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专业建设 打造高职教育特色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co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对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的认识,阐述了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剖析现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强化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打造高职教育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特色
  
  作者简介:吕岩(1970-),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教学及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辽宁 营口 115000)
  
  近几年,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职教育迎来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如何抓住时机迎接挑战,打造特色,已成为广大职业教育研究者和从业者关注的热点,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高职教育大发展的生命所在。
  
  一、关于高职教育特色的认识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特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影响力,得到社会的公认。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的专门教育,“高等”是类型,“职业”是属性,“高技能”和“应用性”则是其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所在。高职院校的特色可体现在不同层面,如办学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管理机制等,它们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作用。
  
  二、关于高职教育专业的认识
  
  1.高职教育专业的涵义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专门人才培养的载体。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高职专业应是针对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形成的课程体系、教学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组合。
  
  2.高职教育专业的作用
  首先,高职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生报考的选择点,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其次,高职专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职业的衔接点,承担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
  再次,高职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承担培养社会需要专门人才和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作用。
  最后,高职专业是社会评价学校和各级政府评估学校的关键点,也是学校办学特色体现的闪光点。
  
  3.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的功能是育人、科研和服务,其中育人是主业。育人依托于专业,因此,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高职专业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落实,是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通过强化专业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品牌专业、示范专业和重点专业,可以拉动学校专业结构的优化、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追求大而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学校的发展和扩张,在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一方面,不重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盲目申办“热门”专业,招生时的“热门”专业变为就业时的“冷门”专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忽视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提升,专业建设与发展后劲不足,学校强势专业、特色专业不突出,趋同趋热专业较多,专业数量多,综合竞争能力不强。
  
  2.人才培养区域服务意识差
  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不关心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对人才需求科学有效的论证和预测,区域服务意识差,专业设置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就业困难。
  
  3.专业建设指导欠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很多高职教育科研院所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也纷纷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专业建设与改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行业、企业专业教学指导参与程度不够,基本停留在指导层面,没有形成由行业、企业参与制定的职业和能力标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表面化,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符,毕业生专业适应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提高;另一方面,各专业教学指导机构开展的工作大多停留在课题研究层面,没有进入到结合行业、社会需求指导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实施阶段,对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指导的现实意义不大。
  
  4.专业建设支撑条件不足
  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专业建设需要“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生产型”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条件支撑。在师资队伍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专职教师专业技能欠缺,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明显力不从心。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受办学经费不足、专业数量多等限制,设备更新困难,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已是普遍现象;校外实训基地因缺乏政策支持,导致学生顶岗实习难以实施,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已名存实亡。
  
  5.专业建设内涵认识不够
  专业建设内涵丰富,从专业的调研、论证到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从课程体系的建立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取等,无一不是专业建设的重点,每一环节都必须凸显其自身的特点。目前,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对上述内涵认识不够,要么偏于一些方面,要么混淆了诸多方面,把专业建设工作简单化,导致专业建设思路不清,难以形成专业特色。
  
  四、对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1.明确学校定位,规划专业布局,形成专业集群
  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内容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层次和规模、人才培养和服务面向等。
  学校发展的定位决定了专业的定位。据此,通过调整、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增设新专业,打造以强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为龙头、由相近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的专业群。专业群的建设将有利于形成群体优势、有利于做强骨干专业、有利于教学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共享、有利于处理专业建设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有利于增强综合实力,形成竞争优势。
  
  2.重视企业参与,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高职院校要发展,必须依托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才能推动专业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校企合作体现在专业建设的各个层面,如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建设的校企共商;人才培养过程的校企共育;实训基地资源的校企共享;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的校企共担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用人需求和经济效益提高的双赢。
  
  3.更新专业理念,强化动手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应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提出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提出的“高技能人才”,以及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对“高技能人才”的界定等。
  在高职专业建设中,首先,要突出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按照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课程,打破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科系统化模式。其次,按照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和工作程序设计教学环节,淡化学科教学烙印,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再次,开发“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项目课程,创设情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增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增加职业性、应用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的实训课程。
  
  4.改善教学条件,规范管理制度,保证培养规格
  首先,要建设一支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主动适应社会、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学生的要求、主动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变化要求的思想。教师要不断地参加学习和培训,通过到企事业单位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如提供技术服务、参与经营管理、技术攻关、项目研发、现场施工等,提高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企事业单位有丰富实践经验、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也可以弥补“双师型”教师不足和专业技能欠缺等问题。
  其次,要开发面向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高职特色教材。教材建设要把握好“动”和“静”两个特性,即保持教材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同时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及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求新、求变”,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改或重组。
  再次,要建设具有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注重综合性和先进性,建立具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真实环境的实习车间,建设先进性、实用性、共享性为一体的实训基地,开展社会技术服务,增强办学活力。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走开放办学之路,“走出去,请进来”,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解决学生生产实习、教师职业锻炼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实际问题。
  最后,建立完善的专业管理制度,是专业建设措施和项目得到全面落实的有效保障,包括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课程管理办法、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专业建设管理制度要以教学思想和管理思想改革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运行机制,最终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高岭,宋德凤.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1).
  [2]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J].职教论坛,2008,(2):37.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培养现代工程师的重要手段,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五系列五模块三实二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践;现代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白永国(196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教务处,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实验教学管理及研究。(吉林 吉林
“教书育人”是《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使命.“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教书是教师育人的基本途径,育人是教师教书的根本宗旨.目前在教书育人工作中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落下帷幕已经两年了,活动留下的38节课例已成为宝贵的美术教学资源,正在各地的美术教师培养、培训和教研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
期盼已久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新版美术教材终于问世了.乍见该版教材第一册,全新的视觉效果扑面而来,令人耳目一新.满怀期待地打开散发着油墨香的新书,细细品读,感觉与实验
摘要:“工学结合”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分析“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依托职教集团的优势,探索“工学结合”的基本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达到企业与高职学校“双赢”,实现高职教育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职教集团;模式    作者简介:梁忠厚(1974-),男,湖南会同人,衡阳农林职
教材分析rn《动物、植物欣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20课,属于“欣赏·表述”学习领域.教学时间为1课时.rn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
点评一《熊擎宇湖南省汨罗市三姊桥中学)rn认真品读了田红霞老师执教的《动物、植物欣赏》教学案例,我觉得该课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欣赏、语言交流、动手绘制等方面的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新的世纪,是中国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教育肩负着崇高而神圣的使命.现代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
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完成人才培养的主体工程,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的成败。结合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现状和新的教育模式对电力职业教育模式的
在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美术师资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已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对于目前我国高校师范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以下简称“美术教育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