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各年龄人群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属祖国医学的“粉刺”,是由肺胃郁热、血热、湿热蕴结于面部而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加重后形成炎性丘疹,顶部小脓疱,继而可形成暗红色结节、囊肿,最后色素沉着、疤痕。清胃散清胃凉血,加枇杷叶清泻肺胃热,丹参活血凉血、清热消痈,白芷祛风止痒、消肿排脓。据现代医学研究,丹参中含丹参酮,具有抑制皮脂腺分泌的作用。诸药合用在Ⅰ、Ⅱ、Ⅲ度痤疮治疗中效果明显,作用安全。
关键词:清胃散 Ⅰ、Ⅱ、Ⅲ度寻常痤疮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5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61-01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各年龄人群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属祖国医学的“粉刺”,是由肺胃郁热、血热、湿热蕴结于面部而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加重后形成炎性丘疹,顶部小脓疱,继而可形成暗红色结节、囊肿,最后色素沉着、疤痕。
1 诊断标准
1.1 好发于青年男女颜面、前胸、背部,散在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皮损对称分布。
1.2 Ⅰ度痤疮:散在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
1.3 Ⅱ度座疮: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脓疱,但局限于颜面。
1.4 Ⅲ度痤疮: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项和胸背部[1]。
2 临床资料
2.1 入选病例98例,均属Ⅰ、Ⅱ、Ⅲ度寻常痤疮。其中男性36例,女性62例,年龄14—35岁,病程3个月—5年。
2.2 治疗方法。清胃散加减。方药組成:当归20克,生地20克,黄连20克,升麻10克,丹皮20克,枇杷叶30克,丹参20克,白芷10克。在上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纳差便溏加白术20克,山药30克;口干小便黄加花粉20克淡竹叶30克;面痒加僵蚕10克;丘疱疹色红数目多者加野菊花、蒲公英。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嘱服药期间,多用清水洗脸,忌辛辣肥甘油腻,按时休息,少晒太阳,禁挤压痤疮。
2.3 对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用阿达帕林凝胶,每晚一次。
3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炎性皮损完全消退35例,皮损减少一半以上37例,好转10%至30%的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
4 讨论
清胃散清胃凉血,加枇杷叶清泻肺胃热,丹参活血凉血、清热消痈,白芷祛风止痒、消肿排脓。据现代医学研究,丹参中含丹参酮,具有抑制皮脂腺分泌的作用。诸药合用在Ⅰ、Ⅱ、Ⅲ度痤疮治疗中效果明显,作用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关键词:清胃散 Ⅰ、Ⅱ、Ⅲ度寻常痤疮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5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061-01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各年龄人群均可患病。但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属祖国医学的“粉刺”,是由肺胃郁热、血热、湿热蕴结于面部而形成。临床主要表现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加重后形成炎性丘疹,顶部小脓疱,继而可形成暗红色结节、囊肿,最后色素沉着、疤痕。
1 诊断标准
1.1 好发于青年男女颜面、前胸、背部,散在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皮损对称分布。
1.2 Ⅰ度痤疮:散在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
1.3 Ⅱ度座疮: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脓疱,但局限于颜面。
1.4 Ⅲ度痤疮: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项和胸背部[1]。
2 临床资料
2.1 入选病例98例,均属Ⅰ、Ⅱ、Ⅲ度寻常痤疮。其中男性36例,女性62例,年龄14—35岁,病程3个月—5年。
2.2 治疗方法。清胃散加减。方药組成:当归20克,生地20克,黄连20克,升麻10克,丹皮20克,枇杷叶30克,丹参20克,白芷10克。在上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纳差便溏加白术20克,山药30克;口干小便黄加花粉20克淡竹叶30克;面痒加僵蚕10克;丘疱疹色红数目多者加野菊花、蒲公英。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嘱服药期间,多用清水洗脸,忌辛辣肥甘油腻,按时休息,少晒太阳,禁挤压痤疮。
2.3 对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用阿达帕林凝胶,每晚一次。
3 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炎性皮损完全消退35例,皮损减少一半以上37例,好转10%至30%的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
4 讨论
清胃散清胃凉血,加枇杷叶清泻肺胃热,丹参活血凉血、清热消痈,白芷祛风止痒、消肿排脓。据现代医学研究,丹参中含丹参酮,具有抑制皮脂腺分泌的作用。诸药合用在Ⅰ、Ⅱ、Ⅲ度痤疮治疗中效果明显,作用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