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获得了所有暴君所具有的神秘品质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iskhot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让我共鸣的父亲形象,出自散文家鲍吉尔·原野的笔下。
  这位父亲笑容可掬,但往往在儿子夺路而出急着去小便时,喝令他去厨房把烧开的水灌入暖瓶。儿子只好拎着铁壶,在冉冉热气中的流水声使他将两腿夹紧,身子扭来扭去。
  鲍吉尔·原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酷刑。
  我那一代的父亲们,确实比较难以捉摸。比如,大家蹲在院子里的泥地上,正玩得专注,冷不防,一位父亲走过来,弯下腰,伸出手,毫无表情地拎起一位孩子的耳朵就走。于是,那孩子就一路向上斜着脑袋,一手护着耳朵,一只脚半跳着,哀哀叫着回了家。其他孩子只是抬头看看笑笑,继续游戏。类似情节,一天得发生好几回,好像父亲们与孩子们已达成默契。
  在我们家,老爸是我妈最后的“核武器”。事态最严重时,老妈一般会放出狠话:“等你爸回来,看你怎么办!”认真回忆,好像老爸最多也就是揪揪我和妹妹的耳朵。暴力基本上出自老妈,但奇怪,我们就是害怕老爸。
  当时,家里有一台熊猫牌电子管收音机,体积比眼下的微波炉略小一点。那几天,老爸上县城开会去了,我在4个旋钮之间折腾着,很快把收音机变成了哑巴。这收音机的重要程度,大约比得上现在单位里机房的服务器。你想啊,打碎一个碗,都得挨顿揍,这一回简直就是滔天大罪了。老妈束手无策到都忘了揍我,只是一直念叨:“好,好,等着你爸吧!”
  那段时间,我们家被下放至一个偏远的公社。每一回,爸爸从县城回来,都是我与妹妹欢天喜地的时刻。爸爸一进家门,总会掏出撒着白砂糖的面饼,一般是5个,用草纸包裹得很严实。一层一层解开时,几乎就是一种仪式。可这一次,爸爸进门后,解开纸包的过程,每扒一层,就好像是在扒我的皮。我巴不得老爸立马去开收音机,好让屁股早一点承受该有的灾难;同时又想,最好爸爸今天不去動那破收音机,能迟一时是一时。
  终于,老爸坐下来,满脸笑容地把手伸向那个“定时炸弹”。
  “嗯?”他的笑容凝固了,回头疑惑地看了看妈妈,又盯着我。我多灾多难的屁股,久已等待的重要时刻终于降临了。很奇怪,每遇大事,我永远记不清老爸的威严与咆哮,只记得老妈在我的屁股上如何严格地“落实政策”。
  顺便说一下,我妈动手时,一般是以肉掌相击,很疼。当年小朋友们口耳相传,有一种“断纹掌”打人极狠,有时能一掌毙命。我仔细研究过,老妈的掌上就有一条纹路,惊心动魄地横贯整个掌心。比较让我自豪的是,每次老妈打过我,就抱怨手疼。于是,她常有改进兵器的想法,比如应该用整束细竹枝。
  成年后,我才知道,在印度与巴基斯坦的集市上,就有一种固定摊贩,专卖打孩子的藤条与竹枝,家家户户都在厅堂悬挂此物。幸好,我小时候没人开发“打孩子经济”,否则就惨啦。
  我爸在当兵之前,当过两年小学老师;转业之后,干的活儿又基本上是文秘一类,似乎没有理由不斯文。在“暴力老妈”的笼罩下,老爸基本上不用对我们动手。他越是不动手,我们就越怕他。
  那一代的父亲都不大具体地管教孩子。所以,他们的威严,只是一种抽象的威严。后来,读到宗教学家的一种论述,说人类的宗教,分前后两期,前期是母权宗教,之后才是父权宗教。意思是说,人类最终是按父亲的形象来塑造上帝的。以我经历看来,父爱确实颇像上帝之爱,居高临下又暧昧不明。
  印象最深的是,他花了好几天时间,做了一个木头小卡车,让我用绳子拖着玩。可是,我才玩了一天,就被他勒令送给了邻家的孩子。我至今没想明白老爸当时的动机。莫非,我们家的这个“上帝”,想用大喜大悲历练一下孩子?
  有一段时间,老爸骑着自行车,在两公里外的工厂上班。每天傍晚,我跟妹妹都眼巴巴地等在村口。远远地看见老爸,我们就狂呼着迎上前。每次,老爸只是淡淡地看我们一眼:“跑什么!别摔着。”他不停车不下车,速度如常。于是,我们就像颇有古风的马弁,徒步尾追着大将军的坐骑,一路绝尘,狂奔回府。
  弗罗姆说,父亲的本性在于:他发布命令,制定原则与法律,他对孩子的爱取决于孩子服从他的程度。我基本同意这一说法,稍有补充的是,孩子大都是在对父亲的反抗中,继承了父亲相对负面的人格特质。而且,这一反抗与继承,总有一个标志性事件。
  比如,希区柯克小时候顽劣,4岁时,父亲为了吓唬他,把他交给了一位警察朋友,关进了监狱。虽然只关了短短几分钟,却让他终生难以摆脱恐怖的感觉,就此成就了一代恐怖悬疑片大师。卡夫卡童年时,夜里在床上呜呜咽咽,父亲一怒之下,把他揪至阳台,关了房门让他一个人穿着背心在那儿站了很久。37岁时,卡夫卡还对父亲写信说起此事:“您获得了所有暴君所具有的神秘品质。”“只有在您的怀里无法感伤的东西,我才到写作里感伤一番。”
  可惜,老爸不知道这两个故事。不然,他一定后悔自己的威严为什么不再凌厉一点;后悔自己所伪装的淡漠,不小心流露出了“暧昧”的暖意。但不管怎么说,至少,父亲对那辆木头小卡车的予取予夺,从此让我对美好的东西保持着适度的警惕;每得到一点点美好时,就预备着随时遽然失去。
其他文献
我注视着工具棚墙上的家什。该把鹤嘴锄带上吗?地可能很硬,不容易挖。还是……用那把十字镐?  11岁的女儿辛迪突然出现在门口。  我吓了一跳。早上她说要去看外婆,我本以为她要过三四个小时才会回来。  “爸爸,你在找什么?”辛迪问。  “铲子。”  “干什么用啊?”  “我想去挖芦笋的苗床。”  “那你怎么不用铁锹呢?”她说,“用铁锹挖地最省力了。铲子是用来铲土的。”  我拿起铁锹。  辛迪若有所思地
期刊
童年往事大多是美好的,而我记忆里最深的是母亲自制的豆瓣酱,至今想起来,那一股饱满充盈着的香味仿佛还在往我的鼻孔里钻。儿时的嗅觉似乎专为食物而生,我几乎能准确无误地嗅出各种食物的细微差别,这也许是我吃着母亲亲手制作的豆瓣酱长大的缘故吧。  豆瓣酱的原料是黄豆、小麦粉和食盐。黄豆和小麦都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做酱的黄豆要挑拣饱满的大黄豆,淘净后在水里浸上几小时,然后放在铁锅里用旺火烧熟,再用小火煨半小时后
期刊
“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胡兰成)。  辛夷就没有这个问题,即使云蒸霞起开满了一树花,它也是极静的。  因为你看,辛夷的花朵和枝条之间都留有小空间,有一股气。  所有想通过字句去接近辛夷之美的古诗,我最喜欢的是这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的,有灵动的仙气和春山的空寂,读了让人抓狂。  在中国,当然有这样的地方在,比如四川绵阳的药王谷。据说开花的时候特别当真,满山满谷,都是这种大朵大朵
期刊
谣言:用夜灯会使得宝宝发育提前,对宝宝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啰嗦几句:生完孩子出院,爸爸收拾好儿童房,放好儿童床,在床尾安装了一盏小夜灯,希望妈妈夜里醒来照顾宝宝时,小夜灯能提供一些微弱的光亮,可是妈妈说:开着夜灯睡觉会抑制宝宝在夜里分泌褪黑素,导致早熟,不许用!  真相:  褪黑素能够间接影响一些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而这些激素的分泌变化与青春期的启动有着密切联系。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控
期刊
今年是名副其实的“VR元年”,索尼、苹果等知名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VR设备,正式准备在全球开展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  对于世人来说,VR 技术还是样新玩意儿,有些人甚至觉得它只是用来玩游戏的小众娱乐产品。随着VR技术的成熟,开发者们已经能够将它应用到各种领域上,包括且不仅限于游戏、教育、医疗、影视、新闻、旅游、购物、军事以及娱乐等多个领域,如果你还完全不知情,那今天就一起来看看,VR 到底有多少脑洞
期刊
据说,“女生节”这个日子,是我的母校山东大学1986年倒腾出来的。发起的动机,源于“高校女生不愿称自己为妇女,但又不想放弃女性节日的特权”。  咦!“妇女”这个词怎么了?  新媒體的认定里,“女生”是朝气蓬勃的代言,“妇女”则是人老珠黄的象征。大姑娘给小朋友让座,家长一句“快谢谢阿姨”,瞬间带来上亿点伤害,若称“姐姐”,则喜笑颜开。呵呵!“妇”之一字,仿佛就是“粗鄙”“毫无魅力”的承载。称自己是妇
期刊
乌云渐渐稀疏  我跳出月亮的圆窗  跳过一片片  美丽而安静的积水  回到村里  在新鲜的泥土墙上  青草开始生长  每扇木门  都是新的  都像洋槐花那样洁净  窗紙一声不响  像空白的信封  不要相信我  也不要相信别人  把还没睡醒的  相思花  插在一对对门环里  让一切故事的开始  都充满芳馨和惊奇  早晨走近了  快爬到树上去  我脱去草帽  脱去习惯的外鞘  变成一个  淡绿色的知了
期刊
链接:  文_板子 编辑_赵萍  妇女——其实是两个词。在古代,它是妇人与女子的集体称呼。妇,繁体写作“婦”,引申为已婚女性。“女”,大都是说没结婚的小女s孩。“夫在家为女,出嫁为妇,生子为母。”重点都在于家庭关系而不是性别。  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双炮并响,那时大力推广双音节词,“妇女”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被广泛使用,不专指已婚女性或未婚女性。  “妇女”一词一度离我很远,甚至,我作为一个“
期刊
姥姥活到89岁,她是五四精神养育的新女性,虽然一生坎坷,但她以地母一样的心胸包容一切,我命由我不由天。  1917年姥姥出生于湖南常德,父亲曾经是辛亥革命的起义将领,因看不惯袁世凯称帝,退役回乡,开了一家朗朗照明公司,又垦殖荒地3万多亩,成为闻名遐迩的乡绅。母亲是京城里落魄的旗人,酷爱京剧,可惜身体不好,咳血而死。姥姥从小就漂亮,长得像电影《早春二月》里的明星谢芳。她活泼开朗,常常被父亲无奈地说顽
期刊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倒下的那一霎间,同时在观望的人群发出了一阵欢呼,好似做了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一般。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向人开口、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