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备课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备课是每位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传播知识的起始准备阶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阶段,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条件。备课越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有序越高效,越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越能处理好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备课水平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不同的学科备课要求有所不同,不同的教师备课风格也有所不同,笔者在这里探讨的是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备课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2.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要求与特点 与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备课相比较,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具有新的要求和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备课遵循的是学科教学大纲,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遵循的是学科课程标准;②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备课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关注的是“三维目标”的达成与落实;③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
3.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备课?我认为:
3.1 备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全面了解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学科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
(1)把握模块各条“标准”要求。准确地把握模块对各条“标准”的要求,就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内容一般有相应的活动设计,我们要认真分析“知识技能”与“学习活动”之间联系,从实际出发,有效实施教学建议中的活动,或重新设计活动、补充活动。
(3)要从“能力立意”出发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组合。 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是以能力要求来构架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思考,并选择相应的知识内容来和该能力的培养相配合。
(4)备课体现“三维目标”要求,要准确定位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要求,即教到什么程度,做到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要准确把握哪些知识点要由教师讲,哪些知识点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哪些知识点作为教师要给予更多方法上的指导和培养;要准确领会哪些知识点既有科学价值,又蕴涵着人文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2 备教材:教师在备教材时,既要钻研教材,更要超越教材,灵活运用,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动鲜活的素材,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要通读教材,把握课程框架结构 。在备课时要研究本模块由哪几个单元组成,每单元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各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本单元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构成部分中每一课在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每课教材的结构层次,包括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含义、图表、问题,展开分析,引出结构。
(2)要细读教材,确定“五点”: ①知识点,即教材中知识的要点;②重点,即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③难点,即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容易出错,容易混淆或思想难以接受的内容;④能力点,即课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也是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⑤思想点,指课文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并能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价值观的内容。
(3)要精读教材,协调“八个关系”: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即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结合起来;②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的关系。即要以传递知识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重心,以提高觉悟为归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③课文、图像、作业的关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能运用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能把教材文字材料与图表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做到图文转换和文图转换;④教材主体和“自学材料”的关系。教材主体是必须研习的部分,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阵地。自学材料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视野、掌握学科技能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⑤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非重点,全面而又重点地进行教学;⑥适度与非适度的关系。即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难度、广度、深度和一定的高度,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⑦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想学”,会思考,会做人。
3.3 备学生: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弥补?②学生有什么学科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它们?③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④学生有哪些学科兴趣、爱好亟待激发,以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动机?⑤学生对哪些知识能够学会?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⑥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⑦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总之,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教师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2.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要求与特点 与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备课相比较,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具有新的要求和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备课遵循的是学科教学大纲,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遵循的是学科课程标准;②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备课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与灌输,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关注的是“三维目标”的达成与落实;③传统教学条件下的备课强调的是教师的教,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探究。
3.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如何备课?我认为:
3.1 备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全面了解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学科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
(1)把握模块各条“标准”要求。准确地把握模块对各条“标准”的要求,就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要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内容一般有相应的活动设计,我们要认真分析“知识技能”与“学习活动”之间联系,从实际出发,有效实施教学建议中的活动,或重新设计活动、补充活动。
(3)要从“能力立意”出发进行知识与能力的组合。 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是以能力要求来构架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思考,并选择相应的知识内容来和该能力的培养相配合。
(4)备课体现“三维目标”要求,要准确定位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要求,即教到什么程度,做到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要准确把握哪些知识点要由教师讲,哪些知识点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哪些知识点作为教师要给予更多方法上的指导和培养;要准确领会哪些知识点既有科学价值,又蕴涵着人文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可以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2 备教材:教师在备教材时,既要钻研教材,更要超越教材,灵活运用,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动鲜活的素材,并及时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要通读教材,把握课程框架结构 。在备课时要研究本模块由哪几个单元组成,每单元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各单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本单元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构成部分中每一课在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每课教材的结构层次,包括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含义、图表、问题,展开分析,引出结构。
(2)要细读教材,确定“五点”: ①知识点,即教材中知识的要点;②重点,即教材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③难点,即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容易出错,容易混淆或思想难以接受的内容;④能力点,即课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这也是新教材高度重视的部分;⑤思想点,指课文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并能提高思想认识、升华价值观的内容。
(3)要精读教材,协调“八个关系”: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即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结合起来;②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与陶冶情操的关系。即要以传递知识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重心,以提高觉悟为归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③课文、图像、作业的关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能运用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能把教材文字材料与图表紧密联系,互相补充,做到图文转换和文图转换;④教材主体和“自学材料”的关系。教材主体是必须研习的部分,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阵地。自学材料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视野、掌握学科技能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⑤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非重点,全面而又重点地进行教学;⑥适度与非适度的关系。即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难度、广度、深度和一定的高度,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⑦教法与学法的关系。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想学”,会思考,会做人。
3.3 备学生:备学生,就是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在备课时不妨认真思考以下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支撑新知识学习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还缺乏哪些知识和经验需要弥补?②学生有什么学科学习的“需要”?这些“需要”与知识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它们?③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技能?④学生有哪些学科兴趣、爱好亟待激发,以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动机?⑤学生对哪些知识能够学会?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⑥学生具有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⑦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总之,在新课程备课过程中,教师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洞悉学生心理和时代精神,构建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