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94年颁布的《萨拉曼卡宣言》拉开融合教育的序幕以来,从全球范围来看,融合教育仍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融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是一个将残障学生从封闭隔离教育模式走向融合开放教育模式的过程。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说是特殊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它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也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融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残障人能够立足于社会,与普通人一起工作和生活。在中国,融合教育研究的核心是尽可能地为残障儿童提供教育支持。因此,在我国运用最广泛的融合教育模式就是随班就读。面对全新的融合教育,特教学校又该如何做呢?
关键词:残障职高生;社区融合职业;基地;平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429
一、常态化社区融合职业教学的定义
残障学生常态化社区的构建与实践:融合即全纳,特指残障学生在正常的环境(即普通学校)接受平等的、适当的教育,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涵及核心
一是特指残障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把职业教学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去,把原来的小课堂拓展成社会大课堂,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职业教育教学及技能训练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真实环境中有效获取创业和就业的基本知识、生存技能和社会适应,实现与社会有机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即课堂社会化)
二是指社区教育课堂化,即将社区优质的教育资源(技术、理念)引进校园,职业教育课堂的社会化,为残障学生搭建其所适应融入社会的职业训练平台与载体,从而实现补偿缺陷、挖掘潜能并实施开展专业常规教学和综合实践教育,培养其符合社会需要的一技之长,选择就业、自食其力的教学环境
二、国家对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受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
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育人为本即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除了为残障儿童提供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外,对残障儿童开展社区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一个高效实用的补充。事实上特教学校的学生在课堂情境下形成的知识无法适应复杂的社区化生活环境,社区化职业教育能够帮助残障学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替代的优势。这种课堂教学的社区化打破了隔离特殊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围墙式”教育,让残障学生走出校园、走人社区,在社区中获得相应的技能。
在真实场景中为学生提供有意义、高质量的职业教学是融合职教的重中之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就是好课程,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就是好教育。这是适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为此,特教学校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生活展开,打破在学校建立模拟场景的封闭式环境,将学生融入社区大环境,利用社区无穷无尽的资源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搭建平台,开展动态教学。
三、辖区残障学生社区融合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简索
目前,纵观我省对社区常态化融合职业教育的研究,众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毕业生就业情况很不乐观,各地都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残疾人毕业生没能进入大学学习也没有能顺利就业,或自己喜欢却不具备其就业的所需能力与职业素养,或勉强获得就业机会却学非所用,能从事其所学专业者更是寥寥无几,我省众多特教职业教育学校都未形成一套实际可行的社区融合职业教育模式或体系,使得在今后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和改革课程设置时缺乏最新信息。
综上所述,特殊学校针对特殊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开展研究,并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将极大丰富特殊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理论,并对特殊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这一研究对于提高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质量,完善特殊学生职业发展,提高特殊学生的就业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四、我校残障学生社区融合职训的具体构建过程
2012年6月我校全面启动了残疾人职业高中办学,进一步深化和明确本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更好促进每一个残疾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给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借助市慈善总会和社会捐助办学力量,先后在我校聋、培部开设了职业高中课程,并创建和开设起十多个职业专业项目。虽然6年多来以来,我校一直在对职业教育的社区融合教育作了一些尝试,现已有数百名残障学生通过我校职业高中学习,在我校创设的社会融合职业教育环境模式下,顺利开始他们踏入社会的就业、创业之路。首先通过对他们的抽样及典型案例的就业追踪与反馈,并结合与多个毕业学生家长的调研与访谈,排除家庭背景等偶然因素,初步确定了残障学生社区融合职训的基本方向与目标,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融合职训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基地建设实现全面拓展;初步构建了职高生社会化职训的立交桥
我校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大力协助下,先后开辟与落实了5个校外爱心实训基地,其中包括有西津渡马副官茶艺店、欧尚超市和镇江宴春酒楼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和金山店)等。
作为我校建立的职业教育校外实训主要基地,西津渡宜和轩工艺坊基地先后开辟了刺绣、结艺、茶艺、书法美术、篆刻、剪纸刻纸等数个免费培训项目,并坚持每周两次(周六、周日)的对外免费开放授课,先后为数百名残疾人及学生提供过文化创业技能的培训,其中有数十名残疾学生实现了自主就业和创业,有5人次获得过国家、省市级残疾人技能比赛奖项,并展销过我市残疾人美术工艺作品达千余件幅。而今,为了让它更好的运行和发展下去,基地又成功地与我校中艺茶道场合作引进了马副官茶艺店这一品牌店入驻。
2、职业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实训社会化进程加快构建
为了强化残疾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强残疾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课题组紧紧围绕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职业课程的拓展和管理,积极拓展我校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途径、职训的方式与方法。
目前,我校校内正常开设美甲、面点、编织刺绣、汽车美容等十二个职业教育课程,自2017年初以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职训提升模式,为美甲专业成功构建了校外实习点—美源培训学校,同时该校王校长协同两位美甲老师们于2017年9月正式来我校为听障学生进行美甲技能授课。职业课程先后引进与聘请了我市四个的非遗项目工艺大师,在校内挂牌和设立了工作室,为职业高中学生展开教学与服务,分别为:中国结艺大师“安永凤”工作室、镇江非遗项目“太平泥叫叫”周宝康工作室、镇江剪纸大师“孙培”工作室以及“印建南”篆刻工作室。
融合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残障人能够立足于社会,与普通人一起工作和生活。在中国,融合教育研究的核心是尽可能地为残障儿童提供教育支持。因此,在我国运用最广泛的融合教育模式就是随班就读。面对全新的融合教育,特教学校又该如何做呢?
关键词:残障职高生;社区融合职业;基地;平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429
一、常态化社区融合职业教学的定义
残障学生常态化社区的构建与实践:融合即全纳,特指残障学生在正常的环境(即普通学校)接受平等的、适当的教育,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涵及核心
一是特指残障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把职业教学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社区中去,把原来的小课堂拓展成社会大课堂,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职业教育教学及技能训练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真实环境中有效获取创业和就业的基本知识、生存技能和社会适应,实现与社会有机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即课堂社会化)
二是指社区教育课堂化,即将社区优质的教育资源(技术、理念)引进校园,职业教育课堂的社会化,为残障学生搭建其所适应融入社会的职业训练平台与载体,从而实现补偿缺陷、挖掘潜能并实施开展专业常规教学和综合实践教育,培养其符合社会需要的一技之长,选择就业、自食其力的教学环境
二、国家对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受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
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育人为本即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除了为残障儿童提供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外,对残障儿童开展社区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一个高效实用的补充。事实上特教学校的学生在课堂情境下形成的知识无法适应复杂的社区化生活环境,社区化职业教育能够帮助残障学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替代的优势。这种课堂教学的社区化打破了隔离特殊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围墙式”教育,让残障学生走出校园、走人社区,在社区中获得相应的技能。
在真实场景中为学生提供有意义、高质量的职业教学是融合职教的重中之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就是好课程,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就是好教育。这是适合教育的核心理念。为此,特教学校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生活展开,打破在学校建立模拟场景的封闭式环境,将学生融入社区大环境,利用社区无穷无尽的资源为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搭建平台,开展动态教学。
三、辖区残障学生社区融合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简索
目前,纵观我省对社区常态化融合职业教育的研究,众多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毕业生就业情况很不乐观,各地都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残疾人毕业生没能进入大学学习也没有能顺利就业,或自己喜欢却不具备其就业的所需能力与职业素养,或勉强获得就业机会却学非所用,能从事其所学专业者更是寥寥无几,我省众多特教职业教育学校都未形成一套实际可行的社区融合职业教育模式或体系,使得在今后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和改革课程设置时缺乏最新信息。
综上所述,特殊学校针对特殊高中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开展研究,并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将极大丰富特殊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理论,并对特殊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这一研究对于提高特殊学校的职业教育质量,完善特殊学生职业发展,提高特殊学生的就业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四、我校残障学生社区融合职训的具体构建过程
2012年6月我校全面启动了残疾人职业高中办学,进一步深化和明确本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更好促进每一个残疾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给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借助市慈善总会和社会捐助办学力量,先后在我校聋、培部开设了职业高中课程,并创建和开设起十多个职业专业项目。虽然6年多来以来,我校一直在对职业教育的社区融合教育作了一些尝试,现已有数百名残障学生通过我校职业高中学习,在我校创设的社会融合职业教育环境模式下,顺利开始他们踏入社会的就业、创业之路。首先通过对他们的抽样及典型案例的就业追踪与反馈,并结合与多个毕业学生家长的调研与访谈,排除家庭背景等偶然因素,初步确定了残障学生社区融合职训的基本方向与目标,逐步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融合职训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基地建设实现全面拓展;初步构建了职高生社会化职训的立交桥
我校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大力协助下,先后开辟与落实了5个校外爱心实训基地,其中包括有西津渡马副官茶艺店、欧尚超市和镇江宴春酒楼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和金山店)等。
作为我校建立的职业教育校外实训主要基地,西津渡宜和轩工艺坊基地先后开辟了刺绣、结艺、茶艺、书法美术、篆刻、剪纸刻纸等数个免费培训项目,并坚持每周两次(周六、周日)的对外免费开放授课,先后为数百名残疾人及学生提供过文化创业技能的培训,其中有数十名残疾学生实现了自主就业和创业,有5人次获得过国家、省市级残疾人技能比赛奖项,并展销过我市残疾人美术工艺作品达千余件幅。而今,为了让它更好的运行和发展下去,基地又成功地与我校中艺茶道场合作引进了马副官茶艺店这一品牌店入驻。
2、职业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实训社会化进程加快构建
为了强化残疾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增强残疾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课题组紧紧围绕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职业课程的拓展和管理,积极拓展我校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途径、职训的方式与方法。
目前,我校校内正常开设美甲、面点、编织刺绣、汽车美容等十二个职业教育课程,自2017年初以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职训提升模式,为美甲专业成功构建了校外实习点—美源培训学校,同时该校王校长协同两位美甲老师们于2017年9月正式来我校为听障学生进行美甲技能授课。职业课程先后引进与聘请了我市四个的非遗项目工艺大师,在校内挂牌和设立了工作室,为职业高中学生展开教学与服务,分别为:中国结艺大师“安永凤”工作室、镇江非遗项目“太平泥叫叫”周宝康工作室、镇江剪纸大师“孙培”工作室以及“印建南”篆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