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rica工具“器官”大集合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shengs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箱1号/丁·布朗:工具和工作是一回事儿
  工业设计师丁·布朗 (Dean Brown) 总是将他的工作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但他声称“这并不意味着冰冷”。“工具对我而言就像‘工作’——是有选择性的。它们都很常见,我会为它们灌入自身的想法,加入情感。”他说他不是故意将自己的工具“画”成这副模样,因为在他脑中它们就是如此。
  耳机: 我在工作时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这时候就需要它了,让我平静的同时,许多好点子其实都是由它带来的。
  石头: 我没试过用它来取火或干点“坏事”,其实它是我从家乡带过来的一块石头。我一直认为凡物皆有能量,每回握着它或是闻到它在掌心摩挲出的气味——让我觉得像是回到了苏格兰郊外。不过有时它会变成压文件的替代物。
  螺钉和螺母: 这是铸造一切的根本,最起码对我而言。有时我总会弄丢一些,因为它们长得一模一样。不过我很清楚,大部分时候它们一个都不能少。我已经发现一个好办法来保存它们:用秤量仪记住重量,得是最精确的。
  油性笔: 这太寻常不过了,我相信每个人的口袋里都会有一支笔。它对于我而言如同双手,万万不可缺。它也是我们休息时恶作剧的好帮手,巴隆曾经 “遭其毒手”。
  螺丝头套盒: 这可是好东西。我曾经为它画过肖像,不过发现很难,因为每一个尺寸的标准程度都远不及它自身。其实我不喜欢视它为一种“工具”,它如同“视力最好的眼睛”——总能找到最准确的对应物,将其 “挖” 出来。我现在正练习,能够一次性找到相应的螺旋口。
  卷尺: 我知道有一些人可以“目测”长短距离,很可惜我不能。我对它极其 “依赖”,剪东西、画草图时都会用到。
  文件夹子: 这是我见过 “夹子”中最好用的一种,因为它 “言简意赅”。
  工具箱2号/瓦伦蒂娜·卡瑞塔:工具无处不在
  设计师瓦伦蒂娜·卡瑞塔(Valentina Carretta)打开她工作桌下的一层抽屉,向我们展示了她工作中的一个“私密空间”。她把它们统称为 “工具”,“因为工具原本就是那些默默陪伴你的东西。”
  笔和纸: 很显然,这是用来记录我灵感和想法的东西。我喜欢胡乱画些东西,这是我必备的工具之一。
  测量器: 我用它来“分析”我周围的一切。柜子尺寸甚至是 “人际关系”。我曾经细心研究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如何通过“距离”来判断,这也是我设计的一个出发点。使用者与物件之间的距离、举手投足如何更方便,都可以通过它来实现。
  织物和色彩条: 它们也是一种灵感。
  电插头: 当世界少了电,一切都难以运转。工作、生活——我简直无法想象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我一直很喜欢“插头与插座”这一组合形式,简单巧妙、搭配得天衣无缝,其实设计作品中的各个元素也应该是如此。
  手机: 这是上世纪末最成功的发明之一,我承认自己有些“通讯联络综合症”,我需要随时和家人保持联系。
  面包 (蛋白质): 当我感到饥饿的时候,是无法工作的。
  茶包: 这是需要休息时最好的 “良药” 了。
  抽屉: 是它提醒我要将每样东西摆置整齐,生活工作中的任何事情也许都需要一个“抽屉”,你可以理清各种事情,同时选择哪些应该遗忘和铭记。
其他文献
工具有很多种。  我们说的是与艺术家、设计师相依为命、互为彼此的那一种。它们是这些创意家们的永恒情人,与他们一起 “繁衍” 了那些让人心动心碎心跳的作品。  还有人,因为太爱他们的工具情人,直接给它们建了一座博物馆,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意。我们将此专题献给那些爱工具的创意家们,工具并非没有生命,你有多爱它,它就有多智能。
期刊
他们视工具为自己的另一双手;有时他们和工具较劲,有时他们被工具征服;他们会经常改造甚至是发明某些工具,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会被工具改变。他们是一群与工具互为彼此、相依为命的人。
期刊
“博特的古董工具博物馆”,位于美国西部奥洛威尔市的一间工具“档案馆”。由布迪·博特(Buddy Bolt)和莱拉·博特 (Laila Bolt) 夫妇创立于1985年。现馆内收纳有上万种工具,涵盖汽车制造、铁路轨道到加油站、农场等等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此外,馆内还专门陈列有同一工具于每个国家的不同 “版本”。博物馆现由创始人之子迈克·博特 (即本文作者) 经营。  小时候,班里的家伙们都以
期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科学家眼中,连食物残渣也大有用处。甘蔗用作胶水,土豆做成餐盒。本期材料栏目邀请MC新材料博物馆北京部的许军舰博士介绍四种创新材料。  01 蔗糖胶水  人们吃甘蔗的时候手上总是很粘,制糖工业总会带来这些黏糊糊的废料。德国制造商把甘蔗当粘合剂,构成Eco-HPL板材的核心。这种板材的甲醛排放量低于0.01,安全环保,回收后还可以制成其他层压板,易于塑形,多用于室内设计、墙面
期刊
不久前,许向东为他工作室门前十几平米的空地松了土,准备种下几株向日葵。“撒下种子,为它们浇水、施肥——等待它们生根发芽,这种感觉就像画画一样享受。”他坦言正如植物的“归根性”,每一位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离不开其最初的一切。“最初”的那个许向东,学过木工活,做过木匠。“或许我的‘缘’在此,所以我后来一直与木板打交道。”当我们留意那些把许向东引向与木板发生“碰撞”的工具,却是从 “细磨” 到 “猛砍
期刊
通常当我们说到工具,脑中会潜意识联想到以下几个选项:A.与机械零件相关的工具:扳手、螺丝刀等;B. 生活类相关工具:笔、尺子、剪刀……当思索至第三个选项,你开始质疑工具似乎无处不在。工具即 “物” 的一种,同时也是 “造物” 的方式,也是你 “废物” (解决一个麻烦)关键的第三只手。在此我们不想大费周章与你讨论有关工具的存在意义,请耐心沿着这条细小时间轴,一切都会不言而喻。  这是个老故事。某天,
期刊
卢征远有一个癖好,播放影碟时喜欢观看最后的制作花絮。他认为,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往往更吸引人。相对地,工具之于卢征远,就像是可以用作收藏的 “宝贝”。  S=surface L=卢征远  S:是否有几件对你意义深刻的工具?  L:有时我觉得自己对工具的熟悉程度,几乎到了忘记它是“工具”的状态。譬如我有大大小小、不同型号的工具刀。我是雕塑专业出身,它们对我来说如同画家的笔一样。其实工具是艺术家双手的一
期刊
木头、椅子是老伙计  阿克塞尔松自称是 “来自森林的老木匠”,父母都是种植林地的农夫,“深谙树木的 ‘灵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十二岁的一天,他从学校木工课上抬回来一只碗柜——柜门上略显拙劣地雕刻着一幅骑马少年图以及他的名字缩写。这是阿克塞尔松制作的第一件家具,至今仍被他保存在工作室里。这只结构巧妙的柜子引起其老师的注意,他鼓励年少的阿克塞尔松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专业木匠。当时“设计”一词的定义在欧洲
期刊
我拿着我的工具,针也是我的武器  S=surface  X=许静宇  S:怎么定义你的作品形式?是雕塑还是装置?  X:我觉得任何东西都是雕塑,包括一个杯子、一个门把手、你的戒指、你的每一次化妆,都是一种造型,都可以叫做雕塑。说它是雕塑或装置都不那么准确,我更愿意把它们称为“造型艺术”,我想这样带有更广泛的含义,比如说对于这个世界或内心世界而言。  S:现在看来,对你创作最有影响的起点是什么?  
期刊
当我们抵达赵龙工作室的时候,看见了躺在门口的半截红木。这是他最近正在进行的作品之一“朽木”,乍看下是很普通的木头,内部已经空空如也。赵龙计划在其中镶上一些黄金石子和钻石,略有“败絮其中”的寓意。早年在德国留学时,赵龙背着家里跑到当地的一间制作珠宝首饰的工厂当学徒,结果一待就是五年。也许是德国人的严谨、注重细节给他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格里有几丝不拘小节的他,面对创作却始终保持认真精细的态度。现在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