭等缘故碰了不少壁,遭了不少白眼。  那年春天的
期刊
《江南视野》自1998年10月创刊以来,风雨中艰难而又硕果累累地走过了五个年头,值得庆贺!《江南视野》设有“社会论坛”、“读书生活”、“文化沙龙”、“东瓯旧事”、“旧史沉沟”等多个栏目,并在此基础上按时代发展要求适时更新。《江南视野》高品位,高起点,视野开阔,观点新颖,图文并茂,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知识性于一身,信息密集,视野开阔,新潮温馨,极具时代和社会生活气息,文化和社会特色。如
期刊
温州市委发起"革命"    7月22日,温州市委在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郑重提出,要在全市机关部门开展一场"效能革命",抓好机关作风建设,解决机关效能不高的问题。同时向机关部门发出"四项禁令":严禁有令不行、严禁办事拖拉、严禁吃拿卡要、严禁态度刁蛮。违令者,严惩不岱!  8月1日上午,温州市委又一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推动"效能革命"的具体措施。  8月8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
期刊
五年前,《江南视野》创刊之时,我正在读温州市社会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在温州教学点的行政管理研究生课程班,于是也就成了她最早的读者之一。  读《江南视野》,的确,有一种令人视野大开的感受,那图文并茂的版图,那丰富多彩的栏目,那扣人心弦的文章,帮助人们把目光从温州投向浙江、全国乃至世界。从零星琐碎的微观引向大干世界的宏观,从社会的表面现象认识的内在本质。  我特别喜欢读诸如《人物春秋》、《百姓茶座》
期刊
2003年是温州社团蓬勃发展和显示力量的一年。作为社团组织的主力军行业商会,尤为活跃。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应诉欧盟反倾销的CR法案,凯旋而归,成为中国加入WTO以后,行业应对国外组织反倾销诉讼胜诉的首例,轰动了全国;瑞安汽摩配协会为行业拿下了“中国汽摩配之都”的“金名片”;温州合成革与瑞安服装协会通过协会运作,也分别夺得了“中国合成革之都”和“中国男装名城”的称号,为行业发展与区别品牌的树立作出了巨
期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对企业的发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企业实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6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起飞,靠的就是人才。用他们的话来说,即使日本成了废墟,只要人还在,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能重新造一个日本。比尔·盖茨也说过,他的财富并不是帐面上的资产,而是办公室里的那些人。在国外,优秀的人才都在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资本的价值在下跌,而人才的价值却扶摇直上。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