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是同一篇课文,但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不同,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就会大相径庭,“整合”也必然会因势而变。再次细细阅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和保定师范附属小学老师设计的两篇不同的《猴王出世》教学设计,这种感受更甚。这是两篇典型的不同教学价值取向下的教学设计,因而在整合的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显著的整合特征和清晰的整合意图。
● 前者重视情境体验,后者重视自主探究
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的高级思维,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感受,身心受到感染。前者不仅发挥教师语言感染力强的优势加以渲染,而且配以逼真的水帘洞场景,进而师生模拟石猴与众猴的对话及动作,学生完全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体验和感受由衷而生,朗读自然,情由心生。不足的是,开头导入部分纠缠于学生对石猴认识的强调,既挫伤了学生开始学习的积极性,又没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建议在师生对话中依次出示美猴王图、石猴图、仙石图,进而激发求知欲:一块仙石怎么会成为美猴王的呢?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宽广的自由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再辅以学习支架,保证了学生自主加工信息的强度,这是任何其他学习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后者得以顺利展开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得益于学生有特定的信息技术条件——每生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自主浏览信息和前置预习资源,使课内外的学习浑然一体。设计中不足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环节的分组、步骤没有作更具体的安排,教者在交流过程中分别作怎样的点拨提升,也没有作细致的预设,因而显得粗糙了些。
● 前者偏好情趣朗读,后者侧重信息处理
虽然两篇教学设计都毫无疑问地确立了“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这一教学目标,但两者价值取向不同,教学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前者充分尊重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视频播放、评书仿读、教师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积极朗读体悟,借助散句、对仗工整的语言特点,紧扣石猴成为猴王的理由,不经意间石猴的形象特点跃然纸上,朗读素养提升也水到渠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书音频的运用和评书仿读的方法向学生展现了古典名著评书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这种精神滋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有益的。
后者在这一堂课上的信息处理量是相当大的,再加上课前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远远超过教师讲与点拨的时间,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保证,这是定位于信息时代对语文课程创新改革的要求。值得称道的是,以单元主题实践为引领,运用“三三”教学策略,展示出比较成熟的网络课堂的课型特点,借鉴意义明显。
● 前者尚可精益求精,后者注意开放有度
前者在“整合点”的处理上比较典型,教学资源使用得当,但在播放石猴出洞后的视频进行整合处,显得太单薄,仅仅是激发读书兴趣,没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感悟。建议在学生初步体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观察石猴说话和动作的节奏以及神情,然后发现与其协调吻合的短句、散句语言特点,继而在朗读中感悟,在语言品读中明白石猴的领衔才能。
后者在设计中给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课前的电子小报、研究报告、读书卡片到后半节课的资源拓展、在线交流,甚至搜集信息了解历史上人们对《西游记》小说和经典人物的评论,即使所教五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优异,恐怕也将会信息迷航,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建议立足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定位,对学生作出导向性的开放。例如,围绕“活泼可爱、敢作敢当”的石猴形象特点,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处理信息:从《西游记》的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孙悟空的这一特点?再如,“硕果级”的想象作文作业也适宜让学生根据石猴的特点展开想象。
总之,这两篇教学设计虽“同课”,却能创造性地“异构”整合,且精彩之处和整体效果可圈可点,反映出设计团队优秀的教学功底和长期的探索感悟。
● 前者重视情境体验,后者重视自主探究
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的高级思维,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感受,身心受到感染。前者不仅发挥教师语言感染力强的优势加以渲染,而且配以逼真的水帘洞场景,进而师生模拟石猴与众猴的对话及动作,学生完全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体验和感受由衷而生,朗读自然,情由心生。不足的是,开头导入部分纠缠于学生对石猴认识的强调,既挫伤了学生开始学习的积极性,又没能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建议在师生对话中依次出示美猴王图、石猴图、仙石图,进而激发求知欲:一块仙石怎么会成为美猴王的呢?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了宽广的自由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再辅以学习支架,保证了学生自主加工信息的强度,这是任何其他学习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后者得以顺利展开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得益于学生有特定的信息技术条件——每生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以自主浏览信息和前置预习资源,使课内外的学习浑然一体。设计中不足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环节的分组、步骤没有作更具体的安排,教者在交流过程中分别作怎样的点拨提升,也没有作细致的预设,因而显得粗糙了些。
● 前者偏好情趣朗读,后者侧重信息处理
虽然两篇教学设计都毫无疑问地确立了“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形象”这一教学目标,但两者价值取向不同,教学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前者充分尊重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视频播放、评书仿读、教师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积极朗读体悟,借助散句、对仗工整的语言特点,紧扣石猴成为猴王的理由,不经意间石猴的形象特点跃然纸上,朗读素养提升也水到渠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书音频的运用和评书仿读的方法向学生展现了古典名著评书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这种精神滋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有益的。
后者在这一堂课上的信息处理量是相当大的,再加上课前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远远超过教师讲与点拨的时间,这样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保证,这是定位于信息时代对语文课程创新改革的要求。值得称道的是,以单元主题实践为引领,运用“三三”教学策略,展示出比较成熟的网络课堂的课型特点,借鉴意义明显。
● 前者尚可精益求精,后者注意开放有度
前者在“整合点”的处理上比较典型,教学资源使用得当,但在播放石猴出洞后的视频进行整合处,显得太单薄,仅仅是激发读书兴趣,没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高级思维和语言感悟。建议在学生初步体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观察石猴说话和动作的节奏以及神情,然后发现与其协调吻合的短句、散句语言特点,继而在朗读中感悟,在语言品读中明白石猴的领衔才能。
后者在设计中给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课前的电子小报、研究报告、读书卡片到后半节课的资源拓展、在线交流,甚至搜集信息了解历史上人们对《西游记》小说和经典人物的评论,即使所教五年级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优异,恐怕也将会信息迷航,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建议立足本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定位,对学生作出导向性的开放。例如,围绕“活泼可爱、敢作敢当”的石猴形象特点,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处理信息:从《西游记》的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孙悟空的这一特点?再如,“硕果级”的想象作文作业也适宜让学生根据石猴的特点展开想象。
总之,这两篇教学设计虽“同课”,却能创造性地“异构”整合,且精彩之处和整体效果可圈可点,反映出设计团队优秀的教学功底和长期的探索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