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基层图书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保障公民的公共文化获取权益,发挥基层图书馆的社会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构建和完善基层图书馆标准化服务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了基层图书馆均等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图书馆;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是公益性保障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途径。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予以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文件,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15]62号),对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县(区)级基层图书馆要审时度势,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针对性地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推广图书馆的信息和服务。
1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作用
1.1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县(区)级基层图书馆作为城乡文化交流和传递的中枢,建设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农村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县(区)级图书馆为中心,辐射乡镇(街道)、村(社区)分馆,对实现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具有重要作用。
1.2基层图书馆资源配置体系,保障公众公共文化获取权益
对于图书馆来说,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免费的公众最需要的基本信息服务,是保障公众公共文化获取权益、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重要途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地区间的明显差异是不争的现实。
县(区)级基层图书馆上有省市级图书馆,下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分馆。通过引入"总分馆"制,完善图书服务网点,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资源配置网络,图书资源可以共建共享,建成种类丰富、结构合理的藏书体系,提高图书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实现馆藏资源均等化共享,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保障公众的公共文化获取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2基层图书馆均等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2.1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于经济、地理和历史原因,区域基础较为薄弱,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从布局上看,主要是按行政区域进行分布,没有综合考虑人口、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基层图书馆结构不合理,发展也不平衡。处于底层的基层图书馆最为薄弱,不少城乡结合部和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区的图书馆服务未能开展,不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还难以维持,而这恰好是最需要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的地区,应该成为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的重点。
2.2藏书缺乏吸引力,数字资源建设滞后
在藏书方面,相当一部分基层图书馆以捐献的旧书为主,受读者欢迎的新书、社科类图书较少,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基层图书馆没有数字阅览的电脑设备或只有几台陈旧的电脑,数字资源较少且没有人会使用。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图书馆对城乡居民的吸引力,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3专业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不强
基层图书馆缺乏专业人员,无法承担参考咨询、信息检索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特别是长期以来的"等人上门"的被动习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更难以组织专业的读书会等文化宣传活动,服务水平与城乡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有一定差距,读者对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2.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标准不一
基层图书馆重建轻用问题比较普遍,忽视了图书馆的使用绩效和可持续发展,部分基层图书馆的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在业务流程、服务内容等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开放时间也不能保证,影响了基层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率。
3基层图书馆均等化建设策略
3.1通过标准化建设,构建有效管理机制
基层图书馆要确立合理的均等化、标准化指标,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总结评比,杜绝懒政庸政,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提高基层图书馆及各分馆的服务和管理的均等化水平。
通过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基层图书馆要制定标准,统一规划,以方便群众为原则,结合各镇、村实际,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分级管理、分散服务的模式,开展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建设工作,形成遍布全县(区)的服务网络。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时,对管理制度、人员配置、业务流程、服务内容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标准,评价服务供给效率,健全分馆管理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
3.2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基层图书馆要加强对各级分馆的人才培养,一方面,通过分级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既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结合志愿者培训模式,提升基层文化队伍专业技能与素养,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合部分,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志愿服务的资源优势。
3.3按读者需求补充馆藏,提高圖书资源利用率
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强调的是"公共性",以公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提升普惠性与均等性,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要让读者喜爱,要让读者想要借回家阅读。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基层图书馆的图书无人问津,有些图书的借阅率甚至为0,这说明了读者需求与图书馆的采购有很大的偏差,因此,在补充馆藏图书时,多了解读者需求,多征求读者意见是非常必要的。如某图书馆与当地的书店合作,读者在书店选书,可以当场经过简单的加工,然后作为馆藏加入到图书馆系统,读者不用花一分钱,就能拿走自己心仪的图书,阅后还给图书馆即可,这种方式让新入藏的图书有百分百的借出率。基层图书馆要把读者的"要我来"变为"我要来",激发读者潜在的消费愿望,把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变成一种主动行为,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了解并走进基层图书馆,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明生活。 当前,图书馆需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在了解读者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回应读者的文化需求,才能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3.4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突破图书馆服务的时空限制
现今的图书馆服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纸质图书的借阅,一个是数字化馆藏的服务。从技术上看,数字化的服务更容易实现协作、共享。如今网络已经相当普及,很多居民家中都有能联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基层图书馆只有把文化产品获取途径拓宽,获取成本降低,才能激发群众主动获取的兴趣。因此,图书馆要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创新融合,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打造成一个联合体,突破时空限制,使其网上资源共享,系统兼容。通过制作视频或文字图片的使用指南,让城乡居民能够比较方便的获取到这些数字化的资源,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有条件的基层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网上借还书服务,读者通过网站进行预借,图书馆以快递物流或流动书车送书上门,阅读后读者可以就近还给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让阅读成为一件方便快捷,伸手可得的服务,才能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受益。
3.5开展主题营销活动,主动推送公共文化服务
3.5.1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公众注意力
圖书馆要把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展现给民众,要能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向公众推送公共文化服务,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改变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现状。如在"4.23"世界读书日举行"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读书活动,可包含阅读推荐、名家讲坛、读书沙龙等在内的系列活动;在"6.5"世界环境日可准备环保类书籍,并聘请有关专家举行环保节能讲座;如遇中国传统节日,可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坛等活动;寒暑假期间可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准备科普类、少儿类、动漫类书籍开展阅读周活动;在党和国家召开重大会议或实施新的政策之时,可印发时政热点宣传册等,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政策宣讲与解读,使公众能够和时政热点面对面;还要与农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对农民进行农技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既可盘活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可重树图书馆知识殿堂的崇高形象,只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服务,才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从而获得更广阔的社会支持和发展空间。
3.5.2遵循针对性原则,提高公民参与率
图书馆在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时,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把合适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推送给合适的用户,并逐步对目标用户进行衡量筛选,确定重点与优先性,以达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佳效果。如各种文化演讲、讲座,每次的主题是不同的,其目标用户也应该是各不相同的,要根据活动的特点锁定目标群体,并对用户进行详尽分析,包括用户的年龄、学历、爱好、职业、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地理分布、行为特征等。采用海报、微博等固定的、泛泛的营销方式无法使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为目标人群所熟知,因此,要针对性的根据馆情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选择有效的营销策略,缩短公共文化服务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之间的障碍,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提高公民使用图书馆的效率。最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下次主题活动开展时参考。
3.6倡导人文关怀,保障各类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
《公共图书馆宣言》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基层图书馆要注重"以人为本",面向所有人平等服务,因此,要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基层图书馆应该无障碍地向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合理利用各项资源、积极开展馆外服务等手段履行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责任。如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读者需求,对不方便出门的残疾读者,提供送书上门的服务;对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图书、资料;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学习资料、举办亲子阅读活动等,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无处不在,更加贴进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体现均等化服务精神。
4结语
基层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优势,切实关注城乡居民的知识信息需求,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的业务指导,通过均等化、标准化指标,对照监督,让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全面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冯佳.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03):91-102.
[2]高咏先,叶华.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综合性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6,(01):46-49.
[3]李舒怀. 县级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安徽大学,2015.
[4]巫志南,冯佳.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3):34-41.
[5]曾瑛.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需求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论坛,2015,35(05):20-26.
[6]李国新.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OL].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3):4-12.
[7]许子媛. 图书馆联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共建研究[J]. 图书馆,2013,(04):31-33+41.
作者简介:
殷敏(1981.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讲师,武汉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图书馆事业研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图书馆;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是公益性保障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途径。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予以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文件,湖北省政府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15]62号),对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县(区)级基层图书馆要审时度势,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针对性地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推广图书馆的信息和服务。
1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作用
1.1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县(区)级基层图书馆作为城乡文化交流和传递的中枢,建设城乡一体、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农村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县(区)级图书馆为中心,辐射乡镇(街道)、村(社区)分馆,对实现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具有重要作用。
1.2基层图书馆资源配置体系,保障公众公共文化获取权益
对于图书馆来说,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免费的公众最需要的基本信息服务,是保障公众公共文化获取权益、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重要途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地区间的明显差异是不争的现实。
县(区)级基层图书馆上有省市级图书馆,下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分馆。通过引入"总分馆"制,完善图书服务网点,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资源配置网络,图书资源可以共建共享,建成种类丰富、结构合理的藏书体系,提高图书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实现馆藏资源均等化共享,让更多的农村居民就近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对保障公众的公共文化获取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2基层图书馆均等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2.1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于经济、地理和历史原因,区域基础较为薄弱,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从布局上看,主要是按行政区域进行分布,没有综合考虑人口、经济、交通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基层图书馆结构不合理,发展也不平衡。处于底层的基层图书馆最为薄弱,不少城乡结合部和进城务工人员居住区的图书馆服务未能开展,不少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还难以维持,而这恰好是最需要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的地区,应该成为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的重点。
2.2藏书缺乏吸引力,数字资源建设滞后
在藏书方面,相当一部分基层图书馆以捐献的旧书为主,受读者欢迎的新书、社科类图书较少,更新速度较慢。部分基层图书馆没有数字阅览的电脑设备或只有几台陈旧的电脑,数字资源较少且没有人会使用。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图书馆对城乡居民的吸引力,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3专业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不强
基层图书馆缺乏专业人员,无法承担参考咨询、信息检索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特别是长期以来的"等人上门"的被动习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更难以组织专业的读书会等文化宣传活动,服务水平与城乡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有一定差距,读者对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2.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标准不一
基层图书馆重建轻用问题比较普遍,忽视了图书馆的使用绩效和可持续发展,部分基层图书馆的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在业务流程、服务内容等方面没有统一标准,开放时间也不能保证,影响了基层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率。
3基层图书馆均等化建设策略
3.1通过标准化建设,构建有效管理机制
基层图书馆要确立合理的均等化、标准化指标,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以总结评比,杜绝懒政庸政,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提高基层图书馆及各分馆的服务和管理的均等化水平。
通过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基层图书馆要制定标准,统一规划,以方便群众为原则,结合各镇、村实际,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分级管理、分散服务的模式,开展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建设工作,形成遍布全县(区)的服务网络。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时,对管理制度、人员配置、业务流程、服务内容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标准,评价服务供给效率,健全分馆管理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
3.2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基层图书馆要加强对各级分馆的人才培养,一方面,通过分级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既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结合志愿者培训模式,提升基层文化队伍专业技能与素养,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合部分,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志愿服务的资源优势。
3.3按读者需求补充馆藏,提高圖书资源利用率
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强调的是"公共性",以公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提升普惠性与均等性,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要让读者喜爱,要让读者想要借回家阅读。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基层图书馆的图书无人问津,有些图书的借阅率甚至为0,这说明了读者需求与图书馆的采购有很大的偏差,因此,在补充馆藏图书时,多了解读者需求,多征求读者意见是非常必要的。如某图书馆与当地的书店合作,读者在书店选书,可以当场经过简单的加工,然后作为馆藏加入到图书馆系统,读者不用花一分钱,就能拿走自己心仪的图书,阅后还给图书馆即可,这种方式让新入藏的图书有百分百的借出率。基层图书馆要把读者的"要我来"变为"我要来",激发读者潜在的消费愿望,把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变成一种主动行为,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了解并走进基层图书馆,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明生活。 当前,图书馆需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城乡居民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在了解读者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回应读者的文化需求,才能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3.4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突破图书馆服务的时空限制
现今的图书馆服务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纸质图书的借阅,一个是数字化馆藏的服务。从技术上看,数字化的服务更容易实现协作、共享。如今网络已经相当普及,很多居民家中都有能联网的电脑或智能手机。基层图书馆只有把文化产品获取途径拓宽,获取成本降低,才能激发群众主动获取的兴趣。因此,图书馆要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创新融合,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打造成一个联合体,突破时空限制,使其网上资源共享,系统兼容。通过制作视频或文字图片的使用指南,让城乡居民能够比较方便的获取到这些数字化的资源,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有条件的基层图书馆,还可以开展网上借还书服务,读者通过网站进行预借,图书馆以快递物流或流动书车送书上门,阅读后读者可以就近还给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让阅读成为一件方便快捷,伸手可得的服务,才能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受益。
3.5开展主题营销活动,主动推送公共文化服务
3.5.1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公众注意力
圖书馆要把优秀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展现给民众,要能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向公众推送公共文化服务,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改变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现状。如在"4.23"世界读书日举行"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读书活动,可包含阅读推荐、名家讲坛、读书沙龙等在内的系列活动;在"6.5"世界环境日可准备环保类书籍,并聘请有关专家举行环保节能讲座;如遇中国传统节日,可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坛等活动;寒暑假期间可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准备科普类、少儿类、动漫类书籍开展阅读周活动;在党和国家召开重大会议或实施新的政策之时,可印发时政热点宣传册等,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政策宣讲与解读,使公众能够和时政热点面对面;还要与农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专家对农民进行农技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通过诸如此类的活动,既可盘活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也可重树图书馆知识殿堂的崇高形象,只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主动服务,才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从而获得更广阔的社会支持和发展空间。
3.5.2遵循针对性原则,提高公民参与率
图书馆在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时,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把合适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推送给合适的用户,并逐步对目标用户进行衡量筛选,确定重点与优先性,以达成公共文化服务的最佳效果。如各种文化演讲、讲座,每次的主题是不同的,其目标用户也应该是各不相同的,要根据活动的特点锁定目标群体,并对用户进行详尽分析,包括用户的年龄、学历、爱好、职业、收入状况、消费习惯、地理分布、行为特征等。采用海报、微博等固定的、泛泛的营销方式无法使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为目标人群所熟知,因此,要针对性的根据馆情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选择有效的营销策略,缩短公共文化服务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之间的障碍,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提高公民使用图书馆的效率。最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下次主题活动开展时参考。
3.6倡导人文关怀,保障各类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
《公共图书馆宣言》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基层图书馆要注重"以人为本",面向所有人平等服务,因此,要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基层图书馆应该无障碍地向所有公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合理利用各项资源、积极开展馆外服务等手段履行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责任。如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读者需求,对不方便出门的残疾读者,提供送书上门的服务;对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图书、资料;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提供学习资料、举办亲子阅读活动等,让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无处不在,更加贴进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体现均等化服务精神。
4结语
基层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优势,切实关注城乡居民的知识信息需求,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图书室(站)的业务指导,通过均等化、标准化指标,对照监督,让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步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全面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缩小城乡文化差异,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冯佳.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03):91-102.
[2]高咏先,叶华.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综合性区域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6,(01):46-49.
[3]李舒怀. 县级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安徽大学,2015.
[4]巫志南,冯佳.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3):34-41.
[5]曾瑛.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需求调查与分析[J]. 图书馆论坛,2015,35(05):20-26.
[6]李国新.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J/OL].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03):4-12.
[7]许子媛. 图书馆联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共建研究[J]. 图书馆,2013,(04):31-33+41.
作者简介:
殷敏(1981.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讲师,武汉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图书馆事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