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强、逻辑性严谨、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在课程知识中表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结构,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逻辑推理与抽象理解能力,这导致数学成为最容易出现学生个体差异的学科,以至于数学学困现象越来越广泛。数学作为一种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学科,一部分学生能够快速听懂教师讲解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另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机,在课堂中长期存在无法理解知识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成绩每况愈下,逐渐成为学困生。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数学学困现象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教师应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格外关注学困生的表征成因,为他们制订针对性教学指导策略,以带领学困生逐步脱离学习困境,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现状;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297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教育均衡化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焕发了勃勃生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然而毋庸讳言,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数学“学困生”。对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优化教学策略,绝不能让学困生成为数学课堂的“旁观者”和“边缘者”。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水平不高
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深远影响,一些教师更倾向于运用“板书讲授,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这种授课方式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使用这种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有时教师即使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时,也只是利用多媒体屏幕替代了黑板书,并没有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多功能优势.可见,由于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导致课堂呈现出缺少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状态,以至于学困生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情况下逐渐丧失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并且,课堂中教师理答意识不足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致使学生无法增强自我效能感,造成了思维停滞现象.
(二)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单元多,内容广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单元多,内容广,从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实则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一个数学问题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习题,更多的是反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这无疑给学困生增加了解题难度,到了高年级,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意识到,学困生并非是由于其智力不足到影响的学习成绩,其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来帮助其提升数学成绩及学习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使其感兴趣,愿意参与其中,以此引导学困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转变学习态度,从而吸收数学知识。
例如,在六年级的《同类项》这一内容学习时,老师可以设计与其相关的“找同类项朋友”的小游戏,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加欲望。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15张写好单项式的卡片,并将其分发给同学们,然后老师随意报数,而拿着被报数字的学生就要站出来,其他的同学则需要仔细观看自己的卡片,以及被报数字卡片的同学,如果认为都是属于单项式的便可以站在一起。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学困生作为裁判,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评判他人在“找朋友”当中是否出错。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其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而不断提升其学
习效果。
(二)数学实践活动加深数学理解
学习困难的产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通过简单的机械重复记忆难以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而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仅仅通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在大力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的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也应向生活实际不断靠近,“从做中学”已然成为了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人类的学习经历了从知识习得到知识的参与建构再到知识创造的变革过程,其中社会参与型学习将学习者视为参与特定活动进而学习的人。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比于间接经验,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保持更持久。
小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实践的形式应当丰富多样,如参观、调研、实验等形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合理的选择相应的实践活动。对于概念知识类的数学任务,教师应让学生慢慢体验、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并且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理解。在操作类的数学任务上,要注重突出实践性的特征,真正让学生动手去操作、探究,在此类知识上,教师可采用PBL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把握知识内涵。对于综合实践类的任务,小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固有观念,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实施分层教学法,保障学困生的持续进步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特别有利于学困生的进步。包括练习分层设计和作业弹性布置。在教学了新课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实际,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除了共同性的必做题外,还可以设置选择性的提高题和发展题。教师实行分层练习和异步指导,就能抓住多数“中间层”兼顾优差“两头子”。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阶梯形的练习题。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基础练习,然后逐步提升、增加难度。让达到前一目标的学生先踏上一步,做高一层次的练习,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个别辅导刚才未懂的学生。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基础作业。变式题不会做也不要紧,听完讲评再做,不会感到有很重负担。最终,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结束语
学困生的成绩不佳的状况并非一日造成,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慢、学习难的困境,是一项长期工作,更需运用由浅到深的教学方式,来强化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耐心,才能使其感受到被重視,进而转变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杨维礼.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0,{4}(09):83.
[2]姜素芹.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中华少年,2019,{4}(12):53.
[3]吴士诰.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8,{4}(05):52.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现状;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7-297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教育均衡化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焕发了勃勃生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了极大提高,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然而毋庸讳言,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数学“学困生”。对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优化教学策略,绝不能让学困生成为数学课堂的“旁观者”和“边缘者”。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水平不高
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深远影响,一些教师更倾向于运用“板书讲授,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这种授课方式单一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使用这种授课方式容易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式,并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有时教师即使在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时,也只是利用多媒体屏幕替代了黑板书,并没有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多功能优势.可见,由于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导致课堂呈现出缺少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状态,以至于学困生在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情况下逐渐丧失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并且,课堂中教师理答意识不足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致使学生无法增强自我效能感,造成了思维停滞现象.
(二)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单元多,内容广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单元多,内容广,从表面上看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实则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一个数学问题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习题,更多的是反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这无疑给学困生增加了解题难度,到了高年级,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意识到,学困生并非是由于其智力不足到影响的学习成绩,其主要还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当利用兴趣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来帮助其提升数学成绩及学习能力。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使其感兴趣,愿意参与其中,以此引导学困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转变学习态度,从而吸收数学知识。
例如,在六年级的《同类项》这一内容学习时,老师可以设计与其相关的“找同类项朋友”的小游戏,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加欲望。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15张写好单项式的卡片,并将其分发给同学们,然后老师随意报数,而拿着被报数字的学生就要站出来,其他的同学则需要仔细观看自己的卡片,以及被报数字卡片的同学,如果认为都是属于单项式的便可以站在一起。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学困生作为裁判,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评判他人在“找朋友”当中是否出错。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其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而不断提升其学
习效果。
(二)数学实践活动加深数学理解
学习困难的产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通过简单的机械重复记忆难以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而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仅仅通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在大力倡导教育回归生活的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也应向生活实际不断靠近,“从做中学”已然成为了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人类的学习经历了从知识习得到知识的参与建构再到知识创造的变革过程,其中社会参与型学习将学习者视为参与特定活动进而学习的人。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相比于间接经验,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保持更持久。
小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实践的形式应当丰富多样,如参观、调研、实验等形式,对于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合理的选择相应的实践活动。对于概念知识类的数学任务,教师应让学生慢慢体验、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并且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数学理解。在操作类的数学任务上,要注重突出实践性的特征,真正让学生动手去操作、探究,在此类知识上,教师可采用PBL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把握知识内涵。对于综合实践类的任务,小学教师应当转变过去固有观念,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实施分层教学法,保障学困生的持续进步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特别有利于学困生的进步。包括练习分层设计和作业弹性布置。在教学了新课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实际,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除了共同性的必做题外,还可以设置选择性的提高题和发展题。教师实行分层练习和异步指导,就能抓住多数“中间层”兼顾优差“两头子”。根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阶梯形的练习题。首先要求全班学生完成基础练习,然后逐步提升、增加难度。让达到前一目标的学生先踏上一步,做高一层次的练习,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个别辅导刚才未懂的学生。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基础作业。变式题不会做也不要紧,听完讲评再做,不会感到有很重负担。最终,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结束语
学困生的成绩不佳的状况并非一日造成,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慢、学习难的困境,是一项长期工作,更需运用由浅到深的教学方式,来强化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耐心,才能使其感受到被重視,进而转变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杨维礼.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0,{4}(09):83.
[2]姜素芹.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中华少年,2019,{4}(12):53.
[3]吴士诰.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新校园(中旬),2018,{4}(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