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相遇,叫涂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sper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跟我来往比较密的涂鸦,寄居于一辆行走偏远路线的小巴的座位背面,是那种最普遍的涂改液作品,这类涂鸦一般都属即兴抒发,受时间工具环境等限制,很难美观,其内容也乏善可陈,多半是谁爱谁的甜言蜜语、或是露骨的脏话。这一次歪歪斜斜的白色字体写着的,是“2016世界末日”几个字。我不能排除这真是某位世外高人洞悉天机,明知多讲无用,选择淡然地在不起眼的地方写下一道也许无人能够引证的谶语,如果这里是《最小说》,我大概就会这样发展下去,当然,通常我们都会简便地视之为无聊之作。
  我们大概都试过在课室的书桌上认识素未谋面的学长,又或从公厕文章里了解到一些社会现实以及学会最牛的修辞技巧,我们的成长里充斥着这些不甚了了的公众题字,直至后来我们在自己的城市里看到那种讲究技巧、有计划的街头绘画,才发现到处写写画画,原来也可以很漂亮,涂鸦于是成为我们心目中需要认真对待的“艺术”。
  既为“艺术”,尤其又是舶来品,我们希望能掌握这种品味,想办法“推广”它。可是问题立刻就出现了——涂鸦违法,这令很多人尴尬不已,我们应该如何去推广一种违法的东西?
  涂鸦被禁止,不外乎因为那是未经许可而在公物或别人财产之上涂写,这行为看起来横蛮霸道,但事实上它究竟剥夺了什么、破坏了什么,没多少人能说得明白,因为一个涂鸦是碍眼还是美观,是有趣还是乏味,没有谁能说了算。涂鸦的行为其实跟所有的文艺发表没两样,只是更谦卑、更公正。如果想象成投稿,涂鸦者不过是花尽心力在命中注定的地点上完成了稿件,而事前甚至不知道这个意料之外的园地是否成立。涂鸦是温柔的君子艺,不高傲、不惺惺作态,没有强逼,只有邀请。幸运的话,会出现另一些涂鸦回应,不论形式是对话、骂战、抄袭、致敬、还是纯粹把原来的比下去。可即使作品再好、观众再多,不合法也就代表没有法律保护,这道风景必然会经历自然侵蚀、任意毁坏、也得准备随时被有权的人清除、掩埋、连根拔起,或者据为己有。
  然而涂鸦不需要寻求法律的保护(尽管涂鸦者需要),它压根儿就拒绝参与这场权利(或权力)和财产的分配游戏。它不是挑战法律,更加没有与之对抗的能力,它是非暴力的,挑战的是社会的盲目及麻木,是人的美感和幽默感,寻求的是对个性的尊重、对意见的包容。涂鸦非暴力,所以能标示出暴力的边界。当我们连在街上也躲避不了大众媒体的轰炸,就会明白角落里一个静静的涂鸦并不算什么霸占,而是对沦为消费品的生活空间和景观的解放;当一名女子在公众地方喷上寻人图文,然后被重案组通缉,我们就看清了暴力的所在。
  在“奉公守法”的无上原则下,涂鸦在香港一向缺乏公开讨论的余地,况且涂鸦这回事本来没甚规范,这本集合学者、艺术导师、涂鸦爱好者,当然还有行动家等多方面论述的图书,取材格局上其实比较类似时事专题报导,这只是一个开始,关于香港涂鸦的文献档案和理论研究有待慢慢丰富起来。
  书中当然也提到了香港最重要的涂鸦icon——九龙皇帝。大家心里也许清楚,御笔亲题本来是个别事件,与发扬自欧美的“鬼飞踢”(学者毕恒达博士对graffiti音义俱到的翻译)除了一样写在墙上,其余的历史脉络作风沿革根本不同。可是如果将事情放入香港社会日益成熟的城市空间讨论里看,没有人能将两者割裂开来。不过作为艺术爱好者,我还是要避免将涂鸦的价值过多地集中在其社会意义之上。九龙皇帝给我们的最大启发,不是什么社运抗争手段,而是有关一个人,不属于任何势力的一个人,如何不顾艰辛、不理别人眼光、经年累日地坚持一种无偿的书写习惯,最后(只是)在无意间成为一座城市记忆的浮萍。这是艺术的精神,是这种精神将曾灶财的名字和鬼飞踢名家与(更重要的)千千万万匿名者联结起来。
  如果不认清这点,那么即使我们同意暂时把法律问题放入括号,还是不可能好好了解涂鸦。法律虽然对涂鸦不友善,但它不是涂鸦的天敌。作为一种有机物,涂鸦害怕的正是“推广”,是那种企图把众生万物吞没的市场逻辑。涂鸦之所以存在,只因为墙在那里。如果我们终究不忍艺术凋零、乐意见到涂鸦开花,那就不妨静下来,好好听听它的声音,想象一下,Y到此一游后又去了哪里、B爱不爱A、X有否早死,还有在上次世界末日与下次世界末日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
其他文献
《一个人的KTV》、《下楼谈恋爱》、《我想跟你走》、《我的不完美》,刘若英已经出了四本书。明星出书,似乎成为一种风潮。大多明星写的不是书,是画册,一下子就能从头翻到尾。可是刘若英不同——新书《我的不完美》,扎扎实实的52首诗,3篇小说,14篇散文,从文字与摄影作品中,你能窥见五年来她所行过的心情与旅行轨迹,在纸页上一点一滴汇聚成诚实又感性的奶茶。  作为明星的刘若英,出书其实是件有点尴尬的事情——
期刊
你的身边或许走过一些经岁月洗汰掉的朋友,他曾扑闪着明亮的眼睛,告诉你说他想当个作家。而你可能颇为震惊,这丫的水平也能写小说?语文成绩还不如我呢!你可能嘲弄,幻想家的食物总是残羹冷炙,到头来也只留个残山剩水的空梦。你也可能由衷赞叹,这家伙太有追求了,我要精神上绝对支持他。  李海鹏是成功的那一个,他年轻时想写小说的冲动终于在而立之年完整地释放出来。他的朋友为其作序,直言“换个姿势一样可以做天才”。 
期刊
对话 书香两岸X程三国    书香:您如何看理想国的活动?  程:理想国沙龙是人文性非常强的活动,有少数文化明星但多数不是明星,却有这样的号召力,与它对应的,是整个社会有一部分人已经超越了生存的阶段,他们对人文会有这样的需求。我觉得可以说,现在有一股人文小复兴的潮流,理想国正好赶上了这个需求。  从北京贝贝特这个公司的成长来说,这么多年来,它从来没有改变过方向,从来没有降低出版物的水准和要求,它的
期刊
甫读完高翊峰的长篇新作《幻舱》,好一阵子都觉得自己周围的时间变得软绵绵的,仿佛还沉浸在那个果冻般的、充满球藻、失去时间坐标的地下避难室里。当连报章杂志的日期都被剪下,只能依靠主角手上残存的笔记索求往事记忆,不断询问坏去手表上的指针位置,在这样的空间里,还有什么是可靠的?曾出版过《肉身蛾》、《伤疤引子》、《一公克的忧伤》等短篇小说集,经过了这些被他自诩为“十年练习”的时光,自台湾迁徙北京又返回,高翊
期刊
跟大型的连锁书店不同,  对于书腰,  独立书店的体会更接近读者。    对于大多数独立书店来说,有书腰并不意味着大卖(他们或许也无意追求),书腰对于来往独立书店的读书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左右他们选书的因素。而独立书店本身,自然也不会以书腰来衡量、选择一本书是否值得推荐,最重要的标准是,一本书最为实质的内容。    不在我们选书的考虑范围之内  陆黔红(重庆西西弗书店经理)  根据我的从业经验,书腰
期刊
现在出版产业的主流商业模式是以“版税制”为基础的,它的模式流程是这样的:找作者、签约、付版税、出书。书的财产权属于出版社,但内容的著作权则属于作者。  二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这种模式下工作,对这种模式的运行抱以忠诚之态度,从来没想过这会有什么问题。直到电子书的时代到来,我赫然发现,原来纸书产业的根基并不像我以为的那么稳固。  事实是这样的:出版社并不实际拥有内容。我们寻找作者,推动写作,出版成书,但只
期刊
有人说,大陆接受过财经教育的人,大都使用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国财经社)的教材,很多人是读着中国财经社的书走上了财经科研、教育和经济管理等各个工作岗位的。作为一个有50 多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它的影响和贡献当然不仅于此。成立于1956年的中国财经社,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年出版图书千余种,码洋逾4亿元,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影视和数字产品于一身。在2011年伊始,又荣获“第二届中国出
期刊
书腰的两个最主要功能,一是资讯宣传,二是设计。    以大陆和台湾目前的情状,书腰的宣传功能比较纯粹和普遍。  台湾南方家园出版社所制作的书腰,在资讯宣传方面只是一个辅助的功能,而将设计这一环节做到了最大。南方家园主编洪于雯说,“进入电子书时代,实体书没有被电子书取代,在于它可以做成艺术品或者文化商品,它可以被珍藏。”所以,书腰的设计同书封的设计搭配,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南方家园力求把书腰
期刊
以前年轻,翻阅历史,总有掩卷长叹的哀痛,因为看到那些英雄的折翼或是殒落,总有诸多不忍。随着岁月增长,多了些观察和体悟,也多了些洞悉人生潜规则的理解,知道那些令人不舍的英雄,他们的“悲剧问题所在”;也明白那些令人赞叹的英雄,他们的“智慧亮点所在”。  近日,正在研究汉景帝,有“文景之治”美誉的刘启,是个好皇帝,而所谓的好皇帝,只是对国家的治理有贡献,对历史的发展有建设,但他终究也是残忍而霸道的。在他
期刊
出版畅销书,大概总是面临着和拍电影一样的两难:商业性和艺术性常常难以统一。要内容独到、有观点有特点,难免就要牺牲一批更大众的读者,尤其是对以出版大众畅销书为宗旨的出版社来说,这种矛盾更是时时存在。  做经济类的书也有好几年了,根据个人经验,这类书通常是两种风格,一种是比较大众的,通俗的经济读物,一种就是更专业和学术的,面对更高端,有专业背景的读者。偏偏每次出书都为一个问题为难:太大众太通俗的,同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