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山水诗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6960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头戏,几乎每一位诗人都有山水诗作品。翻开《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绝大部分诗歌当中都有关于风景的描述:提起李白,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提起杜甫,我们就会吟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提起王维,我们也会想起“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对大自然的描述和赞美是中国诗歌不可或缺的一个
  部分。
  因此,我们写作时就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学到技巧。尤其是韩愈的山水诗,更是提高风景写作技能的宝典。
  以文为诗:韩愈的山水诗更适合效仿
  诗歌的语言是跳跃式的,讲求灵感的衔接,而不讲求画面的连接;讲求神合,而不讲求形合。山水诗也是如此,画面之间并不是完全对接的,很多时候都留有空白,是一幅心灵上的路线图。例如王维的《观猎》,本来的主场面在“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輕”,笔法忽然一改,到了“新丰市”“细柳营”,在这一处停留没多久,又“回看射雕处”,目光到了天际线。
  然而,文无定法,诗也无定法,一些敢于突破的文学大家能另辟蹊径,开辟出新的文学园地。例如韩愈,他用写散文甚至记叙文的路子去写诗,照样写得诗意盎然。这种写法,严格来说,就是“以文为诗”。
  撇开“以文为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功能,我们且从写作的角度来学习一下韩愈的山水诗,看他怎么将诗情画意与严格的散文布局结合起来,最明显的莫过于他的《山石》。这是韩愈游惠林寺时写的作品,全诗布局很严谨,一五一十地按照时间顺序和旅行路线来写。
  先看时间顺序。通读全诗,我们能看到一个明显的时间路线图,从“黄昏”开始,到“夜深”“清月出岭”,一宿之后,便是“天明”,时间线索很清晰,算得上是一篇严格的游记文章。
  再看旅游路线。第一站是古寺,在古寺吃晚饭,住宿,黄昏见蝙蝠,观壁画,晚上看月亮,静卧;第二天一大早登山,观景,见落叶在溪,古树十围,体会凉风吹衣的爽快,最后升华主题,感叹人生重在悠闲自由,何必受世俗拘束。
  时空上的布局,秩序井然,不讲究跳跃,似乎和诗的调性不搭配。然而,这却是一首千年传颂的好诗,奥秘何在?就在于剪切画面的时候,韩愈没有记流水账,而是有选择性,有侧重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对画面有所加工。
  我们看韩愈是如何剪切和加工画面的。
  妙手剪裁:风景也是可以选择和加工的
  写风景切忌流水账,一股脑儿全部记下来,不是累死,就是枯燥死。而且,写风景的时候要长个心眼,不能风景是啥样,你就记成啥样,在不失实的情况下,要注入自己的感情,甚至可以加工和变形。
  韩愈游惠林寺,因为是黄昏时候到的,所以光线昏暗,而在昏暗当中,一切变得神秘而荒凉,这一印象让他对自己所写的主调做了一个选择,要写出古寺的荒芜、神秘、野性。因此,他舍弃了精美的佛像、繁复的梁柱,而是着笔于黑暗中的蝙蝠、模糊的壁画,阴森森的有点像恐怖电影,而这种色调和古寺的“古”很搭配。然而,与陈旧古老的建筑物相搭配的是植物的野艳和野蛮生长,大片叶子的芭蕉,硕大的栀子,建筑物的苍凉,植被的丛生,正好形成古幽的氛围。
  很可能韩愈当时到寺庙的时候,环境不全是这样的,但是画面必须有主调,元素必须有取舍,韩愈一横心,干脆剪裁出一幅幽暗神奇的古寺图。
  既然如此裁图,干脆就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于是,这种荒芜体现在卧具和晚餐上,“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座荒芜的古庙,满墙依稀的壁画,纷飞的蝙蝠,干脆连所住所食也是如此荒凉
  粗糙。
  到了晚上,荒芜苍凉感继续蔓延,荒凉到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只有那冷冷的月光,冷冷地照耀着寺庙和客人。
  和古幽的情趣相搭配的,是野趣,往往那些颓旧苍老的建筑物,诸如古庙破村才和大自然的景物相协调。因此第二天,韩愈又展现了周边的野趣。“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深山无路,迷迷茫茫走在云雾当中,这种感觉其实和“黄昏到寺蝙蝠飞”“以火来照所见稀”的感觉是一样的。再如“时见松枥皆十围”,粗壮的古树和古庙,正好是对应的。
  诗歌开头的神秘气氛,一直延续到了自然景色上。高明的诗人抓住了这一共同点,或者说,高明的韩愈始终将情感判断放在古老苍凉、神秘幽静上,其他的特点都舍弃掉了。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韩愈在游山的时候,看到的景物绝对不止他笔下所描述的这些,但是,前一天晚上夜宿古寺的苍凉情调、昏暗氛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第二天选择画面,就必须有意按照这个基调去剪裁,哪怕错过其他的美景。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规律,而文章有自己的规律,可供表现的精彩有很多,但你只能表现其中的一面,韩愈就是如此操作的。
  很多人在读韩愈的《山石》时,没有想到古寺和野趣的前后照应。在情调上的无缝对接,也是此诗的魅力所在。
  启发:设置一个色调笼罩全篇
  韩愈的一些山水诗,循着记叙文的路线走,有分明的时间线索,有严格的空间线索,但并不等于走流水路线,而是对画面进行剪裁和加工,因此并不影响它的诗情画意。
  风景是多元的,人的观察视角是相对单一的,而人们的阅读审美情趣也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我的选择是有限的。要写好一篇生动有趣的风景散文或者游记,就必须在这多元的材料当中进行剪裁,这注定了我们的叙述角度不能面面俱到,有什么办法呢?可以学习韩愈的《山石》。(原诗为: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在按照时空路线推移时,我们可以先设定一个主色调,然后后面的一切跟着主色调走,符合主色调的留下,不符合的舍去。韩愈以头一天黄昏看到的神秘古寺为主色调,第二天在一幅幅画面中选出与古寺情调相吻合的画面,不吻合的忽略掉,吻合的重点描绘和刻画。因此,看上去走的是按部就班的路线图,其实都已经过了精挑细选。
  这是我们读《山石》时必须留心的。
  (选自《广州日报》2018年2月16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拟)
其他文献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元散曲》)  【品读】  《元史》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特拜归隐在家且七聘不出的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治旱救灾。年近六旬的张养浩得到任命,立即赴任。途中,他眼见关中百姓饥的饥,病的病,死的死,很是感慨,于是触景生情,写就九首怀古抚今之作。此曲即为其
期刊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a。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b。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c,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  之d,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e。子不佣矣。  
期刊
人生在天地间,无日不动念,就有个动念底道理;无日不说话,就有个说话底道理;无日不处事,就有个处事底道理;无日不接人,就有个接人底道理;无日不理物,就有个理物底道理。……细行小物尚求合则,彝伦大节岂可逾闲?故始自垂髫,终于属纩,持一个自强不息之心,通乎昼夜,要之于纯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此还本归全之道,戴天覆地之宜。(卷一《存心》)  人生天地间,没有一天不在思考,这就要有个思考的道理;没有一天不说
期刊
海瑞,这位明代中后期的名臣,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之俊杰,是吏治之标帜,官员之楷模。他与包拯、况钟并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青天”。一、从一介书生到县学教谕  海瑞,字汝贤,一字国开,因为人刚毅正直,自号刚峰,学者称其为刚峰先生。他的始祖可以上追到南宋的海俅,海俅从福建迁到广东,落籍在番禺,因此海瑞在自述中称自己是“番禺人”。又因为海瑞的高祖海答儿在明初从军而到了海南岛,所以
期刊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吕梁方山县)人,清初名臣,《清史稿》卷二七七有专传。顺治十八年(1661),四十五岁的于成龙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等职。在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廉洁勤谨的政风和卓越的政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他义不辞难、匡扶天下的责任情怀,为民
期刊
隋朝的历史不长,只有37年,但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制度建设方面却很有成就。两汉至南北朝基本上沿袭秦制,自唐至清大致上又沿用隋制,所以隋代的制度同秦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比如在官制上,隋文帝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即尚书省,管理全国政务;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政令,不同意时可以驳回。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尚书省下,分设吏(管人事)、礼(管学校、科举、祭祀)、兵(管军事)、刑(管刑狱
期刊
怎样与下级或员工沟通?关键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要善于换位思考。曾子说孔子的为人准则是“忠”“恕”两个字。那么,究竟什么是“忠”和“恕”呢?“忠”就是给别人带来好处,“恕”就是不给别人带来坏处。“忠”就是尊重对方、帮助对方,“恕”就是理解对方、不伤害对方。  “忠”是对别人忠诚。孔子把“忠”看作最高道德修养“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态度稳重端庄,工作严肃认真,为人忠心耿耿,就是到
期刊
古代官员仕宦生活是紧张有序、丰富多彩的。《毛诗序》中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择友是参与仕宦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名臣和思想家在论述如何择友方面,有着精深的见解和独特的分析。  砥砺学问  钱穆在《中国五伦中之朋友一伦》中说:“朋友一伦亦与人之为学最相关。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明代的曹端在永乐年间出任霍州学正,教学有方,“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当时,有一个
期刊
有一种颜色离我们很近,我们时刻处于它的环抱之中。它是澄澈天空的颜色,是明净湖泊的颜色,是浩瀚海洋的颜色。它就是我们美丽星球的主打色——蓝。  “蓝”上“艹”下“监”,“艹”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草木有关,“监”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之相近。一般认为,“蓝”最初是指一种叫做蓼蓝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靛青,用作染料,例如《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  根据史料记载,这种用于“染青”的草不只
期刊
我国古代社会很早就意识到教育后代的重要意义。古代社会最尊贵者莫过于帝王之家,古代皇室如何教育后代、教育得好坏,不  仅关系到帝王个人和家族的利益,更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对皇室子弟教育的顶层设计  大约22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从制度层面考虑到后代的教育问题,在统治架构中设置了“师氏”这一官职。师氏除了给帝王提供政策顾问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培养王室子弟。  如何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