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如何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激发
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讲道理, 是受教育对象明白事理过程。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我国长期推行: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课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受束缚,学生接受知识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 即使考试分数高, 但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差, 造就大批考试机器和人云亦云的传声筒, 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呢?作为一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爱国、道德、法制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民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扎根于生活,才有生命力。学生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自主构建形成。教学中以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以及生活实际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如生态文明建设、嫦娥一号升空、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关注民生等热点问题在试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新课程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呢?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重视尊重学生主体,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评判生活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学生多思、多辩,多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应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大胆评判,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2、善于创设生活情景, 激励学生活动参与,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学生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凭自己的知识去充当教材的搬运工;决不能自作权威,高高在上,忽视对学生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对国内外时政大事的了解,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为上好思想品德课引入“活水”。如指导学生定时观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写出观后感;组织引导学生注意读书看报,每学期每人写一篇思想品德小论文,出一份“时事小报”,照一张反映社会现象的相片并加以点评,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评比活动,出好学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的宣传专栏等等
3、积极拓展课外生活, 丰富学生生活经历,教会学生美化生活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努力拼搏向往追求着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以,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利用好每一次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机遇,适时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在感受和鉴别实际生活的过程中体验领悟生活的美,学会按照美的原则生活,进而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而满腔热情去创造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三、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努力使学生成为自我构建的主体;在备课时要注意联系社会及学生的生活化情境、本地化情境,及时引进有关时政热点材料,适当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用鲜活的生活内容, 启发学生品味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持久的兴趣是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变“ 要我学”为“学”;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选取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气氛,适当时机,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以探究性活动为激发点,凸显课改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1、强化基础知识,突出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不重视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无从谈能力。中考试题的命制是“题在课外,理在书中”,因此,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从整体上把握主干知识,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学生只有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进行理解、记忆,进行内化才能运用自如,才能对某些社会现象或时政热点进行说理、分析。
2、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彰显生活性。
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用正面的、积极的事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用主流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生活实际,要做到小切口,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生活中的事引领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素养。
3、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活动,把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激发
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讲道理, 是受教育对象明白事理过程。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我国长期推行: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课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受束缚,学生接受知识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 即使考试分数高, 但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差, 造就大批考试机器和人云亦云的传声筒, 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呢?作为一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爱国、道德、法制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民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思想品德的教育必须扎根于生活,才有生命力。学生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自主构建形成。教学中以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以及生活实际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如生态文明建设、嫦娥一号升空、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关注民生等热点问题在试卷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新课程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那么如何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呢?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1、重视尊重学生主体, 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评判生活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在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学生多思、多辩,多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应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大胆评判,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自我发展能力。
2、善于创设生活情景, 激励学生活动参与, 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学生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凭自己的知识去充当教材的搬运工;决不能自作权威,高高在上,忽视对学生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对国内外时政大事的了解,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为上好思想品德课引入“活水”。如指导学生定时观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写出观后感;组织引导学生注意读书看报,每学期每人写一篇思想品德小论文,出一份“时事小报”,照一张反映社会现象的相片并加以点评,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评比活动,出好学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的宣传专栏等等
3、积极拓展课外生活, 丰富学生生活经历,教会学生美化生活马克思指出“人类始终努力拼搏向往追求着美好的幸福生活”。所以,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很好地把握利用好每一次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机遇,适时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吸取生活养料,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让学生在感受和鉴别实际生活的过程中体验领悟生活的美,学会按照美的原则生活,进而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而满腔热情去创造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三、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要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努力使学生成为自我构建的主体;在备课时要注意联系社会及学生的生活化情境、本地化情境,及时引进有关时政热点材料,适当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用鲜活的生活内容, 启发学生品味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持久的兴趣是学习和探究的内驱力,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变“ 要我学”为“学”;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问题。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可选取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气氛,适当时机,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以探究性活动为激发点,凸显课改新理念。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1、强化基础知识,突出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不重视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无从谈能力。中考试题的命制是“题在课外,理在书中”,因此,教师要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从整体上把握主干知识,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学生只有对教材中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进行理解、记忆,进行内化才能运用自如,才能对某些社会现象或时政热点进行说理、分析。
2、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彰显生活性。
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用正面的、积极的事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用主流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生活实际,要做到小切口,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生活中的事引领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素养。
3、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活动,把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