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与天文历算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医药学与天文历算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例如五行学说的提出,五行学说是藏医历算理论的基础,是藏医与历算的总体性理论,藏族有一句民谚“要想成为顶级的医师,至少要掌握中等的算学”,因此,藏医与历算被认为是西藏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孪生姐妹”。
  西藏著名历算学者贡嘎仁增说:“比如,藏医学认为,正常人的脉搏跳动每分钟是75下,高于这个次数是热证,低于这个次数是寒证,就是身体不正常的表现。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是75呢?因为正常人每分钟呼吸15次,每呼吸一次脉搏跳动5下,15乘以5就是75。”另外,人体脉象的周期变化数据,也是由历算师算出来提供给医生的。藏历中也有类似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历书上清楚地写着某一节气时外在的表现是天气的冷暖、动植物盛衰更替的具体情况等,而其内在的表现则是随着季节的转换人体内部也会相应地发生细微的变化,即自然周期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生理周期,以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还有,藏药的炮制是传统藏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藏医在采药时讲究‘适时适地’,所谓适时是说如果采药的时间早了,药力还没有达到,采来的药无法使用;如果晚了,药力已经衰退,也不能使用。所谓适地,因为西藏高原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千差万别,每个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多不相同,采药季节也是不一样的。这些数据也是靠历算师算出来的。
  “生活中你可以看到人們头疼脑热、生老病死都是请来医生治疗,但是像婚丧嫁娶、乔迁动土等,那就要找历算师了。正规的藏医院里现在已经有医算分科。”
其他文献
“东萨仓”以缝纫在娜秀比如而闻名。父亲是“东萨仓”缝纫的最后一位继承人。“东萨”是家族的姓氏,娜秀比如的缝纫技能,一直是以家族式继承传承了下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服装风格。娜秀比如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萨仓”以缝纫娜秀比如而聞名。父亲索朗平措是“东萨仓”缝纫的最后一位继承人。“东萨”是家族
雪山为城, 江河为池。消失的地平线下,那是蓝色星球上的一片高原净土。这里山岳高耸,江河深切,山青水绿。独特的地质地貌,铸就了香格里拉这座隐者般的古城。她静卧在岁月的长河中,有着大自然最古老的记忆和最纯真的脸庞,千万年来,日升日落,守护着这旷世的奇景,耕耘着世人心中的美丽香格里拉。  一只只黑颈鹤优雅地掠过屋舍田园,在纳帕海翩翩起舞;金色的阳光普照山川、湖泊之上;湛蓝的天空,云卷云舒;雪山、草原之中
【尴尬背景】  这些年,教师进千家万户的家访活动在全国各地搞得轰轰烈烈。但很多教师觉得这是领导的要求,非去不可,去了也就那么几句话,没多大意思,还占用了家长的时间。在家访时,孩子虽在场,但总显得很拘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家长与教师的谈话有时也因为有孩子在场,而无法深入。  如果教师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没有关注家长的个性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那就不是务实的家访,自然会出现教师厌烦、家长尴尬、孩子害
我宁愿相信  一千五百多年后我替陶渊明  来了一趟桃花源  即使我明白  或许这只是我和陶渊明做的  一个令人神往的桃园美梦  但措高村就是我心中的桃花源  措高村被称为湖尽头的村落,从林芝前往措高村必然要经过巴松措。早晨的巴松措湖面极静,镜面般地映射着蓝天白云,翠绿的色彩传递着单纯、.古老、淳朴和高雅,一眼望去让人魂不守舍,宁愿夜不归宿。  措高村的房屋基本是木结构,也有用石头垒起来建成的墻壁。
野外科考期间,营地的晚饭中,队员常常会喝点酒。开饭之后,大家先饕餮一番后,开始举杯欢笑,把一天赶路的疲惫赶走了,把湖上遇见的惊涛骇浪忘记了,别提多舒坦了。  人们可能很好奇,作为常年在西藏野外(户外)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他们露营期间都吃些什么?尤其在无人区科考,队员只能住帐篷,补给甚至都是一次性准备的,如何解决吃饭问题?  笔者作为西藏野外科考多年亲历者,经历过羌塘无人区科考(野外宿营近二十天)、色
2006年9月9日至16日,温家宝总理访问芬兰等欧亚4国,出席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及第六届亚欧首脑会议。温总理此访有力推动了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和亚欧跨区域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欧合作更上一层楼    第九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是温总理此次出访的重要日程。近年来,随着中欧各自实力地位的稳步提升,中欧关系也越来越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影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欧全面战略
当年,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曾发愿,未来藏医学有大的拓展之时,只要看到他的形象、听到他名字的人,都能有助于解除病痛,获得自在欢乐。正是在这一利益众生愿心的激励下,当代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传人在藏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上苦苦探索与追寻,致力于让这一人类医学的奇花异果走出高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有白昼就面临垂暮,  有欢乐就伴随痛苦。  有疾病就施药攻毒,  有仁爱,人心不古!  ——摘自大型藏族史诗《克疾
书云/作家,制片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之后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攻读国际关系,毕业后现在英国从事电视制作。首部导演的纪录片《半边天》讲述家四代中国妇女的命运,获得瑞典“环球南北电视大奖”最佳纪录片奖。1997年,参与刚作的《百年叱咤风云录》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大奖。2006年6月,五集电视纪录片《西藏一年》制片人、导演。    夏    我总在寻找西藏令我迷恋的
从距今三万年到距今三千五百年,西藏的早期制石工艺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在磨制技术出现之前,打制技术持续使用了两万多年;打制石器能够快速提供大量锋利的工具用于处理动物肉类、骨骼。随着古人开始农耕定居生活,于是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制作更加精细的磨制石器,终于有一天,在石器中发现了美,成就了特殊人群,看到了文明的曙光。尼阿木底:三万年前的规划与技术  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中有一个谜题:现代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
在拉萨香巴拉酒店旁,有一个经营纯粹意大利咖啡和蛋糕的咖啡馆。与拉萨大街小巷中典型的汇聚传统藏式和时尚风格的茶馆和咖啡馆不同的是,这里各种与西藏有关的书籍大部分都是英文版,坐在圆形的木桌旁喝着咖啡聊天的也大多是来自欧美的游客。  所有的与众不同都因为一个人的缘故,他就是顶峰美咖啡馆的老板——来自美国的道格拉斯爱德华威尔佛德,他的汉语名字叫白德刚。    来到拉萨 来到香巴拉   在道格拉斯卧室墙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