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和对策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u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语文界人士提出:要把改进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改的突破口——我对这个提法还没有考虑成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作文教学长期呈低效状态,这种状况的确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写作水平体现着国民素质,是衡量一个人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即使是在校学习的近亿学生,也视写作为难题,谈文色变。小学作文现状,更让人堪忧。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该如何面对这个严峻问题?
  我从未否认写作基本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可是五花八门的作文指导书铺天盖地,贩卖的多是“应试秘笈”之类,为适应“考试经济”而生出的“作文繁荣现象”,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作文盛世”。最不领情的还是学生,他们对写作仍是畏而不敬,更谈不上热爱。家长们为了使孩子不再象他们那样从小不爱习作,给孩子购置了一些走向成功习作的法宝,如《作文的革命》、《作文成功密笈》《绿色作文》……书堆上了厚厚的一摞,照旧不知如何写作,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呢?难道写作真的很难吗?
  实事求是地说,写好作文并不难。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同样不难。这是我们首先应该解决的一个认识问题。现在的情况是,除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普遍认为写作文难。这样,家长说难,老师说难,各行各业的人都说作文难,在如此氛围内,当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作文的时候,学生的心理已是不战先败,怎么能指望会写出好的作文呢?
  我们要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找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就是写好作文其实是很容易的事。
  大家可以想想看,作文不是以说话为基础,与说话有直接的联系吗?二者虽然有异,但异远小于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谁感到说话难了呢?有谁不会说自己的国语呢?没有。可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话写下来就偏偏感到难了呢?显然写不好作文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再说,一个孩子从会坐到会爬,再到会站,直到会走,在大人眼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阶段都是多么难啊!可孩子本人觉的难了吗?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回忆一下,当初学走路时,我们有谁感到难了吗?我们每个人不都学会了走路吗?其根本原因就是孩子在练习学坐,学爬……这些动作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有难的概念。假如他是在有了“难”的这个概念的前提下去尝试,那结果恐怕就是畏而却步,很难学会走路了。写作文也是这个道理,从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叫难,要让孩子懂得写作文就好比学走路一样容易。
  我们再深究一下这个问题,孩子仅仅是因为不知道难而就学会走路了吗?不是的,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不停地走,摔倒了爬起来又走,哪怕是摔疼了,甚至是摔出了血,也没停止走。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走啊走,越走越稳,越走信心越足,过不了很久,就学会了走路。可是当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是这样吗?是天天都在写吗?如果这样做了,肯定就能写好了。问题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常听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并不要求孩子们天天写,一星期只写一篇周记就行了。这不行,太少了。想想看,孩子学走路时,你只让七天才走一次,他要多长时间才能学会走路呢?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有句常言说得好:“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习武,练琴……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要天天写,长也行,短亦可,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自有成效。至于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啰嗦、重复、用词不当,逻辑错误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会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得以纠正的。这一点,只要想一想孩子学走路时的情形就会明白。他哪一点没走好,摔倒了,为什么一步没走好,也许旁边的大人不明白,但孩子本人心里是有数的。或许他还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同样的错误,但终有一天他会记住那个教训,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写作文也是一样,孩子只有这样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才能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技巧,而且写得越多,技巧就越熟练。如果做不到天天练笔,就很难领悟到语言的奥妙。很难找到写作的窍门。写作文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做不到天天练习,一切都难免是空谈。
  这是从孩子的角度讲的,而作为大人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呢?不总是先为孩子选择一个平坦的地方,然后先让孩子站好,或是站在身后先扶他一把,再放开让他自己走,或者站在前招引着他走。当他能走一两步时,大人是何等高兴,又是鼓掌又是亲吻。当摔倒时,大人总是又是喊又是打手势,鼓励他站起来再走。没有多少人会进行责备。你可知道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鼓励啊!这是一种起决定作用的信心支撑啊!没有这一点,孩子学会走路的速度也会放慢的。可是,当孩子开始写作文的时候,我们是否给孩子也提供了类似的条件呢?给他选择一个好的门径,给以足够的鼓励,对他的点滴进步都给以真诚的赞许。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还用得着担心孩子写不好作文吗?而恰恰是在这点上我们大部分人都做得很不够,显得恨铁不成钢,鼓励不足,舍不得给孩子鼓励的话。或者说,我们的眼高得很,把孩子的进步看不到眼里,总嫌孩子的进步小,不知不觉中就挫伤了孩子写作文的积极性。
  一句话,如果低年级孩子能够像当初他们学走路时那样练习作文,家长和老师能够像教孩子们走路时一样教他们写作文,作文练习将是一件容易和快乐的事。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小学生走出作文困境呢?
  1兴趣是导师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推动力,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把作文当作一件乐事,作文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构思,表达。
  1.1抓住小事物,激发作文兴趣。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内在的写作兴趣,提高兴趣最好的办法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话想说,有话要写。
  小学生喜爱各种小事物,如小物件、小动物等,一次作文课上,我请每一位学生带来了自己最喜爱的一件小玩具,让几位同学先介绍他们可爱的玩具是什么,可爱在哪里,再请其他同学也说说。接着,发给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把自己讲的写下来。最后将学生的作文装订成册,再加上学生自己制作的电脑彩色封面,起了个书名《我的小“可爱”》,放在班组图书角中供大家阅读,学生们因为自己的作文编成“书”了,都高兴极了,每次都努力把自己的作文写得精彩、生动,让其他同学阅读,喜爱自己的作文。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陆续编出了《美丽的家园》、《植物园地》、《多彩的生活》等作文集。
  1.2创设小情境,增添作文兴趣。创设一定的情境,就犹如给学生特设了一个个彩色镜头。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缺少观察,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生活情趣,没有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觉得作文无话可写。只有激励学生积极地生活,有了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的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说空话,套话的弊病,使作文具体形象,言之有物。
  譬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做喜欢的游戏,如表演课本剧、讲故事、进行各种小型比赛活动(像洗手帕、叠衣服……)等。由于学生活动兴致勃勃、兴趣倍增。写作文也就饶有兴趣,作文内容也随之具体生动多了。
  有一次作文课前,我把一位学生请到办公室具体布置了一番。上课了,我让这位学生先去上课,我紧随其后。这位学生像老师一样站到讲台前,说了声“上课”。这时,其他学生都呆住了,摸不着头脑。当他再次说了声“上课”,学生才随着班长的“起立”声不情愿地站了起来,但还是一脸莫名其妙的神色,然后便小声议论起来。“请大家站好……”“同学们好!”“今天的作文内容是……”这时,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我告诉大家今天的作文内容就写刚才的一幕。直到这时候,学生们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上课了》《小老师》《我真不相信》……一篇篇描写生动、刻画细腻的作文就写出来了。
  1.3寻找小形式,调动作文兴趣。每次作文,都动笔写在纸上,正正规规的,学生会觉得单调、乏味。有趣的作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所以,平时指导作文时,可以多采用一些小练笔的形式,如写后猜猜、作文小报、通信、赠言、建议等等。
  有一阶段小练笔,我让学生符合生活实际地写接龙作文,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像一幕幕的系列电视剧。学生写作文的劲头可足了!
  另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符合生活实际地想出了许多新的作文形式:树叶留言、成语想象接龙、画后作文、未来的××等等。由于形式新,学生作文兴趣特别浓。
  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启发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从小处起步,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感受作文的乐趣,学生就不会害怕写作文了。
  2淡化“清规戒律”
  兴趣固然重要,但兴趣并不等于成功。要想克服学生作文的“高原现象”,就应该在作文教学中解放思路,冲破旧现象,淡化各种“清规戒律”,让学生自由想象。
  2.1淡化命题,自由表达。小学生习作是起始作文,只要有话写就可以。如写人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在“写人”这个范围内自选素材,自拟题目。可写爸爸,也可写妈妈,可写老师,也可写同学;可写大人,也可写小孩,可写好人,也可写坏人……只要学生能用具体的事例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就可以了。即使他写了个坏人,只要能把这个坏人坏在什么地方写出来,就可以。
  同样,如记事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在“记事”这个范围内自拟题目,无论写什么事,只要他能写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哪些人参加和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他可以自由发挥,自由表达。即使他写了一件坏事,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只要他把事情写清楚了,也就达到作文的目的了。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作文。才会觉得作文没什么可怕。
  2.2淡化文体,想象创新。传统作文教学十分重视文体。过分强调某种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其实议论、说明、记叙有时是并用的,即使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中也夹有说明和议论,所谓夹叙夹议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应淡化文体,激发学生在习作时想象创新,对自己的思想该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不应强求一致,修订版“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写下来,练习写简单的记叙文,应用文、读书笔记、日记,这就把小学生作文的文体要求放宽了,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提倡写想象作文和纪实作文。
  2.3淡化章法,体现个性。传统的作文教学十分重视文章的篇章结构,小学生习作时,如过分讲究这些,就会导致作文雷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个人的特色,小学生的习作要强调自我,提倡写放胆文,在自由表达思想的前提下再讲章法技巧。
  如写《我的爸爸》这类题目,习作时不一定硬要学生写出爸爸的好品质,只要求写出爸爸的特点就行了。这样,全班学生写出来的爸爸就不会一个面孔,一个样子,而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
  2.4淡化指令,描写真情。按教师指令写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为什么有的学生怕作文?原因之一就是每次作文对大家都是一样要求,强求一致结果弄得没有某方面生活体验和素材的学生很尴尬,作文题目拿到后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应变化指令,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写实事,写自己了解的事,又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深入生活,培养真情实感
  有了兴趣,冲破了作文的篱笆,这只是作文的前提,要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还需要深入生活,培养真情实感,情融于文。“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编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要从“真实”起步,教师应牢固确定“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的观点。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落实既教“作文”又教“做人”的神圣任务。那么,深入生活的途径又有哪些呢?
  3.1广泛阅读,认识生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丰富词汇,学习语言,领悟表达。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做到早起步,早准备。因此,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借助于阅读,①要注重教书育人,各科教学应有机渗透德育,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如凭借思想品德教材,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判断是非,辨别丑恶的能力。凭借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认识,体验生活,触动表达真、善、美的情弦。②是注重广泛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摘背精彩的句段,注重积累,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要加强作文与阅读的联系,读写结合,有机渗透,注重一读一得,读得相连,读中悟写,读中学写。
  3.2主动实践,体验生活。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如果学生题材库存充裕 ,随手拈来,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而发,自然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3.3自主习作,记录生活。《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教师要始终坚持指导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如写写日记、周记、随记、书信、读书笔记、解说词等,自己选题,自由发挥,放手写作,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不限时间、内容、、体裁,篇幅,可倡导学生练笔先从自己写起,从自己的身边的人和事写起。如《我的卧室》、《我的爱好》《我的爸爸》、《我和×××》等这种大量的持续的作文自主练笔,记载了真实的生活,既为学生的正式作文提供了“初级产品“,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3.4精心指导,描写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表达真情实感,除了有真实的内容外,适当的写作技巧是少不了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写“实”指导①精心命题。要讲究命题的技巧,使学生一见文题就能产生“不能不写”的欲望。这有助于学生流露真情实感,一般说命题要追求“小”,角度小,视点集中,“新”不落俗套,措词新颖;“趣”有趣味,一吐为快。②精心选材,让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内容去写,精心指导,内容具体,不写空话,才真实可信,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让事实说话,如人是有感情的,而人的感情总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露出来,他高兴时,可能会满面春风,大步流星……提示学生在写作时就应抓住人物自身的言行,神情、心理作具体地描写来表现人的精神风貌,这样表达出的情感才真实。③精心评价,小学生往往对生活的认识是肤浅的。描述是粗糙的,评价是模糊的,但教师要立足从儿童的认识和语言实际出发,不求全责备,切不可以用成人的目光和语言习惯去苛求学生,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认同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敢写,只要学生写“真”就是好样的,就要给予肯定和赞扬。
  4积累材料,科学训练
  材料是作文的骨肉,是作文的“米”。材料的充实与否,直接关系着作文质量的高与低,文章的成与败。
  积累材料是写作的前提。长期以来,语文老师习惯将作文题目一出,然后简单地谈谈写作的思路,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去写。但是,写什么呢?很多学生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在作方课上甚至一筹莫展,任凭时光流逝。往往遭到老师一番训斥。殊不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无从下笔,原因就是大脑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作文的时候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积累材料有两大途径:①直接积累,②间接积累。
  所谓直接积累,就是向生活学习,投身于生活,观察生活,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对小学生来说,应当大力提倡写日记,至少应该坚持写周记,把自己每天或每周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保存好。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获得许多自己亲身经历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大脑就不会一片空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什么同样经历了某种生活,有的同学写起来,特别顺手,有的同学写起来却抓耳挠腮无从下手,关键是前者善于积累,后者疏于积累。
  所谓间接积累,就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手段,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互联网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其中,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贵州省桐梓县有个小学,把积累材料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拟定了积累材料的实施方案。其中有一条是举行积累材料评比活动,与展览会,每学期结束,学校根据材料积累登记本,分年级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未这样做之前,该校没有一个学生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也没有一个教师在报刊上发表过论文,而在实施此项活动的三年间,学生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40余篇,参加省内外语文学科各种赛事获奖近80人,语文教师在省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这个事实让人看到了积累材料,特别是阅读积累的好处,它的确对写作帮助太大了。
  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章出,彻底改变过去作文的那种“无米下锅”的窘迫局面。
  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如果说“积累材料”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科学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种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4.1仿写和片段训练。“学习”一词在《礼记.月令》里解释为:“学,效。习,鸟频起飞。”学是使人获得知识,有所启示,提高认识的过程;习是反复不断地效仿或模仿他人的行为,是使知识得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
  小学生初学写作,应提倡模仿;即使模仿得比较机械,也不要轻易否定、片断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小学生生活积累有限,而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片断训练,则比较现实,也可增强他们写好作文的信心。片段训练实质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4.2以说促写。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看,是先学会说话,后学会识字,进而用文字来表情达意。相比而言,“说”要比“写”容易。这是因为“说”往往伴随着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表情达意,而“写”却只是借助文字。让学生多说,以说促写的办法确有实效。具体训练方法是:先说后写,写了再改,改后工整的抄下来。如,针对《我听到的一个故事》这个作文题,我让学生先说,要求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以后再写,再改,最后写出了一篇较成功的文章。
  4.3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养成反复修改和书写规范的好习惯,毛泽东早就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个“苦功”实际上含有持之以恒,反复学习,严格要求的意思。作为老师则要培养学生养成反复修改和书写规范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每次作文一定要打草稿且要反复修改。以文字为载体的作文比以声音为载体的说话其优越性表现在哪儿呢?我以为突出表现在前者可以从容反复地修改,更全面、准确地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鲁迅先生在谈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写好后,要至少看两三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大作家尚且如此,作文训练更应如此。教师指导学生誊写作文时,应当要求他们书写规范,不写繁体字、异体字和已废止的简化字。多查字典、词典,把字写正确、不写错字。现在许多老师要求学生正式作文时不得有一处胡涂乱改,不允许用更正纸和修正液在正式作文上改,这是应该提倡的。这是文字的“基本功”训练,不能马虎。
  老师批改作文时则应该坚持“鼓励为主,不动大体”的原则,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要内容健康,语言通俗、流畅,就可给予肯定,让学生有成功感。
  综上所述,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科学训练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牢牢抓住这两点,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两点,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一定能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衍黔主编.《小学语文教学》
  2《小学教学参考》.山西教育报刊社出版
  3陈钊华主编.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4丁培忠主编.《语文教学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5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张俊国.王文昭.《写作》.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是指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因为家庭、经历、基础和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必然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但其他方面却很出众。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通过关注差异从而关心学生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个学生都希望拥有成功,传统的数学
期刊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中,对阅读课文教学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了朗读的基本要求,并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诵读、语感、情感体验”这三个词语成了阅读教学的主题词。因此,针对低年级的学龄特点,依据《课标》,根据各校“体验性学习”的课题实验,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以读为本,读中体验”。  1体验的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体验”可以做这样的解释:它强调情感
期刊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习惯。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题记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在信息化知识化的今天,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确实需要安安静静地多读书,及
期刊
职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既有学生初中阶段知识技能方面缺漏引起,又有学生学法不当及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提高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走进生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只有当学生对你的课堂例子感兴趣才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数学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用处,感受到数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教育相结合,大大促进了中学现代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使语文教学发生巨大变革。首先,它促使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其次,它将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即由传统的“教师——书本——学生”模式转变为“教师——书本——媒体——学生”模式。  如何利用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何
期刊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平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直接的内驱力。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的兴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直观形
期刊
浅谈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要想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众所周知,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方法,把夯实基础,注重过程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优化结构,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点”。以点成线,以线成面
期刊
【摘要】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①启发性教学,激发兴趣;②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成功的欲望;③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④激励式谈话;⑤击掌式相约。  【关键词】 激励 激发 兴趣 培养 积极性 心理教育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某科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念之中。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赢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在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坦白地讲,当看到“师德”这个演讲主题的时候,有些犯难。因为对于我这个年轻老师来说,不过是刚刚开垦了自己的一片田地,还没有收获桃李。所以今天我想讲的仅仅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以及我这十几年的体会和感悟。  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首歌深深地打动着我,歌中这样唱到: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的
期刊
“老师我也想写呀,可就是不知道从何写起,脑子里空荡荡的。”这恐怕是不少学生对作文的共同感受吧!究其原因,没有“创作灵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灵感”,就是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时,突然在脑海里闪现出来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灵感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思考,浅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1以“生活”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