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对当下应用文写作的借鉴意义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b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应用文写作仍然面临“形式和内容”不统一的矛盾,在主题表达、行文逻辑、写作对象、内容布局等方面问题重重。刘勰《文心雕龙》中丰富的应用写作理论,对应用文写作突围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而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专门分析和阐释应用文写作方法的文章,更使这种引导意义明晰而且深刻。《文心雕龙·奏启》篇指出 :“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形式上“辨析疏通,明白晓畅”,内容上“古今通变,忠于现实”,写作主体“情感真挚,沁人心脾”,是应用文写作突围的根据。
  【关键词】《文心雕龙》;文体论;现代文学;明允笃诚;应用写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31-02
  基金项目:天水师范学院研究生创新引导项目《〈文心雕龙〉与现代文体学研究》(项目编号:TYCX1915)。
  南朝梁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集大成之名著。全书共分为十卷,每一卷又分为五篇,其中卷二和卷五是关于“分体文章论”(即文体论)的论述,共有三十四种文体,但实际上又远远不只这些。 主要文体,如:诗、赋、赞等三十四种;其他文体,如:契、薄、录等四十六种。在这八十种文体中,应用文体就占了四分之三,但是受古代“重文学文体轻应用文体”观念的影响,后世对应用文体的研究较少。莫恒全先生提出:“应用写作理论是《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中客观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勰的应用写作论,对于现代应用写作实践活动、教学工作以及现代文书工作,仍然具有历史的认识价值和理论的指导意义,是相当珍贵的文化遗产。” ①刘勰《文心雕龙》中关于应用文体的写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不仅强调应用文体结构的整体性,还特别注重语言的正确运用以及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尤其是应用文体除了达到它的实用价值外,还应该具有审美价值。刘勰对应用文体的独到见解,对于提高当下应用文的写作水平,提供了意义重大的理论方法的引导。
  一、辨析疏通,明白晓畅
  “辨析疏通,明白晓畅”,亦即辨别分析通畅,使人明白,这是应用文基本的形式特征。溯本追源,根据我国现有的资料,最早的应用文章源于殷墟甲骨刻辞。有篇记事如下:
  壬午王田(畋)于麦菉(麓),只(获)商(商河)戠兕,王易(锡、赐)宰丰(饮)小兄(兕觥),在五月隹(唯)王六祀彡日。②壬午时间,王去麦山打猎,获得商河角犀,他把商河的角犀送给宰丰,并用小酒杯饮酒,在五月王六祀三日。
  这篇记事虽然形式短小,但已经包含了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经过,意思表达清楚明确,形式整齐,语言有次序,具有了较为固定的格式,这也充分体现了应用文的形式特点。
  刘勰在《铭箴》篇云:“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 ③铭文的写作,要观察器物端正它的名称,所讲述的内容要和各种器物相适应。他深刻的批评“李尤积篇,义俭辞碎,蓍龟神物,而居博弈之中,衡斛嘉量,而在白杵之末,曾名品之未暇,何事理之能閑哉!” 如果语言烦琐,意义浅薄,分不清器物名称品第,便不能写好文章。《诔碑》篇云“孝山崔瑗,辨絜相参:观其序事如传,辞靡律调,固诔之才也。” ④刘勰讲诔,反对“烦秽”,赞成“伦序”“辨法”,“新切”“简要”,叙述要有伦次辨明,文辞要简洁,内容要核要,抒情要新切。《檄移》:“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 ⑤檄文一定要使事情明白道理确切,气盛旺盛,话很决断。刘勰对章表的要求,“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浅”,扼要明白,避免疏略浮浅。“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意义正确,文辞清新,扇扬其风,使能飞腾,弛聘其丽,使有光彩。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每一种应用文体都要求文章通顺、表达清楚明确、文辞简洁。
  应用文主要是为了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服务的,而不是供人审美、供人欣赏玩味,更不是供文人骚客比试高下的文体,它是一种供人实践运用、达成一定功利目的的文体。应用文不同于文学作品,追求艺术感染力,语言不一定要夸张修饰、描绘细腻,只需要用精准的语言叙述客观的事理。当然,这也并不是否定应用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叶圣陶先生指出:“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 ⑥因为应用文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写作要尽量做到不失体裁,遣词恰当;造诣完整,反对杂乱破碎。
  二、古今通变,忠于现实
  “古今通变,忠于现实”,即写作要求通变,因革损益,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革新,这是应用文写作内容的基本要求。王元化先生认为:“所谓‘变’,指的是作家的才性或独创性。即篇中所说的‘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⑦作家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求会通,乘着旺盛气势来适应变革,便能够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创作个性,形成独有的风格。“通变”除了要求作家的个性之外,还要强调继承,作品的体裁,有一定规格,这方面要参考前人的作品,是因袭,是继承;作品的文辞,作家的才气,要变化,要革新。
  《汉书·食货志》里贾谊向汉文帝论积赎说:“今背本(农)而趋末(商),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秽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倾),莫之振救。” ⑧这里把当时的社会情况,说的逼真形象,惊心动魄。还有晁错向汉文帝言兵事,指出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写得极为具体,是经过实地调查来的。刘勰在《奏启》篇中,强调表奏要确实切合,做到“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谔,事举人存,故无待泛说也。” ⑨叙述的内容要符合当时的真实状况,并从内心发出声音。
  应用文的实用性较强,必须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决不允许虚构和凭空想象。只有真实地向社会各方面传递各种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它的文体价值才会有效地实现。当前应用文写作除了要做到真实地反映事件本身之外,写作者还要做到有所继承,有所革新。刘勰对于议的写作要求,提出“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 ⑩应用文写作不仅要观察前代的事例来做参考,又要适应当前的情势加以变通。最为关键的是,作者如果做到上述两点要求,并严格遵守应用文的格式,在内容写作中加入个人的创造,体现出作家独一无二的风格,作品也将会因作者和时代的不同而绽放光彩。   三、情感真诚,沁人心脾
  “情感真诚,沁人心脾”即应用文写作主体要做到真情实感、以情感人,同时情理和文辞也要配合得天衣无缝。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情者,文之经”,都强调了作者的创作活动随时随地都取决于“情”,随时随地都需要“情”的参与。贺拉斯也提醒诗人要懂得“修辞立诚”的道理,你如果要我哭,你自己就得首先感到悲伤,文章如果要想打动读者,首先要以情动人。
  刘勰认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每个人都具有感情,受到外物的刺激而发生感应,有了感应才能唱出情志,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个的情感是由“性情”所造成,外表的文辞和内在的性情气质一定是相符合的,所以,写作主体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祝盟》篇多次强调作者要感情真挚,表达出真实的意图,做到“修辞立诚”“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 ?,不说虚假浮夸的话。《哀吊》篇关于“哀”的体制,刘勰提出“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一定要使感情融和在悲痛里,文辞能够使人流泪。主体在写作时反映出真实的内心感情,文章才会光彩焕发。
  表面看来,应用文主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只求条理清晰,表达明确,内容真实,好像情感的因素占比很少。实际上恰恰相反,应用文是由人来写作的,写作的行为必定具有私人化,主体在表述客观事件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隐晦地隐藏在字里行间。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所说:“说话或作文都免不掉两种情感上的联系,首先是说话人对听众不能没有感情上的联系,爱或是恨,其次是说话人对所说的话不能毫无情感。” ?当然,在实际写作中还应该根据应用文不同的种类,来灵活的表达情感,否则,得不到相应的效果,还会弄巧成拙。文章只有写的合情合理,表达出真情实感,读者才能欣然的接受。
  四、结语
  虽然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些文体已经“名亡”,但是其中的“理”对现代的应用文写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体与文体之间,并不是互相对立的,更像是互相依存和发展,我们不仅要用“辨异”的眼光分析不同的文体,而且还要用“求同”的眼光,充分地将各种文体融会贯通,实现文体之间的潜相交通。
  注释:
  ①莫恒全:《庶务纷纶因书乃察—— 〈文心雕龙〉应用写作理论概说》,《广西师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陈梦家:《殷墟卜词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52页。
  ③④⑤⑨⑩??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页,第177页,第316页,第178页,第369页,第53页,第147页。
  ⑥叶圣陶:《现代应用文写作语言发展趋势刍议》,《应用文写作》1995年第3期。
  ⑦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90页。
  ⑧金少英、李庆善:《汉书食货志集释》,中华书局2017年版。
  ?周国林:《应用文的情感运用》,《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6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陈梦家.殷墟卜词综述[M].北京:中華书局,1988.
  [3]金少英,李庆善.汉书食货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7.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黄叔琳.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其他文献
【摘要】《玩偶之家》是易卜生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林丹太太是作者置入剧中的“隐性艺术家”,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意图。通过分析林丹太太作为“隐性艺术家”的形象,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探寻戏剧性的来源,体会人物艺术家般的灵魂,领悟文本内在的诗性智慧和感通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玩偶之家》;林丹太太;隐性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I53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由于学校教育的侧重点偏颇、家庭教育的缺失、外来文化渗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红色文化自信的现象。为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信,本文基于态度改变理论与红色文化自信之间的联系,从态度改变模型出发,提出了从“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情境”和“说服对象”四个基本要素层面来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的策略,基于该策略下的实践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红色文化自信心的深度和广度的提升
期刊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朓的山水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谢朓对山水诗的一大突出贡献,就在于扩宽了山水诗的写作范围,创造出了自然山水与人文风光相融合的都邑山水诗,使其诗呈现出物象轻巧平易、境界清逸悠远、思想儒道相融的特点。  【关键词】谢朓;诗歌;都邑山水  【中图分类号】I207  【内容摘要】在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发展过程中,谢朓的山水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谢朓对山水诗的一大突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周作人散文创作中贯彻的“人类正当生活”的理念来探究其散文背后的人文意义。选取具体的散文作品展现周作人对“人类正当生活”的坚守。以他特别的宽容性和反抗性在独自抗争,为实现“人类正当生活”的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面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信仰现状,提倡“人类正当生活”有利于激发人的独立精神品格,从而遏制拜金主义横行和信仰缺失。  【关键词】“人类正当生活”;灵肉一致;人的文学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她在《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以及对社会女性自由问题的关注,被广泛研究。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女性的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从心理、社会、爱情等多方面揭示了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独立女性对自由的向往。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该书进行初步解读,分析研究女性在追求自由过程中所面对的种种烦恼,为独立女性追求独立自由指出方法,并且不断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金色
期刊
【摘要】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昆丁这一人物形象最富有哲学气息与悲剧宿命感。本文主要以“嫉妒”“时间”和“死亡”作为关键词来多方位切入并探讨昆丁的深层次情感与思想。昆丁受嫉妒凯蒂前后两位情人的情绪主导;与其说昆丁选择了自杀,倒不如说昆丁选择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永恒性、统摄性斗争到底;而昆丁的死亡也在全文的“水”意象和“影子”意象中得到了叙述层面与意义层面的升华。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期刊
前情提要  吴土焙离开神仙岛后,巧遇张果老,救治张果老后受到“八仙”请求,吴土焙决定带领天刀门等人,前往梅花谷解救白莲教唐教主。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时,遭到丁骄阳与手下得力干将的围追堵截。吴土焙等人眼看不支,却又遇到官兵前来围剿白莲教……  第十章 开宗立派  桃红梨白,山青气醺。触目满眼春,早有赏花人。大路通坦,休去忆,旧时沟痕。往事无非、淡愁浅虑,一壶酒,皆成昨日星辰。谁耐烦,仍丝丝缕缕,牵心绕
期刊
【摘要】在先秦时代,《诗经》中的梅花已经有了后世文化意义的雏形,经过数朝诗人不断地吸收、扩充、改造,元代梅花意向的文学内涵已发展至较为完备的状态,元代诗人们在诗经时代遗产的基础上自出机杼,演出元时咏梅文学的一代清音。  【关键词】梅花;《诗经》;元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010-02  《诗经》305篇诗
期刊
【摘要】《暂坐》是贾平凹创作的第二部都市题材的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一群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女性人物,每一个人物都面临着自己难以跨越的障碍,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展现了女性在都市中的存在性困境。在某种意义上,贾平凹借《暂坐》这部小说试图去挖掘人的某种存在性困境。  【关键词】《暂坐》;存在主义;存在性困境;表现;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期刊
【摘要】《人间乐》是讲述落魄书生许绣虎与鸿胪寺少卿之女居掌珠之间爱情的才子佳人小说,它虽然不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也是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人间乐》通过对才美结合、功成名就以及辞官归隐等乐事的描述,表现作者天花藏主人对于理想的科举之路的渴望、对科举黑暗的讽刺以及隐逸情怀的追求,像当时的落第文人一样在残酷的现实中通过小说寻求安慰。作者将自己的理想抱负放到小说人物的身上,在小说中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