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也曾说过:“教人未见其兴趣,必不乐学。”因此可见,培养数学兴趣比教会学生解题能力更加重要。而面临现在很多学生的厌学现象,教师应如何应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体会。
一、让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
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是由编题者(或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把现实问题“浓缩”成百分百的纯数学问题,而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是只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
二、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这类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等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通过实地观察、采访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调查、收集一些数据,然后再与店主进行密切的交流,这种做法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内容的距离。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试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进而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的问题,或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的情景,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选出两队进行拍球比赛,每组三人参加,其中一人做记录。比赛结束后,将总成绩公布于众,然后老师帮助输了的那组拍球,使得那组转败为胜。因此。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因人数不等,胜者赢得不公平。这样就为学习平均数创设了情景,使学生们积极思维。找出“公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操作,使多种感官二起参与活动,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把外界的活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直观的操作到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灵活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学习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习题设计,可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眼睛出示数字,在动物的鼻子上出示运算符号。这样把静止不动的习题予以拟人化,变静为动,很轻易地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进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即时多元评价,提供成功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的目的。教师应强化学生优秀的一面,用亲切的言语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儿童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会激起一种无法遏止的动力。然而,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对成功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改革教法和学法。首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只设计知识的传授方式,还要设计评价方式。在什么地方评价,是老师评价,还是同学评价,还是自我评价;其次,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有机会去发现、去探索,从中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和激励,从而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教会学生各种学习策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一、让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
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是由编题者(或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把现实问题“浓缩”成百分百的纯数学问题,而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是只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
二、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这类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等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通过实地观察、采访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调查、收集一些数据,然后再与店主进行密切的交流,这种做法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内容的距离。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试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进而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的问题,或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的情景,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选出两队进行拍球比赛,每组三人参加,其中一人做记录。比赛结束后,将总成绩公布于众,然后老师帮助输了的那组拍球,使得那组转败为胜。因此。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因人数不等,胜者赢得不公平。这样就为学习平均数创设了情景,使学生们积极思维。找出“公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操作,使多种感官二起参与活动,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把外界的活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直观的操作到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灵活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学习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习题设计,可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眼睛出示数字,在动物的鼻子上出示运算符号。这样把静止不动的习题予以拟人化,变静为动,很轻易地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进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即时多元评价,提供成功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的目的。教师应强化学生优秀的一面,用亲切的言语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儿童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会激起一种无法遏止的动力。然而,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对成功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改革教法和学法。首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只设计知识的传授方式,还要设计评价方式。在什么地方评价,是老师评价,还是同学评价,还是自我评价;其次,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有机会去发现、去探索,从中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和激励,从而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教会学生各种学习策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