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之间的冲击与融合也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要想确保我国优秀文化实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文化自信心”,使学生可以对民族文化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在这样的现代发展背景下,教育部门要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可以扛起文化发展大旗,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历史教学为对象,针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文化自信”引导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前言
“文化自信”代表的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要实现“自信”这一目的,就需要先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只有从内心深处去接纳和认同我们的文明,才会产生“自信”这一结果。所以实现“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容去做支撑和输出载体,让中华民族每一份子都能够去感知到这一理念的真正内涵。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要想实现“文化自信”的有效引导与树立,就必须从教育抓起,在教育阶段就不断加强对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文化认同感与自信”的有效形成。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涉及到的全都是数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文化自信”引导的必要性
(一)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人们需要自身优秀的文化来当做自身的精神支撑,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内外兼修。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进步的不能只是单纯的 GDP,更多的是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精神文明,看到中国国际影响力。而要让别人看到,首先要认可自己国家文明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因此坚持文化自信可以让我国的复兴之路走得更为顺畅。而对于当今高中学生来说,就更应该在历史学习中感知中华文化的精神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的东西吸收进去,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才能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自己自身的自信力,更加平稳的把控自己的人生。而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其也成为了向学生教授优秀中华文化的基本形式,所以通过对历史教科书的教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可以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2017年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同时更加强调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关于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2003年实验版只有一句话归纳,而新版课标却对其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在中国现代史部分,还新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等内容,这些都旨在向学生渗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党的正确方针的制定过程,进而更好的理解这一部分的“文化自信”内涵。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培养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历史涵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和教学教育能力。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修养可以在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方面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到某一正面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该一历史人物所体现出的历史精神,教师要能够找出适时的反面人物,通过进行横向对比,来凸显正面历史人物精神的可贵之处,而找到适时的反面人物,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超高的历史文化修养,能够熟读历史教材,同时还对教材所涉及的所有历史知识也了然于心,熟读经典历史书籍,达到通古博今的地步。
(二)注重“文化自信”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去渗透“文化自信”的教育,需要教师首先吃透教材,明白哪些知识可以用作这方面的资源,再抓住核心的要点和知识面,适时向学生传输“文化自信”的理念,升华学生历史情感。尤其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以专题史进行编纂和论述的,因此某些专题的论述是对“文化自信”某一内涵的集中表述,所以很有必要展开专题讲授。但并不是直接能表达“文化自信”理念的专题才能作为资源,事实有些专题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但对理解整个教材的内容和“文化自信”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题史的编纂使得教师可以更加精细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专题史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建构,学生有可能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养成狭隘的历史观,所以在进行重点的专题讲授的同时,也需要教师运用系统和整体的观点和方法来讲解,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学生才可以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把握“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例如在讲解与西方国家的代议制国家制度建立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时,虽然教学内容中没有直接的体现出“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但是通过学习英、美、德、法四个国家的代议制制度的特点,学生可以认识这几种民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加上通过前面专题一和专题二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学生通过同时期,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发展比较,来更好的掌握我国政治制度的衍生和发展的规律,了解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宝贵和璀璨之处,进而升华出对民族自豪感和对我国政治文化的自信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作为当前现代化教育至关重要的主题之一,不但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还可以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正视“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积极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此实现学生文化情怀、爱国情怀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正桃.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養[J]. 新课程(下), 2017(7).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自信;教学策略
前言
“文化自信”代表的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过程,要实现“自信”这一目的,就需要先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只有从内心深处去接纳和认同我们的文明,才会产生“自信”这一结果。所以实现“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容去做支撑和输出载体,让中华民族每一份子都能够去感知到这一理念的真正内涵。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要想实现“文化自信”的有效引导与树立,就必须从教育抓起,在教育阶段就不断加强对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文化认同感与自信”的有效形成。作为我国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涉及到的全都是数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文化自信”引导的必要性
(一)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人们需要自身优秀的文化来当做自身的精神支撑,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内外兼修。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进步的不能只是单纯的 GDP,更多的是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精神文明,看到中国国际影响力。而要让别人看到,首先要认可自己国家文明的先进性和创造性,因此坚持文化自信可以让我国的复兴之路走得更为顺畅。而对于当今高中学生来说,就更应该在历史学习中感知中华文化的精神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将优秀的东西吸收进去,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才能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自己自身的自信力,更加平稳的把控自己的人生。而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内容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其也成为了向学生教授优秀中华文化的基本形式,所以通过对历史教科书的教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可以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2017年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同时更加强调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关于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2003年实验版只有一句话归纳,而新版课标却对其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在中国现代史部分,还新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等内容,这些都旨在向学生渗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党的正确方针的制定过程,进而更好的理解这一部分的“文化自信”内涵。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培养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历史涵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和教学教育能力。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修养可以在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方面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到某一正面历史人物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该一历史人物所体现出的历史精神,教师要能够找出适时的反面人物,通过进行横向对比,来凸显正面历史人物精神的可贵之处,而找到适时的反面人物,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超高的历史文化修养,能够熟读历史教材,同时还对教材所涉及的所有历史知识也了然于心,熟读经典历史书籍,达到通古博今的地步。
(二)注重“文化自信”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去渗透“文化自信”的教育,需要教师首先吃透教材,明白哪些知识可以用作这方面的资源,再抓住核心的要点和知识面,适时向学生传输“文化自信”的理念,升华学生历史情感。尤其人民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是以专题史进行编纂和论述的,因此某些专题的论述是对“文化自信”某一内涵的集中表述,所以很有必要展开专题讲授。但并不是直接能表达“文化自信”理念的专题才能作为资源,事实有些专题虽然没有直接表达“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但对理解整个教材的内容和“文化自信”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专题史的编纂使得教师可以更加精细化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是专题史的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建构,学生有可能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养成狭隘的历史观,所以在进行重点的专题讲授的同时,也需要教师运用系统和整体的观点和方法来讲解,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学生才可以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把握“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
例如在讲解与西方国家的代议制国家制度建立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时,虽然教学内容中没有直接的体现出“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但是通过学习英、美、德、法四个国家的代议制制度的特点,学生可以认识这几种民主制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加上通过前面专题一和专题二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学生通过同时期,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民主的发展比较,来更好的掌握我国政治制度的衍生和发展的规律,了解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宝贵和璀璨之处,进而升华出对民族自豪感和对我国政治文化的自信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作为当前现代化教育至关重要的主题之一,不但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还可以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正视“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引导,积极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此实现学生文化情怀、爱国情怀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正桃.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養[J]. 新课程(下),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