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南省灵宝市金渠金矿区内矿脉多,品位好,目前已发现品位较高的含金石英脉主要有位于矿区南部的:S201、S202、S203、S205、S206、S300、S308脉体;位于矿区北部的:S845、S846、S871脉体。其成矿类型,产状特征与其它脉体都有所不同,详细研究该区内脉体的地质特征,对于其深部及指导其它脉体的进一步探矿工作,都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金渠矿区 构造 区域变质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5-0274-01
1.金渠矿区地质简介
金渠金矿区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东部,大地构造位于东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之北,太行山新华夏系和祈吕贺山字型构造东翼之南,属于华北陆台南缘,隶属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的复合联合部位,东南受伏牛-大别构造体系的牵制。矿区内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床资源蕴藏丰富。矿区处于小秦岭矿田的中矿带及南矿带之间,金矿床主要受西阴-雷家坡向斜及老鸦岔复背斜的控制分布(图1)。矿区内地层古老,构造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矿区内地层主要是太古界闾家峪组(Arl)和枪马峪组(Arq)。主要岩性有:条痕-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石英岩等,总厚度达千米以上,岩层总体走向270°-300°。岩石经历了长期多期次的混合岩化和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
主要的褶皱构造为西阴-雷家坡向斜和老鸦岔复背斜,次级褶曲构造发育。其中分布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在地表出露较大矿脉为S201,S202,S203, S308,S303,S306及S845,S846等近十余条,出露的小矿脉(延伸几米到十几米的矿脉)有几十条。这些在地表、浅部均有较好的坑探工程揭露,采出了百万多吨矿石。
2.矿石质量特征
矿区内矿体主要是多金属硫化物含金石英脉,其次是蚀变构造岩,其中以黄铁绢英岩为主要蚀变,其次是钾长石化和硅化。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方铅矿,少量黄铜矿及很少见到的碲铅矿、碲铋矿、闪锌矿、白钨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其次是斜长石、绢云母、黑云母、钾长石、角闪石、铁白云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
本区矿石可分2种自然类型:黄铁矿—石英脉型矿石、多种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
本区含矿构造带厚度小,所赋存的矿体厚度较薄,矿体夹石仅十几厘米,夹石多为蚀变的构造岩。
3.矿体成因简析
老雅岔复式背斜在金渠矿区内的表现形式为:在矿区西部,西2勘探线至0勘探线间,老雅岔主背斜其轴线方向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其走向约105°左右;在矿区中部,0勘探线附近,主背斜构造开始发生分支偏转,南支以115°方向向南继续延伸出金渠矿区 ;北支以75°方向由0勘探线延伸至22勘探线,随之又继续发生偏转,以105°方向继续向矿区东部延伸出金渠矿区。同时该支也是构成矿区内西阴至雷家坡向斜的南翼部分。
小秦岭金矿田金矿成矿物质及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太古代变质杂岩,区域性的韧性剪切带及其伴生的低序次断裂构造为导矿、储矿构造。S16矿脉即为褶皱构造近轴部340°走向剪切断裂与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断裂构造的联合、归并而形成的。340°走向剪切断裂多为切层,表现为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断裂构造的分支构造。在成矿期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矿脉赋存构造的力学性质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压扭性。其285°的走向部位表现为压性,而340°的走向部位表现为张性,为成矿物质的沉淀和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构造空间,是成矿的有利地段。而矿体的形成也经历了多期矿化叠加作用,早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发生初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矿床的雏形;晚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活动,为成矿物质的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矿床提供了巨大的热动力,为矿脉群提供了成矿条件。
空间的形成及成矿物质的迁移通道(断裂构造)的形成,与本矿区闾家峪组的岩性及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关系很大,特别是晚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为成矿空间的形成和断裂构造形成创造了条件。与本区有关的最主要的花岗岩体有娘娘山花岗岩体、文峪花岗岩体和贵家峪花岗岩体。小秦岭地区经历了多期成矿作用,主要成矿期可能有中条期(1900—2200Ma)、晋宁期(439—673Ma)、晚燕山期(85Ma±)。
4.结论
矿区内地层古老,构造断裂发育,岩浆岩活动频繁,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岩石经历长期多期次的混合岩化和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多金属硫化物含金石英脉和蚀变构造两种矿体。太古代变质杂岩为成矿物质和成矿热液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该区域内矿体成因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与了解,必将为今后的探矿与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金渠矿区 构造 区域变质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5-0274-01
1.金渠矿区地质简介
金渠金矿区位于小秦岭金矿田东部,大地构造位于东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之北,太行山新华夏系和祈吕贺山字型构造东翼之南,属于华北陆台南缘,隶属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的复合联合部位,东南受伏牛-大别构造体系的牵制。矿区内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床资源蕴藏丰富。矿区处于小秦岭矿田的中矿带及南矿带之间,金矿床主要受西阴-雷家坡向斜及老鸦岔复背斜的控制分布(图1)。矿区内地层古老,构造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
矿区内地层主要是太古界闾家峪组(Arl)和枪马峪组(Arq)。主要岩性有:条痕-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均质混合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石英岩等,总厚度达千米以上,岩层总体走向270°-300°。岩石经历了长期多期次的混合岩化和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
主要的褶皱构造为西阴-雷家坡向斜和老鸦岔复背斜,次级褶曲构造发育。其中分布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在地表出露较大矿脉为S201,S202,S203, S308,S303,S306及S845,S846等近十余条,出露的小矿脉(延伸几米到十几米的矿脉)有几十条。这些在地表、浅部均有较好的坑探工程揭露,采出了百万多吨矿石。
2.矿石质量特征
矿区内矿体主要是多金属硫化物含金石英脉,其次是蚀变构造岩,其中以黄铁绢英岩为主要蚀变,其次是钾长石化和硅化。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自然金、银金矿、黄铁矿、方铅矿,少量黄铜矿及很少见到的碲铅矿、碲铋矿、闪锌矿、白钨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其次是斜长石、绢云母、黑云母、钾长石、角闪石、铁白云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
本区矿石可分2种自然类型:黄铁矿—石英脉型矿石、多种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矿石
本区含矿构造带厚度小,所赋存的矿体厚度较薄,矿体夹石仅十几厘米,夹石多为蚀变的构造岩。
3.矿体成因简析
老雅岔复式背斜在金渠矿区内的表现形式为:在矿区西部,西2勘探线至0勘探线间,老雅岔主背斜其轴线方向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其走向约105°左右;在矿区中部,0勘探线附近,主背斜构造开始发生分支偏转,南支以115°方向向南继续延伸出金渠矿区 ;北支以75°方向由0勘探线延伸至22勘探线,随之又继续发生偏转,以105°方向继续向矿区东部延伸出金渠矿区。同时该支也是构成矿区内西阴至雷家坡向斜的南翼部分。
小秦岭金矿田金矿成矿物质及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太古代变质杂岩,区域性的韧性剪切带及其伴生的低序次断裂构造为导矿、储矿构造。S16矿脉即为褶皱构造近轴部340°走向剪切断裂与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断裂构造的联合、归并而形成的。340°走向剪切断裂多为切层,表现为近东西向层间滑脱断裂构造的分支构造。在成矿期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矿脉赋存构造的力学性质表现为顺时针方向的压扭性。其285°的走向部位表现为压性,而340°的走向部位表现为张性,为成矿物质的沉淀和矿体的形成提供了必备的构造空间,是成矿的有利地段。而矿体的形成也经历了多期矿化叠加作用,早期的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使成矿物质发生初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矿床的雏形;晚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活动,为成矿物质的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大规模的工业矿床提供了巨大的热动力,为矿脉群提供了成矿条件。
空间的形成及成矿物质的迁移通道(断裂构造)的形成,与本矿区闾家峪组的岩性及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关系很大,特别是晚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入,为成矿空间的形成和断裂构造形成创造了条件。与本区有关的最主要的花岗岩体有娘娘山花岗岩体、文峪花岗岩体和贵家峪花岗岩体。小秦岭地区经历了多期成矿作用,主要成矿期可能有中条期(1900—2200Ma)、晋宁期(439—673Ma)、晚燕山期(85Ma±)。
4.结论
矿区内地层古老,构造断裂发育,岩浆岩活动频繁,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岩石经历长期多期次的混合岩化和区域热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多金属硫化物含金石英脉和蚀变构造两种矿体。太古代变质杂岩为成矿物质和成矿热液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该区域内矿体成因的认识的不断加深与了解,必将为今后的探矿与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