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合作中实现艺术形式与读写能力培养的整合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ry0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界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各种不同特色的教学模式,ArtsLiteracy(简称ArtsLit)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通过艺术家、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元合作,借助各种艺术形式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形成了独特且成熟的教学模式,对我国当前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rtsLit项目以美国布朗大学教育学院为研究基地,形成集艺术家、教师、学生、青年辅导者和教授于一体的国际性团体。该项目自1998年由布朗大学教授Eileen Landay创建以来,得到了众多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多所中小学的师生、国内外艺术家与指导教师以及普罗维登斯黑人剧团、三位一体剧团的艺术家参加其中,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2005年7月,布朗大学举行了以“自我表现的探索”为主题的教师协会会议,通过让全国以至世界各地教师亲身体验的方法,在全国以至世界范围内推广和传播ArtsLit项目的课程模式。
  作为发展学生读写能力的一次积极而有效的探索,该项目有以下三个使命:1.创建一个包括学生、青年辅导者、教师、艺术家、行政人员在内的ArtsLit教育者国际性团体,致力于通过表演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2.通过艺术家、教师在学校、工作室、学术课程和其他项目的合作,传播和教授一种发展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模式;3.努力探索和创造一种艺术与读写有机整合的途径。
  
  一、在多元合作中探索艺术与读写的整合途径
  
  1.艺术家、指导教师与当地教师间的合作
  当地教师是ArtsLit项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者,在项目的开展与实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ArtsLit项目在布朗大学的附属高中、Central Falls学区、罗德岛学区等都开展了艺术家、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与当地教师之间的合作。一般是在每年暑期,由指导教师、艺术家与青年辅导者组成指导会议,在专业发展工作室工作五天,讨论和制订新学期的教学计划,并组织成立由本地教师、专业艺术家和青年辅导者组成的教学小组,进而筹备召开全面合作计划会议。包括当地教师及国内外教师、艺术家在内的教学小组成员,要从学校的英语课程中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一两个文本作为核心文本,例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与《驯悍记》、奥维德的《变形记》、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等。在全面合作计划会议上,教学小组要对所选文本的主题进行探究,并在文本表演的基础上规划教学。全面合作计划会议后,还要召开由资深指导教师主持的会议,进行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以及反馈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2.青年辅导者与教师、艺术家、学生间的合作
  青年辅导者是接受过ArtsLit专业发展训练的学生,他们与参与表演的学生年龄相仿或相同,又具有ArtsLit项目的辅导者与亲身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因此在辅导那些缺少经验的参与者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青年辅导者项目在2001年的夏季开始,曾经参加Arts Lit项目布朗暑期高中工作室的两名学生在指导教师与艺术家的辅导下接受一个星期的ArtsLit专业发展集中训练,之后以辅导人员的身份继续参加布朗暑期高中的教学小组,在课内外各种项目中为ArtsLit专业发展集中训练,之后以辅导人员的身份继续参加布朗暑期高中的教学小组,在课内外各种项目中为ArtsLit的工作服务,协助指导教师和艺术家为那些缺少经验的当地教师和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3.艺术家与教育团体的合作
  对ArtsLit项目而言,艺术家对艺术形式的独特感悟和自身丰富的表演经验,是一笔重要的财富,也是该项目得以充分实施的保证。艺术家与教育团体的合作主要在专业发展工作室进行。在秋季和春季的ArtsLit周末工作室和暑期工作室,艺术家会与教师一道探索实现艺术与读写有机整合的途径,运用自己的表演经验开展读写—艺术课程,和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引导初学者进入文本表演,并作为重要的艺术指导,促进文本表演的顺利完成。
  
  二、在文本表演中实现艺术与读写的有机整合
  
  文本表演是ArtsLit项目的核心内容,是实践艺术与读写有机整合的载体。它为学生提供与文本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建立与核心文本之间的个性化联系,而学生则通过高质量的创作、表演以及艺术化的表达传达他们对文本的认识。它还给那些处于厌学状态的学生提供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以积极的学徒或初学者的身份沉浸于创作和表演实践。文本表演不像传统的戏剧那样专注于舞台与观众,而是基于学生对复杂文本的理解,着力于加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以文本意义生成者的角色参与演出,表演作品则作为学生对文本内容、人物、主题的自我阐释。文本表演由七个环节组成,即组建团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创作文本、排演/修改文本、表演文本、反思。
  1.组建团队
  组建团队是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和相信团队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进入文本的过程。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学生就会加入各种团队活动中,进行合作式学习。例如,每天早晨英语课前或课后,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学生自动坐成一个圆圈,分享他们对当天生活的希望和计划,或交流彼此对刚学到的知识的思考,或讨论如果自己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否会像他那样做……这样一个开放的团队学习环境,将教室变成一个安全的合作场所,为学生提供了能够真正互相了解、建立团队感和彼此间的信任感以及理解核心文本的机会,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进入文本
  进入文本环节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寻求自己的生活与核心文本的主题或人物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与文本对话。如进入莎士比亚名著《奥赛罗》这一教学文本,教师会开展调查,将剧中主要人物奥赛罗、伊阿古、苔丝狄蒙娜的部分台词发给每一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剧中哪个人物可能说出这些台词,这些台词可能的含义,说出这些台词后会产生什么后果;播放Laurence Olivier同名电影中关于葬礼的一幕,让学生预测后面的情节。其中,视觉艺术、摄影、舞蹈、音乐、木偶剧、喜剧等各种艺术形式都会为学生与核心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提供可能,并且这种接触还将拓展到整个单元的学习中。
  3.理解文本
  一旦学生开始寻找他们自身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带入下一个环节,即理解文本环节。例如,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当众朗读文本,专注地聆听别人诵读,分组合作讨论文本,应用所学到的表演技巧背诵台词、复现场景以表现文本的内容等。如在《奥赛罗》教学的理解环节中,学生在几个简单的表演活动中熟悉剧本的各个部分;写出剧本的情节摘要;将剧本的关键场次与电影进行对比;表演中和表演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能帮助他们理解人物语言、行为和动机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如:这一场发生了什么事?每一个人物都想要得到什么?剧本中哪些台词提供了证据?……
  为了理解和鉴赏莎士比亚的语言,教师在教室的百叶窗上,用大大的、易读的铅字写出文本中人物的简短台词或关键的独白,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台词与独白揭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以及对剧本表达思想的重要作用;比较奥赛罗前后语言的变化,探究借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以这些台词与独白为例,讨论莎士比亚语言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了解莎士比亚剧作的词汇、句法、隐语以及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为了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师还会在这时重新拿出第二环节中的调查结果,从中选出三个他们认为与剧本主题最相关的内容,并且向全班解释他们选择的原因。
  4.创作文本
  在创作文本这一环节里,教师和艺术家首先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启学生的艺术旅程,促使学生用自己的阐释和个人的感受来反映文本,从而把学生由阅读文本带入创作文本。例如,让学生预测故事结束后、场景变换时可能发生的事情、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或是在相似的时间和地点相似人物的命运等,这样的阐释和预测最终形成文本剧本。在ArtsLit项目中,文本创作经常采取的形式是:指导学生写出对剧本的意译,做现场的即席创作;编写文本的现代版,即把主人公的性格类型置于当代语境中进行即席创作。通过意译与即席创作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帮助学生建立起文本与自我、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学生的作品则可以采取剧本、散文、诗歌、学术随笔、个人叙述、独白或是小说等形式,还可以在艺术家的帮助下采取电影短片、舞蹈、原创音乐的形式。
  5.排演/修改文本
  在整个排演和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和他人的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反馈,这种多元反馈能够促使学生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在这个阶段,艺术家和教师始终强调以下三点需要注意:(1)学生对文本认同的程度;(2)在创作实践和技巧领域中评估学生作品的质量;(3)学生对公演的适应程度。教师也会在这个阶段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仔细思考核心文本的各个部分,通过关注、聚焦、反复修改、排演等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读写技巧和能力。
  6.表演文本
  文本表演不是剧本的复制,也不完全是表演,而是与文本的交流与对话,它的最终成果是学生对剧本的理解以及他们对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动机的阐释。文本表演也是学生向同伴、老师、家长和朋友展示他们阅读和创作成果的好机会。表演剧本包括学生原创和从原文中截取并加工的片段,艺术家对表演的品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其他客串艺术家也常常会为剧本以及表演过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些都在不断地促进表演走向完善。在表演开始前,学生会在艺术家、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最后加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适合演出的需要。还要确定演出地点、观众席与舞台的位置安排、音响及照明效果、小道具等等。在表演中,艺术家与教师要制定后台纪律,时刻鼓励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后的喜悦,分析失误的原因。
  7.反思
  反思贯穿于文本表演的所有活动和环节,它促使教师、艺术家和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估、充实、提高,以使作品趋于完善。反思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团体行为,如指导教师帮助其他教师和艺术家反思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当地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他们在文本表演中表现出的问题,艺术家指导学生反思自己与他人表演的感觉与表演的技巧。即使在演出结束后,项目的指导者也还会继续指导学生共同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否透彻、是否还有困惑、文本与他们的生活还有哪些关联、演出是否准确地反映了文本的主题、大家合作的状态如何等问题。在这里,每个人都在个人和集体的互动中反思着、收获着,从而使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所学到的东西都成为可视的资源,并与他人分享。
其他文献
一  思辨涉及分析、综合、演绎、归类、推理、想象、联想等多方面的思维活动。谢小庆先生使用的概念是“审辩式思维”。虽然名称不同,但两个概念的内涵还是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我们不妨拿来作借鉴。谢小庆先生认为审辩式思维“如果用最简单的表述来回答,是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他继而说:“更完整的回答是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特点表现为:1.合乎逻辑地论
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学教评一体化的研究一般基于安德森等在修订版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的学教评一致性问题:“如何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彼此一致?”  本文拟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一课为例,探讨阅读教学中的教读课如何实现学教评一体化。  一、教读课学什么?  教读课,学生应该学什么?或者说,教读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如何确定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写的一篇小说,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要读懂这样的小说,关键是要抓住它的流派特点。  一  读者阅读的初感(直觉)的问题是:这样的作品能算小说吗?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很难说有什么人物性格,更没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错位或者矛盾。只是一个不知姓名,没有形貌,没有行动,停留在原地的女性,在随意地、即兴地、断断续续地内审,毫无头绪地联想、回忆。引起
编者按  自2017年秋季学期始,全国所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从选文来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一些新篇目,怎样教好这些新篇目成为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课“守正、务本、求活”,广受大家喜爱。我刊现特设专栏,请肖培东老师与大家分享他对统编本新课文的教学探索。  《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的文章,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
一、选择倾向性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3年《高考说明》,对于文学类和实用类两种文本的要求对比表如下:  从上表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种类型的文本都具有语言优美、意蕴深厚独特的特点,而且都是考查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和F探究这三个能力层级。共性之外,存在的差异也非常明显:文学类文本侧重于阅读鉴赏,重在体验、感受、品味、领悟和理解、探究,强调对文本的审美性阅读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理解探究。实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高考作文命题质量的高低?笔者拟从高考作文命题取向的生活性、命题形式的隐喻性、命题内容的矛盾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近五年辽宁省高考作文题具体阐释。  一、高考作文命题取向的生活性  最近几年,人们在评论高考作文题时,总喜欢为之贴上“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之类的标签。这里的“生活”应该如何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命题人从未定的甚至是神秘莫测的一般意义上的生活中提取作
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  鲁迅之子周海婴近日说:“我希望,青少年能逐步接触鲁迅的作品。过去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不去讨论。个别年轻人如果不喜欢(鲁迅),也没关系。”  今年年初,浙江绍兴鲁迅故里百草园举行了一场活动。会上,“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引起多方共鸣。学生为什么怕读鲁迅?鲁研专家说,在鲁迅小说教学中,老师在对其主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常会偏重阐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而化之的主
一  第一次读詹丹老师的《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是2017年教材培训结束后,在一趟由洛阳开往成都的火车上。其时天雨,塌方,火车一直在某个小站停留。我有些焦躁。翻开这本书时,心里嘀咕:怎么叫“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呢?难道不是文本解读在前,阅读教学在后吗?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书中的文本选材,几乎都与阅读教学的现场息息相关。  比如儿歌《比尾巴》,小学一年级课文,被认为“文化含量太低”“积累所得甚少”,而
编者按:本栏目李镇西、郑晓龙、王道信三位老师的文章是对2007年第3期谭海生老师《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一文的讨论。    从来就没有脱离内容的纯粹的语言,因此,以为华丽或朴实仅仅是对语言的评价,是片面的。即使是纯粹的语言训练,也不仅仅是遣词造句,还包括思想感情的表达。这里当然就有真实与虚假之分。我非常赞同谭海生老师所说的“不要用成年人标准评价中小学生的写作”。是的,我们不能要求孩子
作为一种全新的单元设计形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单元形式,将一直以来的课文组织形式,改变为以任务为先导,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动态系统”[1];所选择的四个单元考虑到了文体与活动的关系,体例结构大致相同,包括三个任务,从文本阅读到综合实践活动,再落到写作,体现了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一、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  九年级上册诗歌“活动·探究”单元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