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8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其次,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第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关键词: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主席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地理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地理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地理素质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地理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地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一)地理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学生地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2]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
  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三)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秀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四)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重视学生不学习地理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地理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地理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地理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地理成就都是在旧的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地理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地理能力是表现在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地理思维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地理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表述;总结阶段——概括、推广。[3]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推理方法、温故知新、归类鉴别[4]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地理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三)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就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四)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地理园地设计大赛、地理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地理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地理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五)利用地理中插图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地理插图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许,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心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5.
  [2]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25.
  [3] 张双德,王呈义.《数学教育学》石油大学出版社.
  [4] 王蕾.《教学中加强技能训练的尝试》,《师范教育》,1999.7.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不能忽视的,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与创造的环境中自主用心思考、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键词:培养;语感;挫见  语感是在阅读时,读者凭着积累的语言经验而又自觉或不自觉地综合运用语言基础知识感受语言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琐的分析,让
期刊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学习,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一个学生如果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学起来就会心情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想学,由此获得的知识也就越多。反之如果没有兴趣,就会感觉到学习英语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农村的小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学生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条件相对落后,如何培养
期刊
摘 要: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  关键词:观察能力;观察兴趣;精确性  【Abstract】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is the most elementary form things in the process of hu
期刊
摘 要:英语学习对于聋生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聋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学习英语与普通学生具有明显差异,如何针对聋学生的个体因素因材施教,以确保发挥学生学习最大的有效性?笔者依据教学实践,对如何针对聋生心理特点,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和相关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聋生;心理特点;英语学习;有效性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设英语课程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从融合教育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
期刊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学习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界有很多研究者对外语学习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极大程度地改进外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另外,把学习策略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之中,可以促进学习潜能偏低和智力发育呆滞的学生的学习,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现代社会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因此学生掌
期刊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四学段(7-9年级)课程目标,体现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最高要求。其中在阅读目标中提出了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如何保证在中学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找准阅读考测点并辅之以正确的解题指导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以一篇现代散文为例着重探讨了中学现代散文阅读的考
期刊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阵地,但是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也成为了制约语文发展的瓶颈,怎样才能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一个支点,开创语文阅读教学崭新的局面呢?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困惑;人本对话  我们说,语文是一门生活的学科,它的含义是很丰富的:①语文的外延式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土壤,是语文的立身之本。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是狭隘的语文,是灰色的语文
期刊
在解题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多向联想,以探索最佳解题途径,这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解题能力的好方法,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巧用公式
期刊
摘 要:历史学科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历程的总结,它记录了人类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存质量的过程,只要有人类存在,她就会被不断续写,永无止境。作为中学历史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早日进入历史学习的大门,找到历史学习的金钥匙。  关键词:历史学科;精神基石;金钥匙  【Abstract】The historical discipline is to the human history developmen
期刊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将他们的潜力挖掘出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态度等方面的一些体会,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尝试。  一、教学方法  (一)要善于运用教具。  教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迅速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我们在教ruler,pen,penci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