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年第3期刊登的《例谈“利用图象巧解题”》一文,对光滑斜面上的小球下滑时间的分析,笔者认为是不妥的.这是因为(1)轨道若是曲线,则应画小球的速率——时间图象而不是文中的速度——时间图象;(2)若轨道是曲线,则小球的运动时间有多种可能性.在这里为让问题一般化可以把文中曲线设定为两条折线,并结合文中的分析方法,并尝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定量研究这个斜面上最短时间问题,以下是笔者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高中版)2012年第3期刊登的《例谈“利用图象巧解题”》一文,对光滑斜面上的小球下滑时间的分析,笔者认为是不妥的.这是因为(1)轨道若是曲线,则应画小球的速率——时间图象而不是文中的速度——时间图象;(2)若轨道是曲线,则小球的运动时间有多种可能性.在这里为让问题一般化可以把文中曲线设定为两条折线,并结合文中的分析方法,并尝试着用这个方法来定量研究这个斜面上最短时间问题,以下是笔者的分析过程,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2010江苏高考物理第9题以附加磁场的形式考查磁聚焦,但由于该题图的问题情境不清,以至于许多文章都是从正面以赏析的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实际上可以从两种方法上加以讨论. 方法一 构造轨迹进行定性分析 如图1所示,画出三个质子在原磁场中左右侧轨迹(重点是右侧轨迹)——称为实际轨迹(图中实线弧)以及没有附加磁场时的运动轨迹——称为原轨迹(图中虚线弧)进行比较.按原题所提供的示意图,当SS′为直径时
如果说后进生是一把“锁”,那么成功的班主任就是一把“万能钥匙”.如何去开启这把“锁”就是要求我们班主任要认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
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素养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在这个阶段中,现代散文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是提
2011年福建高考第18题是以连接体为背景的问题,本题若仅仅以高中阶段的相关知识来定量求解则很难解决,但是若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则迎刃而解,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现对该题分析如下: 试题 如图1,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跨过滑轮后,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A和B.若滑轮有一定大小,质量为m且分布均匀,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设细绳对A和B的拉力大小分别为T1和T2,
实验是化学是这门学科的典型特点,但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按照课时开足开齐实验课,教师大多数停留在讲实验、画实验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与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尖锐而紧迫地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贵刊(《中学物理》)2011年第9期P38~39刊登的《牵连物体m1、m2能同时达到最大速度吗》的文章,文章从数值计算(借助计算机)和理论分析(利用极限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牵连的两个物体m1、m2不能同时达到速度的最大值,笔者对原文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数学水平所折服,读后深受启发.但笔者还是有一些疑问,作为教师,我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讲评?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现把原文中的题目叙述如下: 如图1
笔者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身边的启发,思考了爱和创意在课改中的意义.而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笔者主要阐述了爱和创意在英语课
与小学数学不同,初中数学增添了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许多学生适应不了这样的变化,逐渐对数学学习丧失了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一个人可以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一个人有了自学的意识和能力,那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就可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就能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
在目前江苏省高考模式的大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步入了好学、难考好的尴尬境地,不少学生都说化学是“上课能听懂,就是考不好”的科目,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于是高中分流选科的时候,选化学的学生不断减少,高中化学教育出现了吸引不了学生的危机.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呢?笔者对该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认为“生活”是创新化学教学较好的手段,将生活与高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