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监督员制度适应检察体制改革的需要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2580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人民监督员制度适应检察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丰富我国的监督理论、推动刑事诉讼改革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监督机制
  以制度规制制度,以权力制衡权力,是人类社会配置政治资源、管理国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司法文明的重要特征,也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检察制度本身的设置,从司法权配置角度分析,已体现了权力控制和制约的特点,即既受人大、政协和党纪监督(这种监督不是经常性、程序性的监督),也受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制约。国家创设作为法律监督权重要组成部分的职务犯罪侦查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效地规制公职人员在行使公权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贪污、受贿以及渎职侵权等犯罪行为,使公权力运行的非公正性、非秩序性、非廉洁性得到有效矫正,从而使公权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协调、保持、控制、防止和化解冲突、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功能。而作为具有法律监督权性质的职务犯罪侦查权本身,同样不能违背制度创设的一般规律,偏离“法定轨道”。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在这种需要下,在现有法律规定的框架下产生的对检察机关的权力制衡机制,它以权力控制理论为根本理念,以外部监督的加强实现了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观念上的新突破,丰富发展了我国的检察监督理论。
  二、保障检察权正确行使
  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如何正确行使检察权,包括如何保证公诉机关能够正确地代表国家和民众的意志和利益,适当地行使国家对犯罪的追诉权?这既要做到将真正的犯罪分子诉交法院,又要注重保障无辜,不使无罪的人错误地受到刑事追究;如何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如何在保护国家社会利益的同时充分考虑被害人的个人利益?等等,这些现实问题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外部行政权力的干预、社会人情世故的影响、检察机关内部长官意志、检察官的个人素质,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检察权得不到正确行使,甚至被滥用。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把社会监督直接引入国家权力的运行机制中,使检察权的行使受到社会公众的直接、具体监督,从而促进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公正执法、文明办案,防止司法腐败。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和试行,能有效避免检察机关权力行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怠慢和恣意。一是有利于检察机关侦查工作更好地接受外部监督。广大检察干警从实行这项制度中切实感受到了压力,强化了接受外部监督的意识,增强了提高业务水平的自觉性。二是有利于排除检察机关办案中的干扰和阻力,起到了保障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作用,也为防止检察机关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三是有利于增加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增进了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助于提高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社会公信力。
  三、体现程序正义
  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诉讼法制的不断完善,程序正义思想逐步兴起并已形成一种大势所趋的现实。人民监督员制度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而产生的,其设置在促进案件实体公正和保障诉讼程序公正方面都有其积极意义。就实体法秩序的实现而言,该制度存在的本身就具有警示的价值,而人民监督员介入检察机关自行侦办的案件,对该类案件的办理增设了一道监督体制,无疑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相关部门依法办理案件,积极查明案件真相,提高案件质量。从程序法的独立价值角度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不再是局限于一时一事的个别、偶然、随机的监督,而是制度化、程序化的监督,凡是可能引起程序性纷争、且符合规定条件的案件,都要交付人民监督员进行监督,这样就在维持逮捕决定、撤销案件、决定不起诉等极易引发犯罪嫌疑人或被害人不满的程序中增设了来自人民的监督程序。这种程序设计,保障了程序的公开和透明,拉近了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国家(司法机关)与个人在刑事程序中的紧张关系甚至对立关系;而面对与自己处于相同社会地位的人民监督员所参与的程序和所进行的监督,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双方也都更容易接受程序的结果,程序消除对立关系的功能得到了实现。因为,司法的公开性不应仅仅是为了监督,社会公众对法律生活的积极参与会使他们产生对法律的信任。
  四、促进司法民主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为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过程提供了有效途径,能够促使人民监督员在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加强法律学习,深化对国家司法活动的了解和理解,揭开了司法活动的“神秘”面纱,拉近了人民群众与国家机关的距离,有利于缓解因为不了解、不理解而产生懷疑、不满情绪,有利于培养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识,确立法律至上的现代法治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监督员制度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社会各项事务的权力,包括司法管理活动。作为人民民主国家,检察权在本源意义上属于人民所有,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可以设置人民直接参与的程序。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检察权,不应当成为检察权的垄断者。但检察工作作为国家职能活动,具有比较强的专门性、国家强制性、统一性和程序性等执法和司法的一些专业特征,其对案件的处理不一定能完全体现民众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对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认识和惩处力度(下转第89页)(上接第87页)的要求。因而司法权的社会化——让民众参与司法、让司法体现民意——一直是近代司法理论的重大课题。
  司法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受社会公众支配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特征之一。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在检察工作中增设了一条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新途径,意味着人民监督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从而把人民群众对检察权的法定监督权力具体化、经常化,完全符合民众参与包括司法在内的国家事务的国际潮流,符合当前国际社会司法改革的走向。
  五、强化人权保障
  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强了对检察机关的监督,可以保障被告人的权利,同时被害人也可以通过人民监督员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被告人、被害人在法律规定之外又多了一个救济渠道,更易于接受法律最终给出的裁决方案,这样也可以减少涉法上访案件。以不服逮捕案件的监督为例,一旦犯罪嫌疑人不服检察机关的逮捕决定,检察机关必须无条件地启动监督程序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这样就在犯罪嫌疑人的申诉中引进了中立的第三者进行监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让犯罪嫌疑人的申诉权利能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更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所以说,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对检察权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保障人权,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司法文明的要求。人民监督员制度使检察权的行使受到社会公众的监督,其实质是加强对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和制约,能够有效地促进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公正执法、文明办案,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程序观念、法治观念、打击与保护并重的诉讼观念,做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其他文献
最高人民检察院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制度的改革,目的是使职务犯罪的侦查、批捕和起诉工作能够在有效的外部监督下严格依法进行、提高检察机关的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依法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人民监督员制度从2003年成立之初到今天已经走过了6个春秋,各地检察院都对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进行不断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监督内容上,由最初的监督“三类案件”、“五种情形”走向了更广阔的监督范围,不断走
期刊
监督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责,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监督的重要职责之一。侦查监督部门担负着审查逮捕,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三大职责。审查逮捕就是对侦查机关提请逮捕的案件审查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刑事立案监督是对侦查机关的立案活动进行监督,应立案而没立案的案件,不应立案而立案的案件,以罚代刑的案件;侦查活动监督是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等进行监督。如何将法律规定的这些监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具体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人民监督体系的一部分。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根据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推荐,从社会各界中选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的人士担任人民监督员,依照一定的程序,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进行外部监督的一项制度。它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解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侦查权的监督问题,同时也为了体现自觉接受监督、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心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有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规定,“三类案件”必须全部启动监督程序,规范合理的监督程序是保证人民监督员对“三类案件”进行有效监督的重要保障。然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三类案件”监督程序的规定在监督启动方式、监督模式、表达意见的效力等方面尚有不完善的地方,本文试对这些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以期有效推动“三类案件”监督工作开展。  一、“三类案件”监督程序
期刊
人大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工作,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和主要的职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之一。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承担着重大而神圣的使命。地方人大更要遵循“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
期刊
着力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为此,检察机关正在积极探索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工作机制和办案方式,力求准确有效地把宽严相济落实到各个执法办案环节。笔者认为,人民监督员制度为确保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中实现宽严相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宽严相济作为国家的基本刑事政策,刑事司法过程,就是宽严相济的过程;适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过程,就是在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几点建议。  一、实施情况  1、人民监督员的基本情况。我院共聘请了5名人民监督员,其中,人大代表4名,政协委员1名,全部是中共党员。总体上看,他们具有较好的议案能力和监督能力。  2、提请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的基本情况。从2004年至今年,我院共提请人民监督员实施监督职务犯
期刊
摘 要:作者原创性提出“被审讯人心理状态九阶段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被审讯状态下各阶段心理状态的转换原理和审讯策略。  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理论指导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审讯方法。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从医学、心理学、法律等角度进行探索,认为讯问策略的心理学原理是:态度改变。即让不愿供述的犯罪嫌疑人自愿作出供述,让作虚假供述的犯罪嫌疑人自愿作出如实供述。  审讯过程是审讯人与被审讯人的心理接触。审讯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重要探索,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检察权的人民性  检察权在本源意义上属于人民所有,在性质上当然可以由人民直接地或部分地行使,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应当设置人民直接参与的程序。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检察权,不应当异化为检察权的垄断者。中外的司法实践都证明,由非司法职业人员(如人民陪审员
期刊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人民监督员制度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本文拟就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法律效果进行分析,并就优化人民监督员监督提出设想。  有哲人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因为权力本身具有支配他人意志和行为的力量,因此其天生具有被滥用的扩展性。出于意志本身所具有的无限扩展的主体性的支配力,权力的运作过程如果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