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群落与品牌矩阵:关于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青年艺术”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chengsh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尚处弱冠之年的超现实主义诗歌鼻祖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lmb8LId,1854-1891)挥就出“La vIeest d’ailleurs!”的经典诗句,其中的“allIeurs”可直译为“其他”。尔后,米兰·昆德拉以其译义“生活在别处”为名著书。一百多年来,兰波的诗句被激进的青年们奉若圭臬,从现状里出走,亦当成为在青春年华里该怀揣持有的姿态。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情境、触摸未来的价值表述方式,美术亦然。一代人的青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投影,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当代艺术弄潮儿的重要角色由青年一代担当。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美术、新潮美术,还是89后艺术,抑或是新世纪以降,青年艺术家们裹挟着对于历史、对于现实、对于成长、对于青春的记忆与想象,在总体创作格局中呈现出突围与建构同行、前行与糅合并存的趋向。
  生态群落之厦景显现
  “青春”一方面是开在彼岸的时光,一方面昭示着无限的未来。因而恰如当今“致青春”题材尤以青春剧正酣为代表,当下美术界亦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青年艺术拥趸。举目全国,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重要群体,被寄予公众期待的青年艺术家成为打造青年艺术生态链条中的聚焦点。
  如何为青年艺术提供平台、发掘潜在·如何让青年艺术持续发声?又如何形成良性循环?是萦绕在此生态圈中的母题。从“孵化基地”、“驻留计划”到“奖学金”,从“提名展”、“推介展”到“特别展”……以关注、扶持、推介青年艺术为使命的平台与活动方兴未艾,他们以不同的切入点表达出致力于青年艺术生态的愿景。而这亦是始办于200g年,至今已是第四届的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价值追求所在。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以“青年”为呈现特色和关注重点,源于重庆本地“青年”美术资源优势的长板。她与青年美术共同成长、相携同行已达八年,一路而来正在成为重庆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品牌矩阵之自备一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将青年的“闯”与“创”相关联,提出“青春姿态:我闯我创”的主题,从文化角度强调青年一代回应创意、创新时代要求的作用和价值,并于同期举办“为未来而发生:当代青年艺术生态与助推平台的合力互动”研讨会。敢闯敢为、创新创意贯穿了本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的诸多层面。
  曾经出任过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策展人的冯斌,此次再度挂帅,担任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策展人,并邀请来自不同地域的青年人组成策展团队,参与策划青年人自己的展览。开放、包客、跨平台的深度台作是本届展览机制上的关键词。伴随着诉诸未来的各类青年艺术助推平台日益增多,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此次以开放式的形式吸纳影响全国的助推平台品牌。如来自北京历经五届的“青年艺术100”,来自深圳以媒介作为分项依据的“‘在路上’一一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以及来自上海、走过八年的“M50新锐奖”等,于此交互促进而自备一格,在开启展览新模式之余,形成了强势的品牌矩阵。
  艺术文本之化茧为翅
  正如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flan,1g11-1980)阐述的,“唱机:没有围墙的音乐厅,照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影视:没有围墙的教室”。当下,与古典艺术的含英咀华相去甚远。信息社会的崭新格局促使艺术文本的存在样式、接受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晓有意味的变化。
  作为青年人,不仅需要从微观角度,继续探索来自直觉的个人感受,以真实敏锐的方式进行观察体验:而且需要从宏观上,以新锐独特的观念突围开拓,在吐故纳新中寄寓延伸新的价值。
  敢闯敢为、创新创意,在艺术文本的表述上亦有所见。经统计,在第四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五十七位参展艺术家的二百余件作品中,装置、跨媒体类作品占百分之三十三,油画类占百分之二十八,水墨类占百分之十一,综合材料、版画与雕塑类各占百分之六,水彩、水笔及设计类等其占百分之十。从数据上看,装置、跨媒体类的表达方式在本届展览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在装置、跨媒体类作品中,澳大利亚艺术家彼得·纳尔逊(Peter NelSOiq)着迷于中国山水,高清有声动画作品《发条人》试图在动画和影像中取传统山水画的当代意义。鲜建通过术版画和APP游戏程序结合成作品《自鉴集》,以风趣幽默、漫画与流行语相结合的方式勾勒出当下都市人的众生相。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所著的《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李琳琳在由三十套课桌椅构成的作品中,借用它的多故事结构探讨青春话题。还有黄淋《人间乐园》中贫穷艺术的恣意生长、王挣的黑暗童话《Nothlng is immortal》等,探索性、实验性地体现出艺术家的当代性思考。油画类作品中的黄颖《人造物》,以手工图谱的方式来伪造植物的生理研究。熊莉钧将流行文化中诸如高饱和色调、拼剪式构图的要素,演化为作品《生活只是假想敌,我们都是幻想狂》的视觉表征。《维纳斯的诞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BottlCelli,1445-1510)的代表作,而同样的作品名字在彭佳这里,却成为将狗狗形象神灵化的图腾。孙源的纸本水墨作品《群体寓言》从原有的个体意识进入到了对社会集体行为精神凸显方式的强调。蜷居、漂浮、攀爬——黄俊伟在综台材料作品《默陌之城》中,抽离出身处信息森林、工具森林的人之属性。纸本镂空雕刻、丝网版在杨涌的版画作品《地版与云影》中,展现出对版画当代性和综合性的探讨。王岩的平版印刷《Focus》是艺术家对于自我成长轨迹认知的图像化显现。在雕塑类作品中,并非仅仅源自于佛教哲学的韩国艺术家申昊润的不锈钢作品《群岛》,揭示了对于韩国本土以及当今世界政治秩序的探讨:同样来自韩国的王智源,用氨基钾酸酯和金属电子机械做出的互动作品《机器飞天像》,以艺术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向理性秩序发问。而黄华兆则在纸上水彩作品《天语——轻羽》中,利用空间重构的方式表现中国文化元素。冯知之将手绘、电脑上色、拼贴糅合在《新设会》中,表达新生代眼中的“视觉世界” ......
  关于艺术创作的构思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早有“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的论断。古今皆然。思考历史,斟酌未来。艺术之路上,或与清苦与孤寂为伴,或在跌宕曲折中前进,或于厚重无言中变革,未来存在诸多可能。如何在这交织着诸多可能的天空中砥砺前行,至少,我们应当怀揣一种姿态,青春不羁、化茧为翅、我闯我创的姿态,而这亦是本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各层面所要呈现与提示之所在。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80年代起,各传统艺术媒材如何实现现当代转型便成为中国艺术家必然面对的问题,最初是水墨,继而是陶瓷和漆艺。这是因为艺术家们一方面需要参与到当下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建构新的视觉系统;另一方面又需要在日益同质化的世界当中找寻到不同的文化基质,所以选择从蕴含本土文化底蕴的媒介出发以开辟新的路径。我想,艺术家张温帙对此是深有体会的。  张温帙的经历非常丰富,早年在广州美术学院学习漆画,1995年
期刊
我非常希望PSA能够始终保持在婴儿的状态。我希望她能永远保持那深邃、神秘的眼神,像是一个外来者,跟我保持一定的陌生距离,让我们回想起那些无法再拥有的能量,直觉的,神秘的,不确定的,和宇宙保持一致的频率和节奏,那是最高形式的美和崇高。  —龚彦  2012年的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以下简称PSA)正式开馆。五年来,PSA共举办五十一场展览(其中包括
期刊
上海摄影中心“张海儿:缪斯”的展览选了一张非常特别的作品作为海报。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安静美丽的女性形象,她优雅地斜坐在桌子的一角,右手小指微微上翘,目光投向其左侧画面之外;身体从画面左下角斜向上构成了画面的对角线,而一道侧逆光却恰恰从右上方倾泻而下,勾勒出被摄者的面部和左臂轮廓。浅黄色略带木纹的背景衬托着一袭暗红白纹轻质面料的吊带裙,头发向上拢起,像古时的发髻。这幅恬淡静谧的画面顺着弧形的建筑表面
期刊
在潘子申的工作中,最主要的意象是由那些被取作药用来为人类治疗的花草所制造的。根茎花实清晰温润,仔细分辨亦繁茂锋芒;作品所及,苗皮骨肉,映照的切切实实总是回归到人的个体。作为一种使人身心健全的媒介与路径,无论是相须相使或是相畏相杀,其中的运转并不完全仰赖于基于化学成分的唯物主义或是分毫不差的实证主义。相较于现代科学生產体系下极简寡白的片剂,关于草药嵇康有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愚智
期刊
2015年末,蓝色占领了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栋红楼,人声鼎沸,姜食香气此起彼伏——泰康空间冬季展览“政纯会:政纯办十周年”的狂欢气氛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圈又一个年未的到来。在纵情欢乐中,我们势必需要对年度的或一贯的行为积淀做梳理和总结,也需要对现象做追问和反思。同大多数展览  样,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幕后的功课支撑起最终呈现的展览叙事,“政纯会”的举办与泰康空间的研究线索、理念密切祖关。泰康空间成立
期刊
普鲁斯特说:“没有隐喻就没有真正的记忆,这一句判断是深刻的片面,为了全面需要补上——没有转喻,就没有记忆的联系,没有故事,没有小说。”诚如展览喻体——幻像,喻体指代特定时期的人物,多角度地描绘中国香港在远离内地背景之下,殖民地文化孕育出港人特有的脸谱,从身体、个体到群体。  摄影在配合着历史语境,事实上这很危险,展览的着眼点放置在文化的交融上,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保持沉默,我认为这是转喻能力丧失
期刊
沈少民,国际著名当代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家,目前生活与工作于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其作品以装置、影像以及观念绘画等创作方式为主,常常曲折地呈现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并作深刻反思。展览“这里没有问题——沈少民作品”展是沈少民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个展。其名称源自现成品艺术的发明者马塞尔·杜尚的一句名言:“哪里没有问题,哪里就不会有解决方案。问题是思想的发明。”以这个侼论作为一个出发点,沈少民阐发了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展览“隐藏与无名”在题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滔曦(以下简称“潘”):这批作品大部分都是在2015年所作,是这个阶段心境的真实笔录,我把自己隐藏在这些笔画无穷尽的交织之中。这便是“写”,而不是“画”。大部分作品又恰恰有一个共同的隐喻,画面所表现的形体都有突兀的被遮蔽的部分——一种秘密的存在。隐藏之物对我来说即是“魅惑”。无名:无可名状之意,无法尽诉,不可理喻
期刊
十多年前看到尹朝阳作品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残阳如血色的天安门广场、影影绰绰的汹涌人潮、面目惊恐奋力抬石的孤独男人、令人头晕目眩的圆形辐射…-这些绘画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戏剧意味,尹朝阳这个名字也随着撕扯般的笔触以及刺痛感的色彩,深深留在了脑海。后来读到马塞尔-杜尚“一幅不能带来震撼的画不是一幅好画”这句话时,在脑中跳出的第一个画家仍是尹朝阳。  当年的“神话”系列中,尹
期刊
熟悉于艾君的人也不会对以下几个概念感到陌生:“黑画”、“素描式绘画”、“绘画装置”、“个人文体”、“第三绘画”、“绘画文体”。关于绘画理论的描述,于艾君有着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并非是被广泛认可的,却是其始终坚守的。但这些标签式的词汇一方面让我们更快进入艺术家的语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固定印象的成见。然而成见并非偏见,在阅读于艾君的作品时,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与“标签”有关的概念:什么是“第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