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爱用衣食住行四个字,来形容中国人的日常消费,这个成语里“衣”甚至排在了食的前面,虽然有押韵上口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老百姓的生活,穿衣是基本需求。所以,从穿衣之一斑可窥经济之全豹。这几年,中国服装和布的销量均有明显下降,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量也遭遇下滑趋势。中国人真的不像从前那样爱买衣服了吗?
这让人联想到最近的一些其他现象。市场上二锅头、榨菜、方便面成为热销品的现象。相关数据显示,牛栏山去年销量43万吨,其中主打低价品类的二锅头销量依然保持快速上涨。除了二锅头,涪陵榨菜销量增长,公司业绩大涨,备受关注。此外,方便面的销量也出现了5年来的首次增长。
那么,榨菜和方便面的畅销,衣服数量的下降,意味着消费降级吗?
首先,中国人买的衣服少了,这个事是明确的,有几方数据相互印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7年第四季度起,服装和布的销售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服装销售量2018年是540.6亿件。相较2017年的719.1亿件下降了24.8%。
不过,在购衣数量下降的同时,中国人买衣服的钱却多了。数据显示,2018年,限额以上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实现9870.4亿元,累计增长8.5%,增速较2017年提高0.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服装零售延续了2017年以来的增速加快趋势。2018年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0.99%。
收入增加了。用在买衣服的钱也变多了,但买衣服的数量却少了,这必然就是中国人买衣服的单价贵了。
那么为什么会贵?成本推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价格仅仅上升4-7百分点,衣服的销量下降了25%,即便衣服的需求弹性很大,价格因素也很难解释全部变化。
一定还有其他原因。
现在的服装消费都讲究时尚、个性,很难再出往常那种动辄几万件、几十万件的“爆款”服装,这个趋势影响到服装企业,就使得其生产模式由“大而全”变成“小而精”。缺乏规模效应,价格就会上升,当然,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也上升了,贵精不贵多。显然,这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升级。
中国人购衣的其他数据能进一步佐证这种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国人买衣服的消费还有一个变化是,在整体消费支出中,人们用于服装消费的比例更低了。
总结一下:中国人的钱更多了,买衣服的钱也随之上升,但买衣服的件数少了,每件衣服的单价贵了。与此同时,中国人买衣服的钱占总体收入的比例变小了,也就是说,新增的收入,花在衣服上的更少了。
那么,錢用到哪里去了呢?
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中国人的文化服务消费迅速增加了。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旅馆住宿支出分别增长了39.3%和37.8%。这个增速非常快。
而且。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消费选项。2017年中国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50.95亿元,同比增长59.3%;随着移动直播的全面普及,娱乐的消费升级,预计2018年中国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63.3亿元,增长率为44.8%。
这些现象都是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的。
服装一直是中国人显示自身品位与经济地位的一种商品,所以,中国人会在服饰上花很多钱,以相互攀比。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钱更多了,一些更有兴趣的消费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用来“定位自身身份的选项”也更丰富了。
这就像在欧洲,人们更多地选择小型轿车,两厢汽车多过三厢大型轿车,这并不意味着欧洲比中国更穷,反而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到达一个阶段后,人们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虽然他们也有奢侈品,更贵的产品要追求,但汽车已经不是这个需求的主要承载主体了。而在中国。汽车正在成为这样一个选择。比如在农村,春节返乡,穿什么衣服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开一辆车。原本过年买一套“好衣服”的钱减少了,转而投向了汽车消费。
再比如,如今每逢长假都是朋友圈摄影大赛,这些景区照片,背后都需要消费支撑。这些朋友圈晒出来的幸福,并不突兀,但如果谁晒一张买了一件3000块的衣服,恐怕感觉就不一样了。
显然,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消费升级,以及伴随消费升级的社会观念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