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中学:李林精神聚师生之心 红色文化助五育并举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tlov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传承文明、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是广大师生终身难忘的精神家园,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启航港湾。李林中学作为山西省七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用红色精神育人,塑造师生员工精神世界。特别是在新时代,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爱党爱国、奋力拼搏的磅礴力量,永远都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力量所在。

继承先烈遗志,传承李林精神


  朔州市平鲁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革命志士,而年轻的李林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李林1915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年回国进入厦门集美学校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11月任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率部深入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斗争。1940年4月26日,日伪军集中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晋绥边区特委、第十一行政专员公署机关和群众团体等500余人被包围。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率骑兵连勇猛冲杀,将日伪军引开,自己却被围困于平鲁向阳堡乡小郭家村荫凉山顶。被日伪军包围后,她宁死不屈,用最后一发子弹射进喉部,壮烈牺牲,年仅24岁,腹中还怀有三个多月的胎儿。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宏大气魄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凝聚成救国牺牲和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成为我们今天宝贵的革命遗产。
  为了纪念李林,1985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平鲁一中更名为李林中学。2009年,李林入选“全国双百英雄人物”。2014年9月,国家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李林烈士名列其中。我们这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中学,肩负着传承李林精神、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需要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脚踏实地,迈开学习李林、办好教育的新步伐。
  2016年以来,学校根据新形势要求,进一步重视并开发了“教育理念”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导航作用。我们的办学理念确定为“传承李林精神,奠基幸福人生”。李林精神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所体现的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象征。在和平建设年代,李林精神不仅具有凝聚向心价值、感召激励价值,还具有教育塑造价值、规范导向价值,对于培养一代新人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我们认为,把我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传承李林精神,奠基幸福人生”是恰当的。“幸福人生”就是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人生。“幸福人生”也是學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生,而实现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是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教师的“幸福人生奠基”,主要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进而提高教师的人生目标和职业成就的高度。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把其学段目标确定为“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而“传承李林精神,奠基幸福人生”与体现这一理念的“爱国、奉献、自强、进取”的校训、“树德、敬业、严谨、创新”的教风和“勤勉、善思、立志、笃学”的学风构成李林中学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系。颂英雄、塑精神,应当成为李林中学独有的学校文化。

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让校园洋溢进取之风


  为了凸显传承李林精神的办学宗旨,我们始终把提升师生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构建优秀的学校文化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最根本的使命,引发师生的“思”与“想”,触及灵魂,沉淀思想,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构建学校文化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创设精细的管理文化、打造多彩的书香文化、凸显特色的环境文化”三个维度,以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人文环境、美化校园环境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也使广大干部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快乐、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使学校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和谐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
  精细管理:“好的管理就是一粒萌芽的种子”。学校将管理重心下移,实行处室领导下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扁平化管理架构。“校级决策,出思想明思路;科室督导,定措施抓督查;年级执行,定制度抓考核;班级实施,抓落实出效果”,落实尊重、关爱、服务的文化理念,让制度管人,按规矩办事,建立起一套机构设置合理、运行顺畅高效、管理民主规范、尊师重教氛围浓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力求将学校建成学生喜爱的乐园、教师热爱的家园、家长满意的校园。
  书香阅读:积极倡导组织师生爱书、惜书、读书。重新改造了图书馆,扩大容量,增加数量;与新华书店合作,建立全省首家“校园新华书店”;通过分年级制定读书篇目、写读书心得、开展读书交流,在阅览室、校园书屋、班级图书角开展“悦读”活动,举办读书节、读书演讲比赛等,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社团活动:全校有文学、广播、记者社、篮球队、健美操队、腰鼓队、摄影社、军乐队、志愿者协会等近30个学生社团,开展以“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英语节”五大节和校外实践、研修旅行,以及书法、绘画为主线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学雷锋,见行动”活动、“感悟人生,历练成才”励志讲座、“实现中国梦,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知识讲座、“爱要大声说出来———感恩母亲”主题教育活动、主题运动会、“李林杯”好声音校园歌手大赛等等。组织学生进社区、进企业、进敬老院、进福利院、进家庭的“五进”活动,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把“动”的教育内涵拓展与辐射到全校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选择能力、自由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多元课程:一是创设“3+1”活力课堂。在与山大附中广泛深入战略合作的基础上,李林中学打造高效学、高效练、高效讲和有激情的高效课堂,通过3年的积极推进,学生自主课堂的教学研究颇见成效,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课改中,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育人实效。二是开发多元校本课程。学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及良好个性品质为目标,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展示特长的平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开设体系完整、课程计划规范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由学生自己选课,并形成本校自己的校本教材。三是班级文化的建设。学校以班级“四项创新活动”为抓手,即班级目标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班纪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大事”让学生参与谋断、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组织,以争创文明学生和优秀班集体为追求,以多元评价为手段,以班、团队会课为主阵地,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完善多元激励评价手段(赏识卡、星级学生、十佳学生评比等),实施成长追踪制度,培养学生“守纪、明礼、诚信、进取”的品质,行为规范达到全部合格,带动了班风学风教风校风的好转。   阳光心理:李林中学作为省级示范高中学校,软硬件建设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室,配备3名心理教师,为学生、家长、老师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温馨、专业的场所。通过心理课、团体心理辅导、个体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促进学生赏识、包容、悦纳、宽容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完成学生心理档案的动态化,形成心理普查、心理课普及、班主任重点关注、心理教师重点辅导的动态化心理工作体系;并把心理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跨学科融合,有效促进学生积极、阳光心理的形成,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红色教育:学校多年来坚持以李林精神育人,坚持开展以李林事迹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造就学高身正的师资群体、建设尽善尽美的育人环境、推进广泛深入的德育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都予以充分重视。高一新生入学第一课是由班主任讲述李林烈士的生平事迹;发的第一套书是记载李林烈士事迹的《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写的第一篇作文是《李林在我心中》;学唱的第一组歌是《李林颂》和《李林中学校歌》;参加的第一次活动是参观李林烈士陵园。在以军训为主要内容的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发放学前教育读本,并充分利用板报、广播、校刊、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宣传、讨论、学习李林烈士的英雄事迹。与此同时,开展以“李林在我心中”“我爱李林”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和《李林颂》歌咏比赛。学生耳听、眼看、全身心地投入“学英雄精神,做一代新人”的活动中去。这种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形式,使学生们受益匪浅。英雄的事迹拨动每一位学生的心弦,强化了他们对英雄的认同感和在李林中学就读的自豪感。
  每年清明,扫墓、参观陵园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修课。烈士墓前宣誓,成为李林中学德育教育的一大亮点。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等文体活动,通过組织演讲、征文、征图、歌咏、书画、摄影等比赛,推动高雅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断提高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多种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师生得到了文化熏陶,提升了精神境界。通过活动,李林精神进一步内化为全体教师的精神追求: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乐于从教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

上下齐心、团结一致,以情暖心构建温馨教育家园


  要想更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员工工作学习进步的热情和潜能,就必须将大家拧成一股绳。
  在多年的治校理教中,“营造一种家的氛围”是学校管理中所追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注重建立“以情导行,以真诚换真诚,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人”的管理风格,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教师坦诚交流,热情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真诚地帮助教职工解决困难和问题。比如,关心大龄青年的婚姻,为大病职工捐款,在教师生日当天送上亲笔签名的“礼物”,等等。除了人文关怀外,“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求别人做到的,你首先做到;校内规章制度不允许做的,你坚决不做。真正实现用制度规范人、用情感凝聚人、用环境陶冶人、用体制激励人,使教师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的同时享受到职业幸福,从而带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并在这一良性循环中,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我们迎来建党100周年。历史为鉴,解读昨天、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李林人不忘初心,齐心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大步迈进!
  (作者单位: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
其他文献
有人说,谁会讲故事谁就能赢得受众,谁就会拥有话语权。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都是讲故事的大家,他们善于用古今中外具体生动、通俗易懂而又寓意深刻的故事,告诉人们各种道理。讲故事能拉近讲述者和受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可以将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将枯燥的说教生动化,将直白的观点情感化,将抽象的哲理生活化,更有利于受众的接纳和吸收。“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思政课程要想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师就要学会用故事
期刊
如何真正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尤其是突破原有劳动教育资源单一的现状,建构全社会全领域的劳动教育资源,形成多元立体、丰富适切的劳动教育学习空间,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走访J城的一座马文化水城,试图寻找新解。  这座水城,是当地某龙头企业全新打造的集马术训练、表演、比赛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马术基地,其中包含马术表演馆、马文化博物馆、马儿岛酒店等,是一个大型的马文化综合旅游项目。
期刊
教育部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开发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与优势,更是体育教育顺应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大同市四区七县的具体情况,研究分析大同市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应用情况及其制约因素,为全市学校体育基础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些参考。一、大同市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
期刊
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  近日,教育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方案(2020-2022年)》,部署开展2020年至2022年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全面落实校外供餐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负责制,切实强化监管,治理突出问题,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行动方案》要求校外供餐单位落实食品
期刊
太原杏花岭区柳溪街西侧尽头,于树木葱茏中,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坐落于此。一千多年前,柳溪街所在地曾是汾河荒滩,水患频发。并州知州陈尧佐为治理汾河水患,在汾河大坝之东套建环坝新堤,引汾水灌注其中,于堤内种荷植藕,取名“芙蓉洲”。自此,水患不息、人迹罕至的荒滩变为绿柳婀娜、荷叶田田的自然园林,获“柳溪”之美称,成为宋金时代太原的风景名胜之一。  坐落于此的太原第十九中学校深受历史文化的熏陶。5月18日,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共建对学校、派出所和社区是共赢的选择。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以学校日常教学为主阵地、以派出所法治教育为依托、以服务社区活动为平台,将学校、派出所和社区融为一体,利用三方共享的丰富资源,积极开展共建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更促进了学校、派出所和社区的共同发展。积极开展警民合作,为学校师生安全保驾护航  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
期刊
家长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家长的建议、意见及评价支持等都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十分注重家校合作,努力构建和完善家校共育体系,赢得了广大家长的信任。在十九中的媒体开放日,记者对此深有体会。一、为家长搭建成长平台,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和家长都是教育者,只有两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相统一,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特别在新课程新教材“双新”改革之后,许
期刊
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万科紫郡小学自建校以来,始终遵循“研理善荟,授业传德”的从师准则,秉承“谦雅广思,修己育人”的校训精神,主张“养谦诚之德,行君子之风”,开设“君子论坛”,涵养“君子文化”,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以礼求知、以智达仁,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根植学生内心的校本思政育人模式———“君子论坛”  “君子论坛”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表达自己对“君子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展示学习
期刊
有这样一群青年学子,他们出身小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成功跻身名校,却因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在此后人生中屡屡受挫……他们被称作“小镇做题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宣泄着现实生活中累积的不良情绪,甚至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网络小群体,最近受到媒体和教育界人士关注。  按照某些自媒体平台和相关热门文章的描述,高考放榜时是“小镇做题家”们人生最高光的时刻———擅长考试、做题是他们的共同特长。但短暂的荣耀过后,在随
期刊
陈茂林,山西省泽州县人,1937年11月生,1963年从山西大学毕业,研究员,历任山西省教育厅普教处处长、省政府办公厅第四办公室负责人、山西省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和院长、《德育报》总编辑。  陈茂林同志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在他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中,始终秉持“了解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工作理念,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拒绝空谈,求真务实,将全部精力用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上。上世纪70年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