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wp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可以说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尤其应该注重通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优化学生的人文品质,于无声处达到教育的功能。
  一、 借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阅读优秀的古典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中得到审美愉悦,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在教学中,注重对古诗词的诵读吟咏,让学生得到精神的陶冶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对古诗进行音读(读准字音)、意读(弄清诗意)、情读(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美读(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四读是学生走近作品、感知作品、亲近作品、喜爱作品的前奏,学生从对古诗词的反复且富于变化的吟咏中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接受精神的陶冶。
  2. 在教学中,注重品味古诗词深远的意境,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古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好的诗歌意境深远优美。如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中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的是“鱼儿在蒙蒙细雨中游到水面上来了;在微风的吹拂下,燕子倾斜着掠过天空。”这两句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营造了一种闲适幽静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春天的喜爱之情。它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的融合,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学生可以在品味古诗词深远优美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
  3.在教学中,注重探究诗歌的表达技巧,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它包括诗歌中的“炼字”的功夫,各种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等的运用。以“炼字”为例。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写到香菱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时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是无力,‘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其实古诗中的炼字,几乎篇篇皆见。 “炼字”正是审美的最高点。
  二、 借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政治课本中,引领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过程同样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悟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以体味丰富人生
  《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志”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有的诗歌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结合中学政治教学内容进行鉴赏,会使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更为形象深刻。如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是从客观世界提炼出来的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很有“理趣”,揭示了任何事物都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这些富于哲理性的诗句会引起同学们对于人生的某些思索,这也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的好的方式。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优秀诗作的智慧,以致力学业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及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时,曾借词喻事。他引用宋代词人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来形容做学问的第一境界;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现执著探索的第二境界;用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再现豁然开朗的最高境界,颇令人回味。这些诗句耐人寻味、启人心灵、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一切苍白的说教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
  3.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的人格魅力,以洗涤心灵
  “诗品即人品。”优秀的诗作,总能以其深远的意境引人入胜,以其真挚的情感引人共鸣。阅读鉴赏这样的诗作,可以陶冶情操,砥砺志气,使自己的灵魂受到涤荡,使自己的品格精神得到升华。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阅读鉴赏这一类的古诗词。
  阅读屈原的诗篇,我们会感受到诗人那高洁的志行和伟大的爱国情怀;阅读辛弃疾的词作,我们能体味到词人那心忧天下的满腔抑郁和收复失地的宏伟抱负;而读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屹立在面前。李白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气节,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他们的诗歌,都是我们借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道德教育的绝好教材。
  杜甫曾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描写伴着和风而来的细雨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悄无声息地落下,滋润了万物,令人欣喜。我国古代优秀的古典诗歌就像是一场应时而来的好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增长了智慧、怡养了性情、培养了品德,相信教师所播撒的一颗颗智慧的种子定会在来年收获,呈现出春色满园的美景。
  作者单位:北京第177中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阅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发,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名人传记的专题阅读中,应十分突出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两大理念:1.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人物传记,是语文教学实现人
【摘 要】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内容博大精深,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平台。要落实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加强诵读、理清教材主线、关注研读过程和打破单一评价。  【关键词】选修 经典 诵读 人文素养 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
一、题例解析  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  【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内容,我的语文教学一直是围绕“文化·生活·积累·思维·经营”十个字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复习迎考的(参见《中学语文》2011年第12期《挖掘文化底蕴延伸语文课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含读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传承着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我把它奉为“圣经”,把自己当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剖析,来慢慢地阐释其微妙的文化、文化的微妙。有的老师
【摘要】叶澜老师曾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了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要构建这样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从两方面入手: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此基础上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学语文 生命课堂 师生关系    一、问题的
高中语文教材的写作模块设计较为系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可操作性也很强,但由于课时紧张,教师很少按教材指导学生作文。高二上学期,主要是系统教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初步形成议论文写作的整体结构。这学期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使学生在议论中体现思辨和逻辑力量。为此我努力尝试,希望有所为,对学生的写作困境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问文那得轻松写,唯有源头活水来  北大钱理群
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诸多原因,课堂生本教学评价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无效现象,生本教学评价失去了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不能认清努力的方向,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那么,如何用全面的生本教学评价来激活初中语文课堂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以期达到促进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基本着眼点,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快乐,那么我们应当从事一些思考和研究。高二上学期我们就已经进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阶段,就以这本选修课本为触发点,谈谈个人的粗浅之见。其中《六国论》《项脊轩志》《阿房宫赋》等以前在必修的课本中都出现过,当前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在选修课本,有的保留在必修课本,人教版教材中统一纳入到选修课范围内并且分属三个不同的单元。这样的折腾究竟
近年来,一种带有强烈的描述性和情境性、抒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议论文越来越多,层出不穷,成了高考作文的一大亮点,逐渐成了高考作文的宠儿,人们称这种文章为议论性散文。但是在平常的训练中,尽管有很多考生想写作这种类型的文章,然而能熟练地写作这种文章的考生并不多,其原因是不知何为议论性散文,更不知如何写作。其实,严格说来,这种文章并不新鲜,在以前的人教版语文教材里就有这样的文章,如《时钟》就是议论性的散文;它
帕斯卡尔说:“人都是被废黜的国王”。人生来就应该被理性的光芒包围,在浊世中才能不偏离自己前行的方向。所以,孩子是最单纯、最天真、最美好的。可惜,人世间太多的灰暗渐渐地遮蔽着理性的光辉,人性沉沦,智慧的双眼渐渐阴翳。  学习是重拾理性灿烂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课程,其所蕴含的知识是最为丰富也最具有教育意义的,它已经成为很多科目的知识获取的替代途径,启蒙着学生的思想。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