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hdrea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也曾说过:“教人未见其兴趣,必不乐学。”因此可见,培养数学兴趣比教会学生解题能力更加重要。而面临现在很多学生的厌学现象,教师应如何应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体会。
  
  一、让数学问题具有真实的生活背景
  
  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是由编题者(或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把现实问题“浓缩”成百分百的纯数学问题,而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是只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
  
  二、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这类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等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通过实地观察、采访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调查、收集一些数据,然后再与店主进行密切的交流,这种做法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内容的距离。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试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进而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的问题,或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的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的情景,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选出两队进行拍球比赛,每组三人参加,其中一人做记录。比赛结束后,将总成绩公布于众,然后老师帮助输了的那组拍球,使得那组转败为胜。因此。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因人数不等,胜者赢得不公平。这样就为学习平均数创设了情景,使学生们积极思维。找出“公平”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看、摸、折、剪、摆、画等实际操作,使多种感官二起参与活动,让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把外界的活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直观的操作到形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既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灵活设计练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学习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习题设计,可用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眼睛出示数字,在动物的鼻子上出示运算符号。这样把静止不动的习题予以拟人化,变静为动,很轻易地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进而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即时多元评价,提供成功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的目的。教师应强化学生优秀的一面,用亲切的言语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儿童才会感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感会激起一种无法遏止的动力。然而,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对成功的感受也是千差万别。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改革教法和学法。首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只设计知识的传授方式,还要设计评价方式。在什么地方评价,是老师评价,还是同学评价,还是自我评价;其次,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有机会去发现、去探索,从中不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评价和激励,从而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努力教会学生各种学习策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其他文献
儿童美术教育不仅能传播和继承人类文化艺术,进行审美教育,而且也是一种开发大脑潜能,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综合教育课,因此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美术教育。然而由于年龄的差异,儿童绘画又分为不同的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家长在儿童绘画的不同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希望给广大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借鉴。    一、涂鸦期    在幼儿1-2岁时,喜欢拿起笔
期刊
目前,全国上下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而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对于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常见的,也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物理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在
期刊
随着学生从小学步人初中的门槛,各种思想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同时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初一新生的思想一般都很不稳定,并且对社会上的是非判断能力差。针对初一学生思想的可塑性和语文这一学科特点,下面就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意义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我觉得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
期刊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意在实施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重视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把教师总结好的、现成的结论“拿来”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期刊
多媒体课件是随着课改而走红的“时代宠儿”,以其“图文并茂,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学生思维形像化,教学效果良好。  古诗词以其短小、精练、文学价值高等优点走进了学生课堂,它读起来朗朗顺口,欣赏起来回味无穷,但同时也就出现了如怎样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如何正确使用名言佳句,如何更好的突破难点等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为学生
期刊
高中数学推导和证明问题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策略,推导证明并不困难,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实用性策略,以供参考。    一、讲清概念、定理,打好推导证明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主体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通过自己的经验,能动地建构起他对客体的认识。学生学习概念、定理的认识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过程,而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主动的构建过程。所以对概
期刊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于写作文也同样适用。如果文章的开头没有特点,那么你的文章就无法吸引读者或阅卷老师的目光。反之,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往往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你的文章增添光彩。目前,议论文这一写作体裁仍在中考作文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和地位,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如何写好议论文,尤其是议论文的开头仍然犯怵。下面笔者就“怎样写好议论文的开头”展开探讨,总结出几条有效的应对策略,以资借
期刊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培养和教育。  关键词:学生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许多科学发明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得到压缩。教师们逐渐成为了学生话语的聆听者。其实,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恰恰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在与学生一起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五篇古文时,我就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声音的美妙之处。    一、争鸣的声音    因为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发展,文言文的语义发生一些变化,文章中蕴涵的价值观、思想形态等也与当前有一定的差别,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
期刊
摘要:《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网络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设想。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学方法 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技术,在当今社会中,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适应社会和计算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