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子之仇
军阀混战年代,五里外张家村的张成琦把媳妇儿娶进门还没半年,在一个上午,就被石友三的部队强行征兵了。这小子从小胆大,在村里的时候,就是个见狼打狼、见鬼捉鬼的主儿。到部队,打起仗来不怕死,没有枪弹也敢上前线和敌人对着干。不久,先是被提拔为排长,后来又当连长,再后来当了营长。天有不测风云,“倒戈将军”的石友三,被高树勋设计活埋后,他的部队一下子没了活路。不久,粮饷吃紧,张成琦和属下饿得前心贴后背,一个个趴在床板上形如僵尸。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必须想法才能活下去。张成琦和属下两个连长合计的结果是,撑死比饿死强。他们趁夜带领50人马,装作山贼,抢了日军的粮秣,兄弟们还没吃饱,日军就杀上门来。正在展开战斗,张成琦奋勇向前,可一回身,却发现兄弟们只剩下十几二十个,其他的都逃跑了。
1946年初冬的一天,张成琦儿子清晨开门,一个人像是一根木棍一样倒进门槛。
儿子一声大叫,手中的夜壶噗然落地,黄泠泠的尿水撒得满身都是。张成琦直挺挺地站着,看着自己的儿子,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进屋,给儿子讲了自己在军队的主要经历和这次回家的目的。
说了半天,手里还拎着个夜壶的儿子,才知道这个瘦如麻秆的人就是自己当兵多年没回来过的亲爹。连忙让到家里,拿出仅有的米面,下手就要做饭。张成琦饿得够呛,面条刚下水,就捞了一碗,蹲在灶边呼啦啦地卷进了肚子。
肚子填饱了,张成琦躺在光板炕上,一连睡了三天。醒来,点了根卷烟,问儿子,恁娘哪儿去了?儿子狠狠地拍了下脑门,在地上低头转了几个圈儿,嗡嗡说,跟人跑了!张成琦大吼一声,翻起身子,跳下土炕。从腰里抽出盒子枪,抓住儿子的衣领吼问:哪个驴日的敢拐骗老子的老婆?
儿子一看老子这阵仗,头一下子大了起来。张成琦见儿子这个熊样,心里掠过一阵秋风般的失望,继而放缓了语气,从破衣兜里掏出一支卷烟,点着猛抽几口。看着儿子,叹了一口气。
儿子说,你当兵走了之后,娘第二年生下俺。俺活到六岁那年,娘带着俺到后山的崖洞里逃日本鬼子,几天后,回到家里,家里被鬼子翻了个底朝天,就连娘偷偷埋在灶灰里的几个山药蛋和红薯,也只剩下了一堆干皮。娘俩饿得没东西吃,大冬天的,到山上的树上摘干了的山楂和柿子吃,还捡相克子(一种乔木果实,皮硬,肉黑,涩苦)和干瘪的酸枣吃。
再后来剥榆树皮,碾成面吃。再后来,实在没东西吃了,就白水煮树叶。
有一年冬天,风吹得房子都在剧烈摇晃,院子里一人多粗的梧桐树从半腰折断,要不是娘俩躲得快,就被砸死了。那一夜,娘抱着他哭到日上三竿,两眼肿得啥也看不见。昏睡了半天,抬起眼皮,却发现,家里来了一队人马。看样子,像是做买卖的。领头的中年男人戴着一顶貂皮绒帽,穿着白羊皮大衣。听说话口音,好像是山西的。
娘急忙起身,上前说:家里实在没啥吃的,恁都到别人家打尖吧。那人看了看她,哈哈笑了一声,说,粮食不用你操心,只要有柴有水就行。说完,大声招呼后面的人,从一匹骡子背上取下半袋白面。
看到白面,娘的眼睛都直了。二话没说,蹲下身子,就抱进家里,拿了面板,不一会儿就和好了面。然后掐了柴火,放了清水, 热烈的火焰腾的一声,冲向黑黑的锅底。再一会儿,就传来了咯荡荡的开水的声音。娘下了面条,不管生熟,先给儿子挑了满满一大海碗,儿子二话没说,蹲在灶边三下五去二,就吃了个底朝天。
第二天早上,儿子醒来,家里没一个人。也没在意,穿上衣服,坐在门槛上等。到天黑,娘还没回来。再等到天亮,也不见踪影。
数天后,天降大雪,附近山峦银装素裹。天还没晴,又扯起了彻地大风,直吹得周天寒彻,鸟兽潜藏。张成琦从堂哥家借了一根麻绳和一只口袋,趟着大雪,一步一趔趄,到邻村曹姓地主门前,先是冲天放了一枪,然后把布袋子挂在曹地主的门吊子上。
曹姓地主探头一看,心中一冷,但又不得不点头哈腰,急忙缩了脑袋,叫长工装了满满一口袋麦子面,还拿了几张热气腾腾的烙饼。张成琦接了,然后用绳子捆了布袋子,绳子一头套在肩胛上,一句话没说,又踩着嘎吱嘎吱的大雪,回到自己家。
第二天一大早,张成琦朝着北河沿方向,低着脑袋,像是笨重的老熊,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雪野之中。
儿子站在自家院子里,直到老子背影消失,才回到屋里,往火堆里添了几根柴禾,熊熊的火光持久而猛烈,将四面漏风的家烘烤得异常温暖。此时,房顶上北风刮得人心嗖嗖地疼。
大致过了一个多月,天气开始转暖了,积雪暗自消融,又渗进了泥土。墙角的枯草根部,也冒出了嫩芽。
傍晚时候,张成琦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女人。村人张大了眼睛看,满脸都是厚厚的惊讶。儿子看到一个面色白净的闺女,满脸泪痕地站在张成琦身边,那模样,让人不自觉地心疼。儿子嚷道,俺娘呢?俺娘呢?张成琦看了看鼻涕流到嘴边都不知道擦一擦的儿子,一句话没说。转身走到那闺女背后,使劲推了一下,那闺女毫无防备,一下子扑在了儿子怀里。
儿子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那闺女却生了一个孩子。一声清亮的啼哭打破了张成琦家长久的寂静和沉闷,烧得发红的土炕内外,升起了一股暖融融的家庭生活的气息。不管日子穷富,有了女人,才是真正的家。再有了孩子,这个家再难,也是有生机的。不知不觉的,时间过去了七八年。
可就在这时候,张成琦的儿子听说,他自己的儿子不是他的,而是自己老爹和自己媳妇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儿子怒吼一声,倒提了一把镢头,一下子砸开了张成琦的木板门。张成琦还没明白咋回事,腿上就是一阵剧痛。等儿子再次抡起的时候,张成琦又大吼一声,声振屋瓦。儿子可能害怕了,也可能是不忍心,一个愣怔,镢头停在空中。
儿子把张成琦抱在炕上,找了先生。幾个月后,张成琦能起来走路了,但总是一拐一拐的,再也离不开拐杖。再两年,老婆再次生产的时候,儿媳妇在这个屋里叫,张成琦在那个屋里喊。儿子站在院子当中,仰头看天。一群大雁飞过,儿子只觉得头上被什么敲了一下,伸手一抹,原来是一坨鸟粪。 可还没顾上擦干净,一声响亮的啼哭从屋里传了出来。
再一年,门外河滩上传来一阵锣鼓声,张成琦挣扎着站起来,拄着拐杖正要出门看热闹,一队人冲了过来,不由分说,架了张成琦的两只胳膊,风一样地冲到河滩,一把丢在搭建的木台子上。张成琦惊魂稍定,只听下面的群众高举拳头齐声喊:打倒地主老财!打倒流氓汉奸!
张成琦彻底懵了,愤怒的群众冲上木台子,妇女吐口水,男人拿脚踹。不大一会儿,张成琦便是满身疼痛,渐渐麻木。半夜里醒来,发现自己被吊在一丈多高的旗杆中间,像是一只被风吹干了的皮囊。张成琦叹了一口气,努力抬头,看了一眼东边的星空,再看看自己的家。大喊一声,然后借助绳子的惯性,把脑袋向旗杆撞去。
山间的回想
正午的村庄在阳光下热烈而沉静,大片的树影投射在青石的台阶和长满蒿草的沙土地上,低飞的麻雀显得格外活跃。没有人的田野,玉米、麦子和豆荚动也不动——很多人在睡眠,不自觉或者有意识地发出鼾声、做梦、梦呓和做着其他一些事情。
小孩子没有午睡的权利。从9岁开始,每有假期,我开始替父亲放羊——父亲回来帮母亲种地,尤其是春天、五月和秋天的播种收割,父亲的体力和娴熟的乡间劳作技艺隆重得必不可缺。就连经常嘟囔或者埋怨父亲的母亲都变得小心翼翼,低眉顺眼。
我是长子,必须要有所承担,或者说必须去学习并且不断熟练某些将来用以谋生的手艺。比如说放羊,虽然一直是我厌恶并且发誓不会从事的职业,但在某一个无奈的时候,必须要去练习和掌握。很多的暑假,我赶着羊群,从村后水井旁边的三棵大柿子树的庞大而斑驳的阴影下面,沿着被洪水冲出的深深河谷,在错列的巨石、两边的田地之间,和羊群一起,一直逶迤到3公里之远的大裳山根。
大裳山根旁边有一座顶部早已坍塌的房屋,石头的建筑看起来比我的年龄和想象还要老迈。众多的蒿草和荆柴长满了它的里里外外。我总是记得祖父的话,在十多年前,有一个男人在里面上吊自杀了——随后废弃。每次经过,我都感到害怕,头发竖立起来,再热的天气也周身发凉,手臂和脖子上的鸡皮疙瘩一层一层泛起。更可气的是,那些羊只故意跟我闹别扭,跑到破房子里面和四周,仔细而认真地啃食青草,我着急了,就用石头丢它们,大声呵斥它们赶快离开那个地方。
而羊只们不理我,吃草,吃到最好的草是它们毕生的心愿。甚至,我的皮鞭和石头落在它们身上,它们也只是稍微颤抖一下,离开几步。趁我不注意,就又转回头来。后来父亲告诉我说:旧房子有地气和粪底,青草、藤蔓和树木长得就是比别处的好,而且养分又多。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什么叫地气和粪底,至少没有直观的印象。
好不容易到了傍晚,落日在起伏的山岭上逐渐褪尽了光亮,夜色刚刚泛起的时候,我又害怕起来,一个劲儿地冲父亲来的方向看。众多的核桃树枝叶繁茂,风中的叶片啪啪地相互击打。半山梁上的野鸡偶尔咯咯叫上几声,蝙蝠低飞,狐狸和狼的叫声一声接着一声,在两边悬崖的河谷里跌宕。我坐在石砌的羊圈边儿上,在嗦嗦的草声中心惊胆战。
我仰起头,天空黯淡,星光叵测。我一直望着对面的山梁——那一口幽深的洞穴,据说里面住着好多的蛇,从这里开始,一直通到村后的水井。盖新房子那年,父亲和邻居在那儿锯了一棵很粗的大杨树,分开做梁——从那之后,父亲的腰莫名其妙地疼起来了,看了好多大夫,吃了很多的中药和西药,仍旧无效。
父亲来的方向,我不想看,却又忍不住看,恐惧一次次席卷着我。我总是觉得有一些东西在暗处悄悄逼近,它们不怀好意,面目狰狞,有着异常强大的慑服力和可怕的坏心思。这时候,羊只们安然恬静,在大片的倒嚼声中,咩咩而叫或者相互抵角玩耍。我想父亲怎么还不来呢?他和母亲也真狠心,把我一个人丢在后山。有时候安静的羊群突然骚乱,大大小小的羊只惊惶站立,眼睛瞪着某个地方。
从羊们的眼里,我看到了同样的恐惧。我哭了,还不敢放开声音,还没有变声的嗓子好像山魈的低语。直到一直凝望的小路上晃来了一盏飘摇的马灯,我使劲喊父亲。父亲也大声答应,明灭的烟头一点点地接近我和羊只,等走得近了,我扔下鞭子和羊群,从长满绿草的斜坡上冲下去,跑到父亲跟前,撒泼似的用拳头砸着他的胸脯责怪他为什么不早些来。
父親带来的饭菜还热着,我早就饿了,虽自小挑食,但肚子不允许我再挑三拣四了。抓住,就往嘴里塞。父亲则又点燃香烟,打开圈门,走到羊群里面,喝令已经昏昏欲睡的羊只们起来。夏天雨多,羊们卧得时间长了,就会得病,需要不断地把它们吆喝起来。
吃完了,我打着灯笼或者手电,走到唯一的山泉跟前,舀水洗了碗筷。再洗了手脸——山泉的凉在夏天成为我们和羊只最好的消暑饮品。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的腹部生了一种俗称蛇缠腰(带状疱疹)的病,突然隆起的细小水泡针一样刺疼,到了晚上,它们就像一粒粒烧红的炭火,在我的身体上燃烧。母亲带了我来,就着这汪泉水,用毛巾擦呀擦,再用蜈蚣和白矾捣烂的药物,按逆时针的方向涂抹一遍。不知是泉水还是药物的作用,不几天时间,疱疹就消失了,再也没有疼过。
晚上,和父亲并排躺在帐篷里面,仰头看到的天空安静、悠远,蓝色的背景上亮着许多偷窥的眼睛。山风发凉,从草尖、从岩石的青苔和野性的生灵的奔跑和睡眠当中,掠过我们的头发和裸出的肩膀。小孩子睡得安适,往往一觉醒来,太阳就爬到了对面的山顶上。而父亲不知何时不见了,连同昨晚带来的碗筷和放在一边的大捆的干柴——他又一次把我一个人丢在了山里。
羊们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只是急着出来吃草,有健壮的公羊前蹄搭在羊圈的木门上,探出脑袋,还不停地咩咩叫。我知道它在催我早点打开圈门放它们出来——我才懒得理它们呢!我知道,一旦打开,这些只顾着自己肚子的家伙们,就不再把我当回事了。
清晨的泉水汩汩外溢,一朵一朵的浪花似乎明亮的舌头,一下一下地顶着落在水花里的太阳。周边的茅草深得可以让我找不到自己,远远近近的核桃树上挂满了青色的核桃。我带了削铅笔的小刀,洗了手脸之后,瞅准一棵果实满缀的核桃树,像猴子一样,猱身而上,选定一个结实的枝桠,坐下来,摘下核桃,用刀子从它们的根部插入,沿着内藏的纹线,熟练切开,再旋下里面白白的果仁,剥皮,丢在嘴里。这时候的核桃是它们一生中最好的味道。我吃着吃着,就不愿意下来了,地上的核桃瓣儿落了一层。 透过叶子的缝隙,羊们看到了,就一起朝着我看,它们的眼睛好像有刺,叫我愧疚。我有点不好意思,就跳下来,跑到羊圈前,打开木门,这些昨天吃得肚子溜圆的家伙们,拼着挤着跑出来,不顾我的呵斥和阻止,就朝着青草最为肥厚的地方沓沓而去。
我只好跟着它们,上坡,站在它们的头顶上,以王者的风度,不允许它们四散奔跑,尤其是不能逾越我,站在我的上面。这面阳坡的背后,是大片的幼小的松林,不属于我们村,要是羊群进入了,松林的所有者就会跑来,要求父亲和母亲自行赔偿。这一点,父亲和母亲多次特别交代,我知道。有时候羊们跑得厉害了,我撵不上它们,我就哭着求它们听话,到哪儿都可以,千万不要进人家的松林。羊们好像听话或者怜悯我一样,在我放牧它们的很长时间里,没有一只故意跟我过不去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功劳属于那一只年长的头羊,它长长的角扭曲着,像是一根大麻花,两只尖尖的角曲折向上。父亲为它定制和佩带的铜铃是这个山中最为清脆和嘹亮的声音。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它活着,或者有风,它就会不停地响。对于羊群来说,那是号令,对于我和父亲来说,它是一种指引和存在。我知道,父亲对它厚爱有加,额外喂它玉米、黑豆和高粱,而且旁若无人,不管那些羊只们羡慕或者不满的目光。
它身高“羊”大,膘肥体壮,在平坦的地方,我总是骑它,开始它不习惯,总是跑,挣脱着把我甩掉,有几次还调转身子,弯角冲着我的胸膛,作势要与我打斗一场。我有点害怕,远远躲开。等我稍微大了几岁,就不再害怕它,它不让骑,我偏骑,抓住它的长角和鬃毛,在厚绒绒的草地上跑。有几次把它累得趴下了才罢手。
天近中午,我就开始吆喝羊只们了,要它们按照我的意愿,从高高的山坡上,缓缓向下,在村子最后的池塘一边,落在河沟里面。它们一个个把头附在溪水上,长长的胡子落在水里,在水流里飘动。咕咚咕咚的喝水声在乱堆的卵石上响亮。它们喝够了,一个个甩着头颅,细密的水珠在阳光中细雨飞溅。头羊的铃声一响,循着叮叮当当的声音,大批的羊们就跟在它漫不经心的身子之后,走到水井旁三棵大柿子树织造的绿荫下面,一个个选择平坦的地方,用蹄子刨开石子,卧下来,在倒嚼中午休。
我在冲天的羊膻和羊粪的味道里面,埋头吃着母亲或父亲送来的午饭。偶尔有人路过,和我说话,或者我和他们说话。有几个年长的人总是夸我勤快能干——这好像是个谎言,虽然有鼓励的意味。但他们一定也知道,我是一个懒惰的孩子,替父亲放羊,不过是被逼无奈罢了。太阳稍微偏西,我先用小石头丢了一下头羊,它看看我,然后起身,穿过众多的还在卧着倒嚼的同类,沿着上午返回的河沟,向后山走去。后面的羊们听到铃声,一只只爬起来,转身迈步,自觉地跟在头羊后面。
我13岁那年,好多外地人来收购蝎子,一只大的可以卖5角钱。母亲说,反正放羊不怎么劳累,给我一只罐头瓶子,把一根筷子劈成一个镊子,让我在放羊的间隙翻石头捉蝎子,说卖的钱多了就给我买一身好衣服穿。可惜我运气不佳,那一年暑假,跟着羊群,我捉的蝎子只卖了50块钱。母亲说我没有外财的份,又给我买了一柄小巧的头,让父亲编了一只小篮子,让我带上,一边放羊,一邊刨些柴胡、黄芪、党参等药材卖钱,可我还是没有别的孩子卖的钱多。读初二那年,乡政府号召封山育林,所有的羊只都要卖掉或者杀掉,村里人就各自赶了自家的羊只,杀了卖肉或者活着卖掉。分散的那一天,父亲把铜铃从头羊脖子上解下来,装在兜里。一直放在那张红漆剥落的木桌抽屉里,去年回家,还拿出来,让我儿子玩。小孩子很高兴,提着铜铃满院子笑着奔跑,叮叮当当的响声在村庄附近的岩石和青草上经久缭绕。
何谓不灭
村里的那个妇女现在应有八十多岁了吧,但身体仍旧硬朗,精神矍铄,每天还可独自走十多里的山路。我很小时,祖父就说,这妇女很不简单,可是咱们村里的大人物儿——具体怎么不简单,他没说,我也没有兴趣。待年事稍长,我听到的一些闲言是:这位妇女,三十多岁时,正是集体大包干时代,家里孩子五个,队里分的口粮不够吃,稀汤寡水加麸糠菜叶,根本没有办法堵住孩子们饥饿的胃。
某夜,妇女正在地里偷生产队的玉米,正手忙脚乱,冷不丁,一个男人在身后断喝一声,妇女一惊,手里玉米落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生产队长。队长年岁最大,是村里最大的官,在那个年月,也算是最有权威的人。
队长双目圆睁,不由分说,拉了她的手,提了不满一袋子的“赃物”,大声说:召开社员大会,对这种偷窃和“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不法分子进行深刻的批判。妇女惊恐,脸色惨白。大声哀求队长看在五个孩子的份上,饶了她这一次,但队长似乎没听见,仍拉着她走。妇女急中生智,一屁股坐在地上,任队长怎么拖拉,也不起身。
妇女坐在地上,本想号啕大哭,又怕更多人听到,只能小声饮泣,继续哀求。此时,风吹着大片的玉米叶子,沙沙的响声在空寂的黑夜之中,就像刀子和刀子相互摩擦。妇女见哭泣无效,索性站起,手往腰里一伸,就把红布裤带解开了。直面队长说,要是让俺带走,俺就是你的,不让俺带走,俺就说你强奸。
她说这话时,我还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这样的一句“宣言”,至今听起来“震耳欲聋”。据“知情者”讲述,在玉米地,妇女的那句宣言虽然嘹亮高亢,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惹恼了队长。一声大吼,硬是把她从沟底一直扛到山岭上,实在扛不动了,才放在地上,喘着粗气喝令妇女自己走。妇女无奈,只好在后面,亦步亦趋。走到村羊圈时,妇女突然内急,不管队长是否在场,解开腰带,就蹲在了地上。
淅淅沥沥一阵之后,老队长还没扭过头来,妇女就裸着下身,从后面抱住了老队长——这一情景出自村人之口,且众口一致。多年之后,复述者仍旧以同样的口吻,说出了同样的情景。事后,妇女自然得到了“偷”来的粮食,而且一发不可收,胆子愈发大起来,天长日久,偷窃行为村人皆知,众人背后指指戳戳,妇女自己也知道,但似乎不做收敛。
后来,田地包产到户,村人放弃了集体劳作,公平分配,把汗水和力气都用在了自家地里。这位妇女也老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也随着粮食逐年丰产而变得皱纹满面。几个儿女也都相继成家,40岁那年,丈夫患细病(癌症)逝去。再几年后,当年的那位老队长也因病去世。 一九八○年,我七岁。似乎也就是那时候,那位妇女和邻村的一个早年没了媳妇的男人结婚了。但她人不到男人的村子去。两个人有时在这个村子住一段时间,有时到那个村子住几天。两个村子之间,路程不远,转过一道山岭就到,来来回回十分方便。我还记得,那妇女一直和儿媳妇吵架,有几次还演变成了肢体交流,战后,妇女头顶的毛发被儿媳扯下一片,站在高处,隐隐可以看到血色。
有一年秋天,我放学回来,忽然看到一辆警车停在麦场上,听母亲说,那妇女出事了,跑了。原因是五里外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在村子里拉大锯,干了近三个月,拿到了五百多块钱。临走那天,到妇女家里,出门一摸兜儿,钱不见了。回身问那妇女见没见,妇女一听,暴跳如雷,把三个儿子喊来,声言木匠想和她睡觉(做爱),三个儿子怒不可遏,拳脚齐上,将木匠痛打一顿后,扔到院子里。木匠的子女闻讯赶来,又到派出所报了案。不一会儿,警车呼啸而来,将她三个儿子一起抓到麦场上,再回身,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位妇女。
我站在自家门前的石阶上,一脸惊恐地看着。派出所的民警发动群众一起寻找,话一出口,看热闹的人,除了像我一般大小的孩子还愣怔在原地,大人们像是一团一团的棉花,不一会儿,就一个个飘远了。我正要回家,突然看到对面山坡上,一棵老板栗树下蹲着一个人,看模样就是她。我站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一会儿瞅瞅警察,一会儿再看看她。这时,母亲来了,一把拉过我,强行带回家。
这次事件之后,我也对这位老妇人,莫名恐惧起来。因为一棵板栗树,老妇人躲过了一劫,但不敢回家,到十里外的大女儿家住了将近一个月,才颠着一双小脚,回到自己家里。村人眼光如常,并没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该喊奶奶的还喊奶奶,该叫婶子的还叫婶子。她的三个儿子被派出所拷了半天,责令合伙赔偿了木匠的一些医疗费用和误工费。
村庄有时候安静若死,有时候吵闹异常。在时间之中,每个人都像水中杨柳一般,飞快成长,也飞快苍老。我总是看到那个老妇人,在田地里薅草,或坐在自家院子晒太阳。我长期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那位妇女很少与村里同龄老人坐在一起攀谈。她家也很少人去,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也不轻易跨进,甚至,过年拜年时也都是匆匆忙忙,说几句话,磕了响头就赶紧溜出门外。
又一年秋天,满山金黄,果实坠落,到处都是收获。秋风之中,晨风清凉而冷,正午则太阳毒辣,逼人淌汗。妇女的邻村丈夫把自己的田地交给儿子儿媳收拾和播种,一个人来到媳妇家,田里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不少人说闲话:这男人不知好歹,半路夫妻,又不在一起,该是先帮着自己的儿子儿媳收秋才是;人家(老妇人)儿孙满堂,哪一个抬抬手,就把那点粮食和地收拾了。
冬天没事,村人大都上山砍柴,或者收拾夏日洪水冲垮的田地。要建新房子的人家则全体出动,在房基地上抡锤捉钎,干得热火朝天。老妇人生有三个儿子,四个孙子也都到了婚娶年龄,必然要起房盖屋。大孙子盖房子时,因为房基地与邻居争闹起来,一时间,全家动员,全家皆兵,就连在外地打工的也都被招了回来,摩拳擦掌,准备投入战斗。
但因为其违反规定,不能在耕田内盖房,乡政府及大队支书责令其停工改建。老妇人闻知,大喊一声,颠着小脚,奔出家门,直奔工地,坐在向阳墙根下,大声呼喝道:谁要是不让俺在这儿盖房子,就把老娘埋在里面吧!众人唏嘘,窃窃说:这老妇人勇气仍不减当年,强悍如旧——从这句话看,老妇人之骁勇强悍,在村庄早有口碑,声名赫赫。早年虽与儿媳鏖战不休,骂娘打架几为家常,但事后,仍抚摸着脸上和头上的疤痕坚定说:自家人哪怕俺打出活人脑子,遇到大事,还是自个儿娘们亲。这话令不少与她同龄的老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又十分嫉妒。背后议论说,这个老东西还真硬骨头,明事理,胳膊肘子不外拐。
我十六岁那年春天,大地蓬松,处处花香,青草在山坡和田地边儿上疯长,青蛙产卵,河沟里到处都是。村人或是往地里运粪,或者翻松田地、点种下苗。也就在这时,老妇人的后夫生病了,儿子、儿媳雇车拉到医院,检查结果说是胃癌晚期。回来之后,开始几个月,还能吃些东西,后来,只能喝一些米粥,原先健壮的身体眨眼之间瘦了下去,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和一張皱褶的皮。
按照常理,伺候丈夫是妻子本分,而老妇人不许丈夫在自己家中,必须放在亲生儿子那里。她本人一天去一次,傍晚返回,从不过夜,每次返回都要带回些东西,或是粮食,或是家具。因为天气炎热,后夫又长期卧床,后背长出黄疮,脓液流溢,不忍直视。又苟延数月,至白露,回光返照之际,将五千元存折交予老妇人后,即撒手人寰——而今,时光如奔,冬去春回,不觉又是15年。前夫后夫先后骨殖成灰,儿孙满堂,老妇人仍在村庄,只是白发如银,步履蹒跚,但身体仍旧硬朗,东往西看,照旧活跃在村庄及村庄周围。
责任编辑 夏 群
军阀混战年代,五里外张家村的张成琦把媳妇儿娶进门还没半年,在一个上午,就被石友三的部队强行征兵了。这小子从小胆大,在村里的时候,就是个见狼打狼、见鬼捉鬼的主儿。到部队,打起仗来不怕死,没有枪弹也敢上前线和敌人对着干。不久,先是被提拔为排长,后来又当连长,再后来当了营长。天有不测风云,“倒戈将军”的石友三,被高树勋设计活埋后,他的部队一下子没了活路。不久,粮饷吃紧,张成琦和属下饿得前心贴后背,一个个趴在床板上形如僵尸。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必须想法才能活下去。张成琦和属下两个连长合计的结果是,撑死比饿死强。他们趁夜带领50人马,装作山贼,抢了日军的粮秣,兄弟们还没吃饱,日军就杀上门来。正在展开战斗,张成琦奋勇向前,可一回身,却发现兄弟们只剩下十几二十个,其他的都逃跑了。
1946年初冬的一天,张成琦儿子清晨开门,一个人像是一根木棍一样倒进门槛。
儿子一声大叫,手中的夜壶噗然落地,黄泠泠的尿水撒得满身都是。张成琦直挺挺地站着,看着自己的儿子,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进屋,给儿子讲了自己在军队的主要经历和这次回家的目的。
说了半天,手里还拎着个夜壶的儿子,才知道这个瘦如麻秆的人就是自己当兵多年没回来过的亲爹。连忙让到家里,拿出仅有的米面,下手就要做饭。张成琦饿得够呛,面条刚下水,就捞了一碗,蹲在灶边呼啦啦地卷进了肚子。
肚子填饱了,张成琦躺在光板炕上,一连睡了三天。醒来,点了根卷烟,问儿子,恁娘哪儿去了?儿子狠狠地拍了下脑门,在地上低头转了几个圈儿,嗡嗡说,跟人跑了!张成琦大吼一声,翻起身子,跳下土炕。从腰里抽出盒子枪,抓住儿子的衣领吼问:哪个驴日的敢拐骗老子的老婆?
儿子一看老子这阵仗,头一下子大了起来。张成琦见儿子这个熊样,心里掠过一阵秋风般的失望,继而放缓了语气,从破衣兜里掏出一支卷烟,点着猛抽几口。看着儿子,叹了一口气。
儿子说,你当兵走了之后,娘第二年生下俺。俺活到六岁那年,娘带着俺到后山的崖洞里逃日本鬼子,几天后,回到家里,家里被鬼子翻了个底朝天,就连娘偷偷埋在灶灰里的几个山药蛋和红薯,也只剩下了一堆干皮。娘俩饿得没东西吃,大冬天的,到山上的树上摘干了的山楂和柿子吃,还捡相克子(一种乔木果实,皮硬,肉黑,涩苦)和干瘪的酸枣吃。
再后来剥榆树皮,碾成面吃。再后来,实在没东西吃了,就白水煮树叶。
有一年冬天,风吹得房子都在剧烈摇晃,院子里一人多粗的梧桐树从半腰折断,要不是娘俩躲得快,就被砸死了。那一夜,娘抱着他哭到日上三竿,两眼肿得啥也看不见。昏睡了半天,抬起眼皮,却发现,家里来了一队人马。看样子,像是做买卖的。领头的中年男人戴着一顶貂皮绒帽,穿着白羊皮大衣。听说话口音,好像是山西的。
娘急忙起身,上前说:家里实在没啥吃的,恁都到别人家打尖吧。那人看了看她,哈哈笑了一声,说,粮食不用你操心,只要有柴有水就行。说完,大声招呼后面的人,从一匹骡子背上取下半袋白面。
看到白面,娘的眼睛都直了。二话没说,蹲下身子,就抱进家里,拿了面板,不一会儿就和好了面。然后掐了柴火,放了清水, 热烈的火焰腾的一声,冲向黑黑的锅底。再一会儿,就传来了咯荡荡的开水的声音。娘下了面条,不管生熟,先给儿子挑了满满一大海碗,儿子二话没说,蹲在灶边三下五去二,就吃了个底朝天。
第二天早上,儿子醒来,家里没一个人。也没在意,穿上衣服,坐在门槛上等。到天黑,娘还没回来。再等到天亮,也不见踪影。
数天后,天降大雪,附近山峦银装素裹。天还没晴,又扯起了彻地大风,直吹得周天寒彻,鸟兽潜藏。张成琦从堂哥家借了一根麻绳和一只口袋,趟着大雪,一步一趔趄,到邻村曹姓地主门前,先是冲天放了一枪,然后把布袋子挂在曹地主的门吊子上。
曹姓地主探头一看,心中一冷,但又不得不点头哈腰,急忙缩了脑袋,叫长工装了满满一口袋麦子面,还拿了几张热气腾腾的烙饼。张成琦接了,然后用绳子捆了布袋子,绳子一头套在肩胛上,一句话没说,又踩着嘎吱嘎吱的大雪,回到自己家。
第二天一大早,张成琦朝着北河沿方向,低着脑袋,像是笨重的老熊,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雪野之中。
儿子站在自家院子里,直到老子背影消失,才回到屋里,往火堆里添了几根柴禾,熊熊的火光持久而猛烈,将四面漏风的家烘烤得异常温暖。此时,房顶上北风刮得人心嗖嗖地疼。
大致过了一个多月,天气开始转暖了,积雪暗自消融,又渗进了泥土。墙角的枯草根部,也冒出了嫩芽。
傍晚时候,张成琦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女人。村人张大了眼睛看,满脸都是厚厚的惊讶。儿子看到一个面色白净的闺女,满脸泪痕地站在张成琦身边,那模样,让人不自觉地心疼。儿子嚷道,俺娘呢?俺娘呢?张成琦看了看鼻涕流到嘴边都不知道擦一擦的儿子,一句话没说。转身走到那闺女背后,使劲推了一下,那闺女毫无防备,一下子扑在了儿子怀里。
儿子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那闺女却生了一个孩子。一声清亮的啼哭打破了张成琦家长久的寂静和沉闷,烧得发红的土炕内外,升起了一股暖融融的家庭生活的气息。不管日子穷富,有了女人,才是真正的家。再有了孩子,这个家再难,也是有生机的。不知不觉的,时间过去了七八年。
可就在这时候,张成琦的儿子听说,他自己的儿子不是他的,而是自己老爹和自己媳妇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儿子怒吼一声,倒提了一把镢头,一下子砸开了张成琦的木板门。张成琦还没明白咋回事,腿上就是一阵剧痛。等儿子再次抡起的时候,张成琦又大吼一声,声振屋瓦。儿子可能害怕了,也可能是不忍心,一个愣怔,镢头停在空中。
儿子把张成琦抱在炕上,找了先生。幾个月后,张成琦能起来走路了,但总是一拐一拐的,再也离不开拐杖。再两年,老婆再次生产的时候,儿媳妇在这个屋里叫,张成琦在那个屋里喊。儿子站在院子当中,仰头看天。一群大雁飞过,儿子只觉得头上被什么敲了一下,伸手一抹,原来是一坨鸟粪。 可还没顾上擦干净,一声响亮的啼哭从屋里传了出来。
再一年,门外河滩上传来一阵锣鼓声,张成琦挣扎着站起来,拄着拐杖正要出门看热闹,一队人冲了过来,不由分说,架了张成琦的两只胳膊,风一样地冲到河滩,一把丢在搭建的木台子上。张成琦惊魂稍定,只听下面的群众高举拳头齐声喊:打倒地主老财!打倒流氓汉奸!
张成琦彻底懵了,愤怒的群众冲上木台子,妇女吐口水,男人拿脚踹。不大一会儿,张成琦便是满身疼痛,渐渐麻木。半夜里醒来,发现自己被吊在一丈多高的旗杆中间,像是一只被风吹干了的皮囊。张成琦叹了一口气,努力抬头,看了一眼东边的星空,再看看自己的家。大喊一声,然后借助绳子的惯性,把脑袋向旗杆撞去。
山间的回想
正午的村庄在阳光下热烈而沉静,大片的树影投射在青石的台阶和长满蒿草的沙土地上,低飞的麻雀显得格外活跃。没有人的田野,玉米、麦子和豆荚动也不动——很多人在睡眠,不自觉或者有意识地发出鼾声、做梦、梦呓和做着其他一些事情。
小孩子没有午睡的权利。从9岁开始,每有假期,我开始替父亲放羊——父亲回来帮母亲种地,尤其是春天、五月和秋天的播种收割,父亲的体力和娴熟的乡间劳作技艺隆重得必不可缺。就连经常嘟囔或者埋怨父亲的母亲都变得小心翼翼,低眉顺眼。
我是长子,必须要有所承担,或者说必须去学习并且不断熟练某些将来用以谋生的手艺。比如说放羊,虽然一直是我厌恶并且发誓不会从事的职业,但在某一个无奈的时候,必须要去练习和掌握。很多的暑假,我赶着羊群,从村后水井旁边的三棵大柿子树的庞大而斑驳的阴影下面,沿着被洪水冲出的深深河谷,在错列的巨石、两边的田地之间,和羊群一起,一直逶迤到3公里之远的大裳山根。
大裳山根旁边有一座顶部早已坍塌的房屋,石头的建筑看起来比我的年龄和想象还要老迈。众多的蒿草和荆柴长满了它的里里外外。我总是记得祖父的话,在十多年前,有一个男人在里面上吊自杀了——随后废弃。每次经过,我都感到害怕,头发竖立起来,再热的天气也周身发凉,手臂和脖子上的鸡皮疙瘩一层一层泛起。更可气的是,那些羊只故意跟我闹别扭,跑到破房子里面和四周,仔细而认真地啃食青草,我着急了,就用石头丢它们,大声呵斥它们赶快离开那个地方。
而羊只们不理我,吃草,吃到最好的草是它们毕生的心愿。甚至,我的皮鞭和石头落在它们身上,它们也只是稍微颤抖一下,离开几步。趁我不注意,就又转回头来。后来父亲告诉我说:旧房子有地气和粪底,青草、藤蔓和树木长得就是比别处的好,而且养分又多。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什么叫地气和粪底,至少没有直观的印象。
好不容易到了傍晚,落日在起伏的山岭上逐渐褪尽了光亮,夜色刚刚泛起的时候,我又害怕起来,一个劲儿地冲父亲来的方向看。众多的核桃树枝叶繁茂,风中的叶片啪啪地相互击打。半山梁上的野鸡偶尔咯咯叫上几声,蝙蝠低飞,狐狸和狼的叫声一声接着一声,在两边悬崖的河谷里跌宕。我坐在石砌的羊圈边儿上,在嗦嗦的草声中心惊胆战。
我仰起头,天空黯淡,星光叵测。我一直望着对面的山梁——那一口幽深的洞穴,据说里面住着好多的蛇,从这里开始,一直通到村后的水井。盖新房子那年,父亲和邻居在那儿锯了一棵很粗的大杨树,分开做梁——从那之后,父亲的腰莫名其妙地疼起来了,看了好多大夫,吃了很多的中药和西药,仍旧无效。
父亲来的方向,我不想看,却又忍不住看,恐惧一次次席卷着我。我总是觉得有一些东西在暗处悄悄逼近,它们不怀好意,面目狰狞,有着异常强大的慑服力和可怕的坏心思。这时候,羊只们安然恬静,在大片的倒嚼声中,咩咩而叫或者相互抵角玩耍。我想父亲怎么还不来呢?他和母亲也真狠心,把我一个人丢在后山。有时候安静的羊群突然骚乱,大大小小的羊只惊惶站立,眼睛瞪着某个地方。
从羊们的眼里,我看到了同样的恐惧。我哭了,还不敢放开声音,还没有变声的嗓子好像山魈的低语。直到一直凝望的小路上晃来了一盏飘摇的马灯,我使劲喊父亲。父亲也大声答应,明灭的烟头一点点地接近我和羊只,等走得近了,我扔下鞭子和羊群,从长满绿草的斜坡上冲下去,跑到父亲跟前,撒泼似的用拳头砸着他的胸脯责怪他为什么不早些来。
父親带来的饭菜还热着,我早就饿了,虽自小挑食,但肚子不允许我再挑三拣四了。抓住,就往嘴里塞。父亲则又点燃香烟,打开圈门,走到羊群里面,喝令已经昏昏欲睡的羊只们起来。夏天雨多,羊们卧得时间长了,就会得病,需要不断地把它们吆喝起来。
吃完了,我打着灯笼或者手电,走到唯一的山泉跟前,舀水洗了碗筷。再洗了手脸——山泉的凉在夏天成为我们和羊只最好的消暑饮品。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的腹部生了一种俗称蛇缠腰(带状疱疹)的病,突然隆起的细小水泡针一样刺疼,到了晚上,它们就像一粒粒烧红的炭火,在我的身体上燃烧。母亲带了我来,就着这汪泉水,用毛巾擦呀擦,再用蜈蚣和白矾捣烂的药物,按逆时针的方向涂抹一遍。不知是泉水还是药物的作用,不几天时间,疱疹就消失了,再也没有疼过。
晚上,和父亲并排躺在帐篷里面,仰头看到的天空安静、悠远,蓝色的背景上亮着许多偷窥的眼睛。山风发凉,从草尖、从岩石的青苔和野性的生灵的奔跑和睡眠当中,掠过我们的头发和裸出的肩膀。小孩子睡得安适,往往一觉醒来,太阳就爬到了对面的山顶上。而父亲不知何时不见了,连同昨晚带来的碗筷和放在一边的大捆的干柴——他又一次把我一个人丢在了山里。
羊们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只是急着出来吃草,有健壮的公羊前蹄搭在羊圈的木门上,探出脑袋,还不停地咩咩叫。我知道它在催我早点打开圈门放它们出来——我才懒得理它们呢!我知道,一旦打开,这些只顾着自己肚子的家伙们,就不再把我当回事了。
清晨的泉水汩汩外溢,一朵一朵的浪花似乎明亮的舌头,一下一下地顶着落在水花里的太阳。周边的茅草深得可以让我找不到自己,远远近近的核桃树上挂满了青色的核桃。我带了削铅笔的小刀,洗了手脸之后,瞅准一棵果实满缀的核桃树,像猴子一样,猱身而上,选定一个结实的枝桠,坐下来,摘下核桃,用刀子从它们的根部插入,沿着内藏的纹线,熟练切开,再旋下里面白白的果仁,剥皮,丢在嘴里。这时候的核桃是它们一生中最好的味道。我吃着吃着,就不愿意下来了,地上的核桃瓣儿落了一层。 透过叶子的缝隙,羊们看到了,就一起朝着我看,它们的眼睛好像有刺,叫我愧疚。我有点不好意思,就跳下来,跑到羊圈前,打开木门,这些昨天吃得肚子溜圆的家伙们,拼着挤着跑出来,不顾我的呵斥和阻止,就朝着青草最为肥厚的地方沓沓而去。
我只好跟着它们,上坡,站在它们的头顶上,以王者的风度,不允许它们四散奔跑,尤其是不能逾越我,站在我的上面。这面阳坡的背后,是大片的幼小的松林,不属于我们村,要是羊群进入了,松林的所有者就会跑来,要求父亲和母亲自行赔偿。这一点,父亲和母亲多次特别交代,我知道。有时候羊们跑得厉害了,我撵不上它们,我就哭着求它们听话,到哪儿都可以,千万不要进人家的松林。羊们好像听话或者怜悯我一样,在我放牧它们的很长时间里,没有一只故意跟我过不去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功劳属于那一只年长的头羊,它长长的角扭曲着,像是一根大麻花,两只尖尖的角曲折向上。父亲为它定制和佩带的铜铃是这个山中最为清脆和嘹亮的声音。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它活着,或者有风,它就会不停地响。对于羊群来说,那是号令,对于我和父亲来说,它是一种指引和存在。我知道,父亲对它厚爱有加,额外喂它玉米、黑豆和高粱,而且旁若无人,不管那些羊只们羡慕或者不满的目光。
它身高“羊”大,膘肥体壮,在平坦的地方,我总是骑它,开始它不习惯,总是跑,挣脱着把我甩掉,有几次还调转身子,弯角冲着我的胸膛,作势要与我打斗一场。我有点害怕,远远躲开。等我稍微大了几岁,就不再害怕它,它不让骑,我偏骑,抓住它的长角和鬃毛,在厚绒绒的草地上跑。有几次把它累得趴下了才罢手。
天近中午,我就开始吆喝羊只们了,要它们按照我的意愿,从高高的山坡上,缓缓向下,在村子最后的池塘一边,落在河沟里面。它们一个个把头附在溪水上,长长的胡子落在水里,在水流里飘动。咕咚咕咚的喝水声在乱堆的卵石上响亮。它们喝够了,一个个甩着头颅,细密的水珠在阳光中细雨飞溅。头羊的铃声一响,循着叮叮当当的声音,大批的羊们就跟在它漫不经心的身子之后,走到水井旁三棵大柿子树织造的绿荫下面,一个个选择平坦的地方,用蹄子刨开石子,卧下来,在倒嚼中午休。
我在冲天的羊膻和羊粪的味道里面,埋头吃着母亲或父亲送来的午饭。偶尔有人路过,和我说话,或者我和他们说话。有几个年长的人总是夸我勤快能干——这好像是个谎言,虽然有鼓励的意味。但他们一定也知道,我是一个懒惰的孩子,替父亲放羊,不过是被逼无奈罢了。太阳稍微偏西,我先用小石头丢了一下头羊,它看看我,然后起身,穿过众多的还在卧着倒嚼的同类,沿着上午返回的河沟,向后山走去。后面的羊们听到铃声,一只只爬起来,转身迈步,自觉地跟在头羊后面。
我13岁那年,好多外地人来收购蝎子,一只大的可以卖5角钱。母亲说,反正放羊不怎么劳累,给我一只罐头瓶子,把一根筷子劈成一个镊子,让我在放羊的间隙翻石头捉蝎子,说卖的钱多了就给我买一身好衣服穿。可惜我运气不佳,那一年暑假,跟着羊群,我捉的蝎子只卖了50块钱。母亲说我没有外财的份,又给我买了一柄小巧的头,让父亲编了一只小篮子,让我带上,一边放羊,一邊刨些柴胡、黄芪、党参等药材卖钱,可我还是没有别的孩子卖的钱多。读初二那年,乡政府号召封山育林,所有的羊只都要卖掉或者杀掉,村里人就各自赶了自家的羊只,杀了卖肉或者活着卖掉。分散的那一天,父亲把铜铃从头羊脖子上解下来,装在兜里。一直放在那张红漆剥落的木桌抽屉里,去年回家,还拿出来,让我儿子玩。小孩子很高兴,提着铜铃满院子笑着奔跑,叮叮当当的响声在村庄附近的岩石和青草上经久缭绕。
何谓不灭
村里的那个妇女现在应有八十多岁了吧,但身体仍旧硬朗,精神矍铄,每天还可独自走十多里的山路。我很小时,祖父就说,这妇女很不简单,可是咱们村里的大人物儿——具体怎么不简单,他没说,我也没有兴趣。待年事稍长,我听到的一些闲言是:这位妇女,三十多岁时,正是集体大包干时代,家里孩子五个,队里分的口粮不够吃,稀汤寡水加麸糠菜叶,根本没有办法堵住孩子们饥饿的胃。
某夜,妇女正在地里偷生产队的玉米,正手忙脚乱,冷不丁,一个男人在身后断喝一声,妇女一惊,手里玉米落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生产队长。队长年岁最大,是村里最大的官,在那个年月,也算是最有权威的人。
队长双目圆睁,不由分说,拉了她的手,提了不满一袋子的“赃物”,大声说:召开社员大会,对这种偷窃和“挖社会主义墙脚”的不法分子进行深刻的批判。妇女惊恐,脸色惨白。大声哀求队长看在五个孩子的份上,饶了她这一次,但队长似乎没听见,仍拉着她走。妇女急中生智,一屁股坐在地上,任队长怎么拖拉,也不起身。
妇女坐在地上,本想号啕大哭,又怕更多人听到,只能小声饮泣,继续哀求。此时,风吹着大片的玉米叶子,沙沙的响声在空寂的黑夜之中,就像刀子和刀子相互摩擦。妇女见哭泣无效,索性站起,手往腰里一伸,就把红布裤带解开了。直面队长说,要是让俺带走,俺就是你的,不让俺带走,俺就说你强奸。
她说这话时,我还不知道自己在哪儿。这样的一句“宣言”,至今听起来“震耳欲聋”。据“知情者”讲述,在玉米地,妇女的那句宣言虽然嘹亮高亢,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惹恼了队长。一声大吼,硬是把她从沟底一直扛到山岭上,实在扛不动了,才放在地上,喘着粗气喝令妇女自己走。妇女无奈,只好在后面,亦步亦趋。走到村羊圈时,妇女突然内急,不管队长是否在场,解开腰带,就蹲在了地上。
淅淅沥沥一阵之后,老队长还没扭过头来,妇女就裸着下身,从后面抱住了老队长——这一情景出自村人之口,且众口一致。多年之后,复述者仍旧以同样的口吻,说出了同样的情景。事后,妇女自然得到了“偷”来的粮食,而且一发不可收,胆子愈发大起来,天长日久,偷窃行为村人皆知,众人背后指指戳戳,妇女自己也知道,但似乎不做收敛。
后来,田地包产到户,村人放弃了集体劳作,公平分配,把汗水和力气都用在了自家地里。这位妇女也老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也随着粮食逐年丰产而变得皱纹满面。几个儿女也都相继成家,40岁那年,丈夫患细病(癌症)逝去。再几年后,当年的那位老队长也因病去世。 一九八○年,我七岁。似乎也就是那时候,那位妇女和邻村的一个早年没了媳妇的男人结婚了。但她人不到男人的村子去。两个人有时在这个村子住一段时间,有时到那个村子住几天。两个村子之间,路程不远,转过一道山岭就到,来来回回十分方便。我还记得,那妇女一直和儿媳妇吵架,有几次还演变成了肢体交流,战后,妇女头顶的毛发被儿媳扯下一片,站在高处,隐隐可以看到血色。
有一年秋天,我放学回来,忽然看到一辆警车停在麦场上,听母亲说,那妇女出事了,跑了。原因是五里外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在村子里拉大锯,干了近三个月,拿到了五百多块钱。临走那天,到妇女家里,出门一摸兜儿,钱不见了。回身问那妇女见没见,妇女一听,暴跳如雷,把三个儿子喊来,声言木匠想和她睡觉(做爱),三个儿子怒不可遏,拳脚齐上,将木匠痛打一顿后,扔到院子里。木匠的子女闻讯赶来,又到派出所报了案。不一会儿,警车呼啸而来,将她三个儿子一起抓到麦场上,再回身,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位妇女。
我站在自家门前的石阶上,一脸惊恐地看着。派出所的民警发动群众一起寻找,话一出口,看热闹的人,除了像我一般大小的孩子还愣怔在原地,大人们像是一团一团的棉花,不一会儿,就一个个飘远了。我正要回家,突然看到对面山坡上,一棵老板栗树下蹲着一个人,看模样就是她。我站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办,一会儿瞅瞅警察,一会儿再看看她。这时,母亲来了,一把拉过我,强行带回家。
这次事件之后,我也对这位老妇人,莫名恐惧起来。因为一棵板栗树,老妇人躲过了一劫,但不敢回家,到十里外的大女儿家住了将近一个月,才颠着一双小脚,回到自己家里。村人眼光如常,并没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该喊奶奶的还喊奶奶,该叫婶子的还叫婶子。她的三个儿子被派出所拷了半天,责令合伙赔偿了木匠的一些医疗费用和误工费。
村庄有时候安静若死,有时候吵闹异常。在时间之中,每个人都像水中杨柳一般,飞快成长,也飞快苍老。我总是看到那个老妇人,在田地里薅草,或坐在自家院子晒太阳。我长期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那位妇女很少与村里同龄老人坐在一起攀谈。她家也很少人去,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也不轻易跨进,甚至,过年拜年时也都是匆匆忙忙,说几句话,磕了响头就赶紧溜出门外。
又一年秋天,满山金黄,果实坠落,到处都是收获。秋风之中,晨风清凉而冷,正午则太阳毒辣,逼人淌汗。妇女的邻村丈夫把自己的田地交给儿子儿媳收拾和播种,一个人来到媳妇家,田里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不少人说闲话:这男人不知好歹,半路夫妻,又不在一起,该是先帮着自己的儿子儿媳收秋才是;人家(老妇人)儿孙满堂,哪一个抬抬手,就把那点粮食和地收拾了。
冬天没事,村人大都上山砍柴,或者收拾夏日洪水冲垮的田地。要建新房子的人家则全体出动,在房基地上抡锤捉钎,干得热火朝天。老妇人生有三个儿子,四个孙子也都到了婚娶年龄,必然要起房盖屋。大孙子盖房子时,因为房基地与邻居争闹起来,一时间,全家动员,全家皆兵,就连在外地打工的也都被招了回来,摩拳擦掌,准备投入战斗。
但因为其违反规定,不能在耕田内盖房,乡政府及大队支书责令其停工改建。老妇人闻知,大喊一声,颠着小脚,奔出家门,直奔工地,坐在向阳墙根下,大声呼喝道:谁要是不让俺在这儿盖房子,就把老娘埋在里面吧!众人唏嘘,窃窃说:这老妇人勇气仍不减当年,强悍如旧——从这句话看,老妇人之骁勇强悍,在村庄早有口碑,声名赫赫。早年虽与儿媳鏖战不休,骂娘打架几为家常,但事后,仍抚摸着脸上和头上的疤痕坚定说:自家人哪怕俺打出活人脑子,遇到大事,还是自个儿娘们亲。这话令不少与她同龄的老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又十分嫉妒。背后议论说,这个老东西还真硬骨头,明事理,胳膊肘子不外拐。
我十六岁那年春天,大地蓬松,处处花香,青草在山坡和田地边儿上疯长,青蛙产卵,河沟里到处都是。村人或是往地里运粪,或者翻松田地、点种下苗。也就在这时,老妇人的后夫生病了,儿子、儿媳雇车拉到医院,检查结果说是胃癌晚期。回来之后,开始几个月,还能吃些东西,后来,只能喝一些米粥,原先健壮的身体眨眼之间瘦了下去,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和一張皱褶的皮。
按照常理,伺候丈夫是妻子本分,而老妇人不许丈夫在自己家中,必须放在亲生儿子那里。她本人一天去一次,傍晚返回,从不过夜,每次返回都要带回些东西,或是粮食,或是家具。因为天气炎热,后夫又长期卧床,后背长出黄疮,脓液流溢,不忍直视。又苟延数月,至白露,回光返照之际,将五千元存折交予老妇人后,即撒手人寰——而今,时光如奔,冬去春回,不觉又是15年。前夫后夫先后骨殖成灰,儿孙满堂,老妇人仍在村庄,只是白发如银,步履蹒跚,但身体仍旧硬朗,东往西看,照旧活跃在村庄及村庄周围。
责任编辑 夏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