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十丈 已见真龙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genj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张怀瓘《书议》曰:“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夫书者,藏万相而恍惚,蕴百艺而窃冥,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其通玄达微,何可至于妙境?故学书者,惟聪慧者悟之,功深者得之,所谓一艺功成,良工辛苦。
  仇高驰,好学之士也。弱冠时即喜染翰,染翰之余,兼攻篆刻,书、印两途,研习有年矣。岁在壬午,高驰以小篆巨帧一轴参选首届兰亭书法展,锋芒小试,竞一举夺魁,于是海内书坛皆知彭城有仇氏焉。小篆一途,自来以斯、冰遗法为正道,然时下攻篆书者,大都以用笔荒率,结字散乱为风尚,非粗即野,非妖即怪,醇醴之迁,彬彬文质将尽,此可谓避难就易,舍正道而走旁门者也。高驰篆书初法清季邓完白,得邓氏“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通风”结字之秘;次学赵撝叔,获赵氏稳中有变,工中有奇之法;后结穴于近世萧退庵,取萧氏宽展流畅,工丽端庄“蜾扁”之体,再参以秦汉吉金石墨,纵横变化,书篆已见从容含蓄,博大深宏之美,此亦可谓知难而进,敢攀高峰者也。高驰既以篆书见长,而又复攻他书,其隶书,以汉碑为体,以简牍为用,下笔古秀浑厚。其行书则取法王逸少、米元章、黄石斋。大凡工篆隶者拙于行草,此乃结字、用笔不同使然,精能如邓完白者,已为后人所诟病。然高驰行书,已能贯通诸体,融合诸家,落墨心无挂碍,进退裕如,写大字对联气厚貌古,写小字屏条神韵超逸,学书能诸体皆善,随意所适,亦真书家之风流也。
  高驰篆刻,因知篆而识变,因善书而悟刻,其艺路大抵亦经过“印上求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三个阶段:先规模汉印,次取道黄牧甫,后借鉴当今印林诸贤及出土金石文字,汲古钩玄,取精用宏,涉猎多方,质朴简静,巧中见拙是其印章风貌,然情随境迁,识与时长,高驰日后进境又焉能测其深浅哉!
  大师李可染画山水卓然成家,自称苦学派,仇高驰亦苦学派也,然苦而不善思知变,则徒费日用,虚掷精神耳。高驰苦学而善思,故近年创作日多而精,于国内重大书展赛事每射得鹿,深得艺林同仁称道。因其倚余门墙多年,深知其致力斯道之勤,用述所知,乐为推介。破壁十丈,已见真龙!
   (作者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其他文献
陈忠洲,1970年生,山东潍坊人。1998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2002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2006年毕业于文化部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读书观画之心情,一如看山,看山之风景。有人对景生情,有人辅理演释。这其中自有众多玄妙。然熊十力先生
期刊
王毅,1971年生于沈阳,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现为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书画院签约书法家,沈阳大学副教授。出版有《王毅国学经典书法作品选》、《汉张迁碑笔法详解》、《颜真卿勤礼碑笔法详解》、《米芾蜀素帖笔法详解》等。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在国人的文化视域中想来是不陌生的。但是,在世界艺术的范畴中,这朵奇葩确实是生面别开。就书法艺术的现实考量而言,是从泛艺术的角度着眼,抑或是从民族文化
期刊
毫无可疑,《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与其在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离不开明清两代众多临(摹)仿本的映衬与播扬。正如乾隆朝的方薰在其《山静居画论》中所称:“子久《富春山居》一图,前后摹本,何止什百……”②,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不断地通过艺术的方式—临(摹)仿本,希风叙妙,来切实解读他们心中的《富春山居图》,从而构成了丰富复杂的临(摹)仿本系统。显然,正确认识这些临(摹)仿本与《富春山居图》之间的内在关
期刊
启功(1912~2005年),字元白,也作元伯,北京市人。满族,爱新觉罗氏。曾在辅仁大学任教。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选集。  一  “琴棋书画”向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必要修养和趣味所在。
期刊
◇ 时 间:2010年6月2日  ◇ 地 点:北京画院美术馆五层会议室  ◇ 主持人:邵大箴 李小可  薛永年:我跟田世光先生没有过近距离的接触,虽然我也是美院毕业的。但是我很喜欢田先生的作品,鸟语花香,雅丽清新,非常美。他不是用形式的新奇来吸引人,也不降低标准讨好观者,更不过分地拉开跟传统的距离,而是综合传统,循古出新,表达花鸟世界的生机,注入和谐丰富的情韵。我在吉林省博物馆工作期间,馆里
期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造形式”中“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术中常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艺术”(
期刊
艺苑每称书画同源,其实书印亦属同源,甚至是早于画艺者。殷墟契刻,彼时多以刀为笔,这书内本就包含着刻的重要成份,书是以刻的手段成立的,足见书与刻相辅相成,俦不可分。至于印,无非是以“印”为载体的书加刻了。  印书同源者有三。其一,技法是同源的。拙以为,以点画论(今多称之为线条),技法虽可罗列许多,而贵在圆而健。失其圆,非单薄即偏执;失其健,非孱弱即臃肿。点画能“圆”,则有质感、有厚度;“健”则有骨力
期刊
我初到南艺黄瓜园时,南艺校园还不是现在这样大厦矗立,而是树木如盖,进门沿坡行走可以看到灼灼桃花、蔽日的松竹和芭蕉。在这一片景致中,我经常看到一位年轻的画家往往身置竹林之中,面对芭蕉挥笔抒写,而身形却凝然不动,全神贯注,仿佛要与芭、竹融为一体。这使我由然想起苏轼之言“神与万物交”,“其身与竹化”—他就是我后来渐渐熟识、而今已闻名画坛的张友宪。  我与友宪最早结交,且一直友谊笃厚,两人在一起讨论最多的
期刊
我与周汝昌先生相识深交近三十年,周先生是在做学问和做人诸方面给予我教诲和影响最多的前辈。20世纪80年代,我与先生相识,遂成忘年之交。记得初次拜访周先生是为了请教书艺。先生问起我的家世时,我冲口道:“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一句话)先生一怔,甚喜。告别时,先生以《书法艺术答问》相赠。  1987年秋,我去拜遏先生。其时,西风飒飒,庭木萧萧,先生正坐檐下低头写作,我心中立即涌
期刊
◇ 主讲人:陈智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 地 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我已经多年没来南京了,这次来南京,黄惇教授邀我给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作一次讲演。能有机会同大家就艺术史的问题进行交流,很高兴。  要认真研究中国艺术史的某一个具体问题,也同研究中国历史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经历一定的阶段,达到一定的标准。我想用三个环节、三句话、三个字、三个个案来概括我今天的演讲。  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