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队院校教风的基本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i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军队院校的教风与地方高校的教风在本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其本质内涵体现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彰显为人师者的职业情怀。军队院校的教风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特色性、规范性、先进性。在建设重点上,军校教风建设应重点加强:确定军校教员行为标准、建立教学交流机制、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军队院校;管理机制;教风建设
  作者简介:冯兵(1973-),男,山东菏泽人,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副教授;高崎(1962-),男,吉林梅河口人,军械工程学院装备指挥与管理系,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国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147-02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风气和质量。”这“一代一代人的风气和质量”,既包含着学生的学风,更包含着教员的教风所贡献的荣誉。教风,是教员队伍所呈现的风气。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风关联着学校的校风、学风等重要因素,能够体现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更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军队院校,因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特殊性及办学环境和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其教风与地方高校的教风存在诸多不同。
  一、对军队院校教风本质内涵的基本诠释
  依据军队院校自身特点,军队院校教风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两方面内容。
  1.体现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同志指出,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军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具有主导作用。因此,军校教风的本质内涵应首先体现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军校教风,可以反映军校教员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军人素质,体现教员的率先垂范和忠于国防教育事业的境界,是凝聚力的象征,是战斗力的代名词。作为军校教员,为人师的前提必须是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军校教员必须时刻牢记“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才能把党、人民、国家置于胸中,落实于行动;才能始终忠诚于国防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国防教育工作;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自豪感,立足本职教好书,责无旁贷育好人,对事业负责,对每个学员负责;才能面对清贫,不被丰酬厚禄所诱惑,面对平凡,不被高官显位所吸引,安心献身国防教育事业。因此,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应是军校教员追求的根本价值观,成为军队院校教风本质内涵的首要内容。
  2.彰显为人师者的职业情怀
  《礼记》记载,“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之德也。”这正是教师在育人中所要发挥的作用。作为军校教风,它的本质内涵又包括了普通高校的教风内容,即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和言传身教等。
  教书育人是每个军校教员的基本职责。在把握学科前沿及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军校教员应精心备课,并高质量完成课堂授课;要爱护学员,以诚相待,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能够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员认真观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严谨治学必须成为良好军校教风的重要内容。教员应持严肃谨慎、求真务实的态度去研究学问,应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不断改革创新的职业精神。具体说来,教员能够讲科学、用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自觉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教员能够坚持真理、注重实践,勇于改正错误;教员既能严格要求自己,又能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带领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和各类试验;教员能够主动发现自己的缺点,博取他人长处;教员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不停止探索研究。另外,言传身教是构成军校教风的又一重要内容。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出,“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教员只有拥有高尚的人格,才会受到学员的尊重与信服,才会自觉把教员的人格特征当成自己人格形成的参照。因此,军校教员要自尊、自重、自爱,注重自身修养,真正成为学员的学习榜样。
  二、对军校教风特点的基本概括
  1.特色性
  作为教风的主体,军校教员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才是教员。由于教员的特殊双重身份,决定了军校教风成为军人作风的一种延续,同时也就注定了军校教风的特色。一般说来,军人作风主要包括:吃苦耐劳、爱国奉献、遵章守纪、团结同志、勇敢顽强等。作为军校教员,不但要具备一般军人的军人作风,而且要把这些良好的作风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并转化为自己现身国防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热情和动力,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对学员关怀备致,工作态度积极向上,锐意进取。
  2.规范性
  与地方普通高校相比,军校教风紧密结合军校的管理而建立。因此,军校教风更具规范性。《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学工作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传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質,使受教育者在德、智、军、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十六条又明确要求,“教员必须以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确保教学质量。”军校管理的最大特点就是严格,要求教员自觉遵守军队的各项纪律;要求教员在课堂授课中、在课后作业批改时、在学习考核上都要“严”字当头。以严为主,严师出高徒,努力培养学员严谨勤奋的良好学风。
  3.先进性
  随着我军装备信息化建设起步,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把造就“专家型”的信息技术人才,“技能型”的信息操作人才,“复合型”的信息指挥人才作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杀手铜”。基于这样的背景,军校教风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传道与授业并重,教书与育人同行”,其建设内容必须体现先进性。教员应把既教书又育人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自觉地寓育人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加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对学员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培养;教员应把最新资料、信息,尤其是外军有关的内容引入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使学员在充分了解外军先进的军事技术、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增强学员学习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三、对军校教风建设重点的基本分析
  军校教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建设过程必须确立整体建构思想,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要给予高度重视。
  1.确定军校教员行为标准
  军校教员行为标准包含四方面内容:其一,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即要求教员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职业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影响学员。其二,军校教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即要求教员信守职业道德,将教书育人、严谨治学和言传身教等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其三,军校教员的研究能力要求,即教员能够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参与相关科学研究,以研究促教学,并把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其四,军校教员的学习能力要求,即教员善于捕捉新的研究成果,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彻于自己的工作。
  2.建立教学交流机制
  开展教学交流是提高教员整体队伍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应本着开拓视野、交流经验的基本思想,积极开展示范课、评课等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建立教学交流机制。在学院范围内,阶段性组织不同学科的示范课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让广大教员通过参加或听课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在系、教研室范围内,组织以讨论为主的评课活动,让参与的教员既成为受助者,又成为其他教员的施助者。同时,教学交流不应局限于院校内部,更要结合各院校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加强与其他军队院校的沟通,加强向地方相同或相关高校的院系的学习,在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中提升教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保证教员的教学始终保持前沿性、科学性和探索性。
  3.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从严治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从严治教,必须规范和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监控机制。目前,一些院校采用规范备课内容、规范授课方式方法、学员、同行、专家量化打分综合评定等方法进行了教学监控管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方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模式化的备课要求和上课要求,让一些教员产生反感和厌倦,授课中缺少了激情和创新;量化打分中的分值比例不合理使一些教师对学生一味迎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监控效果,应对现有教学质量评判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调整专家、同行、学员为教员打分的分值比例,使这种过程性监督更具科学性;在规范教员备课方面,规范的具体内容不宜过多、过死、过细,在圈定的大范围内鼓励教员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为学员喜爱的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和质量;在对教学质量评定上,对新、老教员的评定结果,依据教龄进行不同加权,分级计算教学质量综合评定分数,且评定结果采用院、系两级复审评定制度,不可一锤定音,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针对监控结果确实不佳的教员,学院要严肃对待,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处置。
  4.坚持以人为本管理
  保护与提高广大教员参与教风建设的积极性是搞好军校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做法就是应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给予广大教员最多的人文关怀,满足其合理需求。在个人发展方面,尤其是青年教员,鼓励、支持他们到国内外高等院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他们提供参与各类科研课题的机会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在工作上,向他们压担子、给任务,为青年多创造机会,使他们拥有展示才华的平台;在生活上,改善教员的住房条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孩子入学、升学等实际困难;在学院建设上,鼓励教员参与学院管理,洗耳倾听他们对院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曹蒙,孙碧峰.浅谈新形势下军队院校的教风建设[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2).
  [2]林爽.论高校教风建设的制度保障[J].哈爾滨金融学院学报,
  2012,(2).
  (责任编辑:孙晴)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殊性给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结合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和管理实践,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师德修养内涵进行了重新建构,认为热爱学生、服务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构成其内涵的基本元素,在此基础上,从科研、准入制度、分类管理和指导以及教师评议等角度对师德建设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师德修养;基本元素
期刊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致目标。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来说,实训基地是一个职业学校的灵魂所在。建设好一个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适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实训基地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电线电缆制造;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王国俊(1973-),男,江苏高邮人,高邮市菱塘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江苏 高邮 225652)  中图分类号:G7
期刊
摘要:研究和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调查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经调查发现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他们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法律心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学生对学校的法制教育现状不甚满意,切盼进行一定程度的法制教育改革,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
期刊
摘要:普通高校的专升本教育为大批专科生、高职生实现本科再教育的梦想提供了平台。但由于专升本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将有助于专升本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专升本;思想政治工作;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赵明利(1975-),女,河南温县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程军(1976-),女,辽宁辽阳
期刊
摘要:基于对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获得了大学生思想动态及文化素质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期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  作者简介:高健(198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
期刊
摘要:超高压电网规模加速发展的今天,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提出了“运检一体化”模式,对员工的综合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无人值班电站、集控变电站的趋势化发展环境下,对于工作人员的知识架构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熟悉各种电气二次回路图。对员工的二次回路图的培训工作中,寻求更高效的培训手段。提出了电气回路图动态演示培训方法,并以Flash软件为平台,开发完成了变电站典型电气回路图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迫切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和创新精神。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思路和管理模式,并具体阐述了从基础功能实现,到实践竞赛,再到学术、科研成果的提升整个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以及有待提升之处;同时阐明了创新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创
期刊
摘要:由于高考采用文、理分科考试,导致教学知识片面化、学生思维模式化。文科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事物和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及管理者,因而提高文科生综合素质尤为重要。从完善教学资源、研究教学形式和培养文科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介绍了北京工商大学开设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  关键词:文科;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软件  作者简介:胡蓉(1978-),女,湖南长沙人,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讲师。(北京 100141) 
期刊
摘要: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电磁场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改革性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以解决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和创新性的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统一等问题。  关键词:电磁场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平娟(1981-),女,安徽怀远人,安徽科技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讲师。(安徽 蚌埠 2
期刊
摘要:大学生厌学已成为影响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学习需要的匮乏、学校或专业认同度较低、自我效能感下降、抱负水平不高等。采取相应对策克服大学生厌学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戴汉冬(1989-),男,湖北黄冈人,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本科生;张相乐(1966-),男,河南淅川人,长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