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诵历史·传承文化·连接未来的文化行者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传于麻山地区的苗族唱诵史诗《亚鲁王》是一部“活态人民口头创作”,叙述了苗族数千年的历史。东郎(苗族歌师)作为麻山地区死亡仪式的主持者及《亚鲁王》的领诵者,承担着传承民族历史及教育后人之责。本文以东郎(苗族歌师)杨松为个案,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探析东郎(苗族歌师)在苗族历史传承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亚鲁王》   杨松   传承   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01-02
  一、苗族唱诵史诗《亚鲁王》与传承者东郎
   2009年,贵州省紫云县麻山地区发现苗族唱诵史诗《亚鲁王》。《亚鲁王》是一部凭东郎(苗族歌师)的记忆用苗语唱诵并传承至今的英雄史诗。《亚鲁王》是苗族人民的一部口述历史,无任何文献资料作为参考依据,完全依靠东郎(苗族歌师)的口头传承得以保存,这是东郎(苗族歌师)对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作出的巨大贡献。“歌师的口述史印证了《亚鲁王》在苗族社會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史诗《亚鲁王》传承的影响。”[1]它叙述了苗族数千年的历史,以“历史征战、逃亡、迁徙、开拓为经”,以几千名古代苗族人物、四百余个古苗语地名、二十余个古战场的壮烈场景为纬,展开了极其波澜壮阔的英雄历史画面,将一个民族和其先祖的创世史、征战史和迁徙史融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诗篇,而死者的回归则是其整个叙述的主线。死亡不仅是作为开端,而且是整个叙述结构的基本架构。”[2]这部苗族人民的口述历史以唱诵和聆听的方式在麻山地区流传,唱诵是连接历史文化最直接的途径,是打通血脉之情最生动的方式。麻山地区的死亡仪式上,东郎(苗族歌师)唱诵亚鲁王的历史,每一个逝者和他的后代子孙在聆听中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联结。一代又一代苗族人民通过这种肃穆的方式在广阔的时空中得以血脉相依,共同目光的投注在祖先的居所,从根源上强化苗族人民对民族历史的认知,连接逝者家属所在的家族内部的血脉之情,使苗族人民获得民族传统文化及家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东郎(苗族歌师)通过唱诵史诗《亚鲁王》对群体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亚鲁王》的唱诵中联结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纽带,使《亚鲁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激发群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苗族唱诵史诗《亚鲁王》依靠东郎(苗族歌师)的唱诵这种人际传播的方式得以在麻山延续,一代又一代东郎(苗族歌师)以代际传承的方式成为苗族唱诵史诗《亚鲁王》坚定的守护者。
   现行纸质文本《亚鲁王》以大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经过苗族青年杨正江以及社会有识之士的努力得以公开发行。《亚鲁王》出版发行后,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且有不少研究成果。“饮水思源”, 东郎(苗族歌师)是《亚鲁王》口头传承活动的主体,决定《亚鲁王》活态传承的走向,亦是《亚鲁王》这部苗族史诗得以面世的前提条件。东郎(苗族歌师)通过唱诵这种肃穆的教育形式向苗族人民传递着民族历史和家族文化生生不息的薪火。著名音乐学家郭乃安先生曾提出:“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3]将目光投注在《亚鲁王》传承者东郎(苗族歌师)的身上,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东郎(苗族歌师)在《亚鲁王》传承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探讨东郎(苗族歌师)在麻山地区历史传承与文化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具有积极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以唱诵连接古今和未来的文化行者
   东郎(苗族歌师)是麻山地区死亡仪式的主持者。麻山地区有人逝世则必须完整吟唱史诗《亚鲁王》。特殊的身份使东郎(苗族歌师)成为麻山传统文化的持守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东郎(苗族歌师)需要持续的学习及实践,经过刻苦磨炼,掌握娴熟的技能方能获得认同。一名优秀的东郎(苗族歌师)对麻山地区的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以麻山地区的杨松作为东郎(苗族歌师)群体的代表,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探析东郎(苗族歌师)在麻山历史传承和文化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杨松,麻山地区的一位东郎(苗族歌师),亦是紫云县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亚鲁王研究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出生于苗族歌师世家,其曾祖父杨老会是麻山的大歌师,其爷爷和父亲是东郎兼宝目,自小接受家庭文化的熏陶,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促使他成为麻山地区传统文化的持守者。杨松8岁入学,成绩优异,小学毕业时免试直升初中。据他自述,七八十年代的麻山地区,通晓汉语的人才稀缺,一个寨子仅有一两个人初中毕业生。杨松初中毕业后在当地小学校长的邀请下到大坝地小学担任民办教师,直到1985年国家清退民办教师。杨松离开大坝地小学后,考虑到寨子里的孩子上学艰难,在当地创办民办小学,请熟悉的朋友到学校任教,后因当地教育部门认为办学条件不成熟而停办。这段教育工作经历,可看出杨松作为麻山的地方性文化人才所具有的文化情怀及担当。杨松曾对笔者讲述过这么一件事,他从事民办教育工作时,寨子里的孩子到8、9岁听不懂汉语,这一现象使他更坚定让寨子里的孩子学习汉语的决心。多年后,他曾经教过的孩子在为人父母后,会在孩子年幼时用汉语和孩子交流。杨松说,这种学习汉语所带来的变化让他欣慰。杨松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智慧,既坚守苗族传统文化,又以开放的胸襟学习外来文化,且积极传播这种文化智慧。
   杨松离开教育事业后,曾外出务工。2003年,杨松放弃在北京务工挣钱的机会,选择回大地坝村任村委会副主任,他利用工作之余积极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虚心向老人请教。2009年,杨松参加先期的亚鲁王古城墙普查,同年9月21日至24日,杨松积极配合中国作家协会专家组对《亚鲁王》歌师进行录音录像的资料收集工作。2009年9月,杨松与杨正江在摆弄关拜了杨光顺为师,跟随杨光顺和杨光东二位歌师学习唱诵《亚鲁王》。此后,杨松坚持学习唱诵《亚鲁王》并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同时积极开展《亚鲁王》的传承保护工作。作为具有多重文化视角的歌师和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杨松对《亚鲁王》的传承保护工作有更直接的认识。他说:“真正推动《亚鲁王》的传承保护工作,不是简单的事,需要触动村民心灵深处的情感,激发村民的自尊心,使村民认识到学习唱诵《亚鲁王》关乎家族荣誉和尊严。”①麻山地区,每一个村寨因为地缘和血缘的不同,礼俗文化也所不同,一个家族有东郎(苗族歌师)不仅是家族荣耀的体现,也是家族历史传承的保证。关于这种现象,杨松曾举例说明。一个家族若在死亡仪式上是外请东郎(苗族歌师)主持仪式,请到的东郎(苗族歌师)对家族历史的源流认识有限,可能是三代人,若自己家族有东郎(苗族歌师),可以上溯的历史更悠久。对于家族观念仍有重要影响力的麻山地区,这种认知更能激发村民在历史传承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追根溯源,只有唤起村民心里的民族文化自我认同,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并产生文化自信,才能真正使《亚鲁王》的传承保护工作健康持续开展。
   前述可见,作为东郎(苗族歌师)的杨松,不仅连结了自身多种文化身份,实现了对民族文化观察与审视中内外视角的切换,思考着传统文化遭遇全球化冲击下应该如何持守苗族传统文化。
   全球化的到来,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全球化中保持自身文化特性,又与他者文化实现对话与交流,为文化多元化提供更多可能,是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而东郎(苗族歌师)的杨松的个案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角。
  注释:
  ①文中关于杨松老师的资料由杨松老师本人提供。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化厅编,曹维琼,麻勇斌.亚鲁王书系·歌师密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2]贵州省文化厅编,曹维琼,麻勇斌.亚鲁王书系·史诗颂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3]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2017,(01).
  [4]余未人.《亚鲁王》的传承和唱诵[J].当代贵州,2015,(40).
其他文献
摘要: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民族文化表征之一,熔铸了歌、舞、乐与剧为一体的形式。2006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摆手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研究已有十余年,关于具体的土家族摆手舞保护方式、范围、意义与效果等方面,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少数专家学者们认为,非遗保护不应该与经济发展相关联,这样会破坏“原生态”。但是,绝大多数专家学者们认为,非遗保护与经济发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工作技能外,具备艺术能力也很关键。经过研究发现,艺术能力越高,创新、创造能力越强,在工作中更能有出色的表现。由于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核心素养、培养情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美术教学中通过采取一些引导手段,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开展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美好的事物、表现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
期刊
摘要:在音乐领域内童声合唱的表演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儿童们通过自己稚嫩而又优美动听的声音描绘出一首首动听的歌曲,童声合唱不但可以使儿童从小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还能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可以实现自身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童声合唱也可以在孩子们练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团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实现童声合唱在多声部教学中所具有的特别功能。  关键词:童声合唱 多声部
期刊
摘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石,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优秀的地域音乐文化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记忆与国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优秀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校园传播作为主要的传递路径之一,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延展,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本文着重以嘉应学院为例探析文化自信视域下非物质客
期刊
摘要: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偶有碰撞,每次的碰撞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虽说每个画种都是由每个地方的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产生的,但是异域的特色融合有时候会使艺术表现更加不同。这次我將中国画的元素融入到西方油画当中,企图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让两者的结合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关键词:油画 中西融合 风景 真实 视角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少儿舞蹈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大途径备受社会的关注,少儿舞蹈事业虽然已在蓬勃发展中,但在力行美育之时,仍有不少问题存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少儿舞蹈“成人化”现象,尽管这种现象遭受诸多人的批评,但是仍然不能禁止。本文以“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为例,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依照生理学、机能学等对少儿舞蹈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并对此进行反思。  关键词:少儿舞蹈
期刊
摘要:舞蹈的审美过程是观者与舞蹈之间有距离的活动。距离产生舞蹈的美,观者对距离的把握决定着其对舞蹈的态度,从而影响着舞蹈的发展。本文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情感距离四个角度切入,解析舞蹈审美与距离各方面的关系,为观者更有效地感受舞蹈魅力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舞蹈审美 距离 观者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
期刊
摘要:《功夫熊猫》是以中华国粹“功夫”和中国国宝熊猫为主题的好莱坞系列动画电影,讲述了一只好吃懒做的熊猫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充分传递了正能量。影片中运用的动物形象、中国功夫、带有中国特色的风景与生活用具等都是好莱坞电影应用中国元素的体现,堪称好莱坞有史以来运用中国元素最完美的一部系列式影片。本文将围绕《功夫熊猫》的角色塑造、场景设置、电影台词及配乐音效四方面对好莱坞电影中中国文化
期刊
摘要:李泽厚认为对形式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成果,人类美感及自由感的产生无不与此息息相关。  关键词:李泽厚 艺术 形式 自由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2-0025-02   作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于美的本质、美的来源等美学基本问题有着深刻的研究。他的艺术
期刊
摘要: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刺激。”最好的老师即为兴趣,缺少兴趣的美术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进而展开想象和思维,积极主动探索,掌握新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使其高度集中注意力展开学习。对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