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如何破解“两难”困境

来源 :国土资源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hu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当前各地纷纷建立开发区,以求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有关开发区用地的种种矛盾也随之凸显出来——土地资源紧张、违规用地频发、征地拆迁困难等等不一而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湖南省宁乡经济开发区给出了一些解决之道。这个刚刚获批不久的国家级经开区在节约土地、安置失地农民方面做出了不少成功探索,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于近期对此进行专题调研,深入解析了“宁乡模式”的成功之道。
  
  开发区经济发展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是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湖南省开发区以约占全省千分之三的土地,吸纳了全省1/3左右的外资,创造了全省约1/2的外贸出口额、1/3的工业增加值。开发区每年用地量占全省用地总量的1/4,既是用地大户,又是开展节约用地的前沿阵地。
  湖南省宁乡经济开发区提高用地准入门槛,防止跑马圈地,变盲目招商为高规格选商,变外延粗放为内涵挖潜。2010年,宁乡经开区在不足县域面积千分之二的土地上,创造了县域经济三分之一的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其单位工业产值达45.9亿元/平方公里。宁乡经开区节约集约用地的作法为开发园区破“两难”、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五个不签”防跑马圈地
  开发区成立之初,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位条件欠优、启动资金缺乏等因素的制约,来此投资创业者寥若晨星。因此,经开区在招商引资上曾一度饥不择食,不管项目优劣,捡到篮里就是菜。有的投资者利用园区迫切招商引资的愿望,趁机跑马圈地。结果是几年下来,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被一些劣质项目大量挤占,而许多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潜力的优质项目往往因土地资源紧缺难以落地。
  2006年,开发区的决策者们痛定思痛,决定改盲目招商为高标准选商,在招商引资中明确了“五个不签”,即投资规模少于2000万元,亩均投资强度低于150万元的不签;有圈地嫌疑的不签;年度内不能实现固定资产投入的不签;项目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签;缺少科技含量的不签。
  为把“五个不签”落到实处,经开区将目标放在了两道关卡上。
  一是项目评估关。从2009年起,开发区与湖南省权威咨询公司——湖南友谊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建招商项目评估机制,由同行业专家、中介咨询机构、园区招商部门和管委会班子四方组成评估组,对需入园项目的用地规模、效益、环保及行业地位等要素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形成的评估报告作为决定项目是否入园的重要依据,以防范招商项目跑马圈地及可能出现的官员寻租现象。
  2010年,经开区颁布了《宁乡经济开发区项目准入条件规定》,对入园项目的用地规模、注册资金、单位产值能耗、环保标准、绿化率、容积率以及节能设备和工艺作了详细规定。所有入园项目,不管企业大小,都必须经过评估才能落户园区。即便是世界排位500强的联合利华、东洋铝业等都也要经过评估才能入园。
  2009年有一个收益较好的管业项目欲落户园区,投产后每年可产生2000万元的税收,投资商提出要400亩土地。经评估论证,同类产品同等规模的投资只需200亩土地。几经协商投资方仍执意要求提供400亩土地才肯落户园区。为节约土地,开发区的决策者们忍痛割爱,拒绝了该项目入园。评估决策机制实施以来,园区拟引进的15个项目中,有3个项目被拒签,初步统计节约土地300多亩。
  此外,还有一个“合同约定关”。对已经引进的项目,为确保其按时开工建设和节约集约用地,开发区专门出台了《工业项目投资合同若干规定》,对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违约处理以及退出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求,有效规范了履约行为,提高了合同履约率。通过提高项目入园准入门槛和高标准选商,园区涌现出一批节约集约用地典型企业。2010年,马克菲尔在不足20亩的土地上,创造税收800万元;加加集团在50亩的土地上,创造出税收1亿元。
  
  “四个集中”拓宽用地空间
  最初入园的项目主要是在园区主干道两侧“插花式”选址,开发不成片、布局不集中、产业不集聚、用地不集约。2006年,园区针对上述问题,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配套、统一建设的原则,强力推行“四个集中”:集中配套设施建设、集中生活设施建设、集中标准厂房建设、集中安置住宅建设。
  为实现“四个集中”,开发区坚持对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引导产业聚集。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成片开发、成片配套、成片建设”,结合园区产业布局,相继规划了“食品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积极引导产业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形成了机电、食品、服饰、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同时科学把握土地供应时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此外,园区内还坚持集中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集中配套设施建设。园区整改升级供电、供水、排污等线路,实行园区供电、供水、供热统一配送和管理。如园区有80多家企业需要供热用于产品的发酵、烘干等,如分散建设每个企业需要土地5亩左右,仅烟囱就达80多个。园区引进天宁热电有限公司实行集中统一供热,仅需土地80多亩,整个园区只有一个不冒烟的烟囱,既节地又环保,比分散单独建设锅炉房节约土地200多亩,每年节约用煤9万多吨,减少废气排放15万吨。集中生活设施建设。园区建设了员工住宅小区、小学、技校、文体中心、农贸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比企业自行建设至少节约用地近100亩。
  宁乡经开区还坚持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和安置住宅建设。已建成多层标准厂房8栋1.6万平方米,可容纳、孵化高新企业12家以上,实现工业产值2亿元以上。在2008年4月长沙市新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出台前,经开区对拆迁户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集中安置,建设失地农民中心村,安置900余户3442人,共计安置用地283.9亩,而原来一家一户单独安置需要土地619.5亩,集中安置减少用地335.6亩。
  
  实现用地“有进有出”
  2009年,园区开展了产业普查活动,对投产企业按龙头型、骨干型、成长型、整改型、淘汰型五级分类标准,分别落实扶植、整改、淘汰等措施。特别是对普查过程中清理出来的破产、倒闭企业以及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
  退出机制主要采取三种处置方式:
  一是借鸡生蛋。为扶持虽遭遇经营危机但具有发展前景的传统优势企业摆脱困境,园区引导有用地需求的高品质中小企业租赁其空闲厂房,实现风险转移。如恒丰实业占地120余亩,建设标准厂房面积近8万平方米,在公司资金链断裂、面临关门停产境地时,园区引进鑫汇塑胶、格林沃特生物等5家中小企业租赁其标准厂房生产,目前五家租赁企业均不断壮大,发展态势良好。
  二是腾笼换鸟。对闲置土地以及利用率不高的土地,园区促使其向第三方转让。某机械项目由于投资方无力偿还工程承包费用,严重违反投资合同约定的相关条款。在终止了该投资合同后,经开区引进湖南倍康卫生用品项目进入该地块,充分发挥了土地的最大效益。
  三是依法回购。对于不按合同约定造成土地闲置的项目,园区依法收回或收购,进行二次招商。某新材料项目签约后因实力极差,建设进度及投入要求与合同约定差距很大,造成项目用地长年闲置。园区通过司法途径,依法解除了该投资合同并收回项目用地,通过二次招商引进一家新企业。近年来,园区累计依法终止、调整投资合同28起,盘活项目闲置用地968.53亩。
  
  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近年来,征地拆迁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难保障。宁乡经开区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始终坚持和谐共赢的理念,把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园区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把园区最好的地段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几年来,园区共征地上万亩,却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他们始终坚持了两个原则:
  一是让失地农民“住得更好”。园区始终坚持“以安置促拆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制订了《宁乡经开区拆迁户安置相关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完善了水平安置工作机制。园区把最中心、最繁华的地块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并决定在失地农民中心村附近兴建全省首条“失地农民步行街”,让失地农民有“入则宁静,出则繁华”的感觉。无论是去企业上班,还是自谋营生,交通都非常便利。2010年12月园区完成了第一次水平安置房分配工作,首次分配安置住房120余套,安置拆迁农民60余户,被安置户满意度非常高。
  二是让失地农民“挣得更多”。园区制定了《促进园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方案》,成立了农民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台账,联合园区企业定期组织免费培训,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业,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畅通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失地农民就业门路,将园区小型工程交由当地政府,统筹组织当地群众参加建设;指导失地农民合理安排、集中使用征地安置补偿款,以土地股金方式让农民自愿入股,参与分红,使失地农民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设立园区失地农民特困基金,及时救济家庭困难的失地农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此外,经开区还坚持创新征拆模式,让拆迁成本更低。在依法依规依程序开展征拆工作的同时,园区还创新了成片、成建制征拆模式,以降低征拆成本,提高征拆效率。零星征地对水系、道路等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成片征地节约了因破坏水系导致的水田经济作物赔偿约1200元/亩·年、混凝土道路重修成本约10万元/公里,还减少了与村民的摩擦和纠纷。降低的这些成本又反馈给失地农民,赢得了他们的理解、支持、配合,使拆迁工作更加顺利。
  几年来,园区和谐共赢的理念及一系列以民为本的举措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获得了各界的高度肯定。2007年宁乡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2010年成为湖南省文明单位,荣获全省首家“平安园区”称号。
  (本文作者系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其他文献
【编者按】西南财经大学的曾康霖、吕晖蓉联合发表的“将居民收入增加归结为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一文,引来网民板砖如雨。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观点是,开发商的暴利导致房价上涨。众说纷纭背后,我们该信谁?    房价上涨的首要因素:居民伤不起  推进房价上涨的因素众多,但是其首要因素是不是居民收入增加,这一点争议颇多。    正    曾康霖(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居民收入增加是房价上涨的首要原因。改革开放
期刊
土地供应总量持续增加  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土地供应总量为5173.75公顷,较上年同期增长了74.96%,近三年来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图1)。     土地供应以存量用地为主  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存量用地供应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放量态势,供应量为4043.35公顷,占供应总量的78.15%,供应量和供应比例近三年来均呈上升态势(图1)。     商住工三类用地供应量均大幅下跌,其他用地大幅上
期刊
湘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湘江流域内聚集了湖南约6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3/4的GDP。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沿江两岸矿产资源的开发,湘江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要让湖南的“母亲河”重见清澈,有必要对其污染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一番彻底的思考。    污染遍及湘江全流域  重金属污染几乎成为湘江最显著的特征,其污染由来已久。早在1966年便检测出铬、铅、锰、锌、砷,1971年则检
期刊
2010年8月,大通湖区被列为湖南省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16个县(市、区)之一。第一期工程实施面积达5万亩,投资金额达10439.45万元。项目实施以来,区委、区管委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项目形象进度达50%,个别标段已完成工程量的90%,质量、进度均走在益阳市乃至全省前列。    提高认识,把握机遇  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是大通湖区60年难得的历史机遇
期刊
《中国经济周刊》、《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知名媒体都曾把目光投向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区域——湘江。湖南为有色金属之乡,官办采矿有上百年历史。污水、河底淤泥、污土相互关联,治理异常复杂。媒体关心这条江的治理,也关心这条江的未来,更将这条江视为诸河域重金属治理的代表。    拯救湘江     湘江告急!流域内4000万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因重金属超标危害人体健康的事故时有发生;鱼
期刊
对于湖南而言,湘江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条湖南人的母亲河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比厚重的情节。然而,由于承载了湖南60%以上的污染,湘江也成为了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拯救母亲河”的呼声越来越高。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595亿湘江治污方案,湘江保卫战大幕拉启。正如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所言:湘江的治理目标是“成为东方莱茵河,成为一支哺育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湖湘人才群的河流。”  
期刊
湘江的目标是成为“东方莱茵河”,然而莱茵河却同样经历过死而复生的曲折,它的治理过程对于湘江或许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莱茵河从阿尔卑斯走来,穿过瑞士巴塞尔的化工塔林,流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炼钢炉群,最后在荷兰鹿特丹的油罐巨阵间蜿蜒入海,河水竟然还是清的。  作为曾经的欧洲出产鲑鱼最多的河流,鲑鱼却于1958年在莱茵河彻底绝迹了。莱茵河变成了“欧洲的下水道”。生物学宣布它已经“死亡”。然而,在人与
期刊
我们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批评,指向它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转变的方向早已明确,但是效果甚微。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改革支撑传统增长模式的制度。    土地高消费驱动模式走到尽头    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结构是形成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源。传统增长模式主要是靠出口和投资拉动,高投资
期刊
从国家统治利益着眼,“官山海”政策确实是一种很高明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有效方式,是处理国家与民众“取予关系”的一种上佳模式。    说到“央企”,可能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近来一则“2011年起,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统一上调5%”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强势关注。央企分红这个话题之所以撩拨起人们的神经与引发如此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源于央企独特的行业与市场地位。但多数人可能不会想到的是——央企,其实
期刊
湖南铁矿资源找矿和用矿的希望,首先是在现有国内外选矿技术的基础上化大力气研究解决选矿问题;其次是寻找易选矿石。    “2010年前三季度亏损14亿~15亿元,三季度单季亏损超过10亿元” ——这是华菱钢铁发布的三季度业绩预报,第4季度的报告还未公开,但亏损是肯定的。其实,这只是湖南钢铁全行业亏损的一个缩影罢了。  湖南钢铁行业为什么会亏损?它的出路在哪里?笔者将从地质成因角度来分析这个令人困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