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与思考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之所以能够听得懂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因为我们对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或经历有相应的了解,并且在欣赏过程中把音响效果与音乐文化联系起来,派生出一个想象的空间即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想要听得懂音乐就必须要将“听”与“想”达到有机的结合。
  关键词:聆听 思考 柴可夫斯基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它不同于文字表达得直接、露骨,也不同于电影演绎得客观,真实。音乐的表达方式更像是你与一位朋友的相识,只有在你切实了解过它之后,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但想要道出其中的“秘密”,还需要你认真地投入热情与它相知一番。
  一、聆听《四季》之冬
  维瓦尔第的《四季》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由《春》《夏》《秋》《冬》四部分组成。在每个季节出现之前,都有一首十四行的短诗作为标题出现——“在滂沱大雨中坐在火炉旁度过,安静而美好的时光”或是“直到冰裂雪融的时刻,听见温暖的南风已经叩着冷漠的冰雪大门”,给人对冬季无尽的遐想与思考。大雪纷飞的寒冷冬季,躲在火炉温暖的沙发上喝杯咖啡、看本书或走向茫茫雪地滑雪橇再打个冷战,都是多么地幸福。
  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是一部钢琴套曲,由十二首具有独立意义的小曲组成,每首作品都配有诗意的短诗和附有联想性的标题,如一月《炉旁》、六月《船歌》、十一月《在马车上》等。浪漫主义时期所流行的标题音乐为欣赏者描绘了一幅极为丰富的“视觉画面”。
  柴可夫斯基的“冬”由《十一月——在马车上》《十二月——圣诞节》《一月——炉边》三首小曲组成,均采用了复三部的曲式结构,简单而又不失色彩。《在马车上》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方整的句式结构,鲜明的调性变化,三声中部采用了变奏手法,跳音与小二度模仿了马车铃铛的声响,再现部重现仿佛雪花的飘落。《圣诞节》透过圆舞曲的音乐风格嗅到圣诞节的味道,呈示部、三声中部和再现部均采用了再现单三结构,曲式结构谨慎完美。低音声部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展现惬意的节日氛围,预示着万人瞩目的圣诞节即将来临(谱例4)。《炉边》呈示部旋律轻松而愉快,中部则表现出有些苦闷需要情绪的发泄与解脱,再现部结尾声音逐渐缩小直至寂静无声。
  二、思考《四季》之冬
  听罢两首“冬”,我不禁产生了思考:“同为描绘冬天,为何有这般不同体会与感受?”
  首先,音乐作为一门根植于政治、文化、宗教、民族等因素为一体的艺术,一首作品的呈现必然是时代与社会的产物,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影响下的音乐理念和风格特征是大为不同的。
  出生于威尼斯的维瓦尔第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音乐拥有着独特的感知与审美,幼时就被赋予“威尼斯最优秀的小提琴手”的称号。威尼斯是一座被音乐包围的城市,维瓦尔第在这里充分发挥了他的音乐才能,创作了大量的歌剧、协奏曲、交响曲,并完善了協奏曲三个乐章“快—慢—快”的结构形式。维瓦尔第的音乐风格基本上受到柯雷利的影响,在“小提琴具有歌唱性”的基础上又融入威尼斯人的热情与开朗,他所描绘的“冬”活泼动人,具有旋律性和色彩性,简单的动机不断壮大发展直至整首作品完结却又不失华丽,完美地处理了独奏与全奏的关系。
  出生于俄国的柴可夫斯基极其热爱音乐,在读书期间业余学习钢琴、声乐并尝试作曲,最终他辞去了公职,留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专攻音乐。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的十余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大量的交响音乐、室内乐、歌曲和钢琴曲,并且对民歌产生了兴趣。也许是受到“强力集团”的影响,在随后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引用民歌的例子。柴可夫斯基的“冬”也不例外,浓郁的民族风情融于悠长的旋律中,加上丰富的和声色彩变化,如童话,如梦境。
  其次,我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得懂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音乐为什么具有“语言性”?
  音乐之所以能够赋予旋律“语言性”,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对音响效果进行了音移植。作曲家创作的过程中,把主题内容分配给每条旋律、每个音符,将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音符化”,赋予音乐“语言性”。维瓦尔第、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四季》之冬时,肯定不会想着残暴野蛮的战争或饱经风霜的老人,而是脑海里充斥着美妙的风景和具有故事的村庄。此外,两首《四季》之冬作为标题音乐,短诗给予了音乐一定的指向性。标题音乐作为浪漫主义的产物,将文学与音乐进行有机的结合,为欣赏者更好理解音乐提供了帮助。
  三、聆听与思考
  “听”若脱离于“想”,是空泛的,无意义的;“想”若失去了“听”,就丢失了音乐意义。“听”与“想”缺一不可,在两者相互碰撞之下能够擦出绚丽的火花。
  (作者简介:宋祉昂,男,吉林艺术学院2013级学生,研究方向:音乐学)(责任编辑 徐梦渔)
其他文献
夏日午后的阳光,热,烈,像一杯高纯度的白酒,让人晕眩。  上班高峰期,车子拥堵得像“移动停车场”,在公路上缓慢地前行。一阵阵热浪袭来,混杂着汽车的尾气,难闻的气味让人心里顿时烦躁起来。这时,一阵清脆的哨音吸引了我。循着声音望去,一个二十多岁的交警走到了我前面的车前。小伙子穿着长袖制服,荧光马甲,戴着帽子,满脸是汗,脸晒得黑红,嘴唇因缺水而干裂,他却全然不顾这些,耐心地叮嘱我前面的司机不要越线超车,
期刊
山的枫叶说红就红了  来不及等待 一夜间  她们就像火焰 如一个相逢的微笑  转眼 点亮了满山  这是我向往了很久很久的心愿  找一个理由 找一个时间  去看看五花山 看看枫树 看看自己内心  或眺望 或倾听 或呐喊  是谁淡定怡然地站在秋的尽头  枫的相思就与这个秋天一样漫长  红了一年的守望 红了一年的念想  一不留神 把乡思扯得更紧  枫叶红在秋天的天边  就像我们的爱情 笑靥如初  在一场
期刊
破晓时分  一个身影打破了大地的靜寂  他衣衫褴褛 背着竹筐  双目炯炯  收获季节后的田野  总会有他的足迹  却总也没有同行者  他又开始拾穗了  只看脚下 埋头苦干  纵然大汗淋漓  纵然形单影只  因为  饱满的稻穗  才是  他追求的目标  猛然间  他直立起身子  伫立于苍穹原野  是苦累 是迷茫 是孤独  无人知晓  只见  双目凝视东方  地平线下的太阳泛起道道金光  原来这晨曦才
期刊
摘要:花家舍作为“江南三部曲”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反复出现于三部作品之中。按时间顺序,作者借花家舍的变迁向我们展示了“乌托邦”的构建至幻灭。由此,我们看到的是格非对乌托邦悲剧的反思。  关键词:“江南三部曲” 花家舍 乌托邦 悲剧反思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11年,格非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篇巨制——“江南三部曲”的创作。花家舍作为连接三部作品的重要节点,其作用不容忽视。它从乌托邦的试验田到最后沦
期刊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因形体与汉字的“金”字相似而得名,它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吸引着科学家不断深入探索。我市著名作家格致的散文集恰巧命名为《金字塔》,这座以散文为载体、用汉字垒积而成的文学金字塔,自有其特殊的寓意,更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富有磁力的语言、挥洒自如的风格,叙述平凡岁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视角独特,魅力神奇,吸引我们细细品味和解读。  格致是一位满族女作家,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吉林市,做过
期刊
摘要:巴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用动漫诠释非遗文化方面,四川已取得可喜成绩,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动漫川剧、动漫故事片、漫画(说唱漫画、配诗漫画)。此外还有融合动漫、川剧、古诗词曲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  关键词: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漫 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当代社会缺失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内涵,对它们加以保护传承,能促进社会和谐和人们价值观念的
期刊
摘要:学界小说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欧美文学界,相对来说是一种新兴的小说文类。而2005年出版的一部《学院大厦——学界小说及其不满》则是较为全面地观摩了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出现的大批学院小说。作者肖瓦尔特以独特的眼光,以10年为一个阶段,勾勒出一幅幅“学界风俗画”,具体阐释了自己对于学界小说这一独特文体的看法。  关键词:学界小说 肖瓦尔特 知识分子  肖瓦尔特以其“自恋的愉悦”,全景式地展
期刊
南水北调  家园沉入水底  为了生存  移民远走他乡  河畔的山  荒芜而凄凉  这时 他走来  为着思乡  他将荒山变成了花的海洋  妖娆非凡的花  招来了无数的蝴蝶  一簇又一簇  傲霜怒放的花  吸引了众多的游人  一群又一群  蝶在舞 舞得动人  人在游 游得尽兴  近前的河中 鱼在嬉戏  渔船在浮动  鹭鸶蜷缩在篷顶  渔翁垂钓于船中  碧波的远处 青山巍峨  楼房林立  我在浮动的船上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首先从这两部作品中青少年成长主题入手,采用平行研究方法,分析两部小说中两个主人公在成长方面的不同及其原因。然而,两部成长小说在青少年成长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这些相似之处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新世纪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中青少年成长的一些特点:第一,少数族裔身份诉求;第二,黑人青少年成长也是新世纪少数族裔成长小说一个重要的特征或元素;第三,通过事实与虚构的紧密结合。  
期刊
虽然单位离家走路要30分钟,坐公交只有10分钟,但我还是喜欢步行。因为这段30分钟的路程让我真实地感觉到:世界是清旷的,是真真正正属于我的。我可以想自己的心事,每天看不一样的天空。但做得最多的,还是“把玩”路边的花草,路过花草的故事,走过那些旧事,回忆美好的过往。  红玫瑰,在我心底绽放多年。人们赋予它爱情的涵义,但在我心里,它带着强大的治愈力和安慰。5岁那年,摔倒在地上的我因手腕被碎碗片划开,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