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制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新型载体,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传播,供学生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受到很多师生的欢迎。然而,目前对于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作技术、应用方法上,而对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如何对微课进行有效设计的研究较少。这会造成一些微课设计方面的盲区,影响微课质量的提高。
  本刊已于2019年第2期针对“微课制作技术”展开了对话,在此基础上,本期我们邀请了K12教育网的王珏老师与几位热衷于微课的一线教师围绕“微课媒体设计”展开对话,以期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制作出更为优秀的微课。
  王珏:各位老师好!制作优质的微课,除了要掌握微课制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进行合理的微课设计,这里包括合理的教学设计及合理的媒体设计。
  今天,我们将以案例研讨的形式,对微课“媒体设计”的一些理论原则进行交流。在开始之前,我先简要谈一下微课媒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媒体设计就是对知识呈现方式的设计。由于大多数教师所制作的微课没有真人出镜,整个画面中都是知识内容,且是用PPT录制成的,因此,这就要与上课用的PPT课件区分开来。从学习者角度来看,优质的微课应具备三个要素:吸引力、易懂性、难忘。首先,“吸引力”是指当学习者开始观看微课时,它是否能够吸引学习者专心、持续地观看到最后。其次,微课的目标是教学,因此“易懂性”是衡量微课质量的核心要素。最后,微课讲授的知识是否能够使学习者产生长时记忆,使其感到“难忘”,这对微课的质量要求更高。
  上课所用的PPT只是配合教师的讲解,主角仍然是教师;而微课所用的PPT则是知识表达的主体,会对知识表达的效果起到主导作用。所以,总体来说,微课所用的PPT在可视化水平、动感、美感等方面要求更高。图1是我提出的微课媒体设计框架,可以供大家参考。
  刘蓉芳:感谢王珏老师提出的微课媒体设计理论知识,这与我们自发进行的优质微课制作实践是吻合的,而且也把教师们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下面是我带来的一个历史微课作品《丝绸之路》(扫描下面二维码观看)。这个微课是我和另一位教师合作制作的,我负责教学设计,另一位教师负责PPT制作、视频制作。针对这类历史类的微课制作设计您有什么建议呢?
  王珏:在微课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媒体设计,即“可视化”和“情境化”。大家都知道,“语言文字”在心理学中都称为“语义信息”,它代表着抽象概念。学生要想理解“语义”,就必须在脑中产生相应的“情境”。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规语义理解是由学生的大脑自动完成的。但在一些学科知识中,很多知识都离学生很远,学生有可能完全不知道,或知道但不熟悉,所以当只利用语义表达时往往会使人感到晦涩、枯燥、认知负荷高。在《丝绸之路》微课中,您用“可视化”的方法为语义信息创设了相应的情境,学生学起来就更加轻松、易懂、愉快。
  刘蓉芳:是的,我发现学生在观看这类微课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也特别专心。
  王珏:这就是媒体对“情境营造”的卓越能力。在微课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媒体所带来的丰富表现力,把一个非常遥远、枯燥的史实,变成非常吸引人的感知、猜测、体验。这就是我常说的“语义情境化”原理:想要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道理等语义知识,就必须将知识放入学生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情境越丰富、精彩,语义知识就越容易理解、记忆,同时也就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刘蓉芳:另外,PPT是我们一线教师都非常熟悉的教学软件。根据我的体会,能把PPT设计好,对于我们文科老师来说,应该足够用了。我们也从王老师您发表的“PPT排版中的视觉化表达”栏目文章以及网络课程中学到很多。
  王珏:是的,教师们能把PPT理解透彻、用好是可以大幅提升知识表达效率的。在使用PPT时,无外乎三种表达方式——图片、文字、图表。这三种表达方式的组合即为“排版”。在《丝绸之路》微课中,您对图、文、图表的处理都很好,值得借鉴。
  刘蓉芳:PPT是知识的视觉化载体,做好PPT,就是要用视觉的方法更加高效地表达知识、传递知识。所以,我们制作课件时,对图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文字排版也力求简洁、重点突出,需要表达元素之间关系的,我们也尽可能使用图表,正如您在课程中所讲的那样,最终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王珏:媒体设计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名词变为学习者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场景。在这方面,教师不仅要注意多用图片这种可视化手段来表达,还要把这个原理融入到全部的教学当中,如在您的微课中提到了丝路上的三种人:官人、商人、僧人(如图2)。
  这里的“官人”您提到了张骞,但商人、僧人您都没提到具体是哪些人。如果学生也不能马上想起具体人物,这里的知识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会感觉很奇怪:为什么老师要说商人、僧人呢?
  总之,教师要谨记:无论是在微课中还是课堂上,表达都需要符合“语义情境化”的原理,否则很可能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障碍。当然,除了“可视化”“情境化”外,在媒体设计框架中,还有动感、美感及语音的各个要素。虽然语音、话语、音乐都是一些细节,处理起来并不难,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一旦出现明显的短板,就会显得特别不协调,可能会让学生出现厌烦心理,整个情境感也会大打折扣。
  唐建军:王老师好,根据您的讲解,我感觉到媒体设计真的很重要。我是数学学科的教师,不知道理科微课的媒体设计应该如何做。下面是我用“PPT Geogebra 录屏”的方法制作的数学微课(扫描下面二维码看微课)。对于空间想象力不佳的学生来说,几何知识是很抽象的,像Geogebra这样的软件则可以很好地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我感觉对教学还是有效的。请问,这也属于您说的“可视化”吗?
  王珏:没错。其实,微课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个性化”,即自定步调开展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二是“可视化”,即让抽象的、看不到的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著,这样蕴藏在其中的一些规律,就能够被学生的大脑所操作——包括观察、猜测、发现和验证。这也是数学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如果不用这种手段呈现,恐怕呈现的难度要增加好多倍。   微课中使用Geogegra使得变化过程可视化,这是最大的亮点。但是在前面“复习旧知”的部分(如图3),一个页面中既有函数变化的动态图像,又有表征变化规律的文字,这会产生视觉干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让学生观察动态图像的规律,然后图像不动,再出总结性文字。当然,您是教师,对知识是非常熟悉的;同时您又是讲解者,自己讲到哪里是很清楚的。但学生不是专家,也并不清楚您讲到哪里了,会给学习人为制造难度。所以在微课设计制作中应尤为注意这个问题。
  这在“媒体设计框架”中,叫“声画同步”原则。如果教师按照大段文字读,又没有明确指示,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声画“不同步”。此时,学生会因为声画不同步而跟不上教师的讲解,即使学生能听懂这个知识,也会因为“视听不同步”而导致无关的认知负荷加重,对理解不利。
  另外,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PPT中的所有文字一起显示出来,而不是用动画配合着讲解,一点一点地显示出来。這都会造成“视听不同步”而增加认知负荷。
  例如,上述微课中的“总结”部分(如上页图4),也是同样的问题:很多字照着念,没有动画的配合,也没有激光笔或光标的指示,听起来一头雾水……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PPT不做动画的话还好,因为教师可以边指示边讲解。但在微课中,问题就变得严重了,因为屏幕上完全没有指示,很容易导致学生听不懂,认知负荷大幅增加。具体的解决方法在“媒体设计框架”中,叫做“动感(一步一动)”。动感的作用,一方面是声画同步,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学生视线的意思。因为人类的视线会本能地关注“动”的东西,进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无法实现动画,那么至少也要用激光笔或者鼠标光标进行指示。这也能有效地帮学生做到“声画同步”,降低认知负荷。
  总之,在媒体设计中,既要做好“可视化”“情境化”这种大格局,又要处理好“动感”等细节效果。
  罗洪权:王老师您好,我是微课制作的初学者,我录制了“PPT 人像”式的微课《定语从句》(扫描下面二维码观看视频),不知道是否符合媒体设计框架。
  王珏:一般中学教师录制微课,教师的出镜表演还是很少的,但其实教师的出镜有着巨大的好处,因为它本身为媒体设计引入了新的元素——人,即通过“人”来吸引“人”。在“媒体设计框架”中,叫做“教师风格”。然而,“真人出镜”是把双刃剑。教师表演得好,就是吸引学生学习,表演得不好,反而会影响学习效果,而真人出镜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一定要看着镜头,而不是低头看稿本或PPT。
  然而,在微课中永远出现人像也会存在问题。例如,当右边的PPT中出现新内容时,教师应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右侧,但由于人脸相对知识内容来说对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这就导致学生的视线转移不及时,进而错过重要知识内容。因此,在PPT中出现重要内容时,要做到全屏显示PPT的内容,这样人像就不会干扰到重要内容的表达。
  另外,在《定语从句》微课中,讲解知识点和最后讲题时,音乐、动态背景都是没有必要的。在“媒体设计框架”中,“美感”所指的是“舒适不枯燥”,其原因就在于很多教师可能会追求“花哨的美”,但如果在画面中增加很多干扰要素的话,就算是美的,也是不利于学习的。
  媒体设计有高大上的方法,也有平民化的方法。例如,在文字底下衬一个矩形框,然后在矩形框中填充一些淡雅的颜色或简单的渐变色,或者再让矩形框变成带阴影的立体感等。
  王金贵:大家好,通过前面的交流,我体会到了微课媒体设计对知识表达效果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我作为初学微课设计的物理学科的教师在微课设计方面还是有一些疑问的,比如说怎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对加速度、速度等基础概念的理解。《加速度》微课是我用Focusky制作的一个物理微课(扫描下面二维码观看),请王老师点评一下。
  王珏:您的微课在媒体设计方面真的是可圈可点!首先,您的课件采用Focusky软件制作,这款软件在内容布局和切换效果方面非常新颖,相比PPT来说,动感更强,更酷炫,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就是“媒体设计框架”中的“动感”要素。另外,在微课中采用了“摩托车和飞机比赛”的视频进行知识的引入,也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这也就是“媒体设计框架”中的“情境化”作用。相比口头语言来说,媒体具有强大的表现力、现场还原力、情境创设力,可以在学生没有经验时,快速为学生“创造”出经验,这样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才有基础,才能有效发生。
  虽然,微课中的媒体设计非常重要,它起到了吸引注意力、恰当知识呈现促进认知等作用,但合理的教学设计则是微课的灵魂。《加速度》微课教学设计的一些细节就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微课中您设计了用于检测的练习题(如图5),让学生暂停播放视频,并思考。然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微课初步了解原理和公式,难以付诸实践应用。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应该是运用公式开展对概念的“辨析”,而不是简单告知对错。
  通过以上几个微课案例中媒体设计的解析,相信大家对“媒体设计”对微课所能起到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站在这一视角,我们就可以找到很多微课中问题的根源:教师把辅助自己讲课的PPT拿来,直接录制成微课,就会造成微课的“媒体设计”极为不合理。典型的问题有:动画不合理(画面不动或无关的地方动)、美感不合理(太单调或太花哨)、声画同步不合理(大段文字照着念且无指示)、知识表征不合理(以大量文字为主,而且常有干扰要素)、情境化不合理(仍然依靠大量语言营造情境)等。
  在“认知负荷理论”中,知识组织方式不合理及知识呈现方式不合理都会带来“外在认知负荷”。所谓“知识呈现方式”,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媒体设计”的范畴。不合理的知识呈现方式会使得学生首先要花费大量的脑力,从中解析出真正重要、关键的内容,然后才有可能建立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这显然会增加大脑的认知负担,人为制造了不必要的、额外的学习困难。
  我们常说好微课等于“好的教学设计 好的媒体设计”,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制作一个好微课和拍一部好电影一样,既要有好的脚本(教学设计),同时也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媒体设计框架”中的动感、美感、语音、语言、声画同步等这些细节都需要注意,精工细作才能制作出优质微课。
  而在媒体设计中,最最关键的就是两点——“知识可视化”和“情境营造”,而且这两点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未受到重视的。但是在微课中,如果能做好这两点的话,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可视化”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人类具有卓越的视觉感知、解析、记忆能力,并且这一能力是高度自动化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和低负荷的。因此,相比于语言来说,把知识表征成为视觉形式将极有利于学习。然而,在传统教学领域中主要的知识表征工具是语言和文字,极度缺乏对“知识可视化”这一原理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理应借助微课这一新兴的知识表达工具,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最大限度地提升知识表达效果。
  “知识可视化”既可以用在微课中,也可以用在传统教学中。相比之下,“情境营造”则可以算是微课的“独门秘笈”。“情境”对于学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好的情境将会大大地促进学习,降低学习的难度。然而,教师在课堂上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在学生脑海中营造出生动的情境的。而微课作为一种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资源,可以将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素材汇聚到一起,共同营造出如小电影般的生动情境,因而对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互联网日益普及和教育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为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可行之路。文章通过小学数学《圆的面积》一课,介绍了在微课的支持下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提出了更适合当前农村学校实施的翻转课堂A B模式。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小学数学;翻转课堂A B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
●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
“看图忆事”栏目的约稿唤起了我许多尘封的记忆。编辑说我们学校的技术发展展览室很有特色,除了上一期对“苹果IIe”的回忆,还希望能对其他古董进行连续介绍,以飨读者。这让我首先想到了展室中央的这个大家伙——三枪投影机。它可是当年的赫赫功臣,曾经为我校许多教师在讲课、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立下汗马功劳,当然也包括我。因此我对它的感情颇深,有关它的故事且听我细细道来。  所谓三枪投影机,其实是CRT投影机的一
前言:  我看过不少关于教学中选择APP的文章,大家大多关心的是“基于改进知识点掌握”的APP,比如前几日看到一位教育技术专家的文章,里面介绍了十余款实用又精彩的虚拟科学实验APP,这些APP不仅能降低科学实验的实施难度,还能提供一种信息化手段,高效地提高科学实验相关知识点的传递以及知识内容掌握的方法。  诚然,这很重要,但是坦白说,在这样的APP中,笔者看不到对学习者未来某些关键能力的培养,如学
创新整合点  第一,为了体现“E 教育”背景下微课程的层次明晰化,我们将框架整理成自学、争章、故事小达人三个板块,通过自主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逐步深入,逐层剖析,直达拓展作业,翻越“讲故事”这座大山。  第二,从“讲清晰”“讲生动”“讲深入”的梳理中,可以看到讲故事的层次呈阶梯式上升,因此,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对文本主题和内容的理解也更透彻。  第三,自主任务三在“闯三关”的游戏方式
摘要:微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关键素材构建真实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该环境里完成一个开放式项目的经历来学习。本文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課为例,剖析翻转课堂背景下,开展基于学科的项目学习的设计思路与注意事项,对于中小学教师实验项目学习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项目学习;翻转课堂;项目活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
摘要:本文以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综合实训室为背景,对当前职业院校实训室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的实训室信息化管理策略,能够对提高实训室的利用效率、发挥实训室的教学功能、共享实训室的设备资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训室;信息化;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21-0106-03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
摘要:为提高实验员工作效率,加强高校实验室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笔者以数字传媒类专业实验室为例,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含预约管理、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和互动交流等四个模块,其采用身份验证技术和配置网络端口的方式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本文从需求分析、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安全性分析四个方面对系统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物联网;实验室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
2017年初,我曾预言翻转课堂的发展将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势。今天,翻转课堂的参与者越来越多。反对声虽然存在,但再也没有2015年“冷思考”时热烘烘的劲头了。这种状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曾经的遭遇极为相似。  2017年回顾  关键词1:专业会议规模反映翻转课堂发展现状  2017今年3月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翻转课堂本土创新与微课程教学法教学观摩会”和10月中旬中央电教馆主办的
摘要:本研究对PowerPoint、Flash、Prezi、Axeslide、万彩动画大师和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等多种动画制作软件进行了剖析,并将其运用于工作实践,依据其特性提出了相应的选择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适宜的教学工具,提升教学动画制作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教学动画;动画制作软件;对比分析;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