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的健康成长,不是靠说教,更多的是靠熏陶。因此,在整个幼儿期,幼儿文学对于幼儿心灵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智能的开发与启迪,具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常常是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其深远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幼儿文学寓丰富、深刻的意蕴于单纯、明快的表达之中,它在幼儿的语言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文学作品健康成长
一、幼儿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幼儿文学作品大都是作家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专门为幼儿创作的。有浓郁的情意,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有高尚的童趣,能够引孩子们发笑,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如,一直受到幼儿欢迎的童话故事《萝卜回家》,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小白兔在寒冷的雪天里找到了两个萝卜。他要和好朋友一起吃,但小猴不在家。他自己吃了个小萝卜,把大萝卜放在小猴家桌子上;小猴又把萝卜放在小鹿家窗台上;小鹿把萝卜放在小熊家门口;小熊又把萝卜放在已经吃饱、睡得正甜的小兔家中。一个大萝卜,在几个好朋友的手里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小白兔家中。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小朋友听了,常常会使他们一生都难以忘却,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常常要教给幼儿一些知识性的幼儿文学,即把知识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变成琅琅上口的诗句。幼儿愿意听,愿意念,懂得快,记得牢。如知识童话《三颗星星》,是向幼儿讲解马路上红灯、绿灯、黄灯这三种交通信号的功能。但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丰富的童话幻想构成优美的童话境界:天上有一颗红星星。红星星摔了一跤,掉在马路边的一棵树上,小汽车看见红星星,停住了,说这是红灯,等绿灯亮了才能开。红星星急忙叫绿星星来帮忙。绿星星得知后急忙往下跑,黄星星也跟着。可是,绿星星、黄星星、红星星都睁着眼,都亮着,小汽车还是不能开。只有他们轮流眨眼睛,小汽车才能该开时开,该停时停。小朋友听这个故事时,会立即沉浸到有趣的情节中去,而且会记住三个好朋友之间的友爱和合作。有趣的童话幻想,既是一种大胆的想象,又有科学的依据,能使幼儿学会思考,学会自由地想象,而想象力正是创造的前提。好的幼儿文学作品能成为幼儿锻炼思维、学习语言的最佳读物。令幼儿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到语句的短,语词的精,语意的美。并使他们充分地发挥看书的想象,起到一种心领神会、极为自然的沟通作用。
二、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当前,年轻的父母是很注意为幼儿购买各种书籍及订阅报刊的。但是,买了书,订了报刊,并不等于幼儿已经从幼儿文学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重要的是,家长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使他们真正成为“画书”的主人。父母应当用正确的读音读图画书给幼儿听。因为,正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幼儿的身体一样,父母充满爱和激情的语言,培育着幼儿的心。当父母摸孩子的头,跟他并排坐或促膝而坐,根据孩子的眼光和表情的变化来为孩子读书时,语言中充满了爱,语调中洋溢着一种真切的感受——对书的内容的感受,对孩子心灵的感受。这样,就使幼儿不断地听取饱含深情的丰富的语言,养成倾听语言的习惯,培养了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听讲故事的广播和录音,决不能代替父母用充溢着爱的声音来读和讲。引导幼儿看画面时,要启发他们把一幅幅画面连贯起来,通过想象和联想,使一幅幅画面连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要使幼儿感受到他自己读书的快乐,而不是拿着画书来“答题”和“应考”。对于幼儿已经反复“读”过的画书,不妨请他为父母“读”和“讲”。如果亲友中有比他更小的孩子,也可以请他当“老师”。对于幼儿已经熟悉并理解的小诗、小散文、小故事,可以启发他们有表情地朗诵和背诵,使识记和理解相互促进,形成读书和汲取的良性循环。指导幼儿“读”书要经常化。买了新书,来了新的报刊,都要及时“读”。有的故事,书中只有一、两幅插图,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将这个故事画出来。在他自己的卧室里,应该有一个“图书角”,也不妨办个“小墙报”。不过,这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切勿把幼儿文学作品“改编”成父母说教的“教科书”。 三、发挥优秀作品的故事情节对儿童的感染力
由于孩子在倾听故事时,对文本重复有这样的倾向,因此,我经常发现: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前听过的故事,尤其是偏爱具有“重复叙事”特征的文本,在教育实践中,文学作品都采用了语言、动作、情节上的反复,以及叙述思路的重复,这些经典的重复激发了儿童对故事内容的津津乐道,他们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倾听,并且百听不厌。这正印证少儿文学作家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听讲同一童话,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是的,孩子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并没有减弱他们对文本本身的吸引力,甚至由于这种熟悉使有些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有了特殊的要求,把他们紧紧吸住,随着故事的流程,凭借着声、形、象的优势融合,孩子们全然进入境界,与播放器发出的声音完全一致,语调语气几乎逼近原声,当转入下一个故事中,屏幕尚未出现名称,大家便异口同声地读出《山里来的大老虎》,这也许是“重复”给孩子带来的记忆效应,足以使他们对讲述的无比乐趣,并能一句不漏地背下来,那么形象逼真让我很十分惊讶。这个中午的小歇,孩子与机子互动讲述了四个曾讲述过无数次的故事,但最令孩子得乐要算是《皮皮鼠吃跳跳糖》了。孩子对新奇的文本并不都是感到愉快的必要条件,他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在于文本的内容,而在与听说本身的感受体验过程,并参照同伴耳边的朗读声音,调动愉悦的情感,积极投入到故事之中,由于文本是曾经熟悉过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反复强调,因此,给孩子的记忆是牢固的,所以每当他们看到“皮皮鼠”掉到马桶里,全场不约而同“哗”的一声,前翻后仰,紧接着又跟着讲述:皮皮鼠爸爸又连夜背着皮皮鼠上医院……,那情形好象已进行过事先的彩排,那么整齐那么熟练!我惊叹孩子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行动的迅速调整,并能与同伴默契合拍,孩子简直是复制师呀!欣赏激发孩子的美感,调动了孩子的激情,泛起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表现。
结束语:
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赋予演绎新的意义,在充分表现情感作品的基础上,善用肢体语言与形态语言逼真表现对其内容的理解是孩子表现作品的另一形式,他们善于把握精髓的部分,尤其是诙谐、风趣的场面,更是他们的抢手货,,他们往往对作品进行着特别处理,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幼儿教育文学作品健康成长
一、幼儿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幼儿文学作品大都是作家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专门为幼儿创作的。有浓郁的情意,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有高尚的童趣,能够引孩子们发笑,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如,一直受到幼儿欢迎的童话故事《萝卜回家》,情节简单,却扣人心弦:小白兔在寒冷的雪天里找到了两个萝卜。他要和好朋友一起吃,但小猴不在家。他自己吃了个小萝卜,把大萝卜放在小猴家桌子上;小猴又把萝卜放在小鹿家窗台上;小鹿把萝卜放在小熊家门口;小熊又把萝卜放在已经吃饱、睡得正甜的小兔家中。一个大萝卜,在几个好朋友的手里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小白兔家中。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小朋友听了,常常会使他们一生都难以忘却,由此产生的艺术感染力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常常要教给幼儿一些知识性的幼儿文学,即把知识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变成琅琅上口的诗句。幼儿愿意听,愿意念,懂得快,记得牢。如知识童话《三颗星星》,是向幼儿讲解马路上红灯、绿灯、黄灯这三种交通信号的功能。但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运用丰富的童话幻想构成优美的童话境界:天上有一颗红星星。红星星摔了一跤,掉在马路边的一棵树上,小汽车看见红星星,停住了,说这是红灯,等绿灯亮了才能开。红星星急忙叫绿星星来帮忙。绿星星得知后急忙往下跑,黄星星也跟着。可是,绿星星、黄星星、红星星都睁着眼,都亮着,小汽车还是不能开。只有他们轮流眨眼睛,小汽车才能该开时开,该停时停。小朋友听这个故事时,会立即沉浸到有趣的情节中去,而且会记住三个好朋友之间的友爱和合作。有趣的童话幻想,既是一种大胆的想象,又有科学的依据,能使幼儿学会思考,学会自由地想象,而想象力正是创造的前提。好的幼儿文学作品能成为幼儿锻炼思维、学习语言的最佳读物。令幼儿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到语句的短,语词的精,语意的美。并使他们充分地发挥看书的想象,起到一种心领神会、极为自然的沟通作用。
二、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当前,年轻的父母是很注意为幼儿购买各种书籍及订阅报刊的。但是,买了书,订了报刊,并不等于幼儿已经从幼儿文学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重要的是,家长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使他们真正成为“画书”的主人。父母应当用正确的读音读图画书给幼儿听。因为,正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幼儿的身体一样,父母充满爱和激情的语言,培育着幼儿的心。当父母摸孩子的头,跟他并排坐或促膝而坐,根据孩子的眼光和表情的变化来为孩子读书时,语言中充满了爱,语调中洋溢着一种真切的感受——对书的内容的感受,对孩子心灵的感受。这样,就使幼儿不断地听取饱含深情的丰富的语言,养成倾听语言的习惯,培养了用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听讲故事的广播和录音,决不能代替父母用充溢着爱的声音来读和讲。引导幼儿看画面时,要启发他们把一幅幅画面连贯起来,通过想象和联想,使一幅幅画面连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要使幼儿感受到他自己读书的快乐,而不是拿着画书来“答题”和“应考”。对于幼儿已经反复“读”过的画书,不妨请他为父母“读”和“讲”。如果亲友中有比他更小的孩子,也可以请他当“老师”。对于幼儿已经熟悉并理解的小诗、小散文、小故事,可以启发他们有表情地朗诵和背诵,使识记和理解相互促进,形成读书和汲取的良性循环。指导幼儿“读”书要经常化。买了新书,来了新的报刊,都要及时“读”。有的故事,书中只有一、两幅插图,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将这个故事画出来。在他自己的卧室里,应该有一个“图书角”,也不妨办个“小墙报”。不过,这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切勿把幼儿文学作品“改编”成父母说教的“教科书”。 三、发挥优秀作品的故事情节对儿童的感染力
由于孩子在倾听故事时,对文本重复有这样的倾向,因此,我经常发现:他们往往会选择以前听过的故事,尤其是偏爱具有“重复叙事”特征的文本,在教育实践中,文学作品都采用了语言、动作、情节上的反复,以及叙述思路的重复,这些经典的重复激发了儿童对故事内容的津津乐道,他们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倾听,并且百听不厌。这正印证少儿文学作家刘晓东所描述的那样“幼小儿童往往多次重复听讲同一童话,但这个童话对于他来说,每次都是新鲜的,每次都使他激动不已。”是的,孩子对故事情节的熟悉并没有减弱他们对文本本身的吸引力,甚至由于这种熟悉使有些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有了特殊的要求,把他们紧紧吸住,随着故事的流程,凭借着声、形、象的优势融合,孩子们全然进入境界,与播放器发出的声音完全一致,语调语气几乎逼近原声,当转入下一个故事中,屏幕尚未出现名称,大家便异口同声地读出《山里来的大老虎》,这也许是“重复”给孩子带来的记忆效应,足以使他们对讲述的无比乐趣,并能一句不漏地背下来,那么形象逼真让我很十分惊讶。这个中午的小歇,孩子与机子互动讲述了四个曾讲述过无数次的故事,但最令孩子得乐要算是《皮皮鼠吃跳跳糖》了。孩子对新奇的文本并不都是感到愉快的必要条件,他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在于文本的内容,而在与听说本身的感受体验过程,并参照同伴耳边的朗读声音,调动愉悦的情感,积极投入到故事之中,由于文本是曾经熟悉过的,人物、语言和动作的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反复强调,因此,给孩子的记忆是牢固的,所以每当他们看到“皮皮鼠”掉到马桶里,全场不约而同“哗”的一声,前翻后仰,紧接着又跟着讲述:皮皮鼠爸爸又连夜背着皮皮鼠上医院……,那情形好象已进行过事先的彩排,那么整齐那么熟练!我惊叹孩子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行动的迅速调整,并能与同伴默契合拍,孩子简直是复制师呀!欣赏激发孩子的美感,调动了孩子的激情,泛起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表现。
结束语:
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赋予演绎新的意义,在充分表现情感作品的基础上,善用肢体语言与形态语言逼真表现对其内容的理解是孩子表现作品的另一形式,他们善于把握精髓的部分,尤其是诙谐、风趣的场面,更是他们的抢手货,,他们往往对作品进行着特别处理,这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