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三语文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巩固知识点、提高分数为原则。无益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三教师只有让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鲜活、立体、丰满,才能读懂试卷的意蕴和内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核心素养,学生做题自然会游刃有余,分数自然可观。
关键词:高考真题 核心素养
在高三紧张的复习备考阶段,语文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巩固知识点、提高分数为原则,这本是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因为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客观、可信、易衡量的分数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如果教师的视野仅仅局限于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提升应试成绩,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大打折扣,无益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高三教师在面对如山的题目、雪花般的试卷时,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初心即透过高考真题和模拟试卷的外衣来挖掘她的灵魂,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应试分数自然会水涨船高。
一、高三教学现状
许多高三教师认为高三教学是枯燥乏味、乏善可陈的,无非就是讲解知识点、通过习题来巩固知识点;写作文、点评作文。甚至于一些常年把关高三的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知识点熟烂于心,则更是机械的重复,毫无创造力和生命力可言。这样一种教学生态,不仅是自己生命的浪费,更是对学生宝贵青春的懈怠,不仅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毫无裨益,应试分数也会事倍功半。如果高三教师能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要求来挖掘题目背后的内涵和意蕴,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则事半功倍。
二、高考真题的价值
一套高考真题,往往是几十甚至上百专家学者(包括大学文学院教授、高中一线优秀语文教师)闭关几月,反复斟酌而出。无论是选材、出题还是答案的组织,都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团队智慧的结晶。嗅觉灵敏的语文教师不仅会通过高考真题觉察到出题的规律和变化,而且也能觉察到高考真题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如果教师无法及时洞悉这套语文试卷的价值,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即使是小到平时使用的一套模拟试题也是如此。虽然模拟试题的出炉时间和选材的精细程度比不上高考真题,但也基本遵循这一原则。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平时使用的每一套模拟试卷,尤其是高考真题。
三、核心素养的提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四种素养。下面笔者以2019年课标全国卷三套真题为例谈谈如何挖掘试卷的价值以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四种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试卷构成角度来看,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则直观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亦即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中国文字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学生答题时用词精准、没有语病、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文从字顺、流畅简洁,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核心素养。从题型的分布来看,这些题目包含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衔接、病句的辨别、句子的补写、新闻的压缩等。从分值的组成部分来看,这一部分有20分。通过大量的习题,短时间的确可以提升这一模块的分数。
这一部分是我们直观感知到的。剩下的题目,都与“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息息相关,都在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无论是读懂文章、读懂问题、选择正确答案、组织语言作答、作文的谋篇布局与行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渗透在试卷的每一个环节。例如文言文断句考查学生的句读能力,翻译则考查学生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在“信达雅”的标准下把文言文语意转述出来。
教师在此环节的创造力在于能够抓住其中的规律、方法和技巧。例如,区分同义词的方法、辨别病句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对提高语文分数和提高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认为,教师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几种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与此同时,还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不少教师和学者都会疑惑,高三的时间如此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的确如此。这种核心素养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是高三教师如果认清到现实困难就畏葸不前、什么也不做的话,这无疑于是作茧自缚、固步自封。
其实,在做题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众多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无非都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出题: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这些角度,从表面上看,是应试技巧,也是提升分数的利器。从深层上看,这就是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所谓应试,也是素质。
另外几种能力,也可逐步解决。
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比较感性。但是,这种感性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就如我们孩童时代看电视时感性认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一样。例如诗歌鉴赏最能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无论是《题许道宁画》、《投长沙裴侍郎》还是《插田歌》,教师应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几幅画面:许道宁画的辽阔意境、杜荀鹤的耿介孤高形象、田野农夫耕作的场景。只有这些形象、情境的再现,学生更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整首诗。直观思维也就是直觉,它不需要分析和综合。虽是直觉,但也应以大量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例如2019年课标全国1卷第1题D项:“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此选项最能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即使不读原文,此选项有两处直观错误。一是“無须”过于绝对,二是艺术家服务的对象是每一个人民群众,即使是领袖贵族精英,他们也是人民群众。
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选择题,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也大有作为。
例如,文言文三个传主都是悲剧人物,贾谊自伤作为太傅没有功劳,抑郁而终;商鞅和吴起都触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一被车裂,一被乱箭射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传主悲剧命运的原因:自身性格、贵族利益集团、动乱社会、政权更迭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简单的拓展,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现代文阅读也是同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让学生理解文艺服务的对象不是上层贵族和利益集团而是普罗大众。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统》,让学生知道传统表演艺术的种类以及保护传统表演艺术刻不容缓。而论述类文本一般还有一道选择题会考到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教师也应该重点向学生讲解。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说文本阅读,或针砭时弊,或赞美人性,或反映宏大历史背景,或表现当代社会。《理水》既有对民生疾苦官员的讽刺批判,也有对脚踏实地、关心民瘼的大禹的讴歌;《小步舞》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引起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到梨花屯去》,反映了从集体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时代变化下农村面貌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教师在讲解这些小说时,也可以讲讲这些社会环境下的小说、人物、矛盾冲突等等。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这一系列举措,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透彻,对培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大有帮助。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温儒敏先生认为,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一系列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优雅的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是提高学生审美品味关键一环,也是让学生理解语文魅力的基础。从试卷组成部分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偏重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阅读古代诗歌,就要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境,品读诗歌语言。阅读文学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构思,品味文章语言,都与“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有关。《题许道宁画》中画的优美意境,《投长沙裴侍郎》中杜荀鹤孤高耿介的人物形象,《插田歌》通俗易懂的语言,《理水》的辛辣讽刺,《小步舞》的社会环境,《到梨花屯去》的自然环境,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仔细咀嚼,慢慢品味,然后去发现其中的美,鉴赏其中的美。
其实,如果深挖试卷的各个组成部分,教师都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以文言文阅读为例。贾谊、商鞅、吴起三个传主的相同点之一就是他们都是悲剧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悲剧人物的相似点、悲剧人物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以及悲剧较之于喜剧更为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这样简单的探讨,学生对三个传主则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也多了更多的审美鉴赏。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它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化都已中断,唯独中华文化延绵至今,中华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中华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中国人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也让全世界理解中华文化。
从试卷组成部分来看,名篇名句默写和文化常识是偏重考查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如果继续挖掘高考真题的意蕴,则会有更多的收获。
以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三篇文言文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
文言文选文都来自《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出题者的意圖则已相当明确,选段不再是以前浩如烟海中对学生来说“名气”不大、不太熟悉的史学著作和传主,而是流传度相对较高、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史学名著和传主。这一指导风向的转变,有益于培养学生平时阅读史学名著,比如“前四史”、《资治通鉴》等,对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大有裨益,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流传功不可没。
文言文三个传主分别是贾谊、商鞅、吴起,基本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吴起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而以前的高考课标全国卷选取的都是我们几乎不知道的传主,例如鲁芝、谢弘微、曾公亮、孙傅等。这一变化,则告诉我们高三教师在文言文备考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去选一些我们平时都不知道的传主,而是应该挑选史传文学中的历史名人。这一复习备考方针的转变,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之外,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如果教师能继续挖掘这些历史人物背后的文化意蕴,则更佳。例如贾谊的怀才不遇,商鞅的锐意改革,吴起的令行禁止,他们的经历、品质涵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子,乃至今天,都有人从中获得精神营养。这正是我们应该传承和理解的优良品质。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内容一般涉及文学、史学、政治、艺术以及重点社会热点问题。2019年全国卷三套试卷分别是《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内容分别涉及文艺应该服务于大众、名家文学成就以及传统表演艺术,每一个内容都与文化有关。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传统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心。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再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效果则会更好。例如,讲到文艺应服务于大众这一问题时, 如果教师讲到封建社会以及民国时期,平民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文艺也是为贵族集团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最近30年的教育举措,如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等,都扩大了普通百姓接受高等教育和文艺的机会,这都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这些拓展,会增加学生的读书使命感,也能更好的传承文化。
综上所述,高三语文教师眼中的高考真题以及平时的模拟试题,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分数的工具,而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高三教师只有让高考真题和模拟试卷鲜活、立体、丰满,才能读懂这套试卷的意蕴和内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核心素养,学生做题自然会游刃有余,分数自然可观。
作者简介:陈邦伟,19790416,男,湖北洪湖,汉,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中国古典文献学,519000,珠海一中,
关键词:高考真题 核心素养
在高三紧张的复习备考阶段,语文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巩固知识点、提高分数为原则,这本是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因为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客观、可信、易衡量的分数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如果教师的视野仅仅局限于通过大量的习题来提升应试成绩,教学效果会事倍功半、大打折扣,无益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高三教师在面对如山的题目、雪花般的试卷时,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初心即透过高考真题和模拟试卷的外衣来挖掘她的灵魂,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应试分数自然会水涨船高。
一、高三教学现状
许多高三教师认为高三教学是枯燥乏味、乏善可陈的,无非就是讲解知识点、通过习题来巩固知识点;写作文、点评作文。甚至于一些常年把关高三的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知识点熟烂于心,则更是机械的重复,毫无创造力和生命力可言。这样一种教学生态,不仅是自己生命的浪费,更是对学生宝贵青春的懈怠,不仅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毫无提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毫无裨益,应试分数也会事倍功半。如果高三教师能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要求来挖掘题目背后的内涵和意蕴,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则事半功倍。
二、高考真题的价值
一套高考真题,往往是几十甚至上百专家学者(包括大学文学院教授、高中一线优秀语文教师)闭关几月,反复斟酌而出。无论是选材、出题还是答案的组织,都是高考语文试卷命题团队智慧的结晶。嗅觉灵敏的语文教师不仅会通过高考真题觉察到出题的规律和变化,而且也能觉察到高考真题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如果教师无法及时洞悉这套语文试卷的价值,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即使是小到平时使用的一套模拟试题也是如此。虽然模拟试题的出炉时间和选材的精细程度比不上高考真题,但也基本遵循这一原则。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平时使用的每一套模拟试卷,尤其是高考真题。
三、核心素养的提高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四种素养。下面笔者以2019年课标全国卷三套真题为例谈谈如何挖掘试卷的价值以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四种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从试卷构成角度来看,试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则直观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亦即培养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中国文字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学生答题时用词精准、没有语病、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文从字顺、流畅简洁,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核心素养。从题型的分布来看,这些题目包含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衔接、病句的辨别、句子的补写、新闻的压缩等。从分值的组成部分来看,这一部分有20分。通过大量的习题,短时间的确可以提升这一模块的分数。
这一部分是我们直观感知到的。剩下的题目,都与“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息息相关,都在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无论是读懂文章、读懂问题、选择正确答案、组织语言作答、作文的谋篇布局与行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渗透在试卷的每一个环节。例如文言文断句考查学生的句读能力,翻译则考查学生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在“信达雅”的标准下把文言文语意转述出来。
教师在此环节的创造力在于能够抓住其中的规律、方法和技巧。例如,区分同义词的方法、辨别病句的规律等等。这些规律,对提高语文分数和提高核心素养至关重要。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认为,教师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几种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与此同时,还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不少教师和学者都会疑惑,高三的时间如此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的确如此。这种核心素养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但是高三教师如果认清到现实困难就畏葸不前、什么也不做的话,这无疑于是作茧自缚、固步自封。
其实,在做题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众多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无非都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出题: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混淆是非、偷换概念、因果混乱、曲解文意、张冠李戴、武断绝对、无中生有。这些角度,从表面上看,是应试技巧,也是提升分数的利器。从深层上看,这就是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所谓应试,也是素质。
另外几种能力,也可逐步解决。
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比较感性。但是,这种感性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就如我们孩童时代看电视时感性认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一样。例如诗歌鉴赏最能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无论是《题许道宁画》、《投长沙裴侍郎》还是《插田歌》,教师应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几幅画面:许道宁画的辽阔意境、杜荀鹤的耿介孤高形象、田野农夫耕作的场景。只有这些形象、情境的再现,学生更能准确、深刻地理解整首诗。直观思维也就是直觉,它不需要分析和综合。虽是直觉,但也应以大量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例如2019年课标全国1卷第1题D项:“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此选项最能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即使不读原文,此选项有两处直观错误。一是“無须”过于绝对,二是艺术家服务的对象是每一个人民群众,即使是领袖贵族精英,他们也是人民群众。
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目光不应仅仅局限于选择题,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也大有作为。
例如,文言文三个传主都是悲剧人物,贾谊自伤作为太傅没有功劳,抑郁而终;商鞅和吴起都触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一被车裂,一被乱箭射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传主悲剧命运的原因:自身性格、贵族利益集团、动乱社会、政权更迭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简单的拓展,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现代文阅读也是同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让学生理解文艺服务的对象不是上层贵族和利益集团而是普罗大众。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统》,让学生知道传统表演艺术的种类以及保护传统表演艺术刻不容缓。而论述类文本一般还有一道选择题会考到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教师也应该重点向学生讲解。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说文本阅读,或针砭时弊,或赞美人性,或反映宏大历史背景,或表现当代社会。《理水》既有对民生疾苦官员的讽刺批判,也有对脚踏实地、关心民瘼的大禹的讴歌;《小步舞》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引起对往日生活的追忆;《到梨花屯去》,反映了从集体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时代变化下农村面貌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教师在讲解这些小说时,也可以讲讲这些社会环境下的小说、人物、矛盾冲突等等。这样,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这一系列举措,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透彻,对培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大有帮助。
3.审美鉴赏与创造
温儒敏先生认为,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一系列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与优雅的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是提高学生审美品味关键一环,也是让学生理解语文魅力的基础。从试卷组成部分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偏重考查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
阅读古代诗歌,就要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形象,品味诗歌意境,品读诗歌语言。阅读文学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构思,品味文章语言,都与“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有关。《题许道宁画》中画的优美意境,《投长沙裴侍郎》中杜荀鹤孤高耿介的人物形象,《插田歌》通俗易懂的语言,《理水》的辛辣讽刺,《小步舞》的社会环境,《到梨花屯去》的自然环境,这些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仔细咀嚼,慢慢品味,然后去发现其中的美,鉴赏其中的美。
其实,如果深挖试卷的各个组成部分,教师都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以文言文阅读为例。贾谊、商鞅、吴起三个传主的相同点之一就是他们都是悲剧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悲剧人物的相似点、悲剧人物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以及悲剧较之于喜剧更为引起读者共鸣的原因。这样简单的探讨,学生对三个传主则有了更多的情感共鸣,也多了更多的审美鉴赏。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它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文化都已中断,唯独中华文化延绵至今,中华文化的魅力可见一斑。作为中国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中华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中国人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也让全世界理解中华文化。
从试卷组成部分来看,名篇名句默写和文化常识是偏重考查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如果继续挖掘高考真题的意蕴,则会有更多的收获。
以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三篇文言文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
文言文选文都来自《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出题者的意圖则已相当明确,选段不再是以前浩如烟海中对学生来说“名气”不大、不太熟悉的史学著作和传主,而是流传度相对较高、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史学名著和传主。这一指导风向的转变,有益于培养学生平时阅读史学名著,比如“前四史”、《资治通鉴》等,对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大有裨益,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流传功不可没。
文言文三个传主分别是贾谊、商鞅、吴起,基本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吴起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而以前的高考课标全国卷选取的都是我们几乎不知道的传主,例如鲁芝、谢弘微、曾公亮、孙傅等。这一变化,则告诉我们高三教师在文言文备考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去选一些我们平时都不知道的传主,而是应该挑选史传文学中的历史名人。这一复习备考方针的转变,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之外,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如果教师能继续挖掘这些历史人物背后的文化意蕴,则更佳。例如贾谊的怀才不遇,商鞅的锐意改革,吴起的令行禁止,他们的经历、品质涵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子,乃至今天,都有人从中获得精神营养。这正是我们应该传承和理解的优良品质。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内容一般涉及文学、史学、政治、艺术以及重点社会热点问题。2019年全国卷三套试卷分别是《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内容分别涉及文艺应该服务于大众、名家文学成就以及传统表演艺术,每一个内容都与文化有关。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的时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传统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心。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时,再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效果则会更好。例如,讲到文艺应服务于大众这一问题时, 如果教师讲到封建社会以及民国时期,平民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文艺也是为贵族集团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最近30年的教育举措,如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等,都扩大了普通百姓接受高等教育和文艺的机会,这都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这些拓展,会增加学生的读书使命感,也能更好的传承文化。
综上所述,高三语文教师眼中的高考真题以及平时的模拟试题,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分数的工具,而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高三教师只有让高考真题和模拟试卷鲜活、立体、丰满,才能读懂这套试卷的意蕴和内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核心素养,学生做题自然会游刃有余,分数自然可观。
作者简介:陈邦伟,19790416,男,湖北洪湖,汉,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中国古典文献学,519000,珠海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