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部分老师都觉得环境布置做起来很累,但在日常教育中又没有什么太大作用。我认为环境布置可以是老师的教育工具,也可以是孩子的学习任务,这样就把原来认为价值不大的工作变成了老师的好帮手。
1.什么是环境布置?
刚入园的幼儿园新生初次离开家庭,所以需要通过课室加工,让小班孩子觉得幼儿园和家里区别不大,从而建立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达到解决他们到新环境心理不安的情感困扰。一般老师的做法是在墙壁粘贴温馨可爱的卡通形象的装饰品。孩子在幼儿园接受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多,所以在其他时间段,老师就需要通过环境布置作为教育孩子的帮手,例如利用装饰品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或者让孩子通过粘贴的作品向其他孩子学习等,我们把这些装饰称之为环境布置。除了平面的环境布置,还有立体的环境布置。
老师应该把环境布置看作一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减轻老师的工作、提高教育的效率。我看到很多老师把环境布置看成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只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布置,这样不仅对工作没有帮助,还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2.环境布置其实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要發挥布置环境的功能,首先要知道它能够有什么作用,我认为环境布置能够起到以下几大作用:
①能够创造情景。班级里如果只是空的课室,墙壁上什么装饰都没有,孩子进去就像到了一个冷冰冰的空间,他会觉得这个地方很陌生。假如这个环境里有一些他认识的卡通人物、动物,或者是家里的照片,孩子就会觉得这个地方没那么陌生,没有那么令人惧怕。除了让孩子心理感到安全外,情境的价值在区域活动、主题课程,甚至对生活教育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②产生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的教育功能,即在环境里粘贴的装饰就能够产生教育作用,孩子通过看、摸、操作这个环境就能够学到一些知识,或者习得一些经验。这些环境可以是孩子被动接受的,也可以是孩子和环境互动接受的,例如在洗手盆旁边粘贴洗手步骤的照片就是被动接受型,这样的环境就可以传递信息,起到直接教育孩子的作用。还有在区域入口记录人数的小脚印就是孩子和环境互动接受型,孩子通过操作得到记录经验。
第二种是间接的教育功能,即是在孩子参与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教育功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思考锻炼,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经验。
③把环境布置作为主题课程的成果展示。把主题的发展过程体现在环境布置中,最后环境布置成为主题的最终成果。在主题发展过程中,不断制作、更新环境,最后打造一个成果的展示。这种做法孩子需要承担一项长远的任务,这样孩子就需要详细的计划、系统的思考,于是就锻炼了计划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大部分活动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任务,内容和经验的相关性就相对提高,孩子的学习经验就能够更有效地建构。
3.环境布置的原则。
环境布置有几个原则:
①高度原则。孩子视线的高度我们叫作环境的黄金高度,因为孩子眼睛水平的位置能让孩子立即看到并产生联想,所以这个高度环境布置的对象主要是孩子,然后在这高度上下延伸,下到地面,上到孩子伸手能碰到的高度,一般来讲是1.5米左右。高于1.5米以上环境布置的对象就是成人,比如家长或者老师。
②先功能、再美观原则。先功能即是首先考虑环境的功能,再考虑美观,现在很多老师只考虑美观,没考虑功能。这是一个顺序问题,就像放凉了的茶水,也是要先用开水泡茶后才放凉,而不是用凉水去泡茶的道理一样。
③过程比结果重要原则。环境布置的过程应该比最终结果重要,应该尽量把环境布置的过程作为教育的过程,尽量让孩子参与,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去做,就算是小班幼儿也可以自选作品,然后老师提供材料让孩子自己粘贴。而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参与到环境布置的设计中来,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每一个版面的功能,计划版面该如何装饰,布置的内容该如何制作等。孩子参与环境布置不但可以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没办法通过老师口头教授直接习得,只有在大量的动手过程中才能够锻炼出来。
老师还可以这样理解环境布置的原则:把课室当作美术馆,老师只是美术馆的馆长,在馆中环境布置里的作用只是为孩子准备展示的版面,最终馆中大部分展示的都是孩子的作品。但是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在功能上版面之间要有整体性,就像美术馆里也会划分不同的主题区,同一个主题里的作品也是相互呼应,以不同的角度、模式讲述同一主题的内容。第二,版面的设计、布局也要体现整体效果,即是老师需要把版面设计得美观之外,颜色、形状等基本元素也要有统一的风格。
4.环境布置的步骤。
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最有效的环境布置步骤是这样的:
①老师首先根据课室墙面的特点规划、布置版面的大小和形状,然后就这些墙面的位置决定针对的对象,例如在门口比较高的位置就适合家长;在美术区的墙面就比较适合在美术区活动的孩子。
②接着老师要根据工作需要或课程需要设计每一个版面展示的目的,根据其位置特点设计功能,比如说在洗手盆附近的墙面直接粘贴正确洗手步骤示意图就应该很合理。在语言区里,理所当然应做一些和孩子语言发展有关的环境布置。
③设计了环境布置的功能后,老师就要设计版面的两个基本元素:首先是考虑展板内的布局,布局包括展板的形状和摆设的位置,虽然展板基本上都是由几何形状组成的,但是几何形状构图设计得好不好看,就要看老师的水平了,我建议老师在生活中多注意商场的各类布置,那些都是专业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是老师很好的参考学习对象。设计了展板的布局后就要开始考虑选择材料了,决定材料的主要因素就是费用预算,要求材料是经济实惠的,可以用简单的KT板或大面积的纸。但是如果需要要求环境布置呈现效果高档一点,可以用水松板或泡沫板,甚至有机玻璃或原木。
④展板做好之后老师需要在板上设计标语口号、内容主题,老师的水平也就体现在这里。例如比起简单“食谱”两个字,“过来看看孩子这周的营养餐”这样的展板名称则显得更人性化。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设计和制作标语的过程。 ⑤版面内容可以是老师制作,也可以让孩子动手参与,或者是两者结合。但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比如说学洗手时老师可以把孩子洗手的步骤拍成连续的照片,语言区里的环境布置则可以让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作品粘贴在墙上作为今后谈话内容。
⑥制定维护、更新的时间及负责维护的人员。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更新要求,老师把要求设计好后,可以在版面的边上写上负责人的姓名,更新的时间。负责人可以是孩子,或者是某一位老师,甚至是家长;更新的安排可以是一天更新一次、一周更新一次,或者是一个月更新一次。这样环境布置基本上就完成了。
5.利用环境布置创造情境的方法。
首先课室的环境需要利用环境布置来创造情境。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这些情境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安全温馨,所以选择的颜色应该是温馨的粉色。不能用大红大绿,因为这些颜色容易让孩子兴奋。内容一般是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也可以是孩子的家庭照片。如果是孩子的家庭照片的话,老师只要做一些富有童趣的照片架就可以了。对中大班的孩子来说,这些情境的目的则更多是希望通过这些情境,能够让孩子联想到和课程的相关内容与经验。所以内容可以是和课程相关的,假如采用的是主题课程,情境的内容就可以是和主题有关的,例如主题是《寻找春天》,情境就可以是利用捡回来的树叶制成绿叶茂盛的大树。最理想的环境布置版面是既能够产生情境,同时又能够通过这些情境引发孩子互动学习的兴趣。
环境布置产生的情境除了为整个课室创造氛围,在区域里还能够让孩子产生联想,甚至可以说是引导孩子发展的方向。例如在娃娃家利用超市的促销海报制作的情境就能够引导孩子往购物的方向发展,在建构区利用杂志里摩天大厦照片制作的情境就能够引导孩子往建构高楼的方向发展。
老师创造情境应该尽量利用现成的物品,以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例如可以用杂志、旧书本里面的照片,或者从幼儿园、家里收集回来的童书,也可以用孩子的作品及照片去创设情境。平时要有意识收集这些素材,用文件夹按一般常用的方法分类,如节日、四季等,妥善储存。
6.利用环境布置产生直接教育功能的方法。
利用环境布置产生教育功能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先说直接的,直接教育功能基本上就是传递信息,第一种是展示式的传递信息,就是在版面上直截了当地展示内容。第二种是通告式的,告诉家长或告诉孩子有什么事需要注意,例如有流感,要求家长配合。如果对象是家长,通告内容应该以文字为主,通告粘贴是有时段性的,我一般在右下角写上张贴及取下的日期,这样家长才会更加关注通告。第三种是感谢式,感谢式比较婉转,通过感谢促进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设计一块感恩板,定期粘贴孩子制作的感谢海报,受到感谢的家长就会更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其他家长也可能会因此而改变态度。第四种是记录式的,版面像记录一样,围绕一个内容,用定期更新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能够看到过去的记录,例如身高、体重记录版。也可以把两种物品放在一起做对比,例如不同环境生长的植物。我比较喜欢用这种方式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给家长看。最后一种是作品展示,目的就是利用作品为载体,让孩子和成人通过作品间接学习,作品可以是不同孩子的作品,也可以是名家作品。作品展示还可以转化为孩子自学的形式,例如把折纸的每一个步骤以实物展示给孩子,这样孩子就容易理解,便于自学。我曾经还做过“自己评价自己贴”的环境布置,做了一块展板,让孩子们自己评价自己每天的美术作品,如果觉得有学习价值的就贴上去,然后就在餐前活动讲述原因,作品当天放学时就会被取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评能力。
以上的方法除了对老师的工作起到直接的效益,在过程中也丰富了孩子宝贵的经验,既有管理上的环境布置的科学方法,又有数学上的统计记录方法,还有情感上的感恩,而且还培养了通过作品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孩子今后将一生受用的素质。
7.利用环境布置产生间接教育功能的方法。
所谓间接的教育功能,就是孩子参与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教育功能,在这过程中孩子需要一定的思考或锻炼,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经验。我把产生间接的教育功能的方法归纳为:分类法、配对法、描述法、关系法和操作法。下面我以分类法为例,简单介绍一下,这类方法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老师只要改变了分类的要求,利用同样环境布置中的版面和素材,就可以不断丰富孩子各种维度分类的经验,游戏可不断重新再来,环境布置的价值得到最大化,而且老师不需要多次收集分类活动的操作材料。这样既可以不断丰富孩子分类的经验,老师的工作也可以变得省力又省心。
①分类法。分类法即孩子需要按照要求把作品或收集回来的物品粘贴在墙面的分类版面,在过程中锻炼孩子的分类能力。
②配对法。配对法是孩子根据版面的要求,把材料和问题配对或者把材料和材料进行配对。
③描述法。让孩子描述版面的内容,描述法的关键是讲什么和怎样讲。选择描述的图片信息量要丰富,即要求版面中可以提供讲述的内容要多。
④关系法。关系法就是要孩子找出材料之间的关系。
⑤操作法。操作法就是让孩子操作。如孩子利用贴在墙壁上的海报用手指模拟笔顺练习、孩子在柱子或栏杆上绑绳结锻炼小肌肉的灵活……
8.环境布置该注意什么元
素才美观?怎样才能有系统地利用环境布置?
怎样才能把班里的环境布置得美观漂亮呢?
第一,设计颜色时要有主色概念。很多时候看到老师在布置环境时运用颜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主色的概念。班里的颜色不能杂乱,一杂乱就不好看了,每个班都要找到自己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老师在做板块时就要以主色调为主。一般我们在幼儿园的颜色都是用主色的邻近色作为配搭色,即是在色谱上主色旁边的颜色,很少用对比强烈的颜色作为配搭的颜色,美术室或功能室则可以用大胆的对比设计。课室里只要有了主色調,整个感觉就会不一样。 第二,善用形状变化的组合设计美感。想象一下在同样的课室长方形墙壁上,以下这三种展板设计会带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第一块,只有一大块长方形展板在墙壁上;第二块,墙壁中间一块稍大的长方形展板,两侧各一块小正方形展板;第三块,墙壁上用三条长方形组成的展板,最高一条靠左边,中间一条在中间,下边一条靠右边,形成一个矩形。虽然都是用几何形状设计的展板,这三种设计产生的效果就很不一样,所以美感就是在规则里产生变化。同样道理,提供给孩子制作的纸张如果有变化,孩子完成作品的效果也会不同。例如把传统的A4纸对边、对角裁开,于是孩子可以选择不同形状的纸张来作画,这样产生的效果就与单一的绘画纸张形状有所不同。当然老师还可以提供其他材料给孩子,例如纸筒、报纸,甚至也可以把纸盒从里面翻出来等等。有了形状变化的环境就活起来了!
第三,“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很重要。强调的都是作品装裱的重要性。装裱除了能使孩子的作品增添风采之外,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作品获得了重视,对作品的保存也会起到很大帮助,所以装裱孩子作品的工作要认真。
也许看到这里会有老师说:“这些是很好,可是我根本没时间做。”对于这样的疑问,我想说的还是那句话:尽量把老师的工作转化为孩子的教育任务。把作品装裱变成孩子的美术活动不就可以一举两得了吗?
最后提醒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当然也包括学期结束时,老师个人都应该保存很多孩子的作品,以不同颜色来进行分类。因为新学期开始时,新学期的展板你布局好了,但如果里面没有孩子的作品,空空的,怎么会好看呢?如果老师有一些孩子的作品、大幅的照片,就很容易把环境布置好,等新学期孩子的新作品出来了再进行更换。
学会把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和美感结合,就要学习如何系统地布置环境,我的方法是把环境布置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就是备课时,把环境配置的变化和调整的内容,还有调整的目的也作为备课的一部分。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让老师进一步学会利用环境布置,利用它在生活中创造真实的任务给孩子,让这个任务成为孩子都可以参与的工作,从而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蔡伟忠博士,知名美籍国际教育专家,任法国Ludo教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顾问,广东省心理学会婴幼及学前研究部副会长,广东省幼儿园讲师团发起人和第一届首席导师。
3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方法,为0~8岁儿童提供教育及相关服务。参与规划设计、指导的幼儿园达400多所,其中包括较高端的国际级幼儿园,也包括资源贫乏的山区幼儿园。出版《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幼儿建立常规的道与法》《80、90后养娃全攻略》《幼儿园30个大型主题活动精选》《幼儿园户内外环境设计手册》等暢销书籍。
1.什么是环境布置?
刚入园的幼儿园新生初次离开家庭,所以需要通过课室加工,让小班孩子觉得幼儿园和家里区别不大,从而建立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达到解决他们到新环境心理不安的情感困扰。一般老师的做法是在墙壁粘贴温馨可爱的卡通形象的装饰品。孩子在幼儿园接受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多,所以在其他时间段,老师就需要通过环境布置作为教育孩子的帮手,例如利用装饰品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或者让孩子通过粘贴的作品向其他孩子学习等,我们把这些装饰称之为环境布置。除了平面的环境布置,还有立体的环境布置。
老师应该把环境布置看作一个工具,利用这个工具减轻老师的工作、提高教育的效率。我看到很多老师把环境布置看成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只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布置,这样不仅对工作没有帮助,还会浪费时间和资源。
2.环境布置其实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要發挥布置环境的功能,首先要知道它能够有什么作用,我认为环境布置能够起到以下几大作用:
①能够创造情景。班级里如果只是空的课室,墙壁上什么装饰都没有,孩子进去就像到了一个冷冰冰的空间,他会觉得这个地方很陌生。假如这个环境里有一些他认识的卡通人物、动物,或者是家里的照片,孩子就会觉得这个地方没那么陌生,没有那么令人惧怕。除了让孩子心理感到安全外,情境的价值在区域活动、主题课程,甚至对生活教育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②产生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两种:
第一种是直接的教育功能,即在环境里粘贴的装饰就能够产生教育作用,孩子通过看、摸、操作这个环境就能够学到一些知识,或者习得一些经验。这些环境可以是孩子被动接受的,也可以是孩子和环境互动接受的,例如在洗手盆旁边粘贴洗手步骤的照片就是被动接受型,这样的环境就可以传递信息,起到直接教育孩子的作用。还有在区域入口记录人数的小脚印就是孩子和环境互动接受型,孩子通过操作得到记录经验。
第二种是间接的教育功能,即是在孩子参与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教育功能,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思考锻炼,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经验。
③把环境布置作为主题课程的成果展示。把主题的发展过程体现在环境布置中,最后环境布置成为主题的最终成果。在主题发展过程中,不断制作、更新环境,最后打造一个成果的展示。这种做法孩子需要承担一项长远的任务,这样孩子就需要详细的计划、系统的思考,于是就锻炼了计划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的大部分活动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任务,内容和经验的相关性就相对提高,孩子的学习经验就能够更有效地建构。
3.环境布置的原则。
环境布置有几个原则:
①高度原则。孩子视线的高度我们叫作环境的黄金高度,因为孩子眼睛水平的位置能让孩子立即看到并产生联想,所以这个高度环境布置的对象主要是孩子,然后在这高度上下延伸,下到地面,上到孩子伸手能碰到的高度,一般来讲是1.5米左右。高于1.5米以上环境布置的对象就是成人,比如家长或者老师。
②先功能、再美观原则。先功能即是首先考虑环境的功能,再考虑美观,现在很多老师只考虑美观,没考虑功能。这是一个顺序问题,就像放凉了的茶水,也是要先用开水泡茶后才放凉,而不是用凉水去泡茶的道理一样。
③过程比结果重要原则。环境布置的过程应该比最终结果重要,应该尽量把环境布置的过程作为教育的过程,尽量让孩子参与,孩子能做的就让孩子去做,就算是小班幼儿也可以自选作品,然后老师提供材料让孩子自己粘贴。而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参与到环境布置的设计中来,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每一个版面的功能,计划版面该如何装饰,布置的内容该如何制作等。孩子参与环境布置不但可以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没办法通过老师口头教授直接习得,只有在大量的动手过程中才能够锻炼出来。
老师还可以这样理解环境布置的原则:把课室当作美术馆,老师只是美术馆的馆长,在馆中环境布置里的作用只是为孩子准备展示的版面,最终馆中大部分展示的都是孩子的作品。但是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在功能上版面之间要有整体性,就像美术馆里也会划分不同的主题区,同一个主题里的作品也是相互呼应,以不同的角度、模式讲述同一主题的内容。第二,版面的设计、布局也要体现整体效果,即是老师需要把版面设计得美观之外,颜色、形状等基本元素也要有统一的风格。
4.环境布置的步骤。
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最有效的环境布置步骤是这样的:
①老师首先根据课室墙面的特点规划、布置版面的大小和形状,然后就这些墙面的位置决定针对的对象,例如在门口比较高的位置就适合家长;在美术区的墙面就比较适合在美术区活动的孩子。
②接着老师要根据工作需要或课程需要设计每一个版面展示的目的,根据其位置特点设计功能,比如说在洗手盆附近的墙面直接粘贴正确洗手步骤示意图就应该很合理。在语言区里,理所当然应做一些和孩子语言发展有关的环境布置。
③设计了环境布置的功能后,老师就要设计版面的两个基本元素:首先是考虑展板内的布局,布局包括展板的形状和摆设的位置,虽然展板基本上都是由几何形状组成的,但是几何形状构图设计得好不好看,就要看老师的水平了,我建议老师在生活中多注意商场的各类布置,那些都是专业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是老师很好的参考学习对象。设计了展板的布局后就要开始考虑选择材料了,决定材料的主要因素就是费用预算,要求材料是经济实惠的,可以用简单的KT板或大面积的纸。但是如果需要要求环境布置呈现效果高档一点,可以用水松板或泡沫板,甚至有机玻璃或原木。
④展板做好之后老师需要在板上设计标语口号、内容主题,老师的水平也就体现在这里。例如比起简单“食谱”两个字,“过来看看孩子这周的营养餐”这样的展板名称则显得更人性化。当然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设计和制作标语的过程。 ⑤版面内容可以是老师制作,也可以让孩子动手参与,或者是两者结合。但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比如说学洗手时老师可以把孩子洗手的步骤拍成连续的照片,语言区里的环境布置则可以让孩子选择他们自己的作品粘贴在墙上作为今后谈话内容。
⑥制定维护、更新的时间及负责维护的人员。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更新要求,老师把要求设计好后,可以在版面的边上写上负责人的姓名,更新的时间。负责人可以是孩子,或者是某一位老师,甚至是家长;更新的安排可以是一天更新一次、一周更新一次,或者是一个月更新一次。这样环境布置基本上就完成了。
5.利用环境布置创造情境的方法。
首先课室的环境需要利用环境布置来创造情境。对小班的孩子来说,这些情境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安全温馨,所以选择的颜色应该是温馨的粉色。不能用大红大绿,因为这些颜色容易让孩子兴奋。内容一般是孩子熟悉的卡通人物,也可以是孩子的家庭照片。如果是孩子的家庭照片的话,老师只要做一些富有童趣的照片架就可以了。对中大班的孩子来说,这些情境的目的则更多是希望通过这些情境,能够让孩子联想到和课程的相关内容与经验。所以内容可以是和课程相关的,假如采用的是主题课程,情境的内容就可以是和主题有关的,例如主题是《寻找春天》,情境就可以是利用捡回来的树叶制成绿叶茂盛的大树。最理想的环境布置版面是既能够产生情境,同时又能够通过这些情境引发孩子互动学习的兴趣。
环境布置产生的情境除了为整个课室创造氛围,在区域里还能够让孩子产生联想,甚至可以说是引导孩子发展的方向。例如在娃娃家利用超市的促销海报制作的情境就能够引导孩子往购物的方向发展,在建构区利用杂志里摩天大厦照片制作的情境就能够引导孩子往建构高楼的方向发展。
老师创造情境应该尽量利用现成的物品,以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例如可以用杂志、旧书本里面的照片,或者从幼儿园、家里收集回来的童书,也可以用孩子的作品及照片去创设情境。平时要有意识收集这些素材,用文件夹按一般常用的方法分类,如节日、四季等,妥善储存。
6.利用环境布置产生直接教育功能的方法。
利用环境布置产生教育功能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先说直接的,直接教育功能基本上就是传递信息,第一种是展示式的传递信息,就是在版面上直截了当地展示内容。第二种是通告式的,告诉家长或告诉孩子有什么事需要注意,例如有流感,要求家长配合。如果对象是家长,通告内容应该以文字为主,通告粘贴是有时段性的,我一般在右下角写上张贴及取下的日期,这样家长才会更加关注通告。第三种是感谢式,感谢式比较婉转,通过感谢促进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设计一块感恩板,定期粘贴孩子制作的感谢海报,受到感谢的家长就会更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其他家长也可能会因此而改变态度。第四种是记录式的,版面像记录一样,围绕一个内容,用定期更新的形式来传递信息,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能够看到过去的记录,例如身高、体重记录版。也可以把两种物品放在一起做对比,例如不同环境生长的植物。我比较喜欢用这种方式把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给家长看。最后一种是作品展示,目的就是利用作品为载体,让孩子和成人通过作品间接学习,作品可以是不同孩子的作品,也可以是名家作品。作品展示还可以转化为孩子自学的形式,例如把折纸的每一个步骤以实物展示给孩子,这样孩子就容易理解,便于自学。我曾经还做过“自己评价自己贴”的环境布置,做了一块展板,让孩子们自己评价自己每天的美术作品,如果觉得有学习价值的就贴上去,然后就在餐前活动讲述原因,作品当天放学时就会被取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评能力。
以上的方法除了对老师的工作起到直接的效益,在过程中也丰富了孩子宝贵的经验,既有管理上的环境布置的科学方法,又有数学上的统计记录方法,还有情感上的感恩,而且还培养了通过作品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孩子今后将一生受用的素质。
7.利用环境布置产生间接教育功能的方法。
所谓间接的教育功能,就是孩子参与布置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教育功能,在这过程中孩子需要一定的思考或锻炼,从而得到有价值的经验。我把产生间接的教育功能的方法归纳为:分类法、配对法、描述法、关系法和操作法。下面我以分类法为例,简单介绍一下,这类方法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老师只要改变了分类的要求,利用同样环境布置中的版面和素材,就可以不断丰富孩子各种维度分类的经验,游戏可不断重新再来,环境布置的价值得到最大化,而且老师不需要多次收集分类活动的操作材料。这样既可以不断丰富孩子分类的经验,老师的工作也可以变得省力又省心。
①分类法。分类法即孩子需要按照要求把作品或收集回来的物品粘贴在墙面的分类版面,在过程中锻炼孩子的分类能力。
②配对法。配对法是孩子根据版面的要求,把材料和问题配对或者把材料和材料进行配对。
③描述法。让孩子描述版面的内容,描述法的关键是讲什么和怎样讲。选择描述的图片信息量要丰富,即要求版面中可以提供讲述的内容要多。
④关系法。关系法就是要孩子找出材料之间的关系。
⑤操作法。操作法就是让孩子操作。如孩子利用贴在墙壁上的海报用手指模拟笔顺练习、孩子在柱子或栏杆上绑绳结锻炼小肌肉的灵活……
8.环境布置该注意什么元
素才美观?怎样才能有系统地利用环境布置?
怎样才能把班里的环境布置得美观漂亮呢?
第一,设计颜色时要有主色概念。很多时候看到老师在布置环境时运用颜色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主色的概念。班里的颜色不能杂乱,一杂乱就不好看了,每个班都要找到自己的主色调是什么颜色,老师在做板块时就要以主色调为主。一般我们在幼儿园的颜色都是用主色的邻近色作为配搭色,即是在色谱上主色旁边的颜色,很少用对比强烈的颜色作为配搭的颜色,美术室或功能室则可以用大胆的对比设计。课室里只要有了主色調,整个感觉就会不一样。 第二,善用形状变化的组合设计美感。想象一下在同样的课室长方形墙壁上,以下这三种展板设计会带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第一块,只有一大块长方形展板在墙壁上;第二块,墙壁中间一块稍大的长方形展板,两侧各一块小正方形展板;第三块,墙壁上用三条长方形组成的展板,最高一条靠左边,中间一条在中间,下边一条靠右边,形成一个矩形。虽然都是用几何形状设计的展板,这三种设计产生的效果就很不一样,所以美感就是在规则里产生变化。同样道理,提供给孩子制作的纸张如果有变化,孩子完成作品的效果也会不同。例如把传统的A4纸对边、对角裁开,于是孩子可以选择不同形状的纸张来作画,这样产生的效果就与单一的绘画纸张形状有所不同。当然老师还可以提供其他材料给孩子,例如纸筒、报纸,甚至也可以把纸盒从里面翻出来等等。有了形状变化的环境就活起来了!
第三,“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很重要。强调的都是作品装裱的重要性。装裱除了能使孩子的作品增添风采之外,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作品获得了重视,对作品的保存也会起到很大帮助,所以装裱孩子作品的工作要认真。
也许看到这里会有老师说:“这些是很好,可是我根本没时间做。”对于这样的疑问,我想说的还是那句话:尽量把老师的工作转化为孩子的教育任务。把作品装裱变成孩子的美术活动不就可以一举两得了吗?
最后提醒老师,不管什么时候,当然也包括学期结束时,老师个人都应该保存很多孩子的作品,以不同颜色来进行分类。因为新学期开始时,新学期的展板你布局好了,但如果里面没有孩子的作品,空空的,怎么会好看呢?如果老师有一些孩子的作品、大幅的照片,就很容易把环境布置好,等新学期孩子的新作品出来了再进行更换。
学会把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和美感结合,就要学习如何系统地布置环境,我的方法是把环境布置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就是备课时,把环境配置的变化和调整的内容,还有调整的目的也作为备课的一部分。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让老师进一步学会利用环境布置,利用它在生活中创造真实的任务给孩子,让这个任务成为孩子都可以参与的工作,从而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蔡伟忠博士,知名美籍国际教育专家,任法国Ludo教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顾问,广东省心理学会婴幼及学前研究部副会长,广东省幼儿园讲师团发起人和第一届首席导师。
30多年来,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教育方法,为0~8岁儿童提供教育及相关服务。参与规划设计、指导的幼儿园达400多所,其中包括较高端的国际级幼儿园,也包括资源贫乏的山区幼儿园。出版《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幼儿建立常规的道与法》《80、90后养娃全攻略》《幼儿园30个大型主题活动精选》《幼儿园户内外环境设计手册》等暢销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