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若干问题探讨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kang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第5条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由此可见,定位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教育,它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现在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不断变化的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将更加广泛、深刻和迅猛。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它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的课程标准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侧重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因而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课程标准”体现了技术教育作為主线,以“科学——技术——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技术的本质、地位、作用和价值,进而确立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特征——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二、思想层面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必要性的解读
  1.知识经济社会及终身教育理念的需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生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2.学生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都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3.知识内涵扩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的这种发展,使学生“学习最有用知识”的学校课程,自然也要随之变革和调整。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使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环节,把劳动、技术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术性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难以在书本和文化课中获得的知识,还可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去理解、探究、创造和发展知识,显然,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知识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上的误区
  1.劳动与技术教育多此一举。有人认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有的是时间参加劳动,到时自然就学会了劳动技术。尤其是农村学生,放学回家经常要参加劳动,因而学校没有必要开设劳动与技术课。产生上述认识的偏误,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学生简单地参加劳动和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并不是一回事。虽然在劳动中,学生也能得到劳动锻炼,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能通过直观模仿、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有关的劳动技术。但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相比,不仅是低效的,而且是不完整的。
  2.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卑微。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脑力劳动者,至少不见得将来会去种田、养猪、当缝纫工或修理工等,这种认识的产生,是对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性质不了解的结果。其主要功能和基本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和技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碍教学。也有的人认为,中、小学开设劳动技术课,占用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会影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所以,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校打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旗帜,行“传统教育”之实。 殊不知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说明,劳动技术课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实践层面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积极方面
  1.政策的保证。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明确规定,劳技课是必修课,并成为贯穿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课时每周2节,课堂教学成为了对中小学生实施劳技教育的主渠道,原国家教委对中小学课程进行调整时,反复强调劳技课是必修课程之一。
  2.教材的多样性。劳技课列入中小学课表,作为一门必修课后,国家颁布了劳技课教学大纲, 劳技课也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了自己的教材。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劳技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的精神。各省市都结合自己的省(市)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中小学劳技教材。为使劳技教育更加切实际,有的县市和中小学校还根据当地实际自编了劳技课辅助教材。
  3.内容的丰富化。传统的扫把加抹布的中小学劳技教育形式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更加强调制度化、系列化, 除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外,更加注重劳动技术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中小学劳技教育内容涵盖了自我服务劳动、 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生产劳动等方方面面。
  4.研究活动逐步开展。为了推动中小学劳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央及省市、县区教研机构均相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劳技教研员,负责组织广大中小学劳技教师结合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小学劳技教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实践中的困惑
  1.应试教育经久不衰,劳动与技术教育无暇顾忌。不可否认虽然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得到重视,但是不少地方的许多学校劳技教育并没有很好地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在不少学校也被当作一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无论是受重视程度还是开设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通常是劳技课只进课表,不进课堂,劳技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扫把加抹布,劳技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扫地抹灰等卫生清洁劳动。
  2.劳技教师严重缺乏,教育质量无法保证。目前中小学劳技教师大多为兼职,且普遍存在数量不足、素质欠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劳技教育的开展。从师范教育培养师资的方向看,专门培养劳动与技术教育师资的专业更是寥寥无几,从根源上缺少高质量的教师,也就很难开展有效的劳动与技术教育。
  3.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劳动与技术教育“硬件”瘫软。进行劳技教育要有一定的设施设备,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都相对固定的劳动设施就无法正常开展劳技教育,但目前众多中小学校除了有几把扫把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劳动工具、设备和基地。劳动中少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两大要素,根本无法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加强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若干对策
  
  1.要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劳技教育的认识。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加之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劳技教育還缺乏足够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劳技教育的宣传,充分提高劳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认识,切实把劳技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并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纳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2.建设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劳技教育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 它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 因此,师资要求与其他学科要求也有所不同。由于师范院校还没有设置劳技专业,劳技课师资缺乏正常的来源, 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劳技师资队伍建设,如在师范院校或农林工科院校设置劳技专业,培养中小学劳技师资;从现有教职工中精心挑选热爱劳技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劳技教师;从工厂、企业、乡村农技站 以及种养专业户、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劳技教师等各种途径保证师资的质量。
  3.增加教育投入以改善中小学劳技教育条件。地方政府和各有关方面要切实遵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具有一定数量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劳技教育专用教室、实验园地,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劳技实习基地及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设区域性的劳技教中心。
  正确定位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还其应有的发展空间,是政府与广大实践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 周峰,《简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美育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2] 龙艳,《劳动技术教育应立足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 于慧颖,《深化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
  [4] 李四友,《对劳动技术课认识误区的剖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0(9)
  [5] 刘冬芸,《中小学劳技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4(9)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威普·詹姆斯说过:“人生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渴望自我的人生价值能够得到实现。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鼓励教学法是增强思想品德课吸引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     一、什么是鼓励教学法    鼓励教学法
期刊
每逢开学后的一个月左右,县市教育部门便有一次教学常规检查,这已形成惯例。检查内容包括学校管理、教学管理、食堂卫生管理、收费管理、教师的备课、讲课、作业的批改等。作为教研员,我自然是检查教师的教案、讲课及学生作业的评改。有一篇学生的习作和教师的评语,使我心生波澜,思考良多,并在检查汇报点评之后,引起强烈反响。现摘录如下,并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学生习作(为保持习作原貌,文中的病句、标点的
期刊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也是各门学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大量的实践表明,在化学实验中,运用比较法组织学生实验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具体把握正确的实验知识,提高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发展。  比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下面是笔者在长期实践中的尝试和体会。 
期刊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有多方面因素组成,就教师组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应该是“功臣”,就如同相声中的逗者,幽默诙谐吸引观众,加上捧者的迎合,效果特佳。物理课堂中一个好、巧、恰如其分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感到别有洞天、柳暗花明,从而大开眼界,收获多多。  物理课堂中一般的提问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用途:检验学生掌握当堂所学知识的程度同时能给老师反馈信息,以便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控制课堂节奏,同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
期刊
艺术对学生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但也是中学教育中比较薄弱的方面。加强英语教学的艺术性对于英语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艺术性英语教学几乎包括教学的一切方面:备课和上课、讲和练、语言和书法、姿势和动作、风度和神情、组织形式和活动节奏。不难想象,如果英语教师相当充分地注意这些方面,并在英语教学中力求使学生从如此众多的方面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那么英语课就是综合性的艺术课。英语课犹如一组交响乐、一幅和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们曾一度忌讳在课堂上体现接受学习,一味追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甚至误解为要抛弃“接受学习”,其实很多数学知识的教学适宜选用“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  与数学概念不一样,数学“规定性内容”纯数学味更浓,更侧重于表达、书写形式上的规定。比如:《用字母表示数》中,数字与字母相
期刊
打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就像走进了五彩缤纷的大花园。《雷雨》浓艳,《茶馆》清幽,《罗密欧与朱丽叶》典雅,《三块钱国币》瑰丽。赏花有登高的,也有乘舟的,有借酒的,还有秉烛的,其法不同是因欣赏对象不同,那么赏文该如何?新课改倡导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可根据不同的篇目设计相异的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因而,本单元四篇课文因其教学侧重点
期刊
在高中物理《恒定电流》这一章里,会涉及到分析各种比较复杂的电路,那么就要求我们学会画出简单的等效电路图,即只存在简单的串并联关系的直观电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先认识电路的特点,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    一、闭合电路的特点:    (1)电源正极电势最高,负极电势最低;  (2)电源为供电电路部分,电源外部所有电路为用电电路部分;  (3)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外部电路流回电源负极;  
期刊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 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把有些没必要提问的问题拿出来提问,其实“满堂问”是“满堂灌”的变异,有效提问不多。如何
期刊
在大量的考试中我发现了这样一类现象,像简单计算,竖式计算,简单应用题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熟练,但是对于主观题学生却不知从何下手,常常以空白交卷,或者答案相当牵强。其实这些主观题特别简单,就是考查学生自己对题中所提出问题的见解和认识,可能题过于简单,学生习惯了数学中的标准答案模式,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却是畏怯三分,不敢下笔,即使心中有答案,却不能体现于笔下纸上。如:给出一个图表,谈谈你在图表中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