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筐筐材料将科学严谨性与幼儿生活化巧妙结合,满足幼儿对科学内容的好奇,对于幼儿探寻身边常见科学现象,引导幼儿全面感知、适度探究具有重要价值。但受到材料随机设计、繁多变量等影响,缺少系统性、阶梯递进性等。鉴于科学筐筐材料的优势与不足,我以“主题单元式”开展科学筐筐材料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旨在解决材料的系统性、递进性、追随性等问题,完善材料的设计与实施。
材料设计呈阶梯递进的结构模式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设计,将材料盛放在“筐”这样的半开放容器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取放、自主探索,进行个别化学习活动。“主题单元式”指围绕幼儿园科学领域下某个科学现象,以该内容为中心进行设计与实施的系列筐筐材料,形成小、中、大三个经验阶梯递进的结构模式。
“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的设计,是以科学小主题为内容自成一组的小中大系列材料,包括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方式三方面。
设计原则。幼儿是天生好奇的科学家,喜欢探究周围世界,用日常习得的信息发展出阐释世界的理论。为了有效满足幼儿需求,帮助其感知获取科学知识经验,需遵循源于生活、适宜操作、方便取材三个原则。
设计策略。第一,多个小主题单元并存。结合个别化学习的特点,幼儿的兴趣点、探究欲望萌发时间等各不相同,满足幼儿自主选择需求,因此科学筐筐材料的“主题单元式”同时呈现多个小主题单元的系列材料供幼儿自主探索。
第二,年龄段楼层上升。不同年龄段幼儿经验能力不同,科学筐筐材料设计同一小主题小、中、大年龄段的经验链接,体现年龄段樓层上升的递进性。小、中、大年龄段对应一、二、三楼层,围绕同主题设计深度与广度逐层提升的系列材料。
第三,趣味性双线辅助。趣味性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主动探索,可从两方面双线辅助,增强材料趣味性。一是现象夸张策略。当奇妙的科学现象被艺术性地放大展示出来,能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与愉悦感受。二是游戏情境策略。以“光影”系列材料为例,中班幼儿通过灯光秀的游戏情境观察光影现象。幼儿将玻璃杯罩住手指灯,旋转杯子感受光线折射的美,并为小舞台担任灯光师,这样的游戏情境能够持续激发幼儿兴趣。
设计方式。首先,循环设计。幼儿作为材料的操作者和检验者,具有强烈的主体作用。因此,材料的设计与调整均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分析。比如教师以“观察幼儿—设计材料—分析评价—调整材料”的循环思路对材料进行调整,其中二次及以上设计等同于调整材料。
其次,统整内容。设计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参照目标、设计意图、材料说明、材料玩法、指导建议、图片说明、科学原理八项内容,基于实践并多次调整后统整出这样的内容结构,有利于后期井喷式的材料研发。
再次,版块导航。版块导航能帮助教师客观设计材料,它包括了解主题、材料介绍、分组研讨、大组审核四个内容。了解主题,不仅了解科学原理及生活中的运用,而且了解幼儿实际经验,再以教师视角重新阐述科学概念。材料介绍结合幼儿操作分析幼儿能力与材料特性。分组研讨及大组审核,既考虑单份材料的适宜性,又兼顾小、中、大年龄段主题单元式的递进性。
最后,换届螺旋。幼儿升班会出现两种可变因素:一是班级群体幼儿经验水平有差异,二是同学期材料投放时间有先后。3-6岁幼儿能力水平差距不仅存在于小、中、大班的界限中,也存在于上、下学期的时期中,还存在于同学期的不同阶段中。因此换届移交时,通过换届螺旋对材料再设计,分析其适宜性,再进行班本化实践共享。
材料的实施要有策略
“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关注实施原则,亦要斟酌相关策略,最大效率地发挥材料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作用。它有别于其他个别化学习材料,更趋向操作实验性,因此存在一定的失败率,但这也是幼儿重要的探究历程之一。“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根据实施过程,从材料的整体实施和个体实施两个角度展开。
“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的整体实施。第一,规划表格助幼儿有序操作。第二,合理收纳促幼儿习惯养成。“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丰富,是整理习惯的培养契机,材料筐亦能促进习惯养成。第三,支持保障护幼儿开展活动。“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需要相对完整的时间以及场地的保障。
系列材料的年龄段实施。第一,捕捉共性问题。幼儿操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捕捉共性问题能为材料调整提供依据。以中班溶解材料“变色鸟”为例,二班幼儿提出“方糖只能溶解一半”,三班幼儿提出“颜色变得太慢了,我不想玩了”,一班幼儿也不再抢着玩这份材料。究其原因,是入冬后冷水融化方糖的速度缓慢,超出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幼儿就共性问题多次尝试,选择用直饮水机的温水解决问题,重新焕发了操作热情。
第二,统计使用频次。使用频次,是指筐筐材料活动时间内幼儿选择该材料的次数。频次高低体现了材料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也是材料迭代的依据之一。
第三,递进材料玩法。随着操作经验的积累,系列材料逐层递进。如大班系列材料“旋转秋千”,从最初“让秋千转起来”的玩法,感知旋转时离心力的存在;到“让秋千转得稳”比较不同方位的座椅与纸盘旋转平稳状态的关系;再到“让秋千转得快”探究不同长度、材质的皮筋与旋转速度的关系,体现了大班幼儿探究的持续深入。
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重幼儿探究兴趣:激发—培育—保持。“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注重激发幼儿兴趣。通过单份材料的递进性设计和系列材料的小、中、大年龄段设计,幼儿保持兴趣持续探究活动。如“空气流动”系列材料。小班幼儿扇扇子产生风,透明箱的彩色羽毛高高飞起,兴趣被迅速激发。于是继续扇动,羽毛冲出管道、四散飘落,兴趣在培育发酵。还有什么能飞得高?幼儿对彩纸、棉花继续探究,这就是兴趣的保持。
重幼儿经验体系:螺旋上升—自主建构。幼儿探究过程包括观察比较、提出问题、思考猜测、合作交流等内容。这些内容互相作用,最终帮助幼儿自主建构经验体系。
重幼儿思维推进:低阶思维—高阶思维。以“滚动”系列材料为例,小班幼儿表述“见过”是生活经验的记忆,而“汽车轮子在滚动”是幼儿对滚动的理解。大班幼儿比较球在不同材质上的滚动距离,有了猜测验证。KT板最光滑球在上面滚得最远,幼儿对结果做出了分析评价。还有什么影响滚动呢?幼儿基于疑惑深入探究,这是高阶思维的创造。“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正是通过这样的材料设计,帮助幼儿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
“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注重材料的结构性、递进性和迭代性,通过横向延展与纵向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园本特色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两种资源。一是实体材料的汇总使用,即每个系列材料投放到科学筐筐材料专柜,整合便捷式操作台面、优质材料收纳与展示、原始材料存放三项功能。二是电子信息的资源汇总,呈现相应年龄段、材料名称与设计意图,小、中、大年龄段幼儿根据实际经验能力的纵向对比进行合理使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红缨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
材料设计呈阶梯递进的结构模式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设计,将材料盛放在“筐”这样的半开放容器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自主取放、自主探索,进行个别化学习活动。“主题单元式”指围绕幼儿园科学领域下某个科学现象,以该内容为中心进行设计与实施的系列筐筐材料,形成小、中、大三个经验阶梯递进的结构模式。
“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的设计,是以科学小主题为内容自成一组的小中大系列材料,包括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方式三方面。
设计原则。幼儿是天生好奇的科学家,喜欢探究周围世界,用日常习得的信息发展出阐释世界的理论。为了有效满足幼儿需求,帮助其感知获取科学知识经验,需遵循源于生活、适宜操作、方便取材三个原则。
设计策略。第一,多个小主题单元并存。结合个别化学习的特点,幼儿的兴趣点、探究欲望萌发时间等各不相同,满足幼儿自主选择需求,因此科学筐筐材料的“主题单元式”同时呈现多个小主题单元的系列材料供幼儿自主探索。
第二,年龄段楼层上升。不同年龄段幼儿经验能力不同,科学筐筐材料设计同一小主题小、中、大年龄段的经验链接,体现年龄段樓层上升的递进性。小、中、大年龄段对应一、二、三楼层,围绕同主题设计深度与广度逐层提升的系列材料。
第三,趣味性双线辅助。趣味性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主动探索,可从两方面双线辅助,增强材料趣味性。一是现象夸张策略。当奇妙的科学现象被艺术性地放大展示出来,能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与愉悦感受。二是游戏情境策略。以“光影”系列材料为例,中班幼儿通过灯光秀的游戏情境观察光影现象。幼儿将玻璃杯罩住手指灯,旋转杯子感受光线折射的美,并为小舞台担任灯光师,这样的游戏情境能够持续激发幼儿兴趣。
设计方式。首先,循环设计。幼儿作为材料的操作者和检验者,具有强烈的主体作用。因此,材料的设计与调整均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分析。比如教师以“观察幼儿—设计材料—分析评价—调整材料”的循环思路对材料进行调整,其中二次及以上设计等同于调整材料。
其次,统整内容。设计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参照目标、设计意图、材料说明、材料玩法、指导建议、图片说明、科学原理八项内容,基于实践并多次调整后统整出这样的内容结构,有利于后期井喷式的材料研发。
再次,版块导航。版块导航能帮助教师客观设计材料,它包括了解主题、材料介绍、分组研讨、大组审核四个内容。了解主题,不仅了解科学原理及生活中的运用,而且了解幼儿实际经验,再以教师视角重新阐述科学概念。材料介绍结合幼儿操作分析幼儿能力与材料特性。分组研讨及大组审核,既考虑单份材料的适宜性,又兼顾小、中、大年龄段主题单元式的递进性。
最后,换届螺旋。幼儿升班会出现两种可变因素:一是班级群体幼儿经验水平有差异,二是同学期材料投放时间有先后。3-6岁幼儿能力水平差距不仅存在于小、中、大班的界限中,也存在于上、下学期的时期中,还存在于同学期的不同阶段中。因此换届移交时,通过换届螺旋对材料再设计,分析其适宜性,再进行班本化实践共享。
材料的实施要有策略
“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的实践过程中,既要关注实施原则,亦要斟酌相关策略,最大效率地发挥材料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作用。它有别于其他个别化学习材料,更趋向操作实验性,因此存在一定的失败率,但这也是幼儿重要的探究历程之一。“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根据实施过程,从材料的整体实施和个体实施两个角度展开。
“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的整体实施。第一,规划表格助幼儿有序操作。第二,合理收纳促幼儿习惯养成。“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丰富,是整理习惯的培养契机,材料筐亦能促进习惯养成。第三,支持保障护幼儿开展活动。“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需要相对完整的时间以及场地的保障。
系列材料的年龄段实施。第一,捕捉共性问题。幼儿操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捕捉共性问题能为材料调整提供依据。以中班溶解材料“变色鸟”为例,二班幼儿提出“方糖只能溶解一半”,三班幼儿提出“颜色变得太慢了,我不想玩了”,一班幼儿也不再抢着玩这份材料。究其原因,是入冬后冷水融化方糖的速度缓慢,超出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幼儿就共性问题多次尝试,选择用直饮水机的温水解决问题,重新焕发了操作热情。
第二,统计使用频次。使用频次,是指筐筐材料活动时间内幼儿选择该材料的次数。频次高低体现了材料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也是材料迭代的依据之一。
第三,递进材料玩法。随着操作经验的积累,系列材料逐层递进。如大班系列材料“旋转秋千”,从最初“让秋千转起来”的玩法,感知旋转时离心力的存在;到“让秋千转得稳”比较不同方位的座椅与纸盘旋转平稳状态的关系;再到“让秋千转得快”探究不同长度、材质的皮筋与旋转速度的关系,体现了大班幼儿探究的持续深入。
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重幼儿探究兴趣:激发—培育—保持。“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注重激发幼儿兴趣。通过单份材料的递进性设计和系列材料的小、中、大年龄段设计,幼儿保持兴趣持续探究活动。如“空气流动”系列材料。小班幼儿扇扇子产生风,透明箱的彩色羽毛高高飞起,兴趣被迅速激发。于是继续扇动,羽毛冲出管道、四散飘落,兴趣在培育发酵。还有什么能飞得高?幼儿对彩纸、棉花继续探究,这就是兴趣的保持。
重幼儿经验体系:螺旋上升—自主建构。幼儿探究过程包括观察比较、提出问题、思考猜测、合作交流等内容。这些内容互相作用,最终帮助幼儿自主建构经验体系。
重幼儿思维推进:低阶思维—高阶思维。以“滚动”系列材料为例,小班幼儿表述“见过”是生活经验的记忆,而“汽车轮子在滚动”是幼儿对滚动的理解。大班幼儿比较球在不同材质上的滚动距离,有了猜测验证。KT板最光滑球在上面滚得最远,幼儿对结果做出了分析评价。还有什么影响滚动呢?幼儿基于疑惑深入探究,这是高阶思维的创造。“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正是通过这样的材料设计,帮助幼儿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
“主题单元式”科学筐筐材料注重材料的结构性、递进性和迭代性,通过横向延展与纵向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园本特色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两种资源。一是实体材料的汇总使用,即每个系列材料投放到科学筐筐材料专柜,整合便捷式操作台面、优质材料收纳与展示、原始材料存放三项功能。二是电子信息的资源汇总,呈现相应年龄段、材料名称与设计意图,小、中、大年龄段幼儿根据实际经验能力的纵向对比进行合理使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红缨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