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不应是一句时髦话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ua1114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笔者参加了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学校的展示汇报研讨活动。期间听了一位教师上的《 梯形的面积计算 》一课(人教版教材五上)。本应在这一课题理念的引领下,该课堂教学将会充盈着智慧、灵性并由此而萌发出的勃勃生机。但由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或没有从根本上给学生“让位还权”,最终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一同探讨。
  课堂写真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大家回忆一下,它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略)
  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都用到了哪种学习方法?(转化法)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看到这个标题,你们想学习什么?
  生:想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导学提纲,开始自学。
  导学提纲
  1.阅读与思考:自学课本第88页。
  2.剪或拼:利用学具,把梯形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3.观察与发现:梯形与拼成的图形在面积、边的长度上有什么关系?
  展示汇报
  师:谁愿意上来交流一下自学结果,与大家分享?
  生1:我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演示:重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没有旋转、平移等过程,教师也尚未加以提示与引导)。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下底的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上底+下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生2:我是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再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就等于这个梯形的面积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概括提炼)。
  生3:老师,我是用一个等腰梯形,沿梯形的高剪下,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很多,像“生3”这种方法太复杂,请同学课后探讨。(学生的求异创新火花就此熄灭了)
  师:如果用字母来表示梯形面积公式,谁会?
  ……
  困惑与思考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可。但在一些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从表面上看,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操作、讨论等活动形式,颇为热闹,然而,实质上是教师让“我们”摆的,让“我们”做的,让“我们”说的。以上案例正是如此,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公式推导”,但是学生只是在教师指令下“剪剪”“拼拼”,学生的思路仍然被限定在教师设计的框架里,思维受到禁锢,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由此,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应亲历并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其空间观念”这一数学价值目标,自然也就被大打折扣了,这也背离了“指导—自主学习”课题研究的初衷。透过以上案例,引发了笔者以下几点思考。
  一、适度引导,让自主探究有方向
  新课程标准把教师定位在“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就是当学生的自主探索还处在初步的形象思维时,教师就要抓住问题的连接处、模糊处、创新处给予恰如其分的点拨与引导,为学生抓住“积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最佳时机,确保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方向性和流畅性。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只是虚假的主体性。在上述案例中,导致教学目标达成度缺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和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的缺失。所以笔者认为,当学生经过努力后,依然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意识模糊时,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比如,针对“生1”不完整的汇报,可作如下点拨与引导。
  师:××同学,你是怎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能否带上你的学具到台上来演示并说明一下吗?(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清晰明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拼成的图形和原梯形,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比如拼成的图形与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这样学生对梯形的面积为什么是“(上底+下底)×高÷2”,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再如,当“生2”提出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巧妙、顺势引领。如:
  师:这个方法很新颖,那么求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条件具备吗?(让生明白:大、小两个三角形的底分别等于梯形的下底、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乘高再除以2,而大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下底乘高再除以2。教师应及时板书:上底×高÷2+下底×高÷2)
  师:这个思路很好,但该公式有点麻烦,能不能再整理一下,让这个公式变得更简单明了一些?[通过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借助乘法的分配律,让公式变得简单,即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在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准确地判断出他们处于什么层次,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适时地把握好“度”,该放手时就放手,该铺垫时就铺垫,进而达成从经验到知识、从知识到方法、从方法到智慧,引导他们拾阶而上,步入教学的更高境界。
  二、提供时空,让自主探究有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媒价和物质载体,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科学性。但是,教师如果过于忠于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设计程序施教,教材上有的不敢不教,教材上没有的不作考虑,最终就被教材“驾驭”了。以上案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当“生3”说“我是用一个等腰梯形,沿梯形的高剪下,拼成一个正方形”时,教师的一句“这种方法太复杂,请同学课后探讨”,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就这样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之中。新课程标准亦明确指出“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内容”。由此,在本节课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引导学生总结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应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的个性张扬,使其经历过程、感悟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如针对“生3”的求异思维,教师如能及时肯定并让该生说说操作思路,肯定会有别样的风景,课堂教学也自然会由此而亮丽出精彩。学生们也许会出现诸如以下的创新与发现:(1)把一个大梯形分割成两个等高的小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是原来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2)是用一个等腰梯形来转化的,只要沿着等腰梯形的高把梯形剪成两个小梯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图上可以看出(图略),长方形的长=(上底+下底)÷2,宽=高,推导即可得到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3)将梯形右下的小三角形剪下,再翻转上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下底之和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底+下底)÷2×高。
  ……
  试想,如果该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其亲历如上一系列的操作实践活动,努力探索,求异创新,学生就不仅能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将得到有效的培养,进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的能力。学生在这充满灵性的场景中,思考、体验着知识的构建,在增长智慧的同时,又收获了愉悦的心情。自然对梯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上底+下底)的和乘以高除以2的实质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与到位。
  我们教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知识为立足点,为学生提供适度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用灵动而智慧的方法去有效点拨与引领,把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灵魂。唯有如此,学生自主探索的“小舟”方能驶向理想的彼岸,客观的数学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光泽县教育局,福建 光泽,354100)
其他文献
我校是湖北省枝江市实验小学,学校积极响应教育局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号召,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在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校的特色学校创建目标是以“保持书法课程特色”为基础,以“挖掘‘竹文化’的内涵”为推进,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文化”为最终目的,确立了“以‘竹文化’为主线,打造书法品牌,创新特色实验小学”,并按“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阶段制订创建规划,促进特色学校
期刊
很多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对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见识较少,经历不多,要让学生轻松地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有写作的内容。“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也符合中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
期刊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品德等,不是先天的,也不是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授、教授的,而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是一个人长期的生活、活动、实践在心理留下的痕迹。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近年来,生活德育论在我国德育学术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生活德育论存在几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道德是生活的目的,还是生活的手段?如何生活才能获得幸福?为什么道德地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是一
期刊
一次随堂听课,听到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 数学 》一年级上册第57页第3题(图1)。  这位教师在执教的时候,逐题让学生说一说拉出了什么卡片,并在黑板上有序地整理出算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据笔者观察,当交流得数是2和3的算式时,班上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好,个个争着举手发言,观察黑板上整理的算式,大部分学生也能够说出其中的规律。当研究得数是4和5的算式时,班级里参与的人数明显减少了,当研究得数是6
期刊
通过对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教学,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有许多亮点。现根据自己的体会简单说明如下。  1.知识点螺旋上升  实现模块化后,真正把物理学习的难度分散了,实行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一个知识点第一次学到了,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第二次还要学习,但是越来越深入。这样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再分析处理问题就比较顺利。不仅容易掌握,还可以进行知识迁移加深拓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突破
期刊
教学反思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强调“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体会到,反思是点亮智慧教学的阿拉丁神灯,它使我们原有的经验不断被强化、修正、提炼,有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现就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反思,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前对教学思路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完善、
期刊
【摘 要】德育个性课程作为在校本课程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德育课程模式,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从协同学的视角,杭州市天长小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网络学习三个方面实现了个性课程的模块建构。  【关键词】协同学 德育个性课程 建构 实践  一、德育个性课程建构的必要性  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赋予了学校较大的课程管理权。建立学校课程管理的新体制,是实现学校积极
期刊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 》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认同教材内容新颖和活动情境真实等优点的同时,许多教师常常觉得有以下缺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完不成教学任务;有些内容和活动设计不太适合自己的课堂和学生;语法偏零散,提供的语法规则过于简单;词汇量大,复现率低;有些练习偏难等。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调整教材,以适应特定的学习群体和教学环境。实际上
期刊
所谓“区域特色文化”是指某一区域特有的,已经形成系统的文化内容。在重庆市丰都县,鬼城文化是当地的区域特色文化。本文将以重庆丰都县为例讨论一下区域特色文化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倾向的影响。  一、小学生在阅读选择研究中的特殊性  选取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小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有其特殊性:{1} 小学生识字有限,书面阅读的活动属于起始阶段;{2} 由于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小学生阅读的选择余地不大,
期刊
教育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发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时完全融于人类生活之中,是人类传递生活经验的本能行为。从正式教育机构——学校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着不懈的思考和选择。本文拟在梳理20世纪三次生活教育思潮消长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做一简单的论述,以期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和学校教育如何联系学生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一、20世纪三次生活
期刊