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细节中的天使与魔鬼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HR都坚信“细节决定成败”,在面试中,应聘者表现出的每个细节都被作为反映自身素质的依据。比如,一场精彩的面试,有可能毁于一双鞋子,因为它泄露的生活态度不被面试官认同。但还有一种可能,应聘者因为太重视这个工作机会,用太多的精力来准备简历和面试,忽视了挑选合适鞋子这一细节。
  由此可见,面试中细节本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灵敏地捕捉细节,有助于见微知著,也可能与初衷背离。
  细节,硬币的两面
  面试中的细节有其天使般可爱的一面,既可以让人充分享受思想碰撞的火花,又能极大地提高面试成效。
  哈佛大学的科学实验证明,人类有一种特殊的对他人作出判断的预感能力。许多HR在面试中也会相信直觉,但只有经验丰富的面试官才能把这一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何况,HR经常要面临“海选”,需在有限时间内,把握应聘者的每一句话和每个表情或动作,并能很快判断出候选人与岗位的匹配度。这种契合度的评价非常依赖于面试官对细节评价经验的可信度。因此,要让自己成为候选人的天使,必须练就火眼金睛的洞悉力。
  然而,细节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同时,也会成为面试官“预言自我实现”的借口。尤其是稍微有些经验的HR,更容易先入为主地对应聘者迅速定位,之后的面试往往就成为证实其先前预言的过程。比如,在被问到“你能否胜任目标岗位时”,应聘者可能回答:“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正确的指导,我认为没什么是做不好的!”如果第一印象很好,这个回答意味着决心和信心;反之,则给人高傲自大的感觉。
  第一印象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只能听到希望听到的内容,这种选择性倾听使面试成了一场无可救药的偏爱游戏。
  天使与魔鬼的差异之源
  “你的薪酬期望是多少?”面对这个敏感问题时,说多少才妥当?如果应聘者回答3000元,有的面试官会觉得你脚踏实地,有的面试官会觉得你欲望不高,没有上进心。对同一个回答,不同的HR会有不一样的评判。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保持微笑≈缺乏自信”,“能言善辩≈胡乱扯淡”,“小心谨慎≈城府太深”,“自我推销≈夸张粉饰”……
  为什么对应聘者同一细节表现的评价会大相径庭?可以在归因偏差、个人倾向、格式塔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首先是归因偏差。面试官倾向于将细节行为归因于应聘者的个人素质,而忽视了环境的影响或者相反。如果这种偏差与面试中的瞬间判断相结合,问题就自然产生了。比如,一位候选人面试迟到,浑身湿漉漉,面试官若忽略了突降暴雨且交通大拥堵的客观原因,可能会认为他缺少时间观念,从而对他的第一印象很难好起来;再如,当面试官对某候选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听到应聘者滔滔不绝的谈吐,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能胜任复杂的商务谈判。事实上,这只意味着他擅长表达,与是否精于谈判艺术是两回事。
  此外,每个面试官都有自己的性格偏好,因此关注的内容、兴趣点及行为目的的差异也会使评价结果有所不同。有些面试官的提问个性化,甚至天马行空,让候选人匪夷所思。从理论上讲,由此得出的候选人的“多样性”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只是人的观察力由内向外通过抽象的、个性化的“有色眼镜”进行过滤和延伸的结果。
  另一个原因是“格式塔原理”。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们的观察以及对外界的反馈的内容只是个体能够理解的那部分,而非全部。与应聘者面谈一小时得到一个测评报告,仅摄取了他行为中的某一个切片样本,且可能是偏颇的样本。而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这意味着应聘者展露的细节未必能完全代表其胜任素质。如果面试官捕捉到的细节与岗位需求达到很高的契合度,则可以很幸运地避免雾里看花的困扰;反之,则难免出现“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遗憾。
  理性对待面试细节
  作为面试官,若想避免失真的“天使”与“魔鬼”带来的困扰,需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随着面试官面试经验的增长,对面试细节的把握也日益敏锐,往往会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比如,认为东南沿海省市的学生比较自信、开放,内陆省份的学生比较封闭、自卑……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应聘者的第一印象。但这很可能使面试官陷入一叶障目的境地。无论经验如何丰富,面试官都必需放低姿态,审慎地对待每个面试者,这关系到能否为公司招募到合适的人才,也关系到候选人的职业命运。
  要有系统佐证的思维,避免先入为主。有系统思维,可以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具体来讲,对面试细节的关注必须是多维的:可以把结构化面试与行为事件访谈相结合;专业能力测试与行为特质测评相结合;评价中心测评与工作分析评价相结合;情境测验、访谈评估与履历分析、绩效考核等过往履历分析相结合……这样做,有助于系统评估候选人。
  关注契合度,对细节有所取,有所不取。能岗匹配是评价候选的关键,契合度是关注的重点,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一个候选人很难完全符合面试官的所有要求,这时对待面试显露的细节应是“有所取,有所不取”。面试官在规避应聘者无关紧要的短板时,发掘应聘者的发展潜力,注重其对公司品牌的认知度、对企业文化认同感等,以此作为衡量匹配度的重要指标。
  细节是一把双刃剑,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对面试官而言,细节既可以成为慧眼识珠的依据,也可能成为自以为是的凭证。
  (本文作者所在单位系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责任编辑:静 恩
其他文献
雅安地震:“企业成为慈善主体力量”  雅安地震发生当日,企业的反应最为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当日向震区捐助的科技公司近40家,这些企业第一时间向灾区承诺的善款金额超过1.4亿元。而且随后企业捐款以加速度的态势上升。中国企业在巨灾面前的捐赠行为,延承了五年前汶川地震所激发的爱心能量,成为中国慈善的主体力量。  虽然人们不应以捐款数量衡量爱心——决定是否捐款和捐款多少是财产所有者的权利,但是也正因为
期刊
随着近几个月雅虎停止了在中国的邮箱服务,很多人以为雅虎已经式微,但来自美国的雅虎数据却让人看到了一个新雅虎正在重生之中。  根据美国知名互联网统计公司comScore的数据,截至2013年11月,雅虎旗下网站的独立访问人数,已经连续第5个月超越谷歌旗下网站,成为全美第一大上网目的地!  而不久前,雅虎与美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库瑞尔签订了协议,雅虎CEO梅耶尔将其称为“雅虎新闻的门面”。而之前雅虎已
期刊
当赞美的力量被无数管理者深信不疑,将其视为激励法宝时,作为管理者,也一定要小心它的负作用。  适逢年底,正值进行年底总结、开始新年激励之际,但是当管理者面对在赞美声中长大的新生代员工时,显然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在新一代员工中,你会发现他们的沟通更为真实和坦承,甚至以“挤兑你就是帮助你”的方针与人交流,认为“损友”才是最亲密的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新生代员工中有相当一批人的特质便是内心强大,有良好的
期刊
先驱有可能会成为先烈,但如果面对梦想一直踯躅不前,不敢放手一搏,害怕付出代价,那就不仅仅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自我放弃。  韩小红显然认同这样的行事逻辑。创业10年,慈铭体检无论从品牌效应还是市场份额,以及商业模式都称得上佼佼者。但这10年创业路却充满艰辛,既在生活中经历过亲人与自己罹患严重疾病及各种失败和挫折,也在工作中经历过连一台核磁共振仪器也要申请多次才能购买的困难。成为慈铭的当家人,韩小红所
期刊
“后浪”正成为团队主流,既难以控制,又难以取悦。  我有一个朋友,管理一家文化出版公司,该公司由几十位80后和85后知识型员工组成,而仅有的70后就是公司高管。朋友作为公司负责人,业务能力非常强,沟通风格也很强势,为了凝聚团队,她安排HR部门经常组织各种团队建设活动。  但“软硬兼施”的目标并没有达到:彪悍的工作风格,让公司效率很高,但员工对上级十分依赖和畏惧,甚至有员工说进总经理办公室得在门口绕
期刊
加多宝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尽管加多宝的产品和广告随处可见,近期围绕红罐之争“422呼唤公平”活动也搞得如火如荼。但是,如果仔细想一下:你了解加多宝吗?它是如何运作的?无所不在的加多宝渠道在怎样管理?它又在如何决策?估计很少有人能给出答案。  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抛给一些营销精英时,发现平时总是拿加多宝说事的人们,竟然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谈一谈,甚至谁是加多宝的渠道商,都没人说得出来。  原来,大量关
期刊
“人单合一”让海尔所向披靡 《封面文章:海尔亚洲造》2013年4期  海尔是国内生命力特别旺盛的优质企业之一,从十多年前以“激活休克鱼”和“赛马不相马”及“日清日结”等理论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开始,海尔似乎从没离开过公众的视线,期间也经受过质疑,人们担心企业文化到底能支撑海尔走多远?而这篇报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强势的、国际化的海尔,看到了“人单合一”核心经营理念落地创造的又一奇迹。  “人单合一”
期刊
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题设置,最大气而且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就是经济学家针对当前形势,向企业家提出的“六问”。  这类似于“天问”般的“六问”,从创新到国际化,从经营多元化到企业社会责任,一系列当前环境下对企业最重头的课题,被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这样的经济学家,和盘托到了面前。  但值得玩味的是:随着“经济学家‘六问’论坛”上产学两界的持续讨论,最终所有话题都归结到一个有关创新的问题—
期刊
在美国管理中,“组织情商”其实是个较新的概念。23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个体情商的价值,并为大家展示情商怎样能在个人层面提高绩效。但我发现:即便有大量高情商的人,也不足以带来组织的成功。从组织的层面看,成功还需要其他因素,例如:勇气、对他人的尊重、社会责任感、公平竞争等。这时候,我决定着手研究“组织情商”。  “组织情商”正在北美播种  组织情商的概念在北美还处于前沿位置,但是它的部分元素已越来
期刊
最好的企业家是“更好的自己”  提到“企业家”,你会想到什么?  很多人会想到一系列成功故事: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的传奇。而有些人可能会想到通宵达旦地工作和匆匆果腹的生活。还有些人会想到那些没有人相信自己,只有自己苦苦挣扎的创业岁月。  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是:即使成功的企业家也常觉得自己并不成功。无论他们创业的灯塔多么耀眼,在他们的内心里,都觉得自己的成就与那些作出更大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