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理想”课堂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s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羡慕你们上美术课,不用想太多的‘招数’孩子们就愿意上你们的课……”经常会有同事这样对我们美术老师说。难到我们的美术课真的是这样吗?在人人都讲“构建理想课堂”的今天,想要真正上好一堂美术课也绝非易事。那怎样的美术课堂才算是理想的呢?从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我也总是希望我上的每一堂课都能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能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的“美”之所在。
  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学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教师创造出适合学生的课堂——理想课堂。
  叶澜教授曾经用追问的形式来描绘了理想课堂。那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追问的形式来构造我们的理想课堂呢?
  一、美术课重要吗?
  课堂是构建理想课堂的主阵地,而处于“小三科”之一的美术课堂向来是不被人重视的。尤其是学生家长,认为美术课可上可不上,只要把语、数、外学好了就可以了,学美术没有用……受此影响部分学生也会认为美术课就是休闲课、休息课,听不听都无所谓……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喜欢上美术课呢?
  我认为首先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学生喜欢博学、幽默、亲切的老师。老师个人魅力指数也就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喜欢你和你所教授的课程。因此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发自内心的爱护每一个学生。其次,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否精彩,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教师要增强课改意识,努力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民间艺术资源,让美术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和家长们重视我们的美术课堂。
  二、只有“热闹”的课才是成功的理想课堂吗?
  王崧舟老师曾谈到过课的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可是在课改还未成熟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的是课堂是否“热闹”,尤其是公开课、展示课都有作秀的倾向。在课堂上师生的活动频率非常高,学生也很少能有静下来仔细想想的时候,学生不停的在按照老师的要求活动。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真正要掌握的东西有了解、掌握了多少呢?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了老师所定制的条条框框中不能拔出。课程改革要有形式,更要有内涵。
  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我们都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因此,学生的思维就会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样有时就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和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甚至会打破课堂上的组织性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也许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好处,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发展。然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问题老师是责无旁贷的。教师需要及时准确的对学生的作业以及发散性思维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同学们明白美术课中所体现的真、善、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真正做到“既要放,又能收”。同时在发散性思维练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用及时评价的方式,让同学们针对不同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可以对这一现象做一定的缓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光有充分的准备和详实的课堂设计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学生的课堂问题。所以,教师除了有充分的准备,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地处理出现的各种情况,解决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用教学机智调动起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其他文献
在中小学阶段,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行为偏差生。对行为偏差生的教育转化,是每个班主任最为头疼的工作。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抱着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对行为偏差生进行教育转化。  一、行为偏差生的界定  所谓行为偏差生,是指那些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或者两者均差的学生。一类行为偏差生是学习习惯差,做事丢三落四,接受知识较慢,学习吃力,学习效率差,成绩不理想,这样的学生通常被称
期刊
开学伊始,不是进入新课,照例弄一张试卷让学生做一下,一来检查一下学生假期作业的情况,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二来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三来刚开学,缓一下教师进入上课的匆忙节奏,便于充分备课讨论。这次语文试卷由两篇文言文、一篇现代文阅读、一首诗歌阅读组成,总分为100分,年级平均分为48.3分,惨不忍睹!  高二以这样的分数开始语文学习并不让人太畅快,该如何开始语文课,从枯燥的文言文一字一
期刊
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疑,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已经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知识,从而加快理解和
期刊
一、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有些学生不喜欢语文,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阅读欲望。传统的讲授式、简单的问答式、低层次的讨论式是一些教师常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中的“大一统”,“一刀切”不同程度地压抑了学生学习兴趣,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那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热情,就需要巧妙创设阅读情境。  利用多媒体创设语
期刊
体育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上好一节体育课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上好一节体育课,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是前提  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上好一节高质量的体育课,抓好课前工作是个重要前提,这样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  (一)备学生。在整个备课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原则。以足球课为例,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足球,但是仍然
期刊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又感人肺腑的回忆性写实散文。此文篇幅不长,只有一千来字,语言平常质朴,无华丽辞藻,但却字字真情,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  这是一种普遍而又正确的解读,的确,很多人都把它仅仅解读为表现“父爱”主题的作品,说什么“父爱如山”、“父爱无言”,说什么“作为子女,应该学会体谅父母、感恩父
期刊
案例: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人物形象,得出结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爱国之情的教师,他教育有方,使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小弗朗士变得懂事、爱学习、热爱祖国。就在分析人物形象行将画上句号的时候,有学生提出质疑:  生1:我认为韩麦尔先生不是一个好教师,他平时工作是不够负责的,你看他自己说的,“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
期刊
新课程改革正在强有力地推进,情感教育作为各门学科的三维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审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必须抓住这条情感红线,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在以往的教
期刊
地平线,一个仪式的终结,另一个希望的开始。暑期语文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名单上的汇报课,其中有一节是二高孟建文老师的《西地平线上》。想起之前的说课环节,外国小说《半张纸》在他的演绎下,由晦涩枯燥到情趣顿生,将一个人的一生精巧地浓缩到一张纸上,而且饱含生命的情感。  “同学们,下面我们这样啊,等一下,我不会让你们回答问题,你们知道就可以自己说,自己起来说,不用担心的。”干净利落的交流,是和陌生学
期刊
鲁迅的思想和文采成就了鲁迅杂文的辉煌,《拿来主义》就是这样―篇典范,思想深刻,见解独特,锋芒毕露,咄咄逼人。鲁迅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都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语言形式表现了出来,鲁迅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语言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文章在列举“送去主义”的表现时,有这样—句话: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几位”“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