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艺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创造水平,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重要精神与审美追求。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就如灯塔一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正是这一点光亮,在当今社会中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文艺;责任;人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31
一、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现状
习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作为文艺工作者,就更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1]文艺作为时代的火炬,要承担起更高的社会责任、担当更重的历史使命,然而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许多的文艺工作者却在这一方面有所缺失。
我曾在韩万斋老教授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种理解:以文学艺术娱乐人,那是“文娱”;以文学艺术赚钱,那是“文商”;以文学艺术教育人,那是“文教”;以文学艺术进行宣传、鼓动,那是“文宣”;以文学艺术感化人、潜移默化人,那是“文化”。[2]我看了之后深有感触,但回顾到当今社会中,不知何时文艺变得不再如此“简单明了”,出现更多的却是打着“文娱”“文化”为幌子的“文商”,这样的“文商”也不再是以文学艺术赚钱,而是为赚钱而“艺术”,我暂且将这称为“新文商”。在这样的一个思想下,我们发现,好像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中能够让我们深深铭记并从中有所获的文艺作品远远不及之前的岁月。我们能够发现在现如今的文艺作品中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有是非不分、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一味媚俗,有胡编乱写、粗制滥造,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
二、当代文艺之光暗淡的原因
很早以前,毛主席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到了文艺作品创作的态度问题与服务对象,态度上暴露、歌颂、批评都应该有,但需搞清立场。服务对象就是创作的作品给谁看的问题,也就是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3]。这给文艺工作者们提出了要求,照亮了方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不平衡,当金钱成为了人人趋之若鹜的东西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文学艺术的“空子”,并成功的获取了所需的名利。通过这样的一个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成为了所谓的“新文商”,而在这样的的价值引领下,又如何能通过作品以“真实”、“生动”和“高尚的目的”去感化人呢?其实也能,甚至可以说影响力更大。当我曾在大一新生的軍训场上领着两个连队进行红色歌曲的拉歌活动时,便令我深刻感受到了,并由心感到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悲哀,我与他们年龄相差并不大,但却好像有了很深的隔阂,在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打靶归来》、《太行山上》......在他们这里却好像从未听过一样,而其他“单纯的”宣泄情爱的、甚至于胡编乱造、善恶难分的作品却能够在他们那里张口即来,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形色色的作品也越来越多,有的作品也会被时代所消磨,但也不应当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不禁陷入反思,不久便也想明白了,在现在这样一个“明星”辈出,“文艺工作者”层出不穷的时代里,文艺工作者自身已经忘却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忘掉了自己的创作立场与服务对象,连自己都不一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又如何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引导他人。更何况这其中还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新文商”呢。
三、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光亮
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诸多“歪风邪气”疯狂想要熄灭这份文艺之光时,仍有人为这点光亮保驾护航,无论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文艺工作者个人内心的坚守,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艺术源于生活,与人民群众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正是因为人们的广泛需求才让艺术得以延续并得到不断发扬,而一旦我们所言的“艺术”脱离了生活,远离了人民,那这样的艺术就变质了。人们能够在文艺作品中有所获,正是因为文艺作品中的感情方式能够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特征,正如为何在抗战时期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好的音乐作品。从《黄河大合唱》到《春天的故事》,从《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到《国之当歌》、《沂蒙山》,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它们都与时代背景、与人民大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给人以力量,可以通过这样的作品去影响广大民众前行的方向。正如现今全球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抗疫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抗疫作品同样起到了这样的一个作用。当然,在其他文艺作品上也涌现出了一些贴近人民群众、优秀的、具有好的价值导向的作品。他们贴近生活实际,与现在的时代背景和所面对的困难相呼应起来,给予了广大群众以力量,给人们了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正因为还有这样的作品,才使文艺的这点光亮在各式各样的冲击下仍能得以留存下来。
四、总结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工作者们更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并深切的知道这其中的重要性。若文艺工作者自身都没有这样的觉悟,就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大众,他的作品又怎能经得起反复推敲,得以长久的流传下去。在现在的这个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的“约定”下,在各种风气都存在的大染缸里,如何保持住自己的一点初心和一丝坚守,如何让文艺的光亮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存不由得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能够接受功利心,无论是为了名还是利,但这种功利心并不是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的狭隘的功利,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便放弃底线的功利,而是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功利。人民需要文艺,但文艺更需要人民。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之草,失去了这片肥沃的土地的滋养,必将彻底凋零。只有在创作时更大限度坚持文艺为群众、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一昧的为己。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成果,才能使得文艺的光亮得以长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法治文化,2015(11):6-14.
[2] 韩万斋. 使命·沃土·现代化[N]. 中国文化报,2013-10-16(003).
[3]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 .延安整风与新时期党的建设.: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2014:301-324.
关键词:文艺;责任;人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0-331
一、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现状
习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作为文艺工作者,就更应该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1]文艺作为时代的火炬,要承担起更高的社会责任、担当更重的历史使命,然而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下,许多的文艺工作者却在这一方面有所缺失。
我曾在韩万斋老教授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种理解:以文学艺术娱乐人,那是“文娱”;以文学艺术赚钱,那是“文商”;以文学艺术教育人,那是“文教”;以文学艺术进行宣传、鼓动,那是“文宣”;以文学艺术感化人、潜移默化人,那是“文化”。[2]我看了之后深有感触,但回顾到当今社会中,不知何时文艺变得不再如此“简单明了”,出现更多的却是打着“文娱”“文化”为幌子的“文商”,这样的“文商”也不再是以文学艺术赚钱,而是为赚钱而“艺术”,我暂且将这称为“新文商”。在这样的一个思想下,我们发现,好像我们所在的这个时代中能够让我们深深铭记并从中有所获的文艺作品远远不及之前的岁月。我们能够发现在现如今的文艺作品中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有是非不分、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一味媚俗,有胡编乱写、粗制滥造,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
二、当代文艺之光暗淡的原因
很早以前,毛主席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到了文艺作品创作的态度问题与服务对象,态度上暴露、歌颂、批评都应该有,但需搞清立场。服务对象就是创作的作品给谁看的问题,也就是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3]。这给文艺工作者们提出了要求,照亮了方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不平衡,当金钱成为了人人趋之若鹜的东西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文学艺术的“空子”,并成功的获取了所需的名利。通过这样的一个手段达成自己的目的,成为了所谓的“新文商”,而在这样的的价值引领下,又如何能通过作品以“真实”、“生动”和“高尚的目的”去感化人呢?其实也能,甚至可以说影响力更大。当我曾在大一新生的軍训场上领着两个连队进行红色歌曲的拉歌活动时,便令我深刻感受到了,并由心感到了一种无以言表的悲哀,我与他们年龄相差并不大,但却好像有了很深的隔阂,在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十送红军》、《打靶归来》、《太行山上》......在他们这里却好像从未听过一样,而其他“单纯的”宣泄情爱的、甚至于胡编乱造、善恶难分的作品却能够在他们那里张口即来,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形色色的作品也越来越多,有的作品也会被时代所消磨,但也不应当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不禁陷入反思,不久便也想明白了,在现在这样一个“明星”辈出,“文艺工作者”层出不穷的时代里,文艺工作者自身已经忘却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与担当,忘掉了自己的创作立场与服务对象,连自己都不一定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又如何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引导他人。更何况这其中还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新文商”呢。
三、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光亮
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在诸多“歪风邪气”疯狂想要熄灭这份文艺之光时,仍有人为这点光亮保驾护航,无论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是文艺工作者个人内心的坚守,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艺术源于生活,与人民群众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正是因为人们的广泛需求才让艺术得以延续并得到不断发扬,而一旦我们所言的“艺术”脱离了生活,远离了人民,那这样的艺术就变质了。人们能够在文艺作品中有所获,正是因为文艺作品中的感情方式能够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特征,正如为何在抗战时期我国涌现出了众多的好的音乐作品。从《黄河大合唱》到《春天的故事》,从《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到《国之当歌》、《沂蒙山》,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它们都与时代背景、与人民大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给人以力量,可以通过这样的作品去影响广大民众前行的方向。正如现今全球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抗疫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抗疫作品同样起到了这样的一个作用。当然,在其他文艺作品上也涌现出了一些贴近人民群众、优秀的、具有好的价值导向的作品。他们贴近生活实际,与现在的时代背景和所面对的困难相呼应起来,给予了广大群众以力量,给人们了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正因为还有这样的作品,才使文艺的这点光亮在各式各样的冲击下仍能得以留存下来。
四、总结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工作者们更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修养,并深切的知道这其中的重要性。若文艺工作者自身都没有这样的觉悟,就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大众,他的作品又怎能经得起反复推敲,得以长久的流传下去。在现在的这个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的“约定”下,在各种风气都存在的大染缸里,如何保持住自己的一点初心和一丝坚守,如何让文艺的光亮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存不由得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能够接受功利心,无论是为了名还是利,但这种功利心并不是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的狭隘的功利,不是为了一己私利便放弃底线的功利,而是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功利。人民需要文艺,但文艺更需要人民。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之草,失去了这片肥沃的土地的滋养,必将彻底凋零。只有在创作时更大限度坚持文艺为群众、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一昧的为己。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成果,才能使得文艺的光亮得以长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法治文化,2015(11):6-14.
[2] 韩万斋. 使命·沃土·现代化[N]. 中国文化报,2013-10-16(003).
[3]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 .延安整风与新时期党的建设.: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2014:3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