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教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水平的新思路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y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在过去10多年的扩张式发展,很多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出现了高教园区,它们一般是若干大学组成的在地理位置上集聚的高等教育机构共同体。伴随着这种共同体发展变化的是其周边社区环境。在倡导促进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今天,这种高等教育共同体和周边社区并存共生的状况为高校本身的发展和周边社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形成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的基本途径之一,在高教园区内生活学习的高密度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周边社区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提升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教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73-04
  一、研究背景介绍
  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扩张式发展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兴起了建设高教园区(或称“大学城”,以下统一称为“高教园区”)的热潮,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在中国各地就出现了规模各异的超过70个①高教园区,这种高教园区是有别于过去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群落。事实上,高教园区的建设过程往往不单纯是大学的建设,而是高等教育机构建设与各类住房建设、社区建设同步进行的过程。高教园区周边的城市社区环境往往会随着园区建设发生巨变,在这一快速变化的过程中,社区服务往往出现缺位或者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社区亟须增强和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环境卫生等各类基础社会服务功能,以满足快速增加的居民需求。同时,园区内的高校也必须在这种快速的社区变化中寻求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契机,而志愿服务就是一种有效的连接大学和社区的形式。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形成高校与社区良性互动的基本途径之一,在高教园区内生活学习的高密度的大学生群体对于周边社区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提升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教园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状况和特点,本文选择以北京昌平沙河高教园区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希望通过研究,为提升高教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水平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昌平沙河高教园区社区学生志愿者服务现状调研
  (一)昌平沙河高教园区与周边社区环境
  昌平沙河高教园区的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扩张式发展大潮是不分开的,从这个时期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高教园区建设热潮,北京也不例外。199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在规划建设的卫星城中,开辟2—3个占地8 000—10 000亩的高教园区”。2001年10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在昌平沙河地区和房山良乡地区建设两个高教园区”,沙河高教园区筹建工作正式启动。2002年,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作为发展高等教育和首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沙河高教园区的建设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被列为北京市党代会重点推进和北京市政府的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沙河高教园区坐落在六环路以南、京昌高速路以东的把角处,经过过去几年的建设,目前的总规划面积 为1 万多亩,从2000 年筹建之初至 2009 年下半年,先后有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外交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5所部委院校与昌平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入驻沙河高教园区、自建新校区的协议。② 目前,沙河高教园区已经进驻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8月启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8月启用)、外交学院(2012年8月启用)3所高校,另外,中国矿业大学于2013年5月通过购买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在沙河的北校区正式入驻,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新校区正在筹备建设之中。昌平沙河高教园区目前进驻的4所高校均为“211工程”院校,其中“985工程”院校2所,集中了约2.5万名在校生,是昌平乃至整个北京高等教育重要的集聚区,未来会越来越重要。
  沙河高教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大学城,其周边还有相当规模的城市社区,其中居住着大量本地和外来人口。具体来说,整个沙河高教园区有如下一些上规模的社区。规模最大的社区是沙河高教新城,该社区位于整个高教园区的中心位置。目前该社区已经建成的有8个区,包括上百个单元楼,正在建设的有1个住宅区和1个大型商务办公社区。毗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外交学院的有兆丰家园等3个大型回迁楼社区,包括百余个单元楼,以及玫瑰园大型别墅区。毗邻中央财经大学的有百善镇善缘家园社区、顺驰林溪大型别墅区。此外,高教园区北部有正在建设的昌平新城社区,目前正在建设的有金科廊桥水岸等3个大型社区。整个高教园区周边还紧邻着东沙屯村、满井村、西沙屯村、张各庄村、路庄村等近10个尚未拆迁或者部分拆迁的村级农村社区,居住这数千户北京农村人口和大量外来人口。目前来说,整个高教园区人口构成较为复杂,各类社会基础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在建项目较多,成熟的工商企业较少,近几年来,只是在交通方面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进,其他方面都亟待完善。
  (二)昌平沙河高教园区学生志愿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为了解高教园区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基本情况,笔者在昌平沙河高教园区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3年3月至4月,调查范围为昌平沙河高教园区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所高校的学生。调查随机确定了450名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15份,问卷有效率超过92%。限于篇幅,我们主要分析展示问卷中反映出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与频次、参与志愿服务的类型、参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以及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等4个方面的问题。
  1.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与频次方面,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近一年内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为357人,占总体样本的79.3%。一年内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分布最高的区间是平均每月1—3小时,参与志愿服务次数频次分布最高的区间是平均每月2次(见表1)。因此,总体来说,目前沙河高教园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是较高的,随机抽样即达到了近80%的参与率。另外,有近半数的学生月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在1—3个小时,超过半数的学生每个月至少参与2次志愿服务。   表1沙河高教园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时长及频次(n=357)
  2.在受调查报告的志愿服务类型方面,按照参与人数数量排序,依次是:校内志愿服务 (61.31%)、支教活动(56.11%)、文化体育服务(52.59%)、其他社区服务(41.68%)、周边社区服务 (21.23%)、福利机构服务(20.28%)、环境保护 (18.31%)、法律援助(15.21%)、医疗卫生服务(4.19%)(见图1)。这些数据显示,高教园区的大学生多数还是局限在校内进行志愿服务,同时多数进入了一些对专业技能要求较低的志愿服务领域,但可能由于专业所限,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学生相对很少。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教园区的学生对周边社区的服务参与度明显不高,这显示出高教园区的大学生参与周边社区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这很可能与目前高教园区周边社区本身建设不足有关。目前整个高教园区比邻沙河高教园住宅区,该住宅区是一个典型的开发中的商品住宅区,周边2公里内几乎没有正规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缺乏基层政府机关、大型工商企业等可供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的基地。
  图1 沙河高教园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类型统计(n=357)
  3.在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方面,有71.22%的调查对象参与率最高的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时间超过一个学期,超过两个学期的只有10.19%。这显示出参与志愿服务的连续性较差。受访者给出的退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有志愿服务本身没有意思、占用时间太多影响考试(主要是期末考试)、无强制性要求、缺乏持久的兴趣、参加了其他形式的志愿服务、个人定位发生改变等。
  4.在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方面,调查显示,受访志愿者主要是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其中,79.46%的志愿者是通过所在院系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了各类志愿服务,仅有16.31%的志愿者是通过校外志愿服务机构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另外特别指出的是,统计显示,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自发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很少,仅占志愿者总数的5.23%(见图2)。进一步调查显示,青年志愿者协会在
  图2 沙河高教园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
  高校中扮演了组织各类志愿服务的核心角色,是高教园区最重要的志愿者组织。目前接受调查的学生所在的两所高校都建立了具体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引入了志愿服务小时数统一管理、志愿服务项目评价、志愿服务个体评价等机制、志愿服务基地发展规范等具体的工作办法,并将志愿服务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发放、保送研究生等工作进行了关联。
  三、高教园区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与园区周边社区联系不够紧密
  根据问卷调研,目前高教园区内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有61.31%发生在各个高校内部,在周边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仅占21.23%(其中多数只是环境卫生等志愿服务)。虽然我们的问卷没有对园区周边的居民和机构进行调查,但根据现有的调查就可以看出,对于高教园区内的大部分社区居民和各类机构来说,园区内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是欠缺和陌生的,与他们的生活关联很小。
  (二)志愿者服务社区的主动性不强
  问卷调查结果能够清楚显示出,目前高教园区的大学生在实施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上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绝大多数志愿者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是通过校内外的各项志愿服务机构,而自行、自发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比例非常小。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即便是参加了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的学生,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也存在是为了迎合推优入党、综合素质测评加分、党组织要求等原因,其中一些原因往往是来源于相应高校党、团、学等管理部门的硬性要求或规定。这些强制性要求或规定,虽然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数量和比例,但是根本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
  (三)社区服务的专业性不强
  问卷调查显示,目前两所高校大学生所进行社区志愿服务多数与专业联系较少,仅有不到15%的受访者表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能体现其专业优势。考虑到两所学校的相当多的专业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如金融、保险、法律、税收、会计等等,高教园区大学生志愿者在与周边社区之间互动上还应该加强深度,突出专业优势,提供更有深度和专业性的志愿服务。
  (四)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志愿服务往往对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可持续性有较强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培训、社区管理、法律服务等深度活动,良好的可持续性能够显著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促进服务双方的心理满意度。但根据调查问卷,近90%的大学生志愿者连续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到两个学期,多数大学生都是在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结束后,不再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更重要的是,对三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超过36%的学生在大一结束后,不再参与任何志愿服务,也就是说,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进行。这种低持续性会加剧志愿服务的形式化,对年轻的大学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五)社区志愿服务供需存在错位
  目前,沙河高教园区周边社区人员以拆迁返迁户和在此置业和务工的外来人口居多,这类人群对于社区服务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财经管理法律相关的生活服务,另外由于园区周边严重缺乏文化基础设施,这类人群特别关注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如歌唱、舞蹈、体育竞赛等等。然而调查显示,目前高教园区两所高校提供的社区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敬老院服务、环境卫生服务和以家教、民工子弟学校为代表的教育服务上,志愿服务形式相对单一,往往流于形式,无法体现参与者的专业素质。这样,尽管志愿服务数量较多,却往往无法关注到当地社区居民最关注的需求。从高校和社区互动的角度来看,这种志愿服务的供需错位不仅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本,还会使得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产生了做志愿服务就是走形式主义的错误认识,对于高校、社区以及大学生志愿者来说,这都不是共赢的状态。   (六)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社会支持
  仅就沙河高教园区而言,园区内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明显缺乏社会支持的。这主要在于目前高教园区内还极端缺乏基层政府机关、社区管委会、高教园区管委会等社会组织(目前还没有在园区内部设立常规的办公场所),很多基础性的社会服务均由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业公司来完成,他们一般出于安全等各种考虑,不愿意接受大学生普遍的进入社区参与各类社会服务。由于这种原因,多数社区居民表示对于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信任度不高,也缺乏了解。总的来说,在沙河高教园区,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舆论环境和基本社会结构,使得目前仅有的几所高校在周边社区开展的志愿社会服务活动比较冷清。有意向针对园区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的个人或小组,往往也会因为缺乏接洽和管理的部门,而不得不终止一些原本具有积极意义的活动。譬如,在目前园区周边教育培训服务较少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想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志愿服务,但是由于多数机构都处在无法人资质的运营状态,无法与志愿者或者志愿小组签署协议,造成志愿服务得不到学校青年志愿者管理部门的认定,而不得不终止活动。
  四、若干提升高教园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水平的新思路
  (一)切实强化园区高校志愿服务与周边社区联系
  高教园区一般都设立了管委会,各高校也有专门负责志愿者管理的机构,这些机构应该主动探索园区周边社区需求,而不应该被动等待社区向大学提出需求。大学理应是“没有围墙”的机构,承担社会服务是其天然的职能之一。针对高教园区周边社区大多为新兴社区,人口构成复杂这一现状,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社区之间、高教园区管理机构与社区之间、高校与高教园区管理机构之间均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统一协调、宏观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活动。高教园区的高校往往是相关学校启用不久的新校区,主管志愿者的部门应该及时转变认识,将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更多的转移到新校区周边的社区,而不是继续依托老校区建立的志愿服务平台、基地以及相关的工作流程,这样就可以及时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新校区周边社区的联系,以从根本上促进园区高校志愿服务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对于园区的管理机构,也应该及时从“重建设,轻管理”的思路,转移到“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积极帮助园区高校协调与周边社区的相关关系,建立常规的沟通平台。这样,高教园区管理部门就可以从内涵上促进整个园区高校与周边社区的联系,而非过去仅仅从逻辑上,甚至口号上“宣传”高校之于周边社区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宣传小号。
  (二)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是具有极高心理弹性的群体,因此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一定要注意其内在激励机制的完善。要促使园区内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保持长久生命力,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内在积极性。很多研究发现,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志愿服务却是普遍存的,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数量非常惊人。其内在原因之一就是 “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就是心理层面的东西,如个人幸福感、个人自我实现、个人荣誉感、个人自我完善需求等等。因此,要强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动机,就必须进行有效的激励,尤其是心理层面的内部激励。当然,也应该建立志愿服务和课程、专业等的联系,实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社区服务来促进其知识学习、课程学习、专业技能提升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激励机制,这种较为形式化的激励往往是外部激励,但也是必须的。通过上面的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高校大学生就可以从传统的较为形式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解脱出来,轻松、自主、快乐、持续性的参与到各类社区志愿服务之中。
  (三)着重凸显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
  对高教园区周边的居民来说,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往往是较为陌生的,而事实上,这些居民的实际社会生活需求却和这些大学开设专业密切相关,也有可能得到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帮助。问卷调查显示,仅有少数受访者表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能体现其专业优势,这充分说明目前社区志愿服务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此外,调查研究也发现,社区志愿服务的供需错位也非常明显,目前高校输出的各类志愿服务往往不是周边居民最需要的服务,仅仅是一些对技能要求较低的纯体力或者走走过场的服务或活动。鉴于此,高校“青指”、“青协”等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挖掘学校自身在学科、专业以及课程上的优势,结合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和开发一些能够凸显学校专业性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并在社区里坚持推广这些品牌,让社区居民能切实感受到大学之博大、大学之高端、大学之有价值。这一思路的落实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在提升志愿服务品质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满足感和实际效用。
  (四)通过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
  本文所做调查发现,相当数量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缺乏足够的持续性,极少有在一个志愿服务上坚持超过两个学期的案例。因此,在保障志愿服务长期性和稳定性方面,除了上述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等策略之外,还应该在外部为志愿服务创建良好的大环境。具体来说,建议高教园区管理部门和高校加强志愿者服务基地建设,特别是针对周边社区进行服务的基地建设,围绕这些基地,根据居民需求,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在学科专业上的特色和优势,设定相对固定的服务项目,方便学生就近开展志愿服务。同时,这些管理机构应该相互协调,总体上布局社区服务基地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内部项目竞争,从而促进一些志愿服务品牌的成长、成熟,逐步固化一些优秀的志愿服务传统,形成志愿服务口碑,切实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
  (五)为社区志愿服务构建立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随着高教园区的完善,原本缺位的基层政府机关、社区管委会、社区居委会等机构都会逐步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大量工商企业、非政府组织、大型活动场所等等也都会陆续出现。因此,高校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应该敏感的注意到这些变化,统筹考虑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与周边社区逐步完善起来的各类公共服务,在校内和校际两个层面合理调配志愿者资源,努力构建包括高校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学生群体、周边基层政府机关、园区上级主管部门、园区居民自治组织、园区工商企业、园区居民等在内的社会支持体系。这样,整个园区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园区周边居民间可以形成有益于志愿服务开展的舆论氛围,各个高校内部也可以形成可持续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以及弥散在校园内外的浓郁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具体实施层面,这一思路的转变主要依托各个高校和高教园区管理部门的协调和主观认识的改变,从重视老校区的固有支持平台,转移到积极构建新校区志愿服务支持体系上来,从高校自己独自行动,转移到高教园区这样的大学群落所特有和特别强调的协同行动上来,从而开创高教园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贺红霞.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实践与反思[J].社会工作,2007,(5).
  [2] 韩淼.做志愿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
  [3] 李峻峰,等.大学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城市空间[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
  [4] 刘珊.高校志愿服务的动机类型及问题[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6).
  [5] 彭明华.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长效机制探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
  [6] 沈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12).
  [7] 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智能化和舒适化的生活,在此驱动下,具有舒适性、多样性和功能性的功能纺织品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而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特征能产生许多优异性能,将它应用于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能赋予纺织品更多新功能。
  该课题主要探究了无机功能材料纳米银、纳米二氧化硅和聚氨酯抗静电剂的制备及复合,以及它们在构造纺织品功能性表面上的应用。实验探索了反应物的浓度、反应条件等因素对纳米溶胶稳定性、尺寸、形貌的影响,并用SEM、粒径、接触角、XRD等仪器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聚醚、
摘 要: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城乡和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在拉大,公平公正明显不足,社会分化正在加速。在这些复杂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公共钥匙:消费。从我国现实经济存在的问题出发,建立了公共财政与消费的理论论述和计量模型,提出了从增加公共消费引致居民消费的思想来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进而化解当前经济、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关键词:消费
期刊
摘 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是通过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增强林地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东部国有林区的重要天然屏障之一,是森林资源型地区。鉴于此,从森林资源质量、森林健康、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等方面对该林区资源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实现林区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对策。  关键词:森林资源型;可
期刊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各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文化产业呈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构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可以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可为各地制定适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08
期刊
摘 要:人文性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营造浓郁文化氛围方面的作用是其他类型公园不能比拟的。通过对高县硕勋公园景观提升方案的剖析,归纳出人文性城市公园的设计思路: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出发点,用时间和空间组成基本的景观结构,并以这两种要素作为人文性城市公园的设计核心。  关键词:人文性;城市公园;时间;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是成功地运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方式及理论经验的过程,而世界观体系和社会制度的本质,却一直寓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中。把中国经济发展成果数据运用到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公式中会发现,两大部类公式计算得出的结论,一是证明中国初步实现了马克思构想的社会财产占有方式,二是证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了社会制度作保证。马克思两大部类经济理论再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
期刊
摘 要:根据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现代社会中市场的持续扩张运动尤其是过度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会遭遇社会抵制经济脱嵌的保护性反向式运动。因应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场经济不断产生、发展、完善以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累积出现的背景,东莞市的农民工政策自改革开放早期和中期以来促进了东莞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近年来东莞市政府则为了促进和谐东莞和幸福东莞的建设而不断出台旨在保护和增进农民工权益的农民工政
期刊
摘 要:目前,商业银行对零售业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个人客户对银行的零售业务也提出了更多需求,为进一步拉动零售金融服务的增长,提高客户满意度,亟须改进零售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要对其精细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根据大数定律,对客户的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和提炼,开发出基于数理统计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信用评分模型,用于对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并应用到信贷审批决策过程中,为商业银行实现零售业务的
期刊
摘 要:对国内外关于消费函数理论和模型的发展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整理了1985—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数据,在误差修正模型(ECM)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并对如何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函数;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8;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
期刊
摘 要: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摇篮,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带动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当下,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在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方面发展相对迟缓,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难以发挥,直接导致高职经管实训建设成为制约当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所以,积极分析并解决实训基地建设的存在原因以及难题,发现并堵塞实训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