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存有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地把阅读教学当成语文训练,而这种阅读训练走向规范化、试题化,朗朗的读书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繁琐的分析和训练。即便根据教材的要求背诵一些文章,也大多是为背诵而背诵,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妨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语文课改,在历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分追求形式的课改阶段,终于“浮华洗尽见清醇”,凸显本色语文。因此,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大力倡导诗意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然趋势。要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诗意阅读,我的体会有以下方面:
一、倡导学生的诗意阅读,教师的角色要改变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能是一个对话的辅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用自己认真阅读的态度,诚恳倾听的神情,领悟探究的精神,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倡导诗意阅读就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随着文章的思路去读。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阅读中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又要鼓励学生指正老师的教学错误。同时,教师也要敢于、善于表现自我,在解读文本中流露出对文本的喜怒哀乐,大胆宣泄个人的主观色彩。
倡导诗意阅读既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更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倡导学生的诗意阅读,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最后的完成者”,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思想理念各不相同,阅读时的切入点也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接受创造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诗意的具体体现。诗意阅读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示阅读教学的魅力,使阅读课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1.充分了解学生,引领开悟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是诗意阅读成功的保障。诗意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更要解读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景,尽量将学生带入某一种氛围中,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积极开展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首先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心目中荷塘月色的样子,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结合学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并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阅读教学要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注重“读、品、悟”,对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也是时兴的手段。通过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要恰当,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也不要把学生芜杂、肤浅、错误地理解也看为应该尊重的“诗意”“多角度”,这样的阅读教学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流于形式。
2.认真解读文本,以真挚的情感感动学生
每一篇文章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感情为纽带,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与学生交往,指导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倾注自己的激情,更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热情。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真挚的,只有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是真挚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才会准确。
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所特有的情景中,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一致的情境,形成一定的感情基调,从而使学生能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角色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境,如闻其声,形成理解文本所需要的情感基调,从而能更好地解读文本。
如《乡愁》一文的教学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显示出了漂泊、隔离、诀别、和望而不能归的离愁别恨。教师用饱含真情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形成了共鸣。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下,学生仿佛看到了“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家乡别”四幅凄婉而美丽的画面,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的悲欢离合,触摸到了诗人一颗滚烫的爱国赤子之心!
3.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是学生感知材料、理解材料的重要方式。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课堂讨论是学生展现自我,与人合作,探究真理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享……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
比如:学散文,可设计:“选择文中你觉得最美妙的句子作赏析”;学古诗,可设计:“选择诗中你觉得最传神的字眼进行品析”;学小说,可设计:“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分析。”如此等等,随机提问,由于有“你认为……”作宽容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分析对象,畅所欲言。
教师还应根据文本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读。比如诗歌教学中的配乐诗朗诵、根据诗句绘画;童话、剧本、小说教学中的课本剧表演等。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阅读,在阅读中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在阅读美文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让语文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诗意,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色彩,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市丰顺县球山中学。
一、倡导学生的诗意阅读,教师的角色要改变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能是一个对话的辅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用自己认真阅读的态度,诚恳倾听的神情,领悟探究的精神,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倡导诗意阅读就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随着文章的思路去读。教师和学生同样都是阅读中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又要鼓励学生指正老师的教学错误。同时,教师也要敢于、善于表现自我,在解读文本中流露出对文本的喜怒哀乐,大胆宣泄个人的主观色彩。
倡导诗意阅读既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更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指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更指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倡导学生的诗意阅读,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最后的完成者”,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思想理念各不相同,阅读时的切入点也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接受创造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中诗意的具体体现。诗意阅读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示阅读教学的魅力,使阅读课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1.充分了解学生,引领开悟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是诗意阅读成功的保障。诗意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更要解读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景,尽量将学生带入某一种氛围中,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积极开展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首先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心目中荷塘月色的样子,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结合学朱自清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并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阅读教学要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是要注重“读、品、悟”,对文情并茂的好文章,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也是时兴的手段。通过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作用要恰当,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也不要把学生芜杂、肤浅、错误地理解也看为应该尊重的“诗意”“多角度”,这样的阅读教学必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流于形式。
2.认真解读文本,以真挚的情感感动学生
每一篇文章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感情为纽带,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与学生交往,指导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倾注自己的激情,更要在教学中对学生充满热情。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真挚的,只有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是真挚的,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才会准确。
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置身于文本所特有的情景中,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一致的情境,形成一定的感情基调,从而使学生能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角色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观其境,如闻其声,形成理解文本所需要的情感基调,从而能更好地解读文本。
如《乡愁》一文的教学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显示出了漂泊、隔离、诀别、和望而不能归的离愁别恨。教师用饱含真情的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形成了共鸣。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下,学生仿佛看到了“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家乡别”四幅凄婉而美丽的画面,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的悲欢离合,触摸到了诗人一颗滚烫的爱国赤子之心!
3.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是学生感知材料、理解材料的重要方式。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课堂讨论是学生展现自我,与人合作,探究真理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享……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
比如:学散文,可设计:“选择文中你觉得最美妙的句子作赏析”;学古诗,可设计:“选择诗中你觉得最传神的字眼进行品析”;学小说,可设计:“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分析。”如此等等,随机提问,由于有“你认为……”作宽容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分析对象,畅所欲言。
教师还应根据文本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读。比如诗歌教学中的配乐诗朗诵、根据诗句绘画;童话、剧本、小说教学中的课本剧表演等。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诗意阅读,在阅读中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在阅读美文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让语文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诗意,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色彩,让阅读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市丰顺县球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