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优势资源 提升核心竞争力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142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近年来,传媒界和理论界对新闻媒体影响力的关注,从最初的挖掘受众“注意力”,到提高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进而转向现在的全面打造媒体的“传播力”上。那么何为传播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明认为,“传播力是媒介传播力的简称,指媒介的实力及其搜集信息、报道新闻、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能力”。笔者理解,传播力简言之即是实力和影响力相叠加之和,是媒体核心竞争力,它既是媒体发展的根本,更是媒体内生力量的源泉。
  《呼伦贝尔日报》创刊于1946年10月,是全国第一张少数民族报纸。现有蒙文、汉文、晚报三个编辑部和呼伦贝尔日报网、蒙文网、新蒙文网、俄文网4个网站。勿庸讳言,纸媒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其传播力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作为一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面对挑战,如何有效整合地方党报的优势资源,发挥好报纸的新闻传播、舆论引导和文化教益等功能,真正承担起“耳目喉舌”的重任?围绕这一课题,《呼伦贝尔日报》锐意创新,突破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制定和完善各种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形成人才的梯次结构,举全社之力办好“三报三网”,最大限度地实现网格化传播、立体化传播,在传播力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领跑呼伦贝尔市舆论,担纲信息源头
  既要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又要关注群众呼声,既要树立政治品牌,又要讲究平民品质,做好二者的平衡兼顾是办好地市党报的不二法则。作为一张有着近70年历史的党报,其政治资源优势是其最大的优势,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元素之一。《呼伦贝尔日报》在传播力建设上首先找准自身定位,时刻跟进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呼伦贝尔市委、政府的战略布局和工作重心,同时抓好“深度、角度、速度”,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三报四网”齐动、互动,同发声,承担主流声音的导向,在政策解读的权威性、时政要闻的独家性、重大新闻的时效性、民生新闻的贴近性等方面独树一帜,使得机关报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扩大传播效果。自2013年以来,《呼伦贝尔日报》不断创新新闻宣传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尤其是加大党报言论的引导作用,牢牢把握市委机关报对形势判断的话语权。2013年,在一版显要位置刊登了100余篇评论员文章,真正担纲起舆论引导先锋的大旗,从而增强了报道的力度,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形成了强大的宣传阵式。
  加快报网联动改革,实现新闻立体传播
  新形势下,报纸的新闻传播力首先要体现在以自身为基础整合新的传播平台,以拓展传播渠道。报网联动、报网互动是现有技术条件下,传统平面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最佳选择。报纸和网络各有长短,报网联动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相互完善,实质是报纸融合网络,与读者、网民的互动,是报业在内容生产上的资源重新组合。《呼伦贝尔日报》从2005年开始,领导层就不断提高对“报网联动”的认识,研究报网联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制定出报网联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以报促网,以网促报,报网互动,共同发展”的数字报业发展思路。
  近年来,《呼伦贝尔日报》不断加大网站建设力度,增加人员,扩充设备。2006年8月,《呼伦贝尔日报》蒙文网站正式开通,成为全国报业第一家蒙文网站。蒙文网站的开通使《呼伦贝尔日报》蒙文版与时代同步发展,实现了现代化、电子化、网络化,并走向了世界。该报蒙文网站开通以来,不断完善网站内容,并友情链接了人民网、《蒙古国日报》、《乌兰巴托时代报》、《蒙古国东方省日报》等国内外网站、新闻媒体。200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国建交60周年之际,该报正式开通呼伦贝尔日报“中国·新蒙文网”。“中国·新蒙文网”是一家以向蒙古国宣传呼伦贝尔、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中国,树立国家良好形象,促进中蒙两国经济、文化交流为宗旨的对外综合性新闻网站,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由官方主办的新蒙文网站,也是首家与蒙古国报业网络媒体友情链接的国内新蒙文网站。
  2010年是呼伦贝尔日报网站飞速发展的一年,日最高点击率突破97万人次,访问者遍及全国和亚太、欧洲、美洲、非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新闻网站在对外宣传呼伦贝尔的同时,也担纲起了国家外宣的重任,成为中俄蒙三角网上信息直通车,其中新蒙文网站得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2010年经《呼伦贝尔日报》积极沟通、协调,与《乌兰巴托时代报》达成合作协议:在《乌兰巴托时代报》一版报角开设宣传呼伦贝尔的专栏,2月9日刊登首期报道《大兴安岭的明珠——牙克石》。2010年,《呼伦贝尔日报》在《乌兰巴托时代报》《东方省日报》《东方视野》等报纸、杂志上刊登宣传专版5期,稿件100多篇;与乌兰巴托电视台、蒙古国人民广播电台也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亚太新闻联合会东北亚地区协调员单位,为在世界舞台上宣传呼伦贝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传播力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报纸如果仍然把新闻告知作为它的首要任务,其传播效果与影响力肯定会大打折扣。《呼伦贝尔日报》在传播观念上应时而变、与时俱进,遵循“以全新的新闻市场化理念,办出一张具有现代新闻思维的市民生活报”的办报思路,推出《呼伦贝尔晚报》,作为正报的有益补充,强化了报纸的服务功能。
  《呼伦贝尔晚报》自推出以来,善于发现、以小见大,从百姓的视角写新闻,先后推出了一批见义勇为的道德楷模,他们不但在呼伦贝尔市境内产生了广泛反响,而且引起中央媒体的关注,有些还在央视的《道德观察》栏目里播出。
  注重新闻性、突出服务性,立足反映百姓关注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该报《热线》已成为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互动平台。2010年1月呼伦贝尔日报社成功举办了“帮助最困难的人温暖过新春”大型公益活动,先后推出58篇相关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许多爱心市民、爱心企业纷纷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帮助百余户困难家庭渡过了温暖祥和的新春佳节,掀起了全社会的爱心潮。
  因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致使生活在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的嘎查牧民读报难,不能通过党报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不能通过党报学习文化知识、获取可信的最新致富信息。为此,呼伦贝尔日报社建议并积极申请市政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向牧业四旗嘎查牧民免费赠送本报蒙文版,在把党的声音及时传到最基层的同时,为基层牧民送文化、送知识。从2013年开始,5000份蒙文报免费送到了最偏远的牧户蒙古包中。同时,建立该报纸驻苏木工作站,不断扩大报纸在基层的影响力。近两年,《呼伦贝尔日报》在牧业四旗苏木逐步建立驻苏木工作站,为报纸发行探索新途径的同时,为宣传报道基层民生提供了方便。
  (作者系呼伦贝尔日报社副总编辑)
  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神舟9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四子王旗草原/3名航天员平安归来》这则消息在电视上成功播发后,分别获得第二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新闻一等奖、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电视消息类一等奖,得到业界同仁的认可与鼓励,这对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但细细回味,创作过程中,也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在整个采访报道中,我们始终在想如何拍摄好这条消息,如何充分展现其新闻价值。我们以记者现场记录的方式,抢抓到了“神9”返
期刊
如何提高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3个环节:一是办好报,使党报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得到群众的喜欢,真正使党报根植于群众之中;二是印好报,使用当代最先进的印刷技术,使党报成为平面媒体中的技术领先者;三是发好报,不断扩大党报的覆盖面,提高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包头日报社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抓住党报发行这一生命线工程,引进民营资本合资组建发行公司,走出
期刊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记者以及通讯员、撰稿人用以认识实际和反映实际的专业技术手段,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近年来,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一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越来越淡化采访。除了会议采访以外,大多数采访都通过电话、相关材料或者依赖互联网,在电脑上把材料一拼凑,加上个本报讯,一篇消息就这样出炉了。没有经过到第一现场进行深入调查采访而写成的新闻,既违背新闻
期刊
这篇人物通讯发表在《内蒙古日报》2014年3月25日第六版,署名本报记者邓玉霞。  通讯从杜小平脚上那双污垢的大头鞋入笔,经过记者的直接观察、间接釆访、面对面沟通三部分,用细腻的笔触,将一个平平凡凡、辛辛苦苦、坦坦然然的环卫工呈现给读者。整篇通讯都是记者的亲见、亲闻与被采访者的亲诉,没有材料“二传手”的痕迹,将被釆访者写得生动形象、亲切感人。  通讯虽然没有明确分几个部分,也无小标题,但在行文中思
期刊
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已进入百姓的生活,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使现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流媒体的统一声音逐渐变弱,人们更多的是被多媒体信息所包围,真伪难辨,对社会舆论形成很大的影响。  一、重点新闻网站在多媒体时代肩负的职责  随着媒体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有些媒体和网站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吸引眼球,不惜转载发布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甚至制造假新闻
期刊
一、概述   文风关系到党风、政风,关系到媒体的公信力,文风的背后其实是媒体的新闻观、价值观问题。  谁都知道,观众看电视是为了获取信息,新闻报道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信息服务的。既然如此,媒体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传达的效果至关重要,如果不对文风上的沉疴痼疾下猛药,任它泛滥成灾,到头来,媒体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改文风”是新闻媒体改革创新的需要,是遵循和把握新
期刊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当代新闻传播事业已进入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资讯齐头并进的全媒体时代。但对偏远牧区来说,谈起全媒体为时尚早。就笔者所工作的锡林郭勒草原来说,牧区信息闭塞、获取新闻渠道单一的状况仍未得以解决。  当城里用微信传递信息、用微薄获取一手新闻的拇指一族日趋增多的时候,偏远牧区里仍有很多人守着一台破旧收音机,依靠每天几十分钟的新闻节目来了解大千世界。差异来自哪
期刊
一、距离精品还差“一公里”  2014年2月21日,《内蒙古日报》一版刊发了一篇题为《列车上的温情3小时》的通讯。此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稿的内容刊发,并且排在头条位置,应该说是一篇分量较重的。但是,在素材的采集、写作的构思等方面的一步之差,未能成就一篇精品稿,在“最后一公里”处与好稿失之交臂。  评点:  生动、鲜活、自然,文字也比较简洁。一个平凡人,一件平常事,展示一个不平凡
期刊
借助电子技术手段,通过独特的声画符号系统建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表述方式,显示了强大的传播效果。这种效果主要是通过“形象化”来达成的。本文主要探讨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发挥自己独特的传播特色能动运用新闻评论这一体裁发挥其评论功能的问题。  一、运用好声音元素  首先,用好同期声。同期声是指新闻现场的人声或自然环境中的声响,它能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在还原现场气氛
期刊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第五届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今天在空气新鲜、气候宜人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市开幕了。我谨代表研究委员会向来自大江南北、长江内外的各位兄弟院校与新闻出版单位的与会代表,以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地欢迎,对大家的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是中国新闻史学会所属全国性的二级学会,也是全国第一个由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