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泉居士忆奇葩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蒲松龄在小说《聊斋志异》中,对狐女情有独钟,不但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而且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强烈的反抗意识。因此,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大多被赋予美好的特质。这些美的集中与人间百态的人性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狐女,有侠女的义气,性情女子的多情,纯真女性的率性,等等,其形象既丰富而又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关键词: 蒲松龄 小说《聊斋志异》 狐女形象
  一、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狐这一形象,而将狐与女性扭结在一起,并把狐女作为小说中的重要角色,这是中国文学中的独特现象。而且狐女这一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不仅寄托了作者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理想,而且突出了人性百态,给中国文学的狐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聊斋志异》中,各个性格鲜明的狐女形象,也带给了我们不同的审美享受和艺术体验。
  二、执著于爱情的情狐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狐女大都有追求爱情的勇敢行为。这种大胆追求爱情的品行与以往人们认为“狐性淫”的观念是不同的。追求爱情是人类的正当权利,是美好的情感,是真诚的、执著的。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狐女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有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的真诚的心。她们在爱情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主动性、坚贞性。这些狐女有纯洁美好的心灵,不计回报,甚至从精神恋爱的高度去热烈追求爱慕者,并且做爱情的忠实追随者。
  阿绣是蒲松龄创造的一个优美、高尚的情狐形象。刘子固痴恋少女阿绣,是因为阿绣超艳绝伦的美;狐女化为阿绣形象去与刘子固欢会,也因为艳羡阿绣超凡脱俗的美,希望与之媲美。由于刘子固思念阿绣,希望类似者出现,这也使得狐女能够李代桃僵。狐女在爱情方面主动追求,并且不放弃对美的追求。然而,当仆人点破幽会者的怪异身份时,刘子固立即“大惧”,竟接受仆人“操兵击之”的建议来对付狐女。刚刚恩爱弥笃,转眼间只考虑个人安危,实在薄情寡义。相比之下,狐女要宽厚得多,善良得多,有情有义得多。她在严阵以待的刘子固主仆面前,不大惊小怪,不自惭形秽,不卑不亢,还依旧落落大方地直抒衷情,但刘对狐女仍采取冷淡和拒绝的态度。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仍持忍让的态度,说:“我且去,待花烛后,再与君家美人较优劣也。”狐女有神力,却不对无情无义的刘子固施以报复,而是将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帮助薄情郎和情敌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可见狐女的痴情与执著,对爱的无私奉献,她的爱代表了爱的理想境界、至高境界。
  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对于爱情的态度是主动的。狐女化作美女主动追求男子,获取真挚爱情,她们不是古小说中“变美女”以惑男的淫妇形象。她们不受礼教的约束,不计较名分,如青梅、莲香。有的简直是一种“性开放”,如化为阿绣的狐女。另外,她们在和男子交往上也比较自由,但是她们表现出来的并非淫荡,而是对爱情的一往情深,对爱情的执著坚贞。这些狐女往往为了一个钟情的男子毫不保留地奉献,甚至宽容对方的负心。这样的深情与贤淑的情狐形象,也是蒲松龄站在男性立场上,精心塑造的完美女性形象。
  三、扶危济困的义狐
  在《聊斋志异》中,狐女往往还以侠女的形象出现,给人以无限地慰藉和遐想。
  这些狐女对待处于险境的人,能够不计较前嫌,全力帮助其摆脱困境。《莲香》中的莲香就是这一种“义狐”的形象。莲香以西家妓女的身份语于桑生,并与之登床,甚爱桑生。一夜,莲香发现桑生“神气萧索”,故问其原因,桑生竟隐瞒了自己与一鬼女相交的事情,敷衍莲香,说是“不自觉”。等过十日后再见桑生,莲香大骇,对桑生说:“殆矣!十日不见,何遽惫损,保无有他遇否?”并且忠言相告桑生有“鬼症也”,“昵其美而不速绝,冥路近矣!”但桑生认为莲香是因为妒忌故意这样说,故沉默不语。莲香面对桑生的执迷不悟和不信任,并没有责备,反而惦记其生命安危,果断施救:“次夜,果出刀圭药啖生。顷刻,洞下两三行,觉脏腑清虚,精神顿爽。”这是莲香第一次仗义相助。
  但是,桑生病好后依旧与鬼相好,面对狐女莲香的劝告,仍旧埋怨她是“妒之深”。莲香盛怒之下,怫然径去。两月之后,桑生果然觉大困顿,且日渐羸弱,饮食亦减,“因循数日,沉绵不可复起”。在这样的生死旦夕之际,莲香仍不计前嫌,“搴帘而入”。不但劝服了鬼女李氏帮忙,而且自己再次倾力相助:
  莲解囊出药曰:“妾早知有今,别后采药三山,凡三阅月物料始备。祭蛊至死,投之无不苏者。然症何由得,仍以何引,不得转求效力。”
  莲香之用心良苦,不畏路途遥远,为之采摘草药,救桑生之命于倒悬。且莲香并不因鬼女是其情敌而嫉恨她。相反,莲香言辞恳切,她一方面请求鬼女的帮助,共同救活桑生,另一方面好言相劝,解救鬼女的阴魂。最后,鬼女重新还阳,莲香还主动帮助鬼女和桑生结合,足见其莲香的侠女做派。
  何守奇评:“莲以怜称。”莲、怜相通,这个“莲”字实在是香莲品性的揭示。①之所以说是怜,是因为莲香的义举颇有侠者的牺牲奉献精神,竭尽全力地救人于危难之时,成全别人,却忽略了自己。
  蒲松龄对狐女侠义品质的刻画,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一种向往。尤其是狐女这类扶危济困的侠女,正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独对青灯古籍时,助其展开想象翅膀的精灵。
  四、天真率性的纯狐
  蒲翁笔下的狐女还有一种天真烂漫的形象。她们不受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的束缚,一片纯真,率性而为,实在让人艳羡。
  比较典型的是《婴宁》,而且婴宁这个狐女的形象也深受作者的喜爱。因为在聊斋人物中,只有婴宁被作者称为“我婴宁”,他还说,婴宁像山中“笑矣乎”的野草,远胜于作态之“解语花”。作者意在表明,他想借婴宁的形象创造出一个心灵纯洁、心性自由、超然世外、不受世俗玷污的率性女子。
  首先,婴宁的身世非常奇特。本是狐女,由鬼母养大。她生活在深山之中,来自那个“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行人,只有鸟道”的所在。在这样的氛围中,婴宁远离了庸俗,没有人世的纷繁和尔虞我诈,与大自然为友,成就了她的个性像山花般明媚、山涧般清澄、野鸟般灵秀。   其次,婴宁有独特的癖好:爱笑。她的笑是无拘无束的、无法无天的,连拜堂成亲都“笑极,不能俯仰”。婴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笑得最开心的姑娘,她几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乃至不会笑的一切条条框框打破了。婴宁不在乎,只要她内心想笑,她就笑。即使面对陌生男子,她也毫无羞涩地笑,一切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对她不过是“耳旁风”。
  最后,婴宁面对爱情时的痴语、痴行。当王子服认真地解释他对婴宁的感情不是亲戚间的感情而是夫妻之爱时,婴宁却问:“夫妻之爱与兄妹之爱有以异乎?”王子服说夫妻要“夜共枕席”时,婴宁却说出了古今难对的话:“我不惯与生人睡!”并且将王子服说夫妻要“夜共枕席”的话告诉老母,以至于让王子服窘出一身汗来。这样的一急一憨的对比,衬托出婴宁的坦率直白。而进一步挖掘,更能发现婴宁的痴语后面,是对爱情的一片纯真,以及对王子服的别致而深情的表白,因为婴宁对老母讲“夜共枕席”时,丫鬟正好出去了,而老母是一个聋子。所以婴宁用自己天性的率真,很好地掩饰了自己明白了王子服的表白,这样婴宁率性后面所透露的机智,也正是她天真烂漫的自然流露。
  因此,婴宁天真烂漫,我行我素,是人间“真性情”的化身。也正如何守奇评说:“婴宁憨态,一片天真。”②
  蒲氏就是如此钟情于这类女子,使其个性有着鲜明的特色,闪耀着可贵的独立的精神光芒。这些狐女的天真烂漫,率性而为,是聊斋中最清新的一道风景。
  《聊斋志异》是狐意象的集大成者,涵盖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狐意象的各种类型、特性。尤其是对狐女形象的刻画,其篇目达四十几篇,占一半以上,足以看到蒲松龄对狐女形象的热爱与钟情。在描写狐女的过程中,蒲松龄以人间的百态做反照,刻画出性格各异且丰富生动的狐女形象。她们有的执著于爱情,为爱在所不辞;有的扶危济困,行侠仗义;有的天真烂漫,率性可爱等等。不管怎样,各类狐女的形象大多都美丽生动,让人品味不尽。她们是永不凋谢的花朵,给人以审美愉悦;是一泓清泉,涤荡人的灵魂。
  注释:
  ①袁益梅.《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7):29.
  ②见于何守奇.批点聊斋志.道光三年(1823年)刻.
  参考文献:
  [1]马瑞芳.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M].山东:山东出版社,2004.
  [2]罗晶.古典文学百部(第17卷)[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建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李灵年.蒲松龄与聊斋志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徐仲元.形象道德理想.山东大学蒲松龄研究室编.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辑)[M].齐鲁书社,1980.
  指导教师:胡小成
其他文献
摘 要: 从先锋时代开始,余华就试图沿着非理性的内部轨道,深入人性最黑暗的地方。《兄弟》延续了对丑陋人性的批判与揭露,主要从李光头的纵欲和亲情破裂、刘镇群众的集体性窥视和围观这两个方面,充分展现了非理性、非常态下的丑陋人性,而且突破了个人和某个群体的局限,把国人推上了手术台,耐心细致地解剖了国人的灵魂,执著地探讨了国民劣根性和人性的困境。  关键词: 小说《兄弟》 纵欲 亲情破裂
摘 要: 《黛茜·米勒》讲述了年轻貌美、单纯热情的美国女子黛茜·米勒到欧洲大陆旅行,不顾欧洲世俗价值观,结识大批绅士,遭到欧洲传统文化势力诽谤,最后死于罗马热的故事。事实上,黛茜是欧美两种文化冲突的牺牲品。本文旨在从文化冲突视角探讨詹姆斯在小说中展现的“国际主题”。  关键词: 小说《黛茜·米勒》 文化冲突 “国际主题”    小说《黛茜·米勒》是亨利·詹姆斯的一部早期代表作,为他初次赢得了国际声
摘 要: 英国导演艾伦·帕克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在创作过程中十分注重追求独创性,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继承了现实主义风格的英国电影传统。对他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探究,有利于加深对影片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对导演创作风格的总结。  关键词: 艾伦·帕克 英伦风格 主观色彩 通俗化表达 复杂叙事  由于英美两国的语种相同,文化相近,美国电影与英国电影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国家都紧密,这种现状直接加大了区分英、美
摘 要: 熊贤君教授所著的《深圳教育史》是一部代表性地方教育史著作。《深圳教育史》详细梳理了深圳几千年的教育发展概况,并紧密结合全国历史背景,视野宏阔,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大教育观。作者在篇章布局、结构安排和内容论述等各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深圳的地方教育特色,深入挖掘了深圳教育的文化精神。这是地方教育史上又一部力作,填补了深圳教育史上的不少空白,为以后地方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范式。  关键词:
摘要: 本文阐述了民族中心主义在翻译学研究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史料和文化阐释证明“tiger”并不是“亚洲四小龙”中的“龙”的翻译,而这种译“龙”为“虎”的臆断是中国翻译界学者们长期讨论的话题,并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翻译作为改写”的现象,探讨了如何在翻译研究中避免民族中心主义的问题。  关键词: 臆断解读 译“虎”为“龙” 民族中心主义  一、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东亚的四个新
摘 要: 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卓越计划”实施的三个特点,构建并实施了“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者从“知行合一,能力为本”构建及实施两个层面进行探析,以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卓越计划 知行合一 能力为本 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在国家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启动实施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开始注重从以知
摘 要: 为了了解河北省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提高河北省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本文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文献法等方式,着重调研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以期促进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河北省 农村幼儿园课程 现状 对策  河北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十一五”以来,河北省的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省农村幼儿园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相
摘 要: 徐迟抗战直至“文革”前创作的诗歌在内容题材、思想指向和艺术品质等方面与同期其他诗人同类诗歌存在着“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革命战士的风貌”、“以格律诗的形式来表达内心感受”、“唱着颂歌,使诗歌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和载体”等明显的时代共性;与此同时,又葆有“幻想”、“唯美主义的艺术倾向”、“个人情感和时代情感相融合”等突出的审美个性。原因在于徐迟始终将个人的创作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脉搏紧密
摘 要: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我校进行了“绿色”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与实践。在此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对环保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以系列主题中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我给鸟儿安个家》为例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环保 校本课程 开发例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摘 要: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运用“德育、智育”双线,和学生齐心,和学生打成一片,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良师益友 价值 德育 智育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在从教的路途中一直总结反思,贯穿“双线、齐心、共舞”的策略,决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成就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